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黑板划重点啦!
7月12日
浚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团
以文治阁为中心
以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为主线
考察了以东西南北四座城门为界限的范围内的传统民居及浚县县衙与文庙
下面是他们的调研成果~
世袭翰林府
▲调研团在世袭翰林府大门前合影
世袭翰林府位于县城西大街路南,西大街17#、19#,房屋座数多,面积大,成规模。系子贡清代后裔端木氏府邸。现存院落占地约平方米,座南向北,前后两进院落,有房屋37间,均为硬山布瓦结构。其中前院有临街过厅5间,临街门额原悬挂康熙帝题“贤哲遗庥”木匾,木匾早已遗失;两廊各三间,前有走廊,圆木明柱;正房客屋三间,进深7.7米;客屋两山墙外有东西屋各三间。后院有过厅五间,两廊为二层楼各三间,最后有正楼五间,二层。
端木子贡后裔世居黎阳(今浚县),端木氏世袭翰林起始于清康熙年间。康熙三十八年(年),康熙皇帝南巡返京路过浚县,端木谦(子贡第七十代孙)作为名门之后有幸迎驾觐见。康熙皇帝景仰圣门贤人子贡,遂封端木谦为翰林院五经博士,端木谦后代的长房长子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康熙四十二年(年),康熙皇帝西巡回京时再经浚县,端木谦又受到召见,这次端木谦获得了御赐的“贤哲遗庥”匾额。
▲修葺过的翰林府房顶景观
▲世袭翰林府习儒堂
据说翰林府楼房和平房加起来共余间。端木谦受封世袭翰林时住在县城南街,到了清道光年间家里人口增多在南街住不下了,世袭翰林端木涣若在县城西街大兴土木建起了这座翰林府。端木涣若的两个儿子成家后,翰林府分成了两个大院,老大住东院,老二住西院。面临大街的翰林府的门楼上挂着“世袭翰林”的竖匾,里面除了住家之外还开了个印刷厂,称为石印局(当时尚无铅印),承揽印刷业务。当年翰林府的经济来源除了印刷收入外,还有周边地区的百姓依照官府的规定交上来的钱和粮食,另有一项收入为“卖照”所得。所谓的“照”,类似于现在所说的介绍信,当年持有盖着“世袭翰林”官印的文书到了官府就好办事,翰林府靠“卖照”获利不菲。“世袭翰林”没有俸禄,收钱收粮和“卖照”是世袭翰林端木家特权。
农山贻居。庭前的楹联为“瑚琏知二祖庭,黎阳第一世家”。
屋内堂上悬挂的匾为瑚琏品格,两壁分别挂着结驷连骑、分庭抗礼两个匾额。
世袭翰林府在前几年得到了修缮,修缮使文物的安全得到保障,并且使原本处于大杂院状态的翰林府成为文化景点对外开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细节中,也可看到维修所使用的传统工艺非常精细,基本按照历史原貌进行修缮。
然而在修缮过后的世袭翰林府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存在过度修缮。文物修复的最佳标准是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保留文物原有的历史信息。此处建筑群经过落架大修后,文物安全得到保证,但原有的历史信息却被大量抹去:大部分门窗都被换新,而且房门、门框、房梁等也被大量换新。几乎所有柱子也都被换新。木构件换新比例超过半数,可以想象很多换新是没有必要的。另外,在新换的部分木材上观察到木材开裂现象,有些柱子开裂程度甚至可以放进手指,这说明修缮所用木料质量低下,或许存在偷工减料现象。
▲开裂严重的木桩
传统民居
↑传统民居的门房
→传统民居墀头上的雕花
浚县城内的传统民居留存数量多、面积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中有诸如李家大院等成片基本完好的古民居也不在少数。浚县城内几乎所有历史建筑都有编号和明显的标牌,部分屋顶损毁的历史建筑也及时加上了防雨措施,还有一小部分价值较大的古民居得到了较科学的修缮。
