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医院能治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
文
萧跃华
九十晋一的苏晨先生从广东佛山快递来签名题跋大作《遐荒集——我与文坛大家》(新华出版社年11月)。我一字不落认真拜读,深为他鲐背之年笔耕不辍、时有新著的精气神所折服。
我与苏晨先生缘悋一面,但劳驾他两次为箧藏郑孝胥伪《满洲国歌》题跋,知道他肄业于奉天省立本溪国民高等学校工业化学科,十六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十七岁参与创办《进军报》,十八岁任《战士生活》杂志编辑组长,曾加入中国人民 赴抗美援朝战场采访第三、第四次战役,当过连指导员、营教导员、《海南前线》报副总编辑。新 年五年计划肇始,他主动申请转业参与地方建设,历任广东苎麻纺织厂代厂长、华南缝纫机制造厂厂长。后“因在运动中表现不好”,受到“行政由厂长降为副厂长,党内撤销党委委员职务”处分。分管领导爱才,劝他远离是非之地,去《光明日报》或《大公报》干老本行,商调函同时来了,苏晨先生选择了前者。
这位面对无妄之灾始终不放弃读书写作,甚至“滞留”京城七载仍“死不悔改”,悄悄与“臭老九”往来的新闻人,改革开放之初奉命组建广东省花城出版社,其人缘、书缘不经意间显现出来。那时出版业百废待举、你追我赶、热火朝天。三联书店总编辑范用先生创办《新华文摘》《读书》,苏晨先生创办《花城》《随笔》;岳麓书社总编辑锺叔河先生率先出版周作人、曾国藩著作,苏晨先生率先出版《郁达夫文集》《沈从文文集》,又带队赴苏州、大连组织《沈曾植文集》《罗振玉全集》;湖南人民出版社总编辑朱正先生主持令人眼睛一亮的“骆驼文丛”,苏晨先生推出令人刮目相看的“花城文库”。天命之年的苏晨先生开疆拓土、攻城略地。《随笔》创刊之初缺少人手,他业余时间单打独斗,亲自撰写“卷首语”,亲自出面请老作家、老教授、老专家提供稿件、开设专栏,亲自编稿、审读、付排,直到办刊方向基本定型才交由青年音乐编辑黎煜明兼办。《随笔》创刊42年,作者方阵群星璀璨,至今仍是中国知识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期刊。
苏晨先生急公好义。
钱君匋先生出书找他。钱先生在“五七干校”劳动锻炼之余,悄悄篆刻《鲁迅印谱》,好不容易将方印章刻齐,适逢“批林批孔”运动登场,不知哪位“校友”告密,《鲁迅印迹》作为“罪证”被强行没收。钱先生心有不甘,放假回家另起炉灶,硬是又重新篆刻出一部。如此 篆刻作品居然没有出版社接手。苏晨先生表态:欢迎钱先生南下。广州大同酒家,苏晨先生看到样稿眼睛一亮,当场拍板,然后不无遗憾地自言自语:“要是能出版手拓本就更美了。”钱先生一听乃行家之言,大喜过望,主动提出做协助出版工作。《鲁迅印谱》胶印本、手拓本隆重发行,印数没有积压,实现名利双收。
端木蕻良先生朋友出书也找他。留美高级铁道工程师王羽仪先生的小品画,与 画家吴待秋、陈师曾等先生的作品一道在荣宝斋木版水印,鲁迅、郑振铎先生出版《北平笺谱》也有他一席之地。可王先生精心绘制并请齐白石、吴作人先生题跋的《旧京风俗百图》,怎么也找不到出版社。八十高龄的王先生找老朋友端木先生配诗增加分量,要求水平胜过给陈师曾先生《北京风俗画》的题咏诸家。端木先生的首诗配好了,王先生却高兴不起来。端木先生写信与苏晨先生“商量”出版事宜。苏晨先生“建议”合作伙伴三联书店香港分店总编辑萧滋先生:先在香港出版全球发行,并在“汉文化圈”国家做版权生意,争取不亏本。精美的香港版、更精美的日文版陆续出版,苏晨先生又遵嘱做点儿“宣传”,给《读书》《读者良友》《澳门日报》撰写书评。
夏衍先生爱将住院还找他。北京作家张洁女士被诊断为头里长瘤,想住院治疗没有床位,找夏衍先生帮忙,夏公说:“你医院走廊?去广东,找苏晨去!”苏晨先生爽快答复:坐软卧来,一切报销不了的费用由出版社负担。张女士顺利住医院,诊断证明北京误诊,但身体零部件需要修复。苏晨先生前往探望,张女士穿着肥大的军人病号服,正趴在床上给《花城》写中篇小说《祖母绿》。《花城》首发后,苏晨先生撰写万字长篇评论《祖母绿的光彩》,郑重推荐给福建《中篇小说选刊》。这部中篇小说一再获奖。
李士非先生拴心留人理直气壮找他。阳江县农村民办小学教师林贤治先生借调参与《花城》编辑工作。人才难得。编辑部主任李士非先生找苏晨先生想办法解决林先生全家户口迁移问题。民政局友人支招:出本书就可作为专家把全家户口迁来广州。可林先生没出过书,李先生一拍额头:“他准备出诗集,分量还不够,我先报选题你先批。”苏晨先生不久将去广东省出版局编审委员会任主任,一拍桌子:“就这样办!你马上报,我马上签。”三十八年后,苏晨先生“依然坚信他(林贤治)是我同事过的广东出版编辑中真正的 ”。
