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塑像
萧红的真相(肆):萧红的被伤害与伤害
侯德云
读萧红的文章、书信,尤其是各种版本的萧红传记,很容易得出结论,萧红是一个被伤害的人,被家庭伤害,被社会伤害,被生命中的男人伤害……她很善于倾诉和记录她的伤痕,从《呼兰河传》《商市街》等文本当中,到处可见她受伤的记忆。
在萧红眼里,家里的长辈,除了祖父,再就没有一个“好人”。说父亲:“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他对待仆人,对待自己的儿女,以及对待我的祖父是同样的吝啬而疏远,甚至于无情。”说祖母:“虽然她也给我糖吃,她咳嗽时吃猪腰烧川贝母,也分给我猪腰,但我吃了猪腰还是不喜欢她。”说母亲:“恶言恶色”。说继母:“这个新母亲很客气,不打我,就是骂,也是指着桌子或椅子来骂我。客气是客气了,但是冷淡了,疏远了,生人一般。”说伯父:“同父亲是没有什么区别,变成严凉的石头”。还要把这些亲人乃至所有人跟祖父对比:“我想世间死了祖父,就没有再同情我的人了,世间死了祖父,剩下的尽是些凶残的人。”
萧红对饥饿和寒冷的记忆,更是突出了她被伤害的形象。散文《欧罗巴旅馆》:“我虽然是腿颤,虽然肚子饿得那样空,我也要站起来,打开柳条箱子去拿自己的被子。”散文《他去追求职业》:“我是一只受冻受饿的犬呀!”散文《十元钞票》:“我想我有点饿,回家可吃什么?”散文《破落之街》:“肚子越响了,怕给他听见这肚子的呼唤,我把肚子翻向床,压住这呼唤。”散文《饿》,更把饥饿的感觉写透了。黎明前,列巴圈和牛奶,都送到别人的房间外面,“只要一醒来,就可以随便吃喝,但,这只限于别人,是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她想去偷,出去一次,下不了决心,又出去一次,也没偷成。接着听到一个女人在窗下讨饭的声音,心里想:“那女人一定正相同我,一定早饭还没有吃,也许昨晚的也没有吃,她在楼下急迫的来回的呼声传染了我,肚子立刻响起来,肠子不住的呼叫……郎华仍不回来,我拿什么来喂肚子呢?桌子可以吃吗?草褥子可以吃吗?”
之后是爱情生活中的被伤害。在组诗《苦杯》里,萧红抱怨萧军:“往昔的爱人,为我遮避暴风雨,而今他变成暴风雨了”;“已经不爱我了吧,尚与我日日争吵,我的心潮破碎了”;“我幼时有个暴虐的父亲,他和我父亲一样了”;“我没有家,连家乡都没有”。对端木的抱怨,主要集中于生命的最后时刻,跟骆宾基的交谈里,骆据此写成的《萧红小传》,毫不客气,一锤子把端木钉到耻辱柱上。
萧红的“生前好友”中,有人在回忆文章里提到,她经常找别人“发牢骚诉苦”。而无论是谁,听完她的牢骚,感情的天平自然向她倾斜。当年,她在端木面前说萧军,弄得端木纳闷,萧军如此不堪,你怎么能跟他生活在一起?她在骆宾基面前说端木,弄得骆也纳闷,端木如此不堪,你怎么能跟他生活在一起?
