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茹祖地古韵美,喜迎后裔盛世归

对症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a_6712021.html

清乾隆年间安徽知县贡震诗云:“香草河边柳茹村,云阳望族旧知名”。江苏省丹阳市南门外,“国家级古村落”柳茹(丹阳话称“漏鱼”)闻名遐迩。全村总面积亩,现有户籍人口户,人。而今,在天然美景、历史古韵上叠加新时代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后,古村柳茹更加和谐共融,更加引人入胜。

一、自然环境

据南宋大臣刘光祖在《宋武德大夫贡文宪公传》中介绍,千年前柳茹是丹阳城南古僻之地,南宋绍兴十二年(公元年),为保护民族英雄岳飞三子岳霖,秣陵关总镇贡祖文辞官携岳公子隐居柳茹,“凿沼养鱼,种柳盈岸”,使柳茹村地貌形成“东西两长沟,南有大塘(史称‘柳塘’)千百亩,北有神河万丈深”的自然环境,发展成为贡氏聚族而居的村庄。

柳茹村北美丽“神河”

“垂杨过我屋头青,门对茅峰远世情;赢得行人闲着眼,似言此处近渊明。”元代诗人贡宗舒把柳茹村比作陶渊明式的隐居之地。

公元年,明代大臣张祥鸢称柳茹“山明水秀,风土清嘉”。

公元年,清代大臣彭元瑞称柳茹“风清土美,林木蔚秀”。

柳茹沟塘相连,水陆交通便利,两岸垂柳成荫,依托自然水系形成了“回”字型的村落环境格局,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明末时期。后随历史变迁,环村水系虽然遭到外围农田空间以及建设空间的不断蚕食,但村落四面仍有大面积湖塘,居民点与农田、水塘交错分布,整体村落呈现“村—水—田”的圈层式空间格局,依稀可见村落“回”字形的历史环境格局。

柳茹村地处平原地带,具有气候湿润、光照充足、雨量丰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大多清晨,无论是站在传说中仙人歇脚的南北城墩两块高地上远眺,还是行走在乡间小道上观望,村周总是雾气缠绕,如系在村腰上的一条条玉带,旭日东升,更是雾腾霞蔚,恍若仙境,而柳茹村恰如一块荷花地,漂浮在环村水系中央,正契合柳茹村自古就有“水涨村高淹不掉”之说,也契合贡氏宗祠楹联“山钟英,水毓秀,地多旺气”之说。

柳茹村周多旺气,稻花香里说丰年

如此生态福地,得益于贡氏先祖文宪公独具慧眼,选择天然柳塘而居,兴建各类水利设施,不仅使田舍免遭水患之灾,而且世代传说遭遇天旱,“神河”水、“柳塘”水更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切实解决了贡氏族人吃水、吃鱼和农田灌溉等农本问题,柳茹村因此成为江南典型的鱼米之乡。

二、古村古韵

柳茹村古迹众多,不仅有清代丹阳县志记载的贡坟庵、水西庵、王公祠、眭氏节孝坊、友于堂,还有“九圈十三井”的城堡村庄格局、老街巷、贡氏宗祠、祖文故居、爱樨别墅、关帝庙、守愚堂、素信堂、双桂轩、松筠轩、孝孙巷、陈氏节孝坊、袁氏节孝坊、林氏节孝坊、云阳节孝坊、古银杏树、火烧园、清末老宅等。

全村现存宋代老街巷、元代友于堂、明代贡氏宗祠与古银杏树、明代王公祠、清代眭氏节孝坊5处文物古迹,以及40多座残破不堪的清末老宅和一直空置的火烧园广场。水西庵、关帝庙、爱樨别墅、守愚堂、素信堂、双桂轩、松筠轩、孝孙巷、陈氏节孝坊、袁氏节孝坊、林氏节孝坊、云阳节孝坊等古迹均已不复存在,只在《贡氏宗谱》还有记载。南庵庙、祖文故居正在复建之中。

宋代老街巷

年,结合老街巷维修恢复了九个拱形圈门,在东西两个圈门上复建了“涵春”和“聚秀”两座高7米的更楼。老街巷成形于宋元,兴盛于明朝,现存东西向主轴线上的老街巷道、南边平行于主轴的忠巷、东头垂直于主轴的南极巷以及中部从老街巷道通向贡氏宗祠的北斗巷,从贡氏宗祠起凤门通向西南火烧园的孝孙巷等巷道均已难觅其踪。明万历年涿州知州贡元忠回乡捐资,从安徽购得花岗岩石板铺就成老街巷道,历经多年,红红灯笼,盏盏古灯,面貌依旧,冬晨温暖阳光,夏日凉爽的风,穿越古巷,一家家茶馆、浴室、面店、肉店、小吃店、剃头店、杂货店等铺面,人头攒动,据说当年村里是大集市,一天要杀一头牛,依稀可见往日的繁荣与热闹,也走出了贡乙青、贡丙青、贡珊、贡伟基等众多老巷名人。

