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狮子坟绿色故事我们都是师大所树之人

有一个北师大你一定不知道

邱季端南边立身路上的毛白杨,邱季端北边晨曦路旁的银杏,南北向从小南门直达北门的京师路上的桧柏,科技楼通向大东门的乐育路上的法国梧桐,「一路一树一景」的格局勾勒出北师大校园绿化的整体骨架。电子楼前的玉兰,曦园的竹石,四合院的连翘,东门两侧的紫藤又让绿意的血肉更加丰满。

人人网上,一位年博士毕业的师大同学在她的毕业文章中写道:「希望多年后师大校庆之时,我还能回到这里,在师大百年树木中,忆起我是师大十年所树之人。」从五十年代第一批绿植刚种下的样貌,到如今郁郁葱葱、叶茂根深,铁狮子坟之上的这座绿色校园经历岁月的洗礼,在四季的轮回中,其间的每一株植物,吸收土壤的养分,沐浴温暖阳光,年复一年,注视着一代又一代师大人的成长。

树木的入驻,

为墨香校园染上一层绿意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

——《管子·权修第三》

在一棵树下,教师不把自己当成教师,学生也不把自己当成学生,这样的一些人,就许多实际问题平等地进行交谈,这才是学校的开端。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

前人在教学上强调「静、思、悟、游」,古代书院多是亭台楼阁配上佳花名木,融教育活动于自然山水美景。而现代大学绿化的设计,则融合了园林植物学、建筑学、城市规划设计等相关理论。

-年,北平师范大学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以及辅仁大学合并后,在北太平庄铁狮子坟的荒野坟地上兴建了新校区。师大与绿色有关的故事,从这里开始有了记录。

“五十年代那时候的树木种植就相当于植树造林,没有什么大的活动和规划,那几年日常的养护很少,该是什么树一片就种上去了,还有一些建校以前原来就在那儿的树,就没动它们。”北师大绿化保洁部负责人王健在绿化岗位上已经工作了二十八年,但很多关于校园绿化的故事,他也是听以前的老师傅们讲起的。

据王健描述,北师大里校园的第一批树苗,是第一任绿化科科长王树兴,用当时所经营的卖菜、卖玫瑰花的钱换来的。

五十年代树苗刚栽下去,就赶上了六七十年代政治动乱的时节,王健说:“那年代自己都难以顾得上自己,树就更别提了,只有当时家属区有些大妈或者老太,有时候愿意给那些树浇浇水。”

以「实用、合理与美观」的综合理念来布置绿植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的事了,校内的几条主路开始融传统特色和现代理念建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邱季端南边立身路上的毛白杨,邱季端北边晨曦路旁的银杏,南北向从小南门直达北门的京师路上的桧柏,科技楼通向大东门的乐育路上的法国梧桐,「一路一树一景」的格局勾勒出北师大校园绿化的整体骨架。电子楼前的玉兰,曦园的竹石,四合院的连翘,东门两侧的紫藤又让绿意的血肉更加丰满。

徐悲鸿先生在其国画的题记中曾写道:「北京为世界古树最多之都会。尤多辽、金、元、明之古柏。盘根错节、苍翠弥天、历劫不磨……的确是京城的一大特色。」

师大校内高大粗壮的古树也见证了这片土地一百余载悠悠岁月的变迁,「古树参天」是师大校园内的常见之景,树龄在三百年以上的,是一级古树;一百年以上三百年以下的,是二级古树。师大校内没有一级古树,但有25株二级古树,它们散落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分别是16棵桧柏,4棵国槐,3棵侧柏,1棵油松和1棵丝绵木。

科技楼东北侧编号为B的国槐以干径.5px、干周.5px成为师大最粗的古树,需两人合抱才能把它围住;京师广场上编号为B的桧柏以17.6米成为师大第一高木,高度不输教九楼。

几经变迁,最初园林设计师们的绿植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与周边的建筑物形成密切配合。虽说新建和扩建工程做到了为古树名木让路,但保留下来的绿植与建筑相辉映的诗意已不复往昔。修建邱季端体育馆时,为了不破坏古木的生存环境,在东南角的一端,特地为一棵雪松留出了专门的空间。

同时,北师大的大学精神在百年的沧桑中,又有了新的时代定义。因此如何于绿化景观中体现人文内涵,如何把古老与时新的建筑通过绿植巧妙搭配起来,成为了新时期规划者的难题。

树木见证百年师大的岁月轮回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年校园绿地调查统计报告》显示,北师大校园本部的绿地面积为.2平方米,绿地率29.8%;绿地覆盖面积为.7平方米,绿地覆盖率36.6%,其中包括屋顶绿化面积平方米。

