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金险的实际作用保单融资和保单贷款

教育和养老是永远绕不开的两个话题。

“人活一辈子不一定会生病,但一定会变老。”这句话所有人都知道,但是当这个所有人都知道的道理变成了一个营销手段的时候,只会让更多的人身陷囹圄。

接触到很多的客户咨询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买了很多年金险,把我的积蓄都放进去了,但是这几年下来好像没有银行的活期理财来得高,你说这东西是不是骗人的?

不过要知道存在即合理,所以今天也跟各位看官老爷唠唠,年金险到底怎么配置才是最合理的。

01

年金险

首先要了解一下我们买的年金险是个什么东西?

按照5年期缴的年金险举例,前五年就是你把每一年交的保费放进了年金账户,从第五年开始年金险开始按照基本保额的3.5%计算年金,年金收益进入万能账户,同时第一年交的本金也进入万能账户享受万能账户的二次分红。听起来是不是很不错?但是实际上年金的分红根本就没有多少。

拿前段时间卖得特别火的华夏红举例,年缴保费10万,但是基本保额只有,也就是说是*3.5%=.5进入万能账户享受复利,多块钱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了。所以年金险的主要收益来源于他的「万能账户」。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又一头雾水,「万能账户」又是什么呢?

万能账户你可以把它当做是一个高利率的余额宝,还是拿华夏金管家举例:

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利率在3%-6%之间的基金,当下结算6%不断的日计息月复利,同时保证在未来任何情况下都有3%的刚性兑付,如果想要追加投资的话,只用收取1%的手续费,这里可以理解为基金的申购费用。

然后我们用万能账户来对比下纯债类的基金。

年化3%-7%之间浮动的收益,扣除0.35%的管理费,0.1%的托管费,1.5%的赎回费和0.08%的申购费。从单纯从目前收益角度来看,其实两者差异不大。

但是为什么实际年金买起来却看不到收益呢?

原因在于年金保险都有5年的保单建立期,前4年都是没有任何收益的,并且在第五年的时候第一年的保费和年金才会进入万能账户享受到收益,所以在短期之内肯定是看不到明显收益的。如果想靠着年金险赚钱的人赶紧醒醒吧,你只见过保险公司赚钱,什么时候见过买保险的人赚钱了?

再说到一个很常听到的营销的话术就是「避债避税」。中国的保险法规定,生命资产才可以不参与离婚时的资产分割和夫妻双方的债务偿还,万能账户没有经过银保监会的寿险备案,自然不算生命资产,所以未来打官司该还还是得还,离婚该分的还是得分。(除非他们不知道有这个万能险就可以不用参与婚后财产分割)

再说到避税,这个也是跟香港保险学的套路。香港保险法原本就是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保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设立的法律,在6年2月11日之前为了免征遗产税,有很多人在中年的时候就购买大额的增额终身寿险,在自己百年之后直接将这部分钱加额外分红留给后代。至于大陆,遗产税的政策一直都没有落地,所以也谈不上避税一说。

但是这篇文章并是不一味的贬低年金险,就像我开篇提到的:存在即合理。年金险一个重要的功能在于「储蓄」,结合保险公司基本上不会倒闭的特性,可以理解为存在年金险里面的钱是未来最稳定的现金流。

上图是年银行理财的收益排名,从中可以看到银行理财不保本不保息的收益最高也只有5.3%,很明显中国当下已经进入了经济的衰退期,如果你不具备在当下市场环境里能超越沪深大盘收益的主动管理能力,比起放在银行里面存定期或者短期的银行理财,年金险肯定是保证你跑过通货膨胀的不二选择。

这里插一句很搞笑的事情,年前的时候去银行买黄金,银行的理财经理问我做什么的,我说做私募基金。这话一说出来就坏了,只见他两眼放光,在我要出门的时候把我拉到一旁掏出一个手机,然后问我,你看这个基金那支比较好?我觉得这支行!弄得我差点笑出猪声。

所以奉劝广大朋友真的不要太迷信银行的产品,银行有没有牛人?当然有,前两年把那些烂掉的不良资产包找到下家接盘的都是这群哥们。这些人平时是遇不到的,因为人家不会惦记你那两个小钱。普通人平时能遇到的都是一群什么都不懂的小朋友,平时做的就是给小中产卖卖理财冲冲业绩。不过大家都是要吃饭的,话不多说,言尽于此。

说了这么多,那什么样的人群适合买年金险呢?

