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代各民族作家致力于模山范水,故都之风物,草原之壮美,亚热带风光,南国奇观,以及生活于其间的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及其历史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民族历史和民族风情画卷,体现出当代少数民族散文创作浓郁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少数民族;散文;当代;评述
当代少数民族散文创作发展迅速,报告文学、历史文学、游记、随笔、报道、政论、杂文、小品文大量涌现,作家辈出,无论是抒情散文抑或叙事散文,都如百花争艳,目不暇接。各民族作家致力于模山范水,故都之风物,草原之壮美,亚热带风光,南国奇观,以及生活于其间的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及其历史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民族历史和民族风情画卷,体现出当代少数民族散文创作浓郁的民族特色。半个多世纪以来,当代少数民族散文创作,伴随着中国当代社会的变化而律动,大体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和新时期(—)二十年三个历史时期。“文化大革命”十年,林彪、“四人帮”在文艺界极力推行“左”的路线,大搞文化专制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及“瞒”和“骗”的阴谋文艺,文艺刊物被查封、停办,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大批优秀民族文学作品被打成毒草,一些卓有成就的少数民族作家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打成“民族分裂分子”、“叛国分子”、“反动文人”等,他们被审查、批斗,有的被迫害致死,有的遣送农村、干校劳动改造,大都被迫停止写作,实无少数民族散文创作可言。本文主要评述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和新时期二十年的少数民族散文创作。
一、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少数民族散文创作
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散文创作在十分薄弱的基础上起步,伴随着社会主义事业和多民族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节奏前进,逐步走向繁荣。各民族作家执著于故乡热土,以优美的文笔、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词句,创作了大量颇具艺术性的美文。描写少数民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反映国内外重大社会事件,表现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的革命斗争和建设祖国家园的英雄业绩,歌颂不同时代的英雄和先进人物,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少数民族散文创作的重要题材和内容。这些作品以质朴的文字和火热的激情,记述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事件和生活事件,刻画或普通或非凡的人物,真实地反映历史,高度地概括生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写实艺术。
1.少数民族散文创作的成就
虽然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少数民族散文创作成就远不如诗歌和小说那样明显和突出,但也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首先,一批少数民族颇负盛名的老作家、历史学家等,在散文、特写和报告文学创作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们的作品以强烈的时代气息、独到的选材和珍贵的历史价值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如老舍(满族)《我热爱新北京》、萧乾(蒙古族)《万里赶羊》、沈从文(苗族)《新湘行记》、翦伯赞(维吾尔族)《内蒙访古》、端木蕻良(满族)《草原放歌》、华山(壮族)《山中海路》等都取材于少数民族地域与生活的散文,具有真切的感受和鲜明的民族色彩与地域色彩。
其次,这一时期涌现的少数民族散文作者的创作取得了可喜的收获。与小说和诗歌队伍相比,致力于散文创作的少数民族作者还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群体,主要有那家伦(白族)《然米渡口》、敖德斯尔(蒙古族)《牧马人之歌》、张长(白族)《太阳花》、杨明渊(苗族)《边寨一夜》等。他们的散文以新颖的材料、独特的视角取胜,虽然有些稚嫩,但表现出较为鲜明的民族色彩与地域特色,为其今后在散文领域的开拓展现了美好的前景。
