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发表作者张建群散文《在这特殊的战场上……》
★文汇报笔会副刊发表作者张蛰散文《那一次迟到》
★洛阳晚报百姓写手发表作者刘松伟散文《送口罩》
★三门峡日报伏牛副刊发表作者朱卫东散文《三口之家的“防疫阵地”》
★辽沈晚报迟桂花副刊发表作者周舒艺散文《招牌》
★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发表作者黄阿忠散文《窗外的春天》
★重庆晚报夜雨副刊发表作者殷贤华散文《没出息》
★焦作晚报覃怀月副刊发表作者东篱散文《后果》
★重庆科技报巴渝文学发表作者陈晓莉散文《争夺》
★开封日报艮岳副刊发表作者任崇喜散文《雨中须是石楠枝》
任崇喜/雨中须是石楠枝(散文)
因为一场不期而遇的疫情,人们被禁锢在狭小的空间,郁闷焦躁许久,对早已来临的春天,也少了诸多兴致。入了三月,接连来的雨雪,湿漉漉的,不但舒缓了大地的旱情,增添了几分春的成色,也氤氲了人们的情绪。
下楼到小区走一走,发觉植物比人灵性。小区里种植的有桃、杏、梨、碧桃、枇杷、海棠、玉兰,红梅,也有结香、迎春、蜡梅。不可少的,是石楠。不知何时起,石楠已成为绿化的主力军。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这时,你会在石楠身上看到,那一丛丛直挺挺的嫩芽柔枝,突破寒冷的禁锢,勇敢地探出头来。那经受春雨润泽的嫩芽柔枝,不是鹅黄浅绿,而是蓬勃着生命张力的红色,洋溢着新鲜的气息,异常鲜亮,比往日更多了几分精神。别小看它们,过不了几日,那红色渐渐会染成生命的绿,浩荡成恣肆的碧,无所忌惮地铺陈开来。
“本自清江石上生,移栽此处称闲情。青云士尽识珍木,白屋人多唤俗名。重布绿阴滋藓色,深藏好鸟引雏声。余今一日千回看,每度看来眼益明。”石楠最早的名字为石南,因“生于石间向阳之处”而得名,后有千年红、扇骨木等别称。
或许它最早或许与灌木和杂木为伍,因为周围有乔木,所以石楠向阴的居多,以致有了这样的名称。不然,你看这样的描述,“叶状如枇杷叶之小者,但背无毛,光而不皱。正、二月间开花。冬有二叶为花苞,苞既开,中有十五余花,大小如椿花,甚细碎……花既开,蕊满花,但见蕊,不见花。花才罢,去年绿叶尽脱落,渐生新叶”,“生华阴山谷,今南北皆有之。生于石上,株极有高硕者。江湖间出,叶如枇杷叶,有小刺,凌冬不凋。春生白花成簇。秋结细红实”,很难确定它是什么植物。可谓画虎不成反类犬,弄得不伦不类,离事实越来越远。
以我有限的阅读来看,记载石楠的花叶生长历程,最为翔实的,莫过于清代汪灏的《广群芳谱》:“石楠花正、二月间开花。冬有二叶为花苞,苞既开,中有十五余花,大小如椿花,甚细碎。每一苞约弹许大,成一球。一花六叶,一朵有七八球,淡白绿色,叶末微淡赤色。花既开,蕊满花,但见蕊,不见花。花才罢,去年绿叶尽脱落,渐生新叶。”
春花多属早醒者,而且喜欢争奇斗艳。就这一点而言,石楠花是迟到者。往往到了暮春,它的花儿才吐露芬芳。千姿百态的石楠,花朵缤纷,有红色、紫红色、褐紫色、淡紫色,我们所见到的,多为白色和黄色。花儿成团相簇,成为花球,绿叶白黄花,蔚为壮观。蜜蜂与食蚜蝇花球间穿梭忙碌,而路过的行人却往往要皱眉、掩鼻,从它旁边飞速而过。
它的味道独特,有浓烈的刺鼻腥气,有人称之为体液的味道,与生命繁衍有关。这种腥气,是石楠释放的胺类化合物,只为吸引蝇类和甲虫为它的花儿传粉。
据说,武汉春天有“三劫”:樱花劫、梧桐絮、石楠香。这个春天,为疫情所困的武汉人,不知看到它们花开,会勾引起什么样的情愫?“较温和的山楂花气味”,是西方人的感觉。而山楂花,曾被评选为最不吉利的花,西方人认为,把山楂花带入室内,会招来厄运。而在日本,释迦牟尼生日那天,农民要采集石楠花、杜鹃花等,插在自己的家里,人称石楠花祭。
