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黄金亮
过去有句老话,叫“婊子无情,戏子无义”,说的是旧社会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婊子”和“戏子”虽然台上风光,却在社会结构中属于下等,由于人身自由被束缚,这些人为了生存的需要,不免曲意逢迎、善于伪装,几乎丧失了独立的人格,不仅为上流社会所鄙视,就是在各行各业里同样蝇营狗苟的群众也视其为低贱。
传言说,在中国历史上被认为版图最大的元代,蒙古统治者不仅实行种族歧视制度,还曾经把社会职业分成了不同的等级,所谓“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农七医八娼九儒十丐”。在这里,甚至把从来自视清高的儒生,划分在娼优之后。一路传下来,到了“史无前例”的文革时期,走白专道路的知识分子们顺理成章地延续了“臭老九”的封号,并被批倒批臭,给今天喋喋不休于网上大呼“戏子误国”的写手们绝大的讽刺。原来知识阶层不受爱戴并非始于今日,于斯更甚,甚而到了基本人权都得不到保证的境地。
文革时期,还有另外一种怪相。一方面是打倒“封资修”,社会主义舞台绝不容许充斥着腐朽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另一方面,却培植扶持了几个“样板戏”,剧中的主人公,都是大义凛然智勇双全的工农兵代表,具有不食人间烟火且用特殊材料锻造的高贵品质,而扮演这些“英雄”的几个名角,无疑也成了炙手可热红极一时的大人物。当日无人敢把艺人称作戏子,实在是一路紧跟无限热爱还来不及。须知,伟大领袖的亲密伴侣——左翼戏剧的旗手,正是革命文艺的代表人,而且旗手三十年代在十里洋场的上海滩,也曾经操过艺人行。当时谁要是发出“戏子当道”之类的呼声,我看轻则挂牌子批斗,重则下大狱判刑杀头都是有可能的。虽然革命家们放出豪言壮语,有“五不怕”的警句,然而被革命的群众觉悟不高,内心的敬畏也是事实,加之见风使舵的人性弱点,心里很清楚谁该当道谁不该的。除了个别几个像张志新一样的顽固不化分子,还真的没有几个人敢于指出旗手的戏子本色。
职业歧视乃至阶级仇恨,其根本的源头只有一个——就是社会结构的不平等,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不可跨越的身份鸿沟。《红楼梦》第三十三回说的是宝玉挨打的故事,此事盘根错节起因复杂结局荒唐,但有一个因素是明明白白的事,就是宝玉结交忠顺王府的戏子琪官。身为贵族公子,和王府优伶来往,为世风不容。在过去,艺人形同奴隶,是上层人物的玩偶,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艺人和匠人都是固定而且世袭的职业,不仅祸及本人,子孙后代都跟着“沾光”。朱元璋当皇帝,艺人们都归于贱籍,想要改行翻身,没有三四代的努力是成不了正果的。三教九流里面最为低贱的是下九流。上流的就不说了,单说这下九流:一流戏子(演员),二流推(推车的),三流王八(敲鼓的乐人),四流龟(妓院打杂的),五剃头,六擦背,七娼(明娼暗娼和歌妓),八盗,九吹灰(仵作)。戏子赫然位列其首,一旦为生活所迫不幸入行,永世不得翻身。
历史上,因为社会开放、经济繁荣从而艺人地位得到肯定的莫过于唐朝。唐玄宗李隆基开创了“开元盛世”,又和贵妃杨玉环上演了千古绝唱的爱情悲喜剧,“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让多少有情人肝肠寸断。古来音乐素有雅俗之分,所谓雅乐,一般是用在国家祭祀、宗庙、朝会等隆重的庆典活动中的音乐,发挥着一定的政治功能。而俗乐则主要是供人欣赏、娱乐的。二者使用的场合不同,性质也不同。唐玄宗时,因为他自幼精通音律、热爱歌舞表演,便觉得俗乐比雅乐更富有艺术性,不应该依附于政治性的雅乐之下。于是,他就下令在太常寺之外单独设立管理和教授俗乐的教坊——梨园。