再次,不少诗人、小说家、电影戏剧家涉足散文领域,使少数民族散文创作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如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的《鄂伦春组曲》、阿·敖德斯尔的《母亲湖》,土家族作家孙健忠的《洛塔的河流》,壮族作家陆地的《节日纪事》、诗人韦其麟的《翠绿的连绵起伏的群山啊》,满族作家关沫南的《汤旺河上的早晨》,仫佬族诗人包玉堂的《鱼影仙踪》,哈萨克族作家郝斯力罕的《鲜花覆盖的新源》,彝族诗人吴琪拉达的《聪明的阿妞和打哈》,朝鲜族作家李根全的《渔家乐》等。这些出自不同民族作家的散文通过不同的画面、不同的人物,折射出各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新生活。
2.少数民族散文创作的特点
首先,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散文、历史文学、传记文学和回忆录创作刚刚兴起。各民族地区与全国一样,写史成为一种热潮,出现了创业史、地区革命史、校史、厂史、社史、乡史、村史等等。这些作品材料丰富翔实,脉络分明,语言优美,富于文采,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炉。虽然在当时难免受极左思潮的影响,但也反映了历史的轨迹和少数民族人民艰苦创业的历程。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在享受革命胜利果实的同时,不忘历史上有过贡献的英雄人物,尤其缅怀革命烈士、革命领袖,于是为历史英雄人物、老一辈革命家、革命烈士、民族领袖、各条战线英模树碑立传,形成一种风气。与此同时,各种回忆录纷然而出,其中尤以革命回忆录为最,有鸿篇巨著,更多的则是回忆一人一事的单篇。这些回忆录,不仅忠于史实,而且有生动的情节,加之作者回忆的往往是其一生中重要的经历,注入了真挚、浓烈的感情,从而使作品极富艺术感染力。如,谢扶民(壮族)《忆右江赤卫军总指挥———黄治峰同志》[1],深情地回忆了革命烈士黄治峰光荣的一生,塑造了一位智勇双全、深得民心的农民运动领袖形象。他身材魁梧,疾恶如仇,有勇有谋,有着旺盛的精力,对同志、农友,真诚热情;吴西(壮族)等的《红七军的诞生》、《风暴童年》、《红色风暴卷龙州》[2]回忆了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的过程,描述了红七军的转战过程,红八军与敌人的殊死战斗,两军主力北上中央苏区的经过,以及留在地方的红军独立师与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战斗内容,生动地展现了右江壮族民众参加红军的踊跃和从事农运所受的苦难。
其次,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散文、特写、报告文学创作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涌现出萧乾、穆青、华山等影响较大的作家。华山的《童话的时代》、《山中海路》、《远航》,萧乾的《土地回老家》、《草原即景》、《万里赶羊》,穆青(回族)、冯健、周原合著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是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报告文学创作的主要收获。《万里赶羊》[3]描写了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厅派到新疆去买羊的干部,为了把新疆西部巩留县的巩乃斯良种细毛羊安全地运抵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国营农场,万里“吆运”的事迹,着重突出徒步赶羊途中遇到的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以及战胜这些困难和得到各兄弟民族帮助的过程,真实地写出了英雄们的精神风采和各兄弟民族间深厚的友谊、团结互助的精神。作品善于选择真实典型的细节和人物真实的心理活动加以准确、简约地描摹、勾勒,风格朴素厚实,雄浑遒劲。《山中海路》[4]写地质工程师彦继学带领一批年轻的地质工作者深入到祁连山,寻找大铁矿的动人事迹。文章以彦继学的普查大队寻找铁矿的经过为线索,穿插一些生活片断和典型事例,展现了我国地质工作者为祖国探矿的艰辛历程。为了找到大铁矿,支援社会主义建设,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爬冰川,攀悬崖,依靠群众,实地勘探,历尽千辛万苦,在扎喜等藏族同胞的帮助下,在祁连深山里,终于找到了大铁矿。语言洗练、明快,材料典型、生动,场面宏伟、壮阔,起伏着强烈的时代脉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5]以中共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焦裕禄为描写对象,截取他在兰考县带领县委同志和人民群众与自然灾害搏斗的几个动人片断,再现他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焦裕禄的思想品格在人与自然灾害、勤奋工作与疾病困扰、艰苦奋斗与特殊化等三组严峻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集中的表现。