正因为这种味道,人们质疑苏轼的诗句。他在《送刘寺丞赴余姚》中说“中和堂后石楠树,与君对床听夜雨”。这句诗,妙化了韦应物的“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对床共雨,倾心交谈,是亲友兄弟间的畅聊和欢愉。但是,在石楠花开的氛围里,他们能安静畅谈吗?但诗人好像没有讨厌石楠花的。“望海亭中载酒来,石楠花气拂金杯”“一犬卧园芳草暖,乱禽啼树石楠香”“春芽细炷千灯焰,夏蕊浓焚百和香”,或许只属于诗人独特的感觉。
好在石楠的花期短暂。花落后,石楠会结出球形的果实,随着时间推移,慢慢由绿色变成红色。到了秋季,一串串鲜红的果实缀满枝头,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经冬不凋的果,在冬日会吸引众多的小鸟,前来分享美食。只是在无花无果的时候,它泯然于众树间,常被人们与桂花、女贞等混淆。这与世无争的习性,颇适宜它。李白曾有诗赠庐山女道士,中有“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一联,被诗家评为闲适第一。
从外观看,石楠花很像桂花,但桂花属于隐匿者,多藏匿于宽大的树叶之下,宛若窈窕淑女,等待着如意郎君来寻,而石楠花却落落大方,显露在枝叶之上。
不同的石楠花,有不同的花语:红色和紫红色花,庄重、威严;淡紫色和褐紫色花,赞赏和孤独;白色花,持久、保护和愿望成真;黄色花,庆祝。看花见心,心有所属,自然想一切如己所愿。
石楠花,也有象征爱情的寓意。据说,杨贵妃赐死马嵬坡。李隆基掩埋杨贵妃之后,在往蜀中去的途中看到一棵石楠树,开满雪白的花儿。李隆基觉得这花开得美丽、端庄,不由得想起杨贵妃来,称之为“端正树”。“昔日偏沾雨露荣,德皇西幸赐嘉名。马嵬此去无多地,合向杨妃冢上生。”他想到的,似乎更应是昔日华清宫端正楼里日夜春宵,如今天人永隔,往事不堪回首。
大唐是诗的国度。权德舆说:“石楠红叶透帘春,忆得妆成下锦茵。试折一枝含万恨,分明说向梦中人。”司空图咏道:“客处偷闲未是闲,石楠虽好懒频攀。如何风叶西归路,吹断寒云见故山。”唐代对石楠花情有独钟的,莫过于王建。他在《看石楠花》中说:“留得行人忘却归,雨中须是石楠枝。明朝独上铜台路,容见花开少许时。”
宋代诗人高似孙这样写道:“自随野意订山行,香学楠花白水生。借得风来帆便饱,隔溪新度一声莺。”题咏石楠花最经典的,莫过于宋庠,他在《和中丞晏尚书西园石楠红叶可爱》中说:“几岁江南树,高秋洛涘园。碧姿先雨润,红意后霜繁。影叠光风动,梢迷夕照翻。一陪幽兴赏,容易到黄昏。”
石楠家族庞大,中国石楠属植物有40多种,常见的有石楠、椤木石楠、光叶石楠等。
我们常见的红叶石楠,因新梢和嫩叶鲜红而得名,由石楠和光叶石楠杂交而成。它叶子颜色多变,雅名多多,有红罗宾、红唇、强健、鲁宾斯、火焰红等,有异域的风情,也极富有想象力。红叶石楠,寓意家庭和谐、生活红火。这般美好,走进庭院、登堂入室顺理成章。旧时蜀人称其为“让木”,言其生直上枝叶、互不妨碍,似有谦让之意。“立秋之日,男女咸戴楸叶,以应时序。或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扑插鬓边”,这一情趣呈现的,并非只为时序更迭的应景之作。
“树篱之王”,这一绰号非浪得虚名。石楠“萌芽力强,耐修剪”,有圆形的树冠,叶丛浓密四季青翠,树型极为美观,为常见的园林栽培树种。它容易成活,对于部分有害气体以及烟尘,有一定的抵抗和吸收能力,是极优良的观赏树种。这一常青植物,朴实无华,默默守在小路旁、校园里、城市中,与其他花草树木一起,享受着太阳的恩泽。
“若对邻氏之花,才几分消息,可以招呼,收春无尽。”即使在百花凋残的冬日,在凛冽的风里,它依旧会拥有属于自己的绿,生机盎然。尽管没有花开,总给人以希望与美丽,坚守着自己的本真。
★新安晚报城事副刊发表作者桂林散文《等一场花开》
