点上方 解放后,欢度春节时,广大农村和城镇机关,普遍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家家备年货、添家具、买衣料。三十日后晌贴对联,除夕放花炮,废除了烧香叩头,敬神祭祖,终夜守岁之习。大年初一,老少早起,更换新衣,堆火鸣炮迎春,早饭仍吃饺子。乡友邻舍,老少见面,互相问候。城乡各地张灯结彩,庆贺新春,社火、文艺活动如旧。正月初二后,访友走亲“出年门”。
打醋炭正月初三,用木勺盛油醋,将烧红石炭放在铁勺里,由老年人一手端木勺,一手端铁勺,脱去帽子,从每室床下桌凳前蒸薰经过,表示除邪,实则醋炭有消毒杀菌作用,因之又名“除百病”。此俗现仍流行。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古称“上元节”,也称元宵节。正月十四日黄昏后,里门竖坊悬灯,迤逦连接,三夕乃已。农村元宵节时,闹“社火”,唱“小曲”。
城市则盛行放烟花、游行逛灯。旧时县城东北隅有“灯山楼”。灯节之前,市民云集于此,悬灯楼上,观赏浏览。黄昏,先是铺面商号、机关学校,到处燃起明烛,耀如白昼。晚上,众人各提灯笼,从四面八方向灯山楼汇集,然后结成游行队伍,游大街、串小巷,锣鼓喧天,欢声雷动,移灯耀晖,人流成河。游后,纷纷集聚灯山楼前,各自把彩灯依序悬挂,从地面直至楼巅,层层落落,联成一座灯山,故名之为“灯山会”。解放后,此楼被拆除。今元宵节时,县文化馆每年举办“灯展”。政府文化部门常组织“社火”活动,“踩高跷”、走“旱船”、“耍狮子”、摆“灯龙”,并举行灯谜竞赛、文艺晚会。
清明节又称“上巳节”。前一日为“寒食节”。寒食即冷食之意,旧俗人家不动烟火。清明日,修禊踏青,纷错交游,扫坟祭祀。今则无寒食日之仪,唯清明尚有活动。如农村祭祖烧纸,城市郊游登高等。
龙华会或称“佛会”,县人一般叫“四月八庙会”。届时,各地均有集会活动,较著名者一为湖地的枪杆岭“男会”,一为川地的苏武山“朝山会”。端阳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阳节,俗称“端午节”。古时,五月称恶月、传月,这月里常瘟疫滋生。人们又把五日看成是五月中最不吉利的日子。端午这天,家家户户清早出门,插柳秧,人人饮雄黄酒,以避邪除疾。用五色丝线拧在一起,缠在小孩手腕、脚腕或脖子上,俗称“带五彩绳”,名曰“五彩续命”。少年戴杨柳帽,可以亮睛。另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就以“粽子”投江祭奠,所以家家蒸扇子(面制、扇形)、吃粽糕,市民于下午登高。
七夕农历七月七日为七夕节,俗称“乞巧节”。相传是牛郎织女相会之日,故乞巧者于当夜对月穿针,穿入者则称为“巧娘”。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至夜,当明月从东方升起时,家家庭院摆设香案供桌,献月饼、瓜、果。瓜用刀剜成牙牙儿。全家人一起拜月、祭月、赏月。祭毕,团坐共吃。现在,仍有赏月之习。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叫重九。古时以九代表阳数,也称“重阳”。旧时,士大夫往往在此日结伴登高,设宴饮酒,赋诗抒怀,称为“重阳会”。民间以糖、油、麦面、大枣做糕食之,俗称“重阳糕”,现在基本失传。
冬至古时晨起以肉羹酌酒,名曰“投醪”。绅士间有行拜贺礼者。后逐步简化,至今只吃“羊肉疙瘩面”。
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八日凌晨各家做“腊八饭”,即以米、豆、麦、青稞等五谷和宽面条熬煮成粥,称为“腊八粥”。“腊八饭”用的水,须是凌晨的井水。因此,农村有抢“金马驹”之俗。最早打上井水者,便谓得到“金马驹”,就要发财。所以这天妇女争先恐后的早起抢“金马驹”。饭也是天未亮吃罢为好。俗语说“腊八饭,黑洞洞,田苗长得黑沉沉。”预示庄稼茂盛、丰收。此俗现仍流行。
祭灶相传农历腊月二十三日灶老爷要上天,家家祭灶。这天在灶神两边贴“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并将所做小面卷即“灶卷儿”给灶老爷献上,还有灶书、灶马。今无。
↓↓↓点击阅读原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