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无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中式
君语
+
萱草之后是合欢,二者是分不开的。黄花菜
萱草,多年生宿根草本。又名“忘忧草”、“宜男草”,当食用时,多被称为“黄花菜”。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萱,宜下湿地,冬月丛生,叶如蒲蒜辈而柔弱,新旧相代,四时青翠,五月抽茎开花,六出四垂,朝开暮蔫,至秋深乃尽……今东人采其花跗干而货之,名为黄花菜。”黄花菜因其花的颜色呈金黄色而得名,人又据其形态像金针而取名为金针菜。不过萱草不等于黄花菜。黄花菜是萱草属植物的一种,但除黄花菜外的萱草属植物多半不可食用。我们日常种植玩赏的萱草花不是黄花菜,而是大花萱草、卷丹之类;黄花菜一般出现在菜地里,而非花坛中。切勿从花坛中采“萱草”来吃,以免中毒。
忘忧草
古人言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博物志》:"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说“援,忘也。”忧思不能自遣,故树此草玩味,以忘忧也,吴人谓之疗愁。
宜男草
旧俗,妇人有孕,常佩带其花,以为宜得男也。《风土记》:妊妇佩其草则生男,故称萱草又名‘宜男草’,就是说妻子怀孕后,身边佩戴了萱草可以生男孩,唐玄宗时,兴庆宫中栽种了多种萱草,有人作诗讥讽说:“清萱到处碧鬖鬖,兴庆宫前色倍含;借问皇家何种此?太平天子要宜男。”
宜男草
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萱草在唐宋年间,民间种植普遍,常植于住宅的后庭。后院常是眷属与母亲居住之地,所以母亲又有“北堂”或“萱堂”的代称。萱草也成了中国的母亲花。
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唐朝孟郊《游子诗》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王冕《偶书》"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历代文人也常以之为咏吟的题材,曹植为之作颂,苏东坡为之作诗,夏侯湛为之作赋,一一的点出萱草在生活中的地位。
▼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