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第七回第九节:
原文:
次日凤姐梳洗了,先回王夫人毕,方来辞贾母.宝玉听了,也要跟了逛去.凤姐只得答应,立等着换了衣服,姐儿两个坐了车,一时进入宁府.早有贾珍之妻尤氏与贾蓉之妻秦氏婆媳两个,引了多少姬妾丫鬟媳妇等接出仪门.那尤氏一见了凤姐,必先笑嘲一阵,一手携了宝玉同入上房来归坐.秦氏献茶毕,凤姐因说:“你们请我来作什么?有什么好东西孝敬我,就快献上来,我还有事呢。”尤氏秦氏未及答话,地下几个姬妾先就笑说:“二奶奶今儿不来就罢,既来了就依不得二奶奶了。”正说着,只见贾蓉进来请安.宝玉因问:“大哥哥今日不在家么?"尤氏道:“出城与老爷请安去了.可是你怪闷的,坐在这里作什么?何不也去逛逛?”
端木持易见解:
上节说凤姐因为是王夫人内侄女,所以可以比较随性,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这一节,来看看西风如何吹倒东风的。
话说这日凤姐梳洗了,(插话:我怎么念着“梳洗”两个字,觉得特别甜美呢?)先回王夫人,然后才来辞贾母,好像顺序有点不对啊,是不是?按道理应该先败贾母,再来王夫人这里,可见王夫人是实际上的第一领导。贾母在王熙凤这里,并不是直接领导。有时候二把手比一把手更厉害,你们说有没有这个时候?
且不说了,宝玉在贾母这里,王熙凤来辞行,宝玉也要跟着去,她为啥“只得答应?”,她脾气那么大,你看到他宁府以后,那神气的样子。在荣国府咋就怕了“宝玉”呢?
你不看看宝玉背后是谁?第一靠山,贾政、王夫人;第二靠山,贾母;第三个靠山,是那还未出场的一母同胞姐姐,元春啊;前两个都是王熙凤的顶头上司,第三个,那就是王熙凤她娘家,都要惧怕的。所以,王熙凤不服谁,或者得罪谁,都不敢得罪宝玉的。这可是贾府将来的嫡传太子呢。所以,王熙凤只好答应,站那里,等着,宝玉换完衣服,然后才出发,带上宝玉一同去了。
二人从荣国府到宁国府,也就在东边不远处,还要“坐车”。可真够懒的。你说他们出门就坐车,坐轿的,平时又不跑步锻炼,咋就不胖呢?
不说这个了。
王熙凤在荣府受到的委屈,到了宁府,她全能找回来。
这不,你看一到宁国府,“早有贾珍之妻尤氏与贾蓉之妻秦氏婆媳两个,引了多少姬妾丫鬟媳妇等接出仪门。”这有点夸张了吧?“早有”,说明一早就在等着;尤氏、秦氏婆媳两个,还不算,“多少姬妾丫鬟”等人,这阵势,搞这么大。这还不算,“接出仪门”,注意啊。“仪门”是明清官署、邸宅大门内的第二重正门,是坐轿、骑马的起止点。一般主事儿的人,才会在此迎接,宁府无男人,尤氏和秦氏成了主事儿的。
另外,这一段,让我想起黛玉初进荣国府的时候,鬼才来接她啊。都是她穿来串去,别说是仪门了,三层仪门都没人迎接她,到了正室倒见到“许多盛妆丽服之姬妾丫鬟”,可惜,主人不在,贾政贾赦俱不见她。
今天,幸亏黛玉没跟着王熙凤一起来,否则不知道又有吃多少醋,留多少伤心泪了。
人,就是这样,最怕比较。人比人,气死人。可是如果不与人比较,你又怎么知道,人和人,同样都是人,差别咋就那么大呢?待遇咋就差别那么大呢?
此处省略一万字。
既然迎接的场面搞得这么大,为何“那尤氏一见了凤姐,必先笑嘲一阵”?笑什么?“嘲”什么?讥笑嘲讽什么?
我们有些朋友,同学,见了面,也是如此,必然是先“笑嘲”彼此一番,好像不如此,不足以显示自己牛逼。没有真心,真诚的交流,更美有发自肺腑的关心或者赞美。以挖苦、嘲讽为乐。这是一种什么心态?
我翻查了一下,有人说:“人都想获得优越感,但青少年白癜风的症状白癜风治疗去哪家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