古城内有典型的清代民居建筑群,分临街与不临街两种。院落式布局,绝大多数为一进院落,用封闭的围墙,严密的大门与外界形成分割,建筑对院落开窗,对外不设窗。整个建筑群以南北中轴线东西对称分布。大门一般位于房屋轴线东侧,大门正对影壁,进门向西进入内院,院子北端是主房,两层,并有室外楼梯在外部沟通上下,院子南端是倒座房,与主房南北相对,东西两侧是厢房,均一层。单体平面布局,以三开间或五开间为基本单位。
大户居住的大型院落,均有前后两个院落甚至一进三院落,俗称“前客屋,后楼院”。前院临街过厅五间;两廊各三间,客屋五间,前均设置有走廊,圆木明柱。后院两廊各四间,正房为五间二层楼房。单体均为硬山式坡顶,砖木结构,条石基础,青砖外墙,厚近50厘米。檐高一般有3.8米和3.2米两种,进深4.5米。屋脊压筒瓦,两端伸出并翘起。仰瓦屋面,端部收之以滴水,两饰边各有两垄筒瓦,端部收之以瓦当。檐下用砖叠涩出方椽头。大门檐口下有挂落和题匾,墀头多有砖雕装饰,多为花草纹样,工艺精细,房屋两侧山墙亦出墀头。大门外侧两侧有石门墩(上马石),门洞内东侧墙上有门神龛,窗分两种,一为方窗上有木过梁,一为拱窗上有砖砌拱券。保存比较完整的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东大街、北小西门里、南小西门里、辛庄街和南山街等街区。解放后陆续修建的民居有相当部分为在以前老院子格局上新建或改建,大部分延续了传统的院落格局,即保持了大门,影壁,东西厢房和北房正屋的布局。
综上所述,浚县的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建筑的保护在全国也可谓名列前茅的。然而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修缮过的民居与翰林府一样也存在着修缮不够科学的问题。历史文化街区方面,虽然一部分街区历史建筑留存度很高,但却与现代建筑相混杂,历史风貌影响较大。
李家大院
位于县城北街北小西门里中段路北。现有院落南北长45米,东西宽14米,占地平方米。坐北朝南,一进二院,均为清代硬山灰瓦建筑。建筑以南北为轴线,东西对称分布。临街房5间,东侧第一间为过厅,经过厅向西折转进入前院。前院主房面阔3间,带前廊,东西厢房各3间。从东厢房后可进入后院,后院主房为5间二层楼,东西厢房各4间。“浚县数北街,北街数西门里,西门里数李家”。住户介绍:“当时北小西门里街只住着四大家:李家、刘家、马家和王家,当时基本都是一大家子住在一起,以前李家家族最鼎盛的时候,在李家大院里生活居住的族人有近百人,还不算仆人和丫鬟。”据《浚县李氏家谱》中记载:“大约在明朝嘉靖年间,始祖守正公定居浚县,迄今约余年,传16世。是从何地迁来已失考。”
浚县县衙
▲浚县县衙正堂
县衙位于在今浚县县城内南小西门里街,建筑于明代,浚县老县城中心之西端,紧靠西城墙,与文庙紧临。中间一列南北主轴线上,依次是大门、仪门、大堂、宅门、二堂、三堂,西列是花厅、再成轩,东列是典史署、县丞署。现存约0余平方米遗址和部分遗物,如三堂大殿条石台基、柱础、民国石碑等。
↑县衙内石碑
→仪门
文庙
▲文庙的檽星门
文庙又名先师庙、孔庙,是祭祀春秋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位于城内南小西门里街,座北向南,规模宏大,院落宏敞,布局紧凑。为浚县著名古建筑,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占地面积约万余平方米。始建于元代,随州城建于浮丘山上,元末红巾军将庙烧毁,明洪武六年(年)知县项如英移建于今址。明清两代又多次重修、扩建。建筑格局从南至北,依次是照壁、棂星门、泮池、泮桥、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启圣殿等。
▲无水的泮池
▲泮桥上残毁的石狮