★毫州晚报涡河副刊发表作者黄廷付散文《走进春天里》
★邢台日报百泉副刊发表作者李湛冰散文《火炕》
★泉州晚报五味斋副刊发表作者陈雯雯散文《我的漫生活》
★天津晚报满庭芳副刊发表作者张春生散文《巷子里的贴心小铺》
★钱江晚报晚潮副刊发表作者子张散文《猫为伴》
★重庆日报农村版副刊发表作者刘椿山散文《心里有个春天》
★富阳日报醇文学副刊发表作者林雅散文《来拿鱼》
★邵阳晚报神滩晚读发表作者余达散文《鸡爪树》
余达/鸡爪树(散文)
新办公室窗外有一棵的鸡爪树,它长在政府大院和人武部大院两堵墙之间,树高十几米;初冬过后,树叶已差不多掉光,枝丫间间或还有一些鸡爪,显得孤寂而清瘦。那天,有一片叶子还掉进了我办公室,我轻轻地捡起来,心里有一种别样的失落。
鸡爪树又称拐枣树,在我们这个地方,鸡爪树还是比较常见的。但我对鸡爪树还真有一段特殊的记忆。
记得邻居满叔家就有一棵鸡爪树。那棵鸡爪树长在他家的侧边的菜地里,树干笔直,树皮光滑,比菜碗还粗大。夏天里,枝繁叶茂,无数的枝丫,高高地伸向半空,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圆形树冠;叶片如掌,又大又密,重重叠叠,笼罩住下面的灶屋。那些个夏日,我们这些小孩在这棵树下没少玩捉迷藏、爬树等游戏,几个男孩甚至还对着树蔸“施肥”,嘻嘻哈哈,乐此不疲。
鸡爪树一般在盛夏里开出一簇簇黄绿色小花,农历七八月里,密叶间就会长出一枝枝七歪八扭的鸡爪子。鸡爪子这种果实,实在太特别了,弯弯扭扭的小棍棒,真如同鸡爪。每一枝鸡爪,又横拐竖拐地分出众多小果棒,痉挛般地纠结在一块。每一小段小果棒的端头,还连着一粒小圆豆般的种子,像个微缩的铃铛。而就在这个时候,我们开始惦记着了。常常有事没事地走到满叔的屋边,如果没人在家,我们几个就用一根长棍子,跳着打几圈下来,不用擦去鸡爪上的嫩毛,胡乱摘去那些还是青色的粒子,便一把塞进嘴里,那个涩味只有尝过的人才能深会其中。当然,如果运气不好,碰巧满婶领着三丫回来了,那肯定少不了挨一顿竹扫子:“你们咯的鬼收的,还没半熟呢,就等不及了!”
等到立秋后,树上的鸡爪也愈发粗大饱满,一大串一大串的,色泽褐红,就更令人眼馋了。我们自然更经常出没在满叔家附近了,缩头缩脑地。有时,为了能有“收获”,我们“开会”,谁搬高凳子,谁去拿长竹竿,谁负责放哨,谁负责打鸡爪子……趁着满叔家里没人,举起竹竿朝着低矮的枝丫就一顿乱打,树叶落了一地,鸡爪子一枝枝掉下来,赶紧捡了就跑。一起走到没人的屋背后,手忙脚乱地扯掉那些似小铃铛的种子,一团团塞进嘴里,嚼得津津有味。
其实,未经霜的鸡爪子还是有着涩味的。不过,对于我们这些山里的孩子来说,不是难事。这个时候也是山里野丁香(柿子)成熟时节,我们便把鸡爪子连同丁香一并埋在米糠里,过个一星期左右,原先饱满的鸡爪,干燥了许多,蔫蔫的,色泽也深暗了,再来吃,就更多的是酸甜味了。
前不久,我在城东江边散步时,遇到一个乡下老人挑着两筐鸡爪子在卖,一小扎两元钱,我买了两扎。老人说,“鸡爪子泡酒也很好,你不多买点?”我笑而不语,我知道,她不会知道我其实只是在寻找一种熟悉的味道而已。
所以,今夜,面对窗外这淡淡的冬月,怀想那已渐行渐远的岁月,稍许有一丝惆怅;而面对这窗外的鸡爪树,又似乎找寻到一种久违而熟悉的温暖。
★兰州日报兰山副刊发表作者毛韶子散文《窖锅洋芋》
★深圳商报万象副刊发表作者陆小鹿散文《东湖和热干面》
★厦门日报城市副刊发表作者范寿春散文《热心甘当“街桌布”》
★安庆晚报月光城副刊发表作者章铜胜散文《雾朝烟暮》
★盐城晚报登瀛副刊发表作者顾艳龙散文《贺野的两枚印章》
★邯郸晚报舌尖副刊发表作者朱凌散文《春韭香》
★皖北晨刊汴水流韵发表作者许桂林散文《结香花》
★唐山劳动日报悦读副刊发表作者曹雪艳散文《二姐宅事:以“读”攻毒》
★今晚报今晚副刊发表作者刘诚龙散文《亲敬异趣者》
★河南日报中原风副刊发表作者叶剑秀散文《汗水和泪花》
叶剑秀/汗水和泪花(散文)
