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乡情汇聚乡谊
一颗早陨的诗星李满红
文/李玉娜
年10月31日《半岛晨报》曾发表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邢富君的文章,“李曼霖,东北作家群被遗忘的时代歌者”,李曼霖是他家乡吉林人为了纪念他,在年,由他的吉林同乡知名人士田雨时、李辉英、关梦觉、于毅夫等二十一人捐款重印了他的《高粱叶》一书。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风雨飘摇的中国,东北出了萧红、萧军等有名作家,我是个对文学热爱并且写作的人,但我没专门去研究文学史,我也曾读过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诗人的诗,可我认为与李曼霖同时期的东北诗人李满红则更是诗坛一颗璀璨的流星,李满红这位出生于庄河的诗人,有着一腔爱国热情,他正义、愤恨日本人的侵略,他的作品今天读来也让我们内心敬仰与心潮澎湃。他在作品中抒发对故园山河,对人民群众的关切眷恋,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暴行的强烈义愤,歌颂人民的英勇斗争,呼唤祖国光明的未来。
具有传奇巧合的是,“九·一八”事变后,李满红流亡关内,曾于国立东北中山中学读书,而李曼霖是在东北中山中学教书,由于校内纠纷惨遭枪伤而死。李满红的千行长诗《向敬爱的祖国》我个人认为那是那个时代诗坛一块美丽无暇的白璧。当年他的诗多次在《国民公报》的副刊《文群》上发表,这是由靳以推荐的,当年他用笔名“墨痕”是端木蕻良提出来改笔名的,端木蕻良说“墨痕”缺乏时代感,提出叫李满红。也就是从那时起,他不再用“墨痕”这个笔名。李满红写的《红灯》曾经由端木先生推荐给香港的《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的。艾青对李满红的诗很赏识,他也间接地接受艾青的教益和鼓励。当年在风雨飘摇的日子,他衣不遮体,食不裹腹,但对诗歌的热爱,对故国家园遭受日寇的侵略,化作一腔诗情喷涌而出。李满红的才情让读过他诗的人无不赞叹,感动。
当年他的同学姚奔、余振、黄相荣等都曾写文章怀念他。在文学的天空中,好的诗歌是璀璨的夜明珠。七十多年前家国飘摇之际,李满红如一只翱翔于风雨之中的白鹤,奋力飞行,最终被风雨吞噬了。
庄河史志这样记载他:李满红,原名陈庆福,曾用名陈墨痕,年生于庄河孤山。这位庄河出生的赤子,英年早逝,但留下一些脍炙人口鼓舞民众的诗歌。诗人是敏感的。李满红性格正义狂傲,在西北联大时,在纪念周会场上自杀过,为了给全校争贷金,脖子上留有一道深深伤痕。
他在年“九·一八”事变时,参加过民众自己组织的抗日武装斗争。后流亡入关,在校期间组织学生救国会,参加学联,积极到街头宣传、撒传单……年在桂林他聆听了郭沫若的演讲,并请郭沫若签名,那一时期,他除了白天上课,晚上在微弱的菜油灯光下写诗,一些隽永的短诗如《飞蛾扑火》、《红灯》、《海》……他也写一些美丽的情诗。
我有读诗的习惯,一般在闲暇和静夜时分喜读唐诗宋词,中学时代因为一同学把贺敬之《西去列车窗口》朗诵得好,便喜欢贺敬之的自由体诗,若干年前读到李满红的《黄昏来信》中北方的草长了/敌人在那里牧马;/那些枣骝色的大马呀/在吃着/刚发芽的庄稼/……我非常喜欢,后来又读过他的千行长诗《向敬爱的祖国》,被他的爱国之心深深感动。他饱含激情地写道:我们的白昼或黎明/埋伏在路旁的山林,向敌人射击/午夜或初更隐蔽在郊外的壕沟里,向敌人射击……李满红如一只啼血的杜鹃,苦心吟诵他的故园家国梦,他目睹过“九·一八”以后的东北烽烟,投身过一·二九运动的滚滚洪流中,看到经历过长沙大火,遭遇过重庆大轰炸,又在西北联大感受黄土高原壮丽风景淳朴的民风。他把这一切都倾注于笔端,用千行诗描绘出三十年代国破家亡中华民族血泪斑斑的历史,寄寓了一个赤子对祖国母亲的一片热爱之心。