苏晨先生敬重知识、敬重作者,只要力所能及、政策无碍,他待人接物的字典没有“NO”。曹辛之先生的三角牌电饭煲指示灯坏了写信求援,他一家四口“总动员”分头上街寻找,很快寄去了指示灯。钱仲联先生装修房子急需要现金,立即由他代请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提前预付一万五千元版税。李稚甫先生患癌症住院经费紧张,顶格发放的稿费单一张张飞向病房……他的古道热肠成为花城的巨大磁场。
《遐荒集》也写到不愉快的事情。广东省革委会副主任派人给关山月先生送纸条,说赴京开会需要二十二幅四尺对开的梅花送领导,明确要求用“硃砂”,题“上款”,落“下款”和时间,没有商量余地。湖南省某摄影学院院长郑重给苏晨先生打借条,借去关山月、朱屺瞻等先生画作七幅,先说被闹离婚的老婆抢走了,尔后没了下文。金石考古学家石可先生研制成功澄泥砚,托女画家带一方给苏晨先生赏玩,女画家先说装修房子没有时间,房子装修好了又说找不见了。等等。但更多的是他亲历亲闻的文坛前辈的音容笑貌、仙风道骨。
陈从周先生参加古建筑保护会议与高官发生争执,忍无可忍“啪”地一声拍断了手指。曹靖华先生敬惜字纸,坚持用废纸和旧信封写信。朱屺瞻先生不顾大雨执意去饭店请客,觉得这样才对得起远道而来的朋友。臧克家先生思念友人手痒,主动写字问候,不如此就坐立不安。端木蕻良先生变着法子留客,你再稍坐一会儿,我马上给你画幅画、写幅字。钱君匋先生趁广州讲学之机,元旦、大年初一起个大早,携带篆刻印章前往苏寓恭贺新春。沈从文先生主动提出到苏寓做客,流露出想见见容庚、商承祚先生的愿望。商承祚先生带来小铃铛和绳线等器具,现场指导苏晨先生安装“门铃”,楼上楼下演习一番,从此夜晚访客碰到大门紧闭拉拉“门铃”,不再像他过去一样吃苏寓闭门羹。
编者与作者水乳交融,作者与编者患难与共。苏晨先生被公推为中国大型文学期刊编辑协会 任会长,不日被莫名其妙撸职,外界谣传他被怎么了、怎么了。他请示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代局长陈翰伯同志,陈翰伯同志笑着说:“国务院红头文件指定花城出版社为《中国特产风味指南丛书》牵头人。你到各地走走,一路走,一路写,一路发,谣言腿短。”半个多月下来,就有了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野芳集》。臧克家、端木蕻良、杨沫、巴金先生分别给《羊城晚报》《长江日报》《文艺报》《人民日报》撰写书评予以声援。苏晨先生丢了会长,赢了文名。
花城“一社两刊”风生水起之际,有人通过“内参”诬告苏晨先生“反邓小平”,他被调离花城出版社。时任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黄浩同志特意叮嘱出版局负责人“把苏晨同志用起来”。苏晨先生又奉命创办《沿海大文化报》《财富》,应广东省总工会、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之聘创办《五月》《学土》。这些报刊当时都有不错的发行量和影响力。
“苏春莺语传佳报,晨月鸡鸣起壮心。”五十九年前,末代探花、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商衍鎏先生欣然为苏晨先生撰书嵌名联,时年三十二岁的苏记者大概想不到会与出版结缘。军歌高亢:“生命中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后悔。”苏晨先生既有当兵的历史奠基,又有出版的文化积淀,烈士暮年,著述不已,无愧商衍老期许——即将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海隅集――我与文坛大家(二)》就是证明!
本文转自《温州读书报》
END主编:陈戎
编辑:肖肖
★本号姓“副”欢迎来“刊”★王蒙:不忘金庸★王钢:忍别二月河★家住百万庄★年的那个春节★有一种乡愁叫小名★难忘老师的笑容——深切缅怀徐中玉先生★“文人”瞿秋白——谨以此文纪念瞿秋白诞生周年★译者柳向阳★她与她的爱永在——写在宗英老师离世之际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