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的戏曲艺人入行之前先要拜唐玄宗且被称为“梨园弟子”的原因了。白居易《长恨歌》中就有“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的句子。唐代是中国社会少有的繁华自由的时期,社会富足人民安居乐业,正是在这种社会气氛之中,又由于上层的提倡和偏爱,所以很少有轻视伶人的习俗。诗人杜甫在他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中,咏叹公孙大娘的舞姿豪迈奔放:“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并在这首诗的序言中说过,有一位书法家名张旭,自从看了公孙大娘的剑器舞,书法也有了很大的长进。杜甫还有一首诗《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短短二十八个字,抚今追昔,写尽了世境离乱、年华盛衰的感慨,人情聚散、时代沧桑浓缩于平易的语言中,而含意却极深远。李龟年是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就是这样一位艺人,因大诗人杜甫的褒奖和倾慕而得以名传千古,说明盛唐的风气并不以个人曾经的艺术生涯而遭遇蔑视。
唐朝的梨园、宋朝的瓦肆,辉煌一时终究成为历史的背影。元人以马上得天下马上治之。明人矫枉过正,虽然恢复了汉室江山,却早已失去了旧日的大度和包容,变得狭隘封闭。反应在社会治理上,就是普遍推广自耕农小生产的经营模式,打压自由贸易,重农抑商;反应在文化思想上,就是逐渐退向落后保守。明朝尽管废除了四大等级的种族歧视制度,但却保留了元代的贱民制度。朱元璋在编辑户籍中,以“辨贵贱、正名分”为宗旨,按照职业分为:宗室户、官绅户、民户、军户、匠户、灶户、商户、儒户、驿户等。所有上述户籍,均属于良民的登记记录。在明代,惟有游食光棍无籍,被称为“无籍之徒”,即使地方官对他们有所登记,也是入于“弃民簿”。除此之外,诸如南京教坊司乃至各王府的乐户、绍兴惰民之类,则属于贱民,只能名落贱籍,从而体现出礼教等级制度上的良贱之别。明代还有所谓“路引”制度的实施。明代的路引,说白了就是路条,大致类似于改革开放前地方政府和本人所在单位开具的介绍信,以便人们外出经商、务工乃至进城探亲时证明身份。朱元璋立国定策的根本宗旨,就是要让他统治下的臣民能安于士、农、工、商四种身份,让传统的四民各守本业。即使是医生、卜相之人,也强迫他们必须“土著”,不得远游。凡是有人无所事事而游惰好闲,或者有人移居或藏匿别处成为游民的,一概将他们贬窜到边远地方。看了这些,我们才知道,所谓“夜无群饮,村无宵行”,进而“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决非夸大之词,也并非是对社会进步的褒奖,实在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一个毫无人身自由、自出生之日起就被封死了向上的通道的社会,怎么能够有活力和创造,又怎么能够获得发展和久长?到了明末,社会矛盾积累,贩夫走卒李自成、张献忠之流就能使得大半个中国不得安宁,茹毛饮血的塞外满洲人就会使得王朝天下倾覆。崇祯皇帝身死国灭,实在不应该把帐算在流民暴动和夷狄作乱的头上,而应该去地下询问他的老祖宗,缘何规定了如此一套反人性、反进步的社会制度体系。