文庙前原有照壁,东西两端向北与围墙衔接。中有木栅门,东门匾额曰“道冠古今”,西门匾额曰“德配天地”。门前墙上嵌有“以应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碑,以示尊孔。东西围墙外为礼门、仪路。文庙的大门为棂星门。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主得士之庆”。古代祭天,先祭灵星。孔庙设棂星门,意在尊孔如同尊天。文庙前院,居中有明成化年间修建的椭圆形石砌泮池。池周围用18根望柱和石雕栏板围绕。池内积水,池上横跨小桥,形如马鞍。桥孔上方雕一凶猛水兽,两侧饰花草图案。整个建筑玲珑小巧,古朴典雅。泮池东南角有唐槐一株,干围4米余,中空四裂,形若朽木,然枝叶葱绿,生机盎然,树干内生一榆树,胸径盈尺,枝繁叶茂,俗称“槐抱榆”。槐榆争荣,树荫覆地80平方米,堪称一奇。过泮池为二门,曰时中门,又名戟门。戟门两侧为祭器库、官书库。过戟门为后院。迎面为大成殿,建在半米高长方形平台上,台前中间嵌一雕龙陛石,两侧有石阶可通上下。大殿面阔五间,为单檐歇山顶建筑,覆黄、绿色琉璃瓦,辉煌壮丽。殿内正中原供孔子牌位。两侧为四配,复圣颜回、述圣子思位东面西,宗圣曾参、亚圣孟轲位西面东。再外为十二哲,闵子骞、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位东面西,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位西面东。大成殿前东西两侧各15间灰瓦廊庑,红漆柱、槅扇窗,内原供孔子72弟子牌位。现后院房屋建筑仍在,牌位尽除,为县公安局占用。明清两代增修扩建文庙时,在其周围建有许多附属建筑。戟门外建有敬一亭,文庙东侧建有启圣祠,其后为名宦祠,大成殿后建有明伦堂。
↑大成殿梁柱上保存的有关历代修葺的信息
→大成殿内部结构
文庙现存泮池、泮桥、戟门(大成门)、大成殿以及两庑建筑以及石碑数通。整体格局和建筑保存均比较完整。
浚县文庙在城西,即位于南北大街的西侧,似乎不符合“文左(东)武右(西)”的传统规制,特别在北方平原城市中。只是由于比文庙更偏西有古县衙之遗址的的传统规制,特别在北方平原城市中。只是由于比文庙更偏西有古县衙之遗址的存在,才保证了今人认识浚县古城仍然遵循着“文左武右”(即文庙应当设置在城市中心的东侧,浚县文庙虽然不在城市几何中心之东而在古县衙之东,在礼法上也是说得通的。)体现了城市制度的严格性与实践中灵活性的结合。因此古县衙之遗址的发现与存在以及保护,对于浚县古城城市历史格局的保护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北街土圆粮仓
▲北街土圆粮仓外景
西城墙边现存西仓(当地称北街土圆粮仓),是建于五十年代的老粮仓。老粮仓形式独特,是卫河航运最后辉煌的见证。据《浚县粮食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初期,浚县开始建造新中国的第一批国建粮仓。年,浚县县城北街直属库(今城镇粮油分公司院内),搭建了14座土圆粮仓,容量万公斤,用于临时储粮。14座土圆粮仓现在只剩下4座,东西排列,其中一座土圆粮仓的顶部被拆除,用毡布盖着。粮北街土圆粮仓的仓身为砖结构,圆柱形,仓的墙体厚度有一米左右,粮仓上部有14个通风窗很是显眼。仓顶攒尖灰瓦顶,下部面东北开仓门,上部设14个通风窗和1个仓门,仓内顶部为木梁架结构,梁架用木条和泥搭建。粮仓内部有连续四层的木梁架,数百根木头交织搭建,或横、或纵、或立,井然有序,丝毫没有杂乱感。
粮仓内部复杂而有序的结构
文治阁
↑文治阁北门
→文治阁西门
文治阁又称钟鼓楼。钟鼓楼是中国古代用以司时的公共性楼阁建筑。文治阁原名中心阁,始建年代失考,清嘉庆《浚县志》载:“万历乙卯(年)后,始移钟于中心阁。”据此可知,中心阁距今当有余年历史。清顺治六年(年)毁于火。康熙四十八年(年)知县梁通洛重修,改名“文治阁”,取“以文为治”意。
文治阁通高约20米,上下分楼、台两部分。四面券洞,相对通行。文治阁下部为方形平台,高8米,每面宽12米,青石基,砖砌墙面。阁下为十字拱券,四面设门。文治阁屹立在县城中心,高峻壮丽,庄重典雅,它成了浚县的标志。是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文治阁的飞檐
古城石拱桥、城墙
浚县古城在四座正门外的护城河上都建有各具特色的石拱桥各一,西曰云溪桥,另三桥各以东、南、北关而得名,分別称为东关桥、南关桥、北关桥。现存有云溪桥、东关桥、南关桥三座石桥。
▲西门外云溪桥