北师大现有常绿乔木株,落叶乔木株,常绿灌木株,落叶灌木(包含月季在内)株,攀援植物株,宿根花卉.3平方米,竹类.86平方米,绿篱长度.55米,色块面积.3平方米,古树统计二级古树25株,草坪类共计.36平方米。

与同为百年老校的北京大学(绿地覆盖率:53.3%)和清华大学(绿地覆盖率:54.8%)相比,北师大36.6%的绿地覆盖率并不算高,但也满足了北京市所规定的三环内的绿地覆盖率规定不得低于35%的要求。

“古树参天”是师大校园内的常见之景,师大校内有25株散落在校园的各个角落的二级古树。科技楼东北侧编号为B的国槐以干径.5px、干周.5px成为师大最粗的古树,需两人合抱才能把它围住;京师广场上编号为B的桧柏以17.6米成为师大第一高木,高度不输教九楼。

随着时代的进步,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校内的几条主路开始融传统特色和现代理念建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邱季端南边立身路上的毛白杨,邱季端北边晨曦路旁的银杏,南北向从小南门直达北门的京师路上的桧柏,科技楼通向大东门的乐育路上的法国梧桐,“一路一树一景”的格局勾勒出北师大校园绿化的整体骨架。电子楼前的玉兰,曦园的竹石,四合院的连翘,东门两侧的紫藤又让绿意的血肉更加丰满。“我是师大十年所树之人”

几年前,修建邱季端体育馆时,为了不破坏古木的生存环境,在东南角的一端,工人们特地为一棵雪松留出了专门的空间。

原先,电子楼的墙脚处栽有几株爬山虎,在翻越墙头后成为绿色垂帘。到了秋天,爬山虎的叶子红如火,学生们从教室里向外望去倍感明艳温暖。在年粉刷外墙的时候,工人们特意将这些爬山虎保留了半米至一米的长度,让它们有机会在粉刷过后继续生长。

人人网上,一位年博士毕业的师大同学在她的毕业文章中写道:“希望多年后师大校庆之时,我还能回到这里,在师大百年树木中,忆起我是师大十年所树之人。”

毕业之后重回母校的师大人,也愿意在校园中认领树木,以此为念。如果仔细留意,我们可以在校园里看到,认捐树木旁边的纪念石碑上刻写着认捐者的姓名、寄语等相关信息。就这样,铁狮子坟的树木,和师大人之间又有了另一种陪伴。

如何让师大常绿?

成为了师大人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

如今师大校内最主要的绿化面积是观赏型草坪,而真正可供休闲的草坪几乎没有,能够躺在草坪上有一个温暖的午后在师大是一件奢侈之事。并且在北京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要想在有限的土地上提升绿化率,颇具难度。

近年来,师大校内家属区家用汽车急速增长。车在带孔方砖上面停久了,令方砖孔中的植物不见光不淋雨,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不可逆的枯黄反应。

为保证植物健康生长,还需要用到相应的农药。每年喷洒农药的时候,即使绿化处在喷洒过农药的植物周围树立了警示牌,刺鼻的农药味也常会给人带来不适的反应。但因为目前国家所规定的园林植物的农药用量的限制,尚未有农业植物农药用量严格,监管方面尚未出台富有实效的措施,所以即使超标,也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管。

看似平常的灌溉也有缺水的潜在问题。北京是资源型重度缺水特大城市,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的二十分之一。所以,维持绿植生长所需的水量十分紧张。并且由于资金的限制,北师大的喷灌系统还是人为控制。

保护绿色金子

师大人一直在路上

北师大专职负责绿化方面的工人有十名左右,他们负责着整个校园的绿化系统运转。他们每一天的工作,和这个校园里的每一片绿色都息息相关。

绿化队队长韩宪举和胡晓林,同他们带领的每个队员一样,都要对植物学知识有最基础的了解。再加上他们每天和植物打交道,长期下来,熟知校园内每一类树木的分布,深谙树木在不同季节的养护方法。

若是有统一的美化要求,工人们会把树木修剪成圆圆的球状或肃穆的宝塔状。若是出于安全和教学环境的考虑,就要在雷雨季节开始之前完成修剪,以防止电闪雷鸣造成触电的危险以及减少施工带来的噪音等干扰。

对于在暴风雨中一些已经倾斜或是露出树根的树,绿化队员们用木桩支撑,用钢丝拉,进行重新扶植,给树木打点滴,争取救活更多的树。

责编:王照萱

作者:周美霖顾洁婧刘帅

摄影:盛唯佳麻楚杭

原载于《京师学人》,本文为原文节选,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zp/98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