收入处于中产阶级且收入稳定的人群可以考虑拿年结余30%-40%去配置一个年金险当做教育金或者养老金。说这个话并没有歧视低收入人群的意思,很简单一个道理,假设你一年赚10万块钱除开房贷车贷和基本生活开销还剩2万块钱,把这部分钱全部拿去买年金险,不仅影响了自己的现金流,还平白无故的加大了自己的经济压力,但如果只存个几千块钱,就算在长时间的复利在长周期通货膨胀的影响下也覆盖不了未来的生活,这样就失去了年金险本身的意义了。

02

保单贷款和保单融资

很多主动管理能力强的人买年金其实是为了资本运作。而这个方式主要有两种:

保单贷款

保险作为一个金融工具,和证券一样都是有价值的,这个价值被称作现金价值。现金价值说通俗点就是你这份保单现在值多少钱,在保单建立期的时候现金价值会比所交保费要低,而年金险的现金价值通常都会比普通的健康险现金价值要高。

那这个时候就可以使用现金价值进行保单贷款。以上图为例,万的保费有77万的现金价值,大陆年金险现金价值的80%也可以以保单贷款的形式贷出来,也就是交万的保费可以再套用61万的现金流,并且每年只用支付4.5%-5.5%的利息。

如果是具备主动管理能力的人群来说,用这部分现金流创造超过4.5%-5.5%以上的收益其实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假设你用着61万额外创造了10%的利润,也就是说不仅万的本金在未来可以享受到6%的收益,同时还多出来61万额外创造了5%左右的利润。如果是在61万的投资亏损的情况下,欠保险公司的贷款金如果换不上了,也不会拉黑征信,只是会把亏损的部分从现金价值中扣除。这座操作方法针对于稳健性的投资者来说规避了风险又扩大了收益。

保单融资

保单融资的操作模式很少见到,实际操作过的人更是不足万一,因为这个是在港险里面才适用的。保单融资就是以保单的现金价值作为抵押,向银行借款,但申请来的贷款仅用来支付保费。从而减少总保费的开支,获得杠杆收益。

这种操作模式适用于专业投资者,假设我手上有万,我想买一份万的年金险,但是我又不想把万全部用来买年金险怎么办呢?那就可以先做一个年金保单的预缴,拿到保单后向银行贷款保单现金价值的90%,假设现金价值是万,那么我可以贷出来万用来缴纳保费,而自己只用交纳万的保费。剩下的万可以拿来做其他更高风险的投资以获取更高的收益。

当然这种保单融资的操作流程比较复杂,需要在计划书中对比不同的银行所提供的贷款利率、金额,以及产品的派息率,或是更改汇率的涨跌。因为保单在质押的过程中依然会产生分红,如果保司给到的第二年的分红比银行的贷款利率更高,那么这一部分钱就可以完美覆盖掉银行的利息,也就相当于你手上多了万不用利息的现金流。

03

年金险和指数基金谁更适合做教育和养老

之前有一篇文章详细讲过指数基金,不过要明白指数基金定投也是投资的一种。既然是投资肯定是有风险的,而年金险本身就不是投资,而是储蓄。所以两者的定义本质上就是不一样的。就像身边认识的很多基金经理和交易员,年化收益可以做到%-%的人不在少数,但是他们依然会从自己每年的收入中为自己准备一部分年金。“保险”二字规避的就是风险。放在年金保险里面的这部分钱短期内不见得用上,但是真用上的时候你一定会感谢曾经的自己给现在留了一条后路。

也经常听到有些人说“有钱是富人思维”乌拉乌拉的,你这不是废话吗?有钱才能储蓄啊,所以我更建议的就是财富还没有达到中产阶级之前先慢慢的进行指数定投,在积累了一部分财富之后再考虑购买年金进行长期的储蓄以及教育、养老规划。也不用担心自己年纪大了才开始做定投是不是太晚,与其贸贸然进入一个高风险的投资领域,不如脚踏实地的慢慢来。毕竟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目前我们最能接触到的就是上证50,沪深,中证等等A股的宽基指数,相关的指数基金在天天基金网上面就可以查到并进行购买。

不过还是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A股的波动性太大,购买A股的指数基金一定要合理估值及时止盈,不然一波大的回调很有可能让你一年的投资收益归零甚至是亏损。

而从过去十年来看相对稳定上升的是标普指数基金,其中标准普尔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指数资本(IndexCapital)也会发行0跟踪误差的标准普尔指数基金,美金/月就可以申购。

想要详细了解的可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bh/45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