再次,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散文创作游纪、随笔、咏怀占了较大的分量,叙事与抒情互相映衬、互相融合,具有内容新颖、文笔优美、感情充沛等特征。老舍的《我热爱新北京》[6]通过东西比照,新旧对比,歌颂了北京的新变化,对建国伊始为老百姓做了几件好事的北京市人民政府进行了热情的歌颂,表达对新北京的爱,这是一个饱经风霜、对民族前途重新唤起信心和希望的知识分子发自内心的赤诚的爱。沈从文的《新湘行记》[7]是作者根据在湘西张八寨乘车候渡时的见闻写成的一篇游记散文。文章回溯历史,勾连今昔,从政治、经济和自然人生的相互关联中展现出湘西各族人民新的生活和新的精神面貌,流露出对家乡山水的眷恋和对家乡人民的关切与热爱,在自然朴实的文字中融进“我”的独特情思,在诗情画意中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春游颐和园》[8]将颐和园分成五个大的建筑群落和无梁殿、长廊、后湖、后山的土埂路等几个单位,将掩映在湖光山色、花草树木间的亭台楼阁、廊柱殿庙、虹桥游艇,以及一鳞一爪的历史文化都纳入视野,从近观远眺、动静结合中全面地介绍了颐和园的景致,形神兼备、情景交融。全篇文字淡远、清新,开头、结尾处闪现于树石间的少先队员的红领巾,不仅点染了时代氛围,也使“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春色更显其明丽动人。翦伯赞的《内蒙访古》[9]是作者应邀访问内蒙古时写下的游记散文,虽为游记,却记游很少,而对一些史实、古迹的考证、评述则较多,由于把史学家的理性思考和个人的感性表达融会为一体,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兼有自然美和情趣美,通俗易懂,生动流畅,引人入胜。语言朴实,写景、状物、抒情十分准确、鲜明,且言简意赅。那家伦的《然米渡口》[10]叙述了僾尼姑娘漂茜一家三代旧社会沦为头人“终身摆渡工”的悲惨命运,赞扬她在新社会为边疆社会主义事业恪尽职守、忘我工作的精神;《思茅儿女》[11]述说了一个被从死亡线上救回的傣族孤儿艾新成长为解放军女军医的动人事迹。二文将历史和现实进行交织对比,把人、景、事、情加以贯通融会,通过生活的素描来展现漂茜、艾新命运的变化,借一代新人的迅速成长,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变革和新生,是一曲新人的赞歌,也是一曲新生活的颂歌。敖德斯尔的《牧马人之歌》[12]通过白云鄂博公社青年牧马人卫托布的辛勤放牧,展现了草原繁荣兴旺的生活画面。他勤劳、聪明,有高超的牧马技艺,不仅是夜牧的好手,也是驯马的英雄,凭着过人的胆识和高超的技艺,他能很快地驯服一匹倔强盛怒的三岁儿马。文章意境深邃,词语丰富,诗味浓郁,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故乡、对草原的依恋与热爱,是一首献给牧马人的颂歌。张长的《太阳花》[13]叙写西双版纳曼索寨傣族回乡青少年学生用煤炭火烧制砖瓦,给集体增加收入却又互让荣誉的事迹。这些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回到家乡后,就合计送给队里一点儿“见面礼”,根据队里搞副业的需要,他们悄悄地伐木烧炭,和泥砌窑,准备烧制砖瓦,把在学校学工时学到的技术用上。砖瓦烧成后为队里增加了一笔收入,两个组互相推让,谁也不要先进红旗。作者惯用花来比喻那些建树着辉煌业绩而又默默无闻的普通劳动者,“太阳花”正是用来赞美新一代青年人的,从写具体的人开始,又由此出发去做更大范围的艺术概括。
二、新时期二十年的少数民族散文创作
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开始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散文创作进入了空前繁荣发展阶段,报告文学、随笔、报道、游记、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文化散文大量涌现,作者队伍迅速壮大。
(一)少数民族散文创作的成就
首先,新时期少数民族散文作者队伍迅速壮大。除新中国建立以来致力于散文创作的老作家,如萧乾、华山、端木蕻良、那家伦、杨明渊、张长等外,涌现出一大批致力于散文创作的作者,如蒙古族的乌力吉、苏尔塔拉图、桑·舍力布、高文修、杨帆、布仁巴雅尔、巴·那顺乌尔图、长江,壮族的凌渡、冯艺、苏长仙、蓝阳春、岑献青、何培嵩、庞俭克、苏方学,回族的马瑞芳、马犁,满族的理由、赵正林、鲁野、康启昌、赵玫,仫佬族的潘琦、包晓泉,苗族的杨明渊、向启军、马蹄声,土家族的颜家文、温新阶、杨盛龙,彝族张昆华,纳西族的拉木·嘎图萨,傣族的程林,撒拉族的闻采,达斡尔族的苏勇等。此外,还有许多诗人和小说家、戏剧电影文学家也有散文作品问世,如壮族诗人韦其麟、小说家陆地、戏剧电影文学家周民震,满族诗人胡昭、柯岩、中流、小说家舒群、关沫南、戏剧电影电视文学家赵大年、关守中,蒙古族诗人那·赛西雅拉图、特·赛音巴雅尔、毕力格太、扎拉嘎胡、安柯钦夫、戏剧电影文学家超克图纳仁、云照光,藏族诗人格桑多杰、小说家益希单增、丹珠昂奔,土家族小说家孙建忠、李传峰,回族小说家霍达、张承志,达斡尔族小说家孟和博彦、额尔敦扎布,白族诗人晓雪,彝族小说家李乔,维吾尔族小说家柯尤慕·图尔迪,瑶族小说家蓝怀昌等。这些诗人、小说家、戏剧电影文学家的散文创作,为新时期少数民族散文创作,增添了更加鲜艳夺目的光彩。
其次,新时期少数民族散文作品数量众多。著名少数民族作家萧乾、穆青、玛拉沁夫、敖德斯尔、扎拉嘎胡、周民震、杨苏、张长等不断有新作问世,一部部出自少数民族作家手笔的散文和报告文学集相继出版。萧乾《北京城杂忆》、穆青《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合著),玛拉沁夫的《远方集》,敖德斯尔的《银色的白塔》,张长的《紫色的山谷》、《三色虹》、《凤凰花与火把》,周民震的《花中之花》,胡昭的《珍珠集》,马犁的《水击三千里》,杨明渊的《钟情鸟》,理由的《她有多少孩子》、《手眼神通》、《理由小说报告文学选》,杨世光的《孔雀树》、《爱神在微笑》,那家伦的《花海集》、《红叶集》,赵玫的《一本打开的书》、《以爱心以沉静》、《从这里到永恒》,叶广芩的《景福阁的月》、《我本是散淡的人》,马自祥的《东乡秋雨》等,引起了各族读者和文学界的好评与北京治疗白癜风比较好的医院是哪家云南白癜风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