深夜,医院终于有了短暂的安静。张信昌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办公室,刚躺在沙发上,忽然想起南阳老家的小妹上午打来的电话,忙得顾不上回。妹妹打电话一定是有急事。看看时间,已经凌晨两点,这时候回必定会打扰小妹休息,明早再说吧。
明天不知忙得啥样呢,哪有时间啊!张信昌纠结起来。想起老家病重的母亲,不禁心酸难受。
张信昌是平医院医务科科长,医院专家组成员。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过来,危及生命,医务人员紧急集结,天使变成了战士,医院变成了战场。
疫情防控,医院被列为河南省定点新冠肺炎救治单位。
医务科作为新冠肺炎临床救治的主管职能科室,担负着全院抗疫一线救治医师的培训,人员调配,诊疗流程的设计,发热患者的分类管理,医疗救治方案的督导,医疗质量的控制,救治信息的收集上报,与其他科室和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等事务。这么多繁杂的工作,要靠医务科有条不紊地运转,张信昌科长就成了一个转动的陀螺,到处都见他的身影。
1月23日下午,医院进来了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24岁的姑娘李琳琳(化名),是武汉大学医学专业在读研究生,春节放假回鲁山马楼乡过年,出现发烧呕吐症状,医院。
调配人员,制定落实救治方案,张信昌进入忙碌状态。1月24日下午,李琳琳突然感觉呼吸无力,心跳减弱,医务人员紧张有序地忙动起来。经过几个小时的救治,患者体温趋近正常,终于脱离氧气输送,转危为安。
张信昌始终没有离开现场。
就在这个时候,张信昌接到父亲的电话,说他母亲病危,已被送进重症监护室。张信昌一下子蒙了。
年从河南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张信昌作为“河南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贫困县计划”的一名医学毕业生,来到鲁山,一干就是十多年,在鲁山成家立业。虽然距离南阳老家不太远,平时由于工作忙很少回去看望父母。想想父母供他上学的艰辛,心里充满愧疚。母亲年迈多病,在病危的时刻,他无论如何也要回去一趟,要不怎对得起母亲啊。
可在这个节骨眼上,医院和患者太需要他了,怎忍心离开?医院领导知道此事后,催他立刻动身,回去看望母亲。
除夕之夜,张信昌坐上了火车。他是在煎熬、痛苦中伴着泪水走完回家的路程的。医院,母亲因脑栓塞病情严重,医生告诉张信昌,需要做开颅手术。他这个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心里明白,体弱的母亲要经受多大的痛苦啊,他含泪在手术单上签下自己的姓名。
母亲的手术做了六个小时。张信昌熬过了他一生中最漫长的一段时间。
当第二天张信昌又出现在医院时,同事们露出了惊异的目光。
那天凌晨,张信昌最终还是拨通了妹妹的电话。妹妹说,母亲想你了,想看看你,你总忙。张信昌忽然泣不成声,再也说不出话来。
母亲手术后,他把侍候母亲的重任托付给了家中的小妹,义无反顾地返回抗疫第一线。他清楚地记得,转身离去的那一刻,他向昏迷的母亲深深鞠了一躬,没有说一句话。
十多天过去了,在小妹的照料下,母亲慢慢康复。虽然身体还有些虚弱,留有后遗症,但意识逐渐恢复。他和母亲视频过一次,母亲歪着嘴巴冲他微笑,眼里充满殷殷的期盼。
张信昌泣不成声,他努力控制自己感伤的情绪,对小妹说,你多照顾母亲,等这场疫情结束了,我一定回去好好陪她老人家。
元宵节那天,患者李琳琳走出医院,从确诊为新冠肺炎到治愈出院,整整经历了扣人心弦的17天,这期间,张信昌和“战友”们付出了多少的心血和汗水。
