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闪亮的一篇,中华文明两千年的沉淀与西学产生了伟大的碰撞与融合。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科学家层出不穷。我们常常提到的鲁迅、沈从文、老舍、矛盾,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胡适、季羡林,等等等等。但是那一时代的人杰,我们往往只谈论男性,而女性却总是只提张爱玲一人。实际上,在那个新学兴起,女权萌芽的年代,民国的才女的智慧也同样璀璨。今天就一起来看看民国的四大才女。
吕碧城
吕碧城,一个民国奇女子,著名的诗人、政论家、社会活动家、资本家。她开创了中国女性历史上的许多个第一:中国第一位女编辑、第一位女性撰稿人、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女权运动的先锋、中国女子教育的倡导者和开拓者。她曾经红遍中国文坛、女界以至整个社交界,曾被人推为“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
奇人必不同于众。吕碧城致力于女学女权却终身未嫁,与她少年时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她生于官宦之家,自幼受到了极为良好的文化培养。按理说,她应该成长为一个大家闺秀,嫁给门当户对的乡绅或者官员,也许能写几首小词流传于世。但是上天却在她的命运上深深地刻了一刀,幼年丧父,家产被夺,夫家退亲,寄人篱下,为人陷害,母亲服毒,逃离是非,孤身赴津。二十岁的她逃离了舅父家,身无分文地登上了前往天津的火车,却在火车上遇到了好心人,人生在大落之后陡然大起,受聘为《大公报》第一位女编辑,执掌女子学校,出任总统府参政,远赴哥伦比亚大学深造,直至周游世界。
吕碧城是一个奇女子,幼年不幸坚定了她对发扬女权的决心,远赴美洲让中学和西学在她身上碰撞。她大胆的抨击男尊女卑,勇敢地提出“民者,国之本也;女者,家之本也”,彻底否定了传统文化中男性“一家之主”的绝对地位;她只身赴美游历十数年,写成《欧美漫游录》,进一步打开了国人对先进国家的认识,两度周游世界,将大量西方风土人情写进了中国传统诗词歌赋,将西方思想注入了中国的经典;她侠义心肠,与秋瑾并成为“南北双侠”,秋瑾在绍兴遇难后无人敢收尸,吕碧城冒着生命危险设法偷出了她的遗体,并安葬了这位只见过数日的至交。她的作品大都收录在《吕碧城集》中,我们一起来挑选几首词看一下:
满江红·感怀
晦暗神州,欣曙光一线遥射。问何人,女权高唱,若安达克?雪浪千寻悲业海,风潮廿纪看东亚。听青闺挥涕发狂言,君休讶。幽与闭,长如夜。羁与绊,无休歇。叩帝阍不见,怀愤难泻。遍地离魂招未得,一腔热血无从洒。叹蛙居井底愿频违,情空惹。
一首关于女权的词写得意气风发,极具浪漫主义色彩。词中所说所愤,如同一个热血男儿,词的本身就印证了谁说女子不如男。有趣的是“若安达克”四个字,一开始小编也不明白这是啥意思,查了一下才明白,这是圣女贞德的一个译名。一首传统的词牌,竟然用上了西方历史人物的音译名,真的是中西结合到了一定程度。且不说这个译名放在这里合不合适,单单是这个中西结合的勇气,就是前无古人啊。
看了女权和中西结合,再来看看吕碧城的文学功底,且看这首《浪淘沙》:
寒意透云帱,宝篆烟浮。夜深听雨小红楼。姹紫嫣红零落否?人替花愁。
临远怕凝眸,草腻波柔。隔帘咫尺是西洲。来日送春兼送别,花替人愁。
怎么才能把意境写出来?这首词就把意境完美的写出来了。宝鼎中的燃香像篆字那样漂浮着,风吹绿草如同碧波一般荡漾。深夜在小红楼听雨,不禁人替花愁,愁的是美丽的花儿是否已经凋谢了;窗外咫尺的景色就如同家乡,花替人愁,有朝一日,也许送别了春天,又要送离人了。如何是愁?人替花愁,花替人愁,愁意更浓。
萧红
萧红,这样一个只有31年短暂生命的才女,却给中国小说发展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她的主要成就集中在各类小说和散文集上,以其特有的叙事方法、非情节化的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在传统文学中,诗词、散文和小说是没有什么交集的,小说中出现的诗词也大都是引用的材料,而萧红却将诗和散文在小说中实现了新的对接,在那个小说盛行的年代别具一格地在文坛奠定了自己的地位。