萧红善于以一个受伤害的弱者形象,来博得别人的同情。在萧军对她的爱里,在端木对她的爱里,在骆宾基对她的爱里,都有这种同情的元素。更有甚者,在她身后,这种同情,越发浓郁地弥漫了七十多年,多种萧红传记和研究资料,都是同情的载体。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在某些人笔下,这同情竟然超越理性,变得盲目起来,不管什么事,都是萧军不对,端木不对。有些人对萧军和端木的指责,竟然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萧军说萧红散文“结构不结实”,端木说萧红文章婆婆妈妈,都被“过度阐释”为对萧红的伤害。岂有此理啊。我觉得无论萧军还是端木,说得都很中肯,属于正常批评,怎么是“伤害”?谁定的规矩,对萧红的作品,只能表扬不能批评?或者跟她关系密切的人不能批评?有人更是说得离谱。香港作家卢玮銮在《十里山花寂寞红》里说:“命中注定,她爱上的男人,都最懂伤她。”还有阎红,在《萧红:只因她贪恋泥淖里的温暖》里说:“她不肯残忍地对自己,就轮到别人残忍地对她了,他们都看出她没有勇气跑掉,他们全部把她给吃定了。”我觉得这两种说法,特别不着调,没有坚硬的事实依据。
吊诡的是,萧红的文章、书信和言谈,从来不提那个伤害过她的汪恩甲。以萧红的性格,不会不在某种场合对此人加以针砭。但没有。她的沉默里,是不是蕴含别样的隐情?这大概是萧红生平中最大的谜团。
我绝不否认,萧红是一个被伤害的人。我对某些萧红传记的不满,是它们执于一端,只写被伤害,不写伤害。我想问,在萧红的一生里,她就没有伤害过别人?
不平则鸣,我得说说这事,不说,心里别扭。这里抛开萧军,只说萧红对家庭和端木的伤害。
曹革成在《我的婶婶萧红》里提到,萧红到北平,跟陆哲舜同住一院,“有伤风化”的“谣言”传到呼兰县城,掀起“九级风暴”,父亲张廷举受到连累,“黑龙江省教育厅以教子无方,解除了张廷举教育厅秘书一职,调巴彦县任教育局督学”,兄弟姐妹也受到连累,“受不了舆论的压力,纷纷转校出了呼兰,张秀珂随父迁到巴彦县立中学”。后来,汪家提出解除婚约,萧红败诉,“流言蜚语如火烧焦了张家大院,无奈之下,年3月,继母梁氏带着萧红和她的几个异母弟妹,躲到了阿城福昌号的本家。”这是背井离乡啊,伤害还小么?到阿城之后,萧红再次离家出走,到哈尔滨跟汪恩甲同居,消息传来,张廷举震怒,把萧红开出族籍,视为陌路,不许家人再跟她来往。这是彻底伤了心了。将心比心,从这一系列事件当中,读者看不出,张廷举是一个可怜的父亲么?
许广平与萧红、萧军合影
大多数萧红传记,都沿用萧红的口吻,把继母梁亚兰说成是冷酷无情的人,唯有曹革成为这个没有“话语权”的女人,说了几句公道话。关于萧红为上中学跟家里冷战的描述,曹说:“萧红成了张家的闲人。没有笑容,没有声音。闲书翻翻,后花园坐坐。三顿饭是要吃的,其他油瓶倒了也不去扶一把。弟弟秀珂已上小学三年,继母生的女儿已能跑了,怀里又抱上一个,肚子里好像又有了。熬了半年,继母再也不‘客气’了,这回不是指着桌椅骂人,而是面对面的与前妻的大小姐吵了起来。”曹说:“平心而论,小荣华对其生母况且是那种态度,做为一个传统社会下的继母,梁氏要面对多么强大的社会和环境、心理和情感的定势!‘客气’到如此地步,已很难为这位夫人了。”这话,是掏心窝子说的。