2月12日下午3点,又一例新冠肺炎患者,从医院治愈出院。
在简短的出院送别仪式上,张信昌眼里溢满了泪花,有作为医生的激动和欣慰,也有对亲人的思念和心疼。
★如皋日报水绘园副刊发表作者宋继高散文《战“疫”的启示》
★青岛日报随笔副刊发表作者徐孝叶散文《绿皮火车上》
★周口晚报铁水牛副刊发表作者刘和平散文《枕头》
★太原晚报天龙文苑发表作者韩德承散文《无数春笋满林生》
★长春日报文苑副刊发表作者胡香文散文《特别的家访》
★文艺报新作品专刊发表作者王娟散文《大墙里的白玉兰》
★唐山晚报大城山副刊发表作者刘培丽散文《守望春雪》
★辽宁日报北方副刊发表作者成向阳散文《喜鹊飞来想起了你》
★人民日报海外版旅游天地发表作者黄玉才散文《石柱推窗闻鸟鸣》
黄玉才/石柱推窗闻鸟鸣(散文)
近几日清晨,“唧唧”“啾啾”……三五成群的鸟儿站在楼外公园的树枝上、阳台上的花草间,张开嘴,高低起伏地欢唱。这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唤醒了春天,也给人类送来难解的谜语。
我原住在重庆石柱老城玉带河公园临街的楼房,窗外是横卧的青山、绿树、流水,护城绿化公园簇拥着高低错落的楼房,窗外花木扶疏,杨柳依依。每到春天,百花盛开,万紫千红。桃花林里,春鸟在桃花枝上蹦蹦跳跳地欢唱,呈现“绕楼一河山溪水,隐窗万树桃李花”的美景,推窗可见“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诗情画意。窗外公园还种植有一排桂花树,每到金秋丹桂飘香时节,赠我一室幽香。妻子爱种植花草,临街的阳台上,堆满了花盆,月季、海棠、三角梅、仙人掌、剑兰……几十种花草,在她的打理下,像一个空中花园,一年四季,红花绿叶,花开不断,居室里飘着缕缕幽香。春天,鸟儿衔来春色在雨棚下筑巢安乐栖息,满园春色在春鸟啼鸣下充满盎然生机。
一夜风雨之后,玉带河两岸的黄桷树,长出新叶,春鸟从远处飞来,栖息在嫩绿枝条上欢唱。每天清晨,鸟儿叽叽喳喳把我从睡梦中唤醒。先是一只鸟独唱,接着无数只鸟合唱,有时还有滴滴答答的雨声为鸟儿伴奏。深夜,布谷鸟啼叫着催人春耕。
后来我搬迁到龙河与双庆河交汇的地方居住,楼外茂林修竹,花草簇拥。春鸟啼鸣更是日日可闻,为我一天的生活注入了盎然生机和乐趣。静坐窗前,一杯清茶,鸟鸣伴我晨读、练字。
近年来,石柱县大力推进城周绿化,在龙河两岸,遍植桃树、李树、海棠、月季、牡丹、菊花、万年青、银杏、翠竹、棕树、黄桷树等花木,涵养水土,两岸留有20米宽的公园花木带和人行游览道。春意融融,珠帘卷翠,柳丝垂入水中,随风起舞,宛若婀娜少女,人在画中游,鸟在林中唱。石柱县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建成了“市级山水园林城市”。境内的方斗山、七曜山成为亚洲鸟类南北迁徙的重要通道,多种鹭鸟、白鹤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都来石柱越冬。
据林业部门调查,石柱县有鸟类种,分属15目,35科,主要以雀形目鸟类最多,其中中华秋沙鸭、秃鹫、鸳鸯、白鹭、白鹤、红腹锦鸡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5种。黄水国家森林公园的啄木鸟、山雀,入选《重庆观鸟地图》,成为重庆市19个地方踏春赏鸟的好去处。伴随龙河两岸海棠花的盛开,我国珍稀的叉尾太阳鸟从远处飞来,在花丛中闹春、食蜜,悬飞在枝头。它用细长下弯的嘴,吮吸着滴着清露的花蜜,所以又被称为“亚洲蜂鸟”。从前要在深山林海才能听到的鸟声,终于在都市就能听到。
城市绿化净化了生态环境,为鸟筑起了家园。春鸟啼鸣,大地万物在鸟的啼鸣中生长不息,窗外随处可见流动的唐诗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