萧红的小说大都是围绕人民日常生活而展开的,尤其是在日寇铁蹄蹂躏下的东北人民和备受封建陋习压抑的中国农民阶层。他们无法满足自己基本的温饱,无法体会世间的温暖,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都备受摧残,变得犹如动物一般,丧失了人的尊严。但就在这仿佛暗无天日的生存环境当中,反抗的希望、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对自由的渴望也正在悄悄萌芽。
我们来欣赏一下萧红的作品,由于是小说,这里只做只言片语的摘录,先看看《生死场》中的经典片段:
是山么,是山你就高高的;是河么,是河你就长长的。
是生活么,生活就是这样的。怎么写山,又怎么写河呢?山不就该高高的,河不就该长长的么?看似简单,读完了却让人心里有了一丝寂寥。如果不知道这是小说,恐怕大部分人会觉得这是一首现代诗吧。
芹一个人住在妇产科里,整夜的幽静,只有她一个人享受窗上大树招摇细碎的月影,满墙走着,满地走着。
月影是会动的,萧红能用“走”来形容满墙满地的月影。月影是怎么动的呢,其实不需要描写,诗一般的笔触已经让这一片月影存在于了读者的心中。
再来看一下《呼兰河传》的片段: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他们看不见甚么是光明的,甚至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阳照在了瞎子的头上了,瞎子也看不见太阳,但瞎子却感到实在是温暖了。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
萧红把小说写得像散文一般,淡然却又深刻,读的时候心里很轻,读完了又心里又好像有点什么说不出的滋味,在当时的文坛实在是一股沁人心脾的扑面清风。可惜的是萧红被庸医所误,将肺结核诊断成了咽喉疾病而动了手术,又因日军的入侵而频繁转院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年仅31岁就因本能治好的疾病而病逝了。而萧红的遗憾也不仅存于生前,更存于身后。她曾立下遗愿,希望自己死后葬在能看见大海的地方,于是她的丈夫端木蕻良便想将她的骨灰葬于香港浅水湾。可山雨欲来,端木蕻良担心萧红墓会遭受战火破坏,便只在浅水湾葬了萧红一半的骨灰,另一半则秘密医院,想待战火结束再将藏起来的萧红骨灰移至萧红墓。哪知战事平定之后端木蕻良又因反右风潮而接受调查无法如愿,直至文革结束之后才有机会托人去寻找秘密埋葬的萧红骨灰,却已是时间久远无法辨认了。因此萧红的骨灰至今也是葬于两地,她生前最后的遗愿最终也没能完成。
石评梅
石评梅,又是一位正当青年便香消玉殒的才女,29岁便匆匆离世。说她幸福,可她未曾与自己的爱人厮守,临了悔恨不已;说她不幸,可她又拥有至死不渝的爱情,死后伴君长眠。她的创作生涯只有短短6年,却留下了不少令人称道的作品,尤其是诗歌、散文和游记。
她的风格偏冷,创作中常常可以见到凄婉的词汇,但她的作品又是歌颂光明、自由和爱情的,她以自己独到的方式发出了向往美好纯真的呐喊。先来看一下《墓畔哀歌》的两段:
黯淡的天幕下,没有明月也无星光这宇宙像数千年的古墓;皑皑白骨上,飞动闪映着惨绿的磷花。我匍匐哀泣于此残锈的铁栏之旁,愿烘我愤怒的心火,烧毁这黑暗丑恶的地狱之网。
前一句明显让人感觉到悲观、压抑,甚至是绝望,而第二句转过头来就是愤怒的呐喊和对丑恶的憎恨。这种风格在石评梅的作品中并不少见,下面一段也是这样:
我整天踟蹰于垒垒荒冢,看遍了春花秋月不同的风景,抛弃了一切名利虚荣,来到此无人烟的旷野,哀吟缓行。我登了高岭,向云天苍茫的西方招魂,在绚烂的彩霞里,望见了我沉落的希望之陨星。远处是烟雾冲天的古城,火星似金箭向四方飞游!隐约的听见刀枪搏击之声,那狂热的欢呼令人震惊!在碧草萋萋的墓头,我举起了胜利的金觥,饮吧我爱,我奠祭你静寂无言的孤冢!