多数萧红传记,都说跟端木在一起的那几年,是萧红一生中最黯淡的时光。这种观点,显然是受骆宾基《萧红小传》中萧红一面之词的影响。骆甚至说什么,萧红是让端木气死的。我对这些泼向端木的污水,持藐视态度。泼污者,喜欢说两件事。一件,说端木先到重庆,把萧红扔在武汉,是漠视,是不关心。其实端木先走,是萧红的主意。这人很固执,她拿定的主意,别人很难改变。在跟端木结合的事情上,她宁肯得罪所有朋友,也不改初衷。坚持做那个要命的喉瘤手术,也是她本人嘛。另一件,说香港陷入战乱期间,端木把病中的萧红扔在宾馆,七八天不去看她,自己暗中做撤离香港的准备。这事,里边有隐情。葛浩文曾经采访端木,谈及那段经历,端木放声痛哭。直到与世长辞,都没有对此作出解释。年11月,萧红研究者章海宁访问端木夫人钟耀群,才弄明白里边的蹊跷。被问到这个问题时,钟耀群也哭了起来,说:“端木多年来一直不愿意说,因为端木回酒店时发现了骆宾基和萧红的私情,他的感情受到了伤害,他在愤怒中跑了出去。但后来端木想到萧红在病中,他不忍心丢下萧红,又回到萧红身边。端木对萧红非常敬重,他不愿意再提及此事而伤害萧红。”端木的哭和夫人钟耀群的哭,都让人若有所思。对钟耀群的话,我愿意采信。这事,从《萧红小传》里,也透露出一点端倪。骆宾基对萧红说,想去九龙抢救他的小说稿《人与土地》。萧红说:“那么你就不管你的朋友了么?”骆说已经安排好了,萧红却说:“你朋友的生命要紧还是你的稿子要紧?”这一方面说明萧红任性,说话随便,另一面,也隐隐透露出两个人的亲密程度。不亲密到某种程度,这种话,谁也说不出口。
萧红在有意或无意当中,深深伤害了端木。这伤害,几经演绎,几十年间无法消除。这很不公平。月下女士质问:“萧红的委屈被一再放大,端木被肆加讨伐;那么端木的委屈呢?”问得好。
郭玉斌的文章,《剪不断,理还乱——端木对萧红的怀念》,开篇引用端木的自述:“土地传给我一种生命的固执。土地的沉郁的忧郁性,猛烈地传染了我。使我爱好沉厚和真实。使我也像土地一样负载了许多东西……”我个人的理解,端木负载的“许多东西”里,就有萧红对他的伤害。一个基本事实是,几十年间,面对萧红研究者的各种批评、指责甚至谩骂,端木都不置一词,很少争辩。几十年,端木真把自己的心胸修炼成土地的摸样,“厚德载物”。
在郭玉斌的文章里,说到很多端木“怀念”萧红的事例,其中有不少,读来让人唏嘘不已。之一,端木独居十八年,直到年,才在热心朋友的关照下,组建新的家庭。之二,年1月22日,萧红祭日,端木去香港萧红墓地,含泪躺在墓地上,终日未食。之三,年7月,端木获知萧红墓地被毁在即,以丈夫名义委托广州作协,把墓地迁回广州。之四,年,端木到武汉,寻找当年他和萧红举行婚礼的大同酒家,“柱着拐杖”,“迫不及待地爬上二楼楼梯口,巡视楼上情景”,“百感交集”。之五,年,端木七十五岁高龄,去广州祭扫萧红墓,“跌跌撞撞走到萧红墓地,不顾一切地扑向碑前,用手指揩拭萧红相片脸上的尘土”……
萧红啊,你若地下有知,情何以堪?
萧红与端木蕻良
曹革成在《我的婶婶萧红跋》中说,“萧红与端木蕻良结合的四年是她人生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长期以来被某些人刻意渲染,谬误盛传的重灾期”,因此,作者才用大量事实,再现萧红和端木的婚姻生活与写作,“以正视听”。这些事实,是有说服力的,不能因为作者与端木的血缘关系,我们就视而不见,置若罔闻。
月下女士说:“每个人都要偿付因自己的选择而产生的结果,所以端木从来不表达自己的委屈,不抱怨,有人说与端木相比,萧红更有男人气概,这完全是假象,萧红的诉说、抱怨、种种的不满全都是小女人的习性,而端木沉默、洒脱、不计较才是深沉、豁达的男子的基本特征。”这话说得好。
萧红在病中,跟骆宾基交谈,骆问她,为什么跟端木一起生活了三四年,她回答:“筋骨若是痛得厉害了,皮肤流点血也就麻木不觉了。”话说得别致,不过也仅仅是“别致”而已。实情是,就算她跟端木在一起时“皮肤流点血”,但她对端木的伤害,远不止是“筋骨痛”,无疑是永恒的心绞痛。
往期链接
随笔
萧红的真相(壹):从“萧红热”说到《黄金时代》
随笔
萧红的真相(贰):萧红的性格
随笔
萧红的真相(叁):萧红的爱情与命运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