李满红热爱他生长的家乡,他在诗中写道,我是降生在祖国的东北角/那大地的边缘和海的怀抱里/我生长着/而那连着大地和海的沙滩上/更印着我童年的蹒跚足迹/这足迹/是捕捉青盖蟹和海螺的记号啊……诗人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写他热爱家乡。他也在诗中写道:燃烧过的村庄一片烟迹和无限凄凉/艾蒿都生长到门槛旁……黄鼠狼子/咬着小鸡的翅膀,退入墙窟/狐狸满山跑,野狼把嘴巴插在地下/用爪子挟着鼻子鸣鸣长皋,禽兽猖狂当道/而我们的同胞/饥饿、流离、路倒……他痛恨侵略者毁坏家园,让民众生灵涂炭。
李满红在西北联大生活艰苦,但他写作确很勤奋,写出了许多好的诗篇。夜深人静时,他又常在月光下舞剑,走到哪里就把剑带到哪里。他说“剑,使人产生正义感”。正可谓“剑胆琴心”。
李满红在西北联大生活十分艰苦,长期精神上的迫害和肉体上的折磨,让他疾病缠身,他有时连交伙食费的钱都拿不出来。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有时一天吃不上一顿饭。衣服也破烂不堪。四川的冬天寒冷,学生宿舍也不取暖,生长在北方的他,受不了南方冬天潮湿寒冷、恶劣的生活条件,严重地损害着他的健康,年6月,李满红带病离开学校去汉中,途医院,医院以为他是逃避搜捕的赤色学生,不敢收留为他治病。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年6月12日这天病逝。年仅25岁。他的遗体葬于城固小城北郊。
李满红如一颗流星划过祖国解放前的夜空,他的才情在庄河历史上也属翘楚。是黑暗的社会吞噬了这位年轻的才子,他还没看到祖国的解放,他二十五岁的生命戛然就消失了,他的遗体葬在异乡的土地。墓前只立一块青石碑“陈君墨痕之墓”,正文旁边附一行较小的字“君生前擅诗艺,笔名李满红”。有时我读他的诗后,便想到他在异乡的墓可能早已荒芜了,也许找不到了,为此我曾让东港市史志办同志查找一下有无他家人的记载,因为他的家乡大孤山今天已隶属东港市。我多次联系寻找都无果,我想他的亲人一定还在东港地区生活。
当年在西北大学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杨晦教授(后任北大教授)在悼词中把他比作英国诗人雪莱。这是对他的诗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风格和浪漫主义色彩而言。他当年的同学不肯忘记他,他的千行长诗《向敬爱的祖国》原稿是杨晦教授冒险护卫保存下来的。作家靳以,诗人姚奔都写文章追忆他。他西北联大的同学李孟岩以抗战时期青年生活为题材长篇小说《风雨十年》中的一个人物林如红,就是以李满红为原型写成的。
今年是李满红逝世七十二周年的日子。七十二年前那个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诗人就这样消失,二十五岁是个鲜花怒放的年龄,他本不该死,他应该看到祖国的解放,他应该看到壮大的了祖国,他应该讴歌新时代新生活。可他没等到这一天。
今天我不知道陕西城固这个地方发展成什么样子,但是七十二年前有个年轻诗人葬于此是否引起他们的注意,他们是否知道这里埋葬一位诗人,一位热爱祖国痛恨侵略者的歌者。
诗人的心是敏锐的敏感的,李满红以他的赤子之心饱蘸热情,写出他的爱和恨。城固县从地理上看位于陕南,靠秦岭联汉江,风景应该是秀丽,我想诗人的灵魂一定是不愿意远离家乡,但是造化弄人,他葬在异乡的土地上了。他曾在诗坛的星空闪过,家乡记住了他,历史记住了他。岁月的烟尘湮没不了这颗诗坛璀璨的夜明珠。
长按寻常型白癜风图片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专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