与上一段一样,这里前半部分还是哀伤,读起来甚至感觉有些无力,而到了后面,有时激昂澎湃。心怀哀伤的人内心不一定不能汹涌磅礴,石评梅就是这么一个人。《墓畔哀歌》是石评梅为纪念他的恋人高君宇而写的。高君宇曾经狂热地追求石评梅,而石评梅却没有答应他,直到他29岁时因急症离世,石评梅突然觉得自己辜负了深爱自己的人,于是万般悔恨和不甘驱使着她创作了墓畔哀歌。她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想起曾经过往的美好与心中的情愫,她觉得绝望和凄凉,另一方面想到以后的人生和恋人的早逝,她觉得不甘,觉得恨。其实她在三年后也因急症撒手人寰,追随她的恋人去了,想必她离世时,心里必然也是觉得幸福的。
关于这对恋人,世人也是比较称道的。石评梅的初恋碰到的是有家室的一个风流才子,这段恋情最终只能以悲剧收场,而在经历了这一切后,石评梅便对爱情失去了信心,以至于高君宇无论如何追求,石评梅终究没有答应,即便她的心已经接受了这份感情。石评梅的确是受不了爱人的突然离去而郁郁寡欢病死的,无论如何,在她病逝之后,人们把她葬在了她恋人的身旁,也算是完成了她“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的遗愿。
无论什么年代,爱情总是美好却脆弱的,能把握就尽量牢牢把握住。高君宇曾经送石评梅一片枫叶作为定情信物,枫叶上写这两句诗“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而石评梅却因曾经的情感经历不敢接受这份爱意,在枫叶的背面写下了“枯萎的花篮不敢承受这鲜红的叶儿”,并把枫叶寄回给了高君宇。直至高君宇病逝时,石评梅收拾他的遗物又发现了这片红叶。唉,自古总是情真,可是失去了再后悔,又有什么用呢。
张爱玲
张爱玲,相信大家应该都很熟悉。相较于其他三位才女,张爱玲的作品流传的更加广泛,并且很多都被改编成为了电影电视剧。她的小说很从容、很淡然,或者说很冷静,总是有种悲凉的感觉。而她又总喜欢用第三人称加以写作,仿佛并不是在写小说,而是在讲故事。说起张爱玲,相信很多人都能说出她至少四五部作品,而提起这些作品中广为流传的语句,怕是每个人都能说上几句了。
张爱玲也出生于官宦之家,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她从小接受了私塾教育,而后接受了西式教育。民国时期文学思想的繁荣正是因为清末民国思潮的动荡和碰撞,传统的中国文化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碰撞、挣扎,直到最后产生了一个个伟大的思想家和作家,而张爱玲就是其中之一。
才女才子们的生平有时候十分相似,出生没落贵族,少年接受新学,青年生活动荡,爱情遭遇始乱终弃(或者始乱终弃别人)。张爱玲24岁时与大自己14岁且已有家室的作家、政客胡兰成相恋,两年后二人秘密成婚,但同年胡兰成便在武汉与另一个女人开始同居,而仅仅又是一两年的光景,胡兰成便又换了新欢,直至张爱玲心灰意冷与其离婚。有人说张爱玲的一生太悲惨了,第一任丈夫不断出轨,第二人丈夫赖雅(美国剧作家,大张爱玲30岁)与张爱玲结婚不到十年就去世了,最后张爱玲孤苦伶仃,去世时还正值中秋佳节,真是凄凉。小编倒觉得未必。她这一生虽然经历了感情挫折,但最终修成了正果;虽然过得有些落魄,但是却在文学界大放光芒。
她是一个骄傲而又自负的人,她也是一个自卑的人。她曾经肯为爱情卑躬屈膝,她说,为了爱情她甘愿低到尘埃里,只为开出一朵花来,可她留不住胡成兰。但是看她标志性的照片,抬起下巴,眼睛微微向下斜视,倨傲的俯视着一切。单是那眼神就已经告诉了人们,她不是一个平凡的人,才情就是她骄傲的资本。
关与张爱玲,以后如果有机会会单独写一篇给大家聊聊,她的作品实在不少,而且以小说和电影剧本居多,这里就简单摘录一点她广为流传的名句。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位网友这么说,有些作品你可以评价它们是否成功,而有些作品你只能说自己是不是喜欢(原话我忘记了,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不论她的作品是好是坏,我们欣赏欣赏便了。
红玫瑰白玫瑰: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
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男人憧憬着一个女人的身体的时候,就关心到她的灵魂,自己骗自己说是爱上了她的灵魂。惟有占领了她的身体之后,他才能够忘记她的灵魂。
倾城之恋:
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
连环套:
照片这种东西不过是生命的碎壳,纷纷的岁月已过去,瓜子仁一粒粒咽了下去,滋味各人知道,留给大家看的唯有那狼藉的黑白的瓜子壳。
半生缘:
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在什么时候,不管你是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样一个人。
天才梦:
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这篇基本结束了,最后按照惯例,还是给大家把书单列出来,有兴趣的读者请自己按照喜好挑选。
《吕碧城集》
推荐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共两册,ISBN:1
《呼兰河传》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ISBN:3
《生死场》
辽宁人民出版社,ISBN:7
《萧红文集》
如果想买萧红作品的套装可以看看这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ISBN:
《石评梅作品集:无限相思无限恨》
中国华侨出版社,ISBN:3
《张爱玲作品集全集》
此书可成套买,也可以单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ISBN:0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