明人不堪,留下了固化社会阶层的恶果,然而在明末,却不乏有骨气的艺人为世所敬仰。明末大文人黄宗羲、张岱都曾经给说书艺人柳敬亭作传,以表彰他高超的艺术才能和满腔的爱国热忱。黄宗羲描述柳氏说书“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可见柳敬亭非但有卓越的艺术才华,更有抒发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的情怀。和柳敬亭同时代的还有著名的“秦淮八艳”——南京秦淮河上八个冠绝古今的艺伎,其中著名者如李香君、柳如是等。传颂天下的,除了她们风华绝代的爱情传奇,更有其身为女子却心怀天下的风范。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悲欢离合故事被孔尚任写成悲剧《桃花扇》,柳如是缠绵悱恻的传奇则被刘斯奋在上个世纪写成长篇小说《白门柳》。现在我们读着这些生动的文字,丝毫没有感受到误国误民的会是艺人戏子,反而切齿痛恨那个黑暗的社会和肮脏而虚伪的上层,这才是国破家亡的始作俑者。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不公平的社会制度,是形成一切恶果的源头。柳敬亭说书使风云变色,李香君为不做亡国奴遁入空门,柳如是于国破家亡之际不惜一死以殉。谁言商女不知亡国恨?肉食者未能远谋,位卑者从来就是忧国忧民的主体,家国情怀常人有之,艺人亦然。
据说晚清的慈禧太后也是戏剧爱好者,在她的褒奖和推动下,于乾隆年间就已进京的徽班艺术大放光彩,涌现出来号称“同光十三绝”的一批著名艺人,京剧艺术由是成为国粹。晚清政治腐败世人皆知,对外丧权辱国,对内声色俱厉,但是我们从来都没有听说过把这一切归咎于戏子无情无义,反而常常惊叹从谭鑫培、杨小楼直到梅兰芳、程砚秋的艺术传承。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有大文豪欧阳修写的一篇绝妙史论《五代史伶官传序》,文章在末尾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这一论点不仅是针对后唐李存勖,对任何时代都有着警示作用。把带来社会腐朽的责任和罪名安在演艺界的头上,如果不是别有用心,那就是头脑发热见事不明。林语堂说:“中国就有这么一群奇怪的人,本身是最底阶层,利益每天都在被损害,却具有统治阶级的意识,在动物世界里找这么弱智的东西都几乎不可能。”贬低艺人、转移话题、不分立场,可以此为戒。
年8月23日下午,北京的红卫兵小将把抄家抄来的京剧戏装、道具及其他封资修破烂堆在国子监文庙大院烧毁,一时火光冲天、哀嚎遍地。在火堆旁,跪着29个牛鬼蛇神,他们中间不但有戏子荀慧生、侯喜瑞,也有文豪老舍、萧军、骆宾基、端木蕻良等。牛鬼蛇神们已经全然没有了往日的潇洒自如,他们头上是皮鞭与皮带齐舞,他们身上是棍棒和藤条齐落,一个个尊严扫地,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头破血流的老舍于次日投湖自尽。
萧军写下了七律《国子监》,为后人留下了这一天的惨烈记忆:
烈火堆边喊打声,声声入肉地天惊。
藤条皮带翻空舞,棍棒刀枪闪有风。
俯伏老翁呈瘦脊,恐惶妇女裂褫裎。
英雄猛士多年少,袒露臂章耀眼红。
打倒戏子,同时也打倒了人性,叫好的都是化身人类的魔障。
文中图片来自于网络
该文作者为本平台特约撰稿人,年出生于内蒙古察右中旗,现供职于呼和浩特市一家企业。
策划:安强
编辑:敏敏
校对:图图
作者往期作品回顾:
从北京到陶林:一个家庭的时空变迁
察右中旗往日印象之一:吉黍
察右中旗往日印象之二:转角与华厦
察右中旗往日印象之三:过年
察右中旗往日印象之四:电影院
察右中旗往日印象之五:汽车站
察右中旗往日印象之六:国营食堂
察右中旗往日印象之七:文化馆
察右中旗往日印象之八:事宴、吃糕与搭礼
察右中旗往日印象之九:严打
察右中旗往日印象之十:西南疙蛋
好好说话
记忆
奶奶
割蛋、叫魂及其他:谣言的前世今生
魂牵《少林寺》:一代少年的“武侠梦”
烧煤杂谈:回忆与现实的交错
“澳门人”
文凭
辉腾梁传奇:王银万的革命生涯片断(上)
辉腾梁传奇:王银万的革命生涯片断(中)
辉腾梁传奇:王银万的革命生涯片断(下)
集普
察右中旗人的故事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