云溪桥俗称西大桥和大石桥、廉川桥,始建於明正德三年(年),为木结构。明嘉靖三十三年(年),由于木结构糟朽而原桥坍塌,于嘉靖四十四年(年)由浚县知县魏沣(廉川)重建,改为石桥。《重建云溪桥碑記》记载了云溪桥的形制:“故基之木,今易以石,固本也;上起鲸背,中阔虹腰,利舟也;栏槛边际,防墜也;四柱栏端,华表也。”至清康熙十四年(年)知县刘德新重修,之后又多有修葺。现今原桥上雕刻精致的青石栏板、望柱、抱鼓石等已毁,但桥身仍保存完好。
云溪桥是一座五孔连拱式石桥,桥面平缓。桥面长60米,宽10米,桥面坡度约2%,桥面上错缝横铺宽0.5米、长1~1.5米不等的赭色石板一层。桥体用青石砌成,桥下五个半圆形拱券立于桥墩之上,桥墩两端砌作分水尖。拱券除两侧券面石采用单块券石横联砌筑外,均采用纵联式的拱券砌法,每块长形料石纵向排列,上下错缝。券面石高50厘米,厚35厘米,共十块,表面均雕有花卉图案。主券正中为刻有吞水兽的龙门石。主券高大,下可行舟,净跨8米,矢高3.9米。两边四拱券越向外越小,其跨度分別为6.8米和6.5米,矢高分別为3.3米和3.15米。在桥两端的四角墩面上各置一呈俯卧姿态的石雕水兽,形象凶猛逼真,雕技高超。在石兽上方的岸壁上,各设一根长条石插入壁体,条石端部外露雕作兽面。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正在修葺的东门外石桥
东关桥东西横跨护城河。明崇祯年间编纂的《浚县志》记载:东关桥在明万历十八年(年)由知县宁时镆所建。清乾隆三十六年(年)知县王建元、乾隆四十七年(年)知县吴学会又相继修葺。东关桥为三孔连拱式石桥,正中为大券,大券的两肩各设一小券,大券与小券之间及小券的外部和顶部,均填砌条石构成桥身。桥两端四角处用条石垒砌成岸壁以稳定桥身。大券为圆弧拱,拱石厚0.18米,长1~1.5米。每块拱石都纵向排列,以纵联法上下互相错缝进行砌筑。拱券两侧的券面石高40厘米,厚25厘米,采用横联法垒砌。在券面石以里的拱背上,铺砌厚18厘米的伏石(即护拱石)一层。大券正中龙门石上刻有吞水兽。桥面中间略微弓起,表层用宽0.5米、长1~1.5米的青石板错缝横铺,坡度约3%。桥面长25米,宽6.25米,两侧垒作矮墙,原來的石雕栏杆早已毁弃。
南关桥横跨于护城河南北两岸,与城內相通,是一座敞肩式单孔石拱桥。桥面长39.5米,宽5.5米,中间部分随拱券弧度隆起,不同于上述两座石桥那样平缓,桥面坡度约6%。桥两端纵拱券外6米处向外侧展开呈一八字形平面。桥面中间两侧立有石栏杆和栏板,每块栏板的底部中间都有长方形垫石,简单朴实。桥中间的券洞,用纵向相连的拱石十二道,以纵联式砌法拼结成同心圆拱券,跨度3.88米,矢高2.3米,其每道拱石的厚度均不一致。券面石高40厘米,厚28厘米,采用横联法砌筑,券顶龙门石上雕吞水兽。在距主券南侧14米处附一小券,小券为青砖结构,用纵联法砌筑而成,净跨1.35米,高分两部分,券高0.9米,券脚以下至券洞底为0.9米。券底铺设石板。
上述三座明代石桥,无论是造型艺术还是桥梁结构,在中原地区桥梁建筑史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
由上至下依次为城墙允淑门、新修建的古城北门及城门楼和古城墙外景照片。
卫河
▲运河故道
卫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东汉末年开凿的白沟运河,隋代属于永济渠,北宋时更名为御河,明初改称卫河并一直沿用至今。卫河(永济渠)浚县段全长71.7公里,呈西南-东北走向穿过浚县,并被滑县分为两段。卫河(永济渠)浚县段与今卫河河道基本一致,自浚县新镇镇双头鹅村入境,流经新镇镇、小河镇、卫溪街道办事处、浚州街道办事处、屯子镇、王庄镇,至王庄镇苏北村出境。
▲大运河遗址碑
淇门以上卫河前身为白沟,隋大业四年,隋炀帝以白沟古道开挖永济渠以通漕运,成为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大运河浚县段基本反映了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的流向,是隋唐大运河的历史见证。
最后Po上一张调研团合影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习历史,考察历史,品味历史
我们在路上
摘自国风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