穿越时空的宋代老街巷

元代友于堂

现名“贡氏书院”,据《丹阳县志》“孝友”栏中记载,友于堂建于元大德六年(公元年),由文宪公9世孙贡文宝所建,因与弟文虎、文豹友爱笃至,故称为“友于堂”。元大德九年(年),由贡文宝之子贡子仁办成“远山书房”,招募本村及邻村学子,传授儒学经典。明朝万历年间建成二进一院规模,清咸丰年间被太平军烧毁,光绪年间重建办私塾,现仅存后进五间,砖木结构,硬山式。明、清、民国从柳茹走出去的许多名人,都曾就读于此,办学历史近年。

诗礼传家之元代友于堂

清风之晨,明月之夕,友于堂内,兄弟三君子相亲相敬,“怡怡笑谈,翕然之声,愉然之色,蔼然之意”,仿佛还在昨天。公元年,明朝进士王肯堂曾说“环延陵而村者凡十数,而柳茹之俗最美”,这正是柳茹村历代崇尚兄弟友爱、教育先行的结果。

明代贡氏宗祠

贡氏宗祠,堂号名曰“萃涣堂”,是历代贡氏族人祭祀祖先、宗族议事的场所,是柳茹村的核心古迹,始建于南宋嘉泰三年(公元年)的南庵祠,历经三四百年,虽不断修葺,依然衰败不堪,明万历十八年(公元年),文宪公18世孙西桥公首倡其议,在文宪公20世孙爱樨公无私奉献之村北圃地上,新建了贡氏宗祠,前后历经了八百多年的沧桑历史。

贡氏宗祠是苏南地区典型的"大门-中堂-寝堂"三进式祠堂构造,宗谱《祠产志》记载祠堂占地面积为“清丈律字四千一百五十一号宝地,三亩零一厘”,折合约平方米(现存面积平方米),是当地名副其实的大宗祠,宗族经济基础主要来源于东长沟与柳塘周围的大面积祠田、环村水产、延陵世产、九里门市等收入。

三进式明代贡氏宗祠

祠堂建筑群坐北朝南,由南向北依次是照壁、前庭、第一进、中庭、第二进、后院、第三进,庭院东西两侧走廊将前后三进连接成一体,现共有21间房。前庭南院墙“黎阳世家”四字大照壁,东为“腾蛟”门,西为“起凤”门。第一进门庭一间,东厨房三间,西仓房三间,东西六间现为“贡氏历史文化”和“茅东地区抗日斗争”事迹展览室。第二进萃涣堂五间,东西库房各一间,现从东向西依次陈列了贡氏老祖宗端木子贡、贡祖文、贡禹“三公”的大型雕像。中庭东西原有两厢房,现存东厢房阁楼是过去存放贡氏宗谱之处,楼下现今陈列着历代贡氏乡贤名人展板,地面还遗存一块民国时期浇的水泥地,据说水泥是柳茹小学第一任校长贡珊在铁道部门工作的叔叔贡丙青从南京弄来的。中庭院内伴随祠堂建成,植下一棵银杏树,果实呈罕见的正椭圆形,到年已有年树龄,枝壮叶茂,挺拔有力,年大年三十,宿营祠堂的陈毅元帅曾在树下与前来慰问的十二乡农抗会代表合影留念。第三进寝室七间,原为祭祖厅,现当中五间陈列着展现老祖宗生平事迹的三幅大型壁画和“贡氏世系图”“贡氏迁徙志”两幅大挂图,东西两端各一间存放木料。

贡氏宗祠中庭银杏报春

贡氏宗祠萃涣堂贡氏“三公”雕像

在建筑风格上,祠堂前后三进皆为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殿堂,均为硬山顶,塑鱼龙吻脊、云纹脊、哺鸡脊,端庄高大,气势非凡。第一进前后檐墙为联排木质隔扇门窗,第二进、第三进当中五间前檐柱与金柱之间屋顶为弧形罗锅檐,前檐墙为联排三十扇长隔扇门,下部裙板雕刻花草纹饰,尤其是在横梁上和走廊栏杆上都有大量极其精美考究的祥瑞浮雕,整体呈现出开放精致的特点。祠堂所有木质结构涂刷红油漆,与白墙灰瓦、绿叶古银杏树,相得益彰,里里外外尽透古韵之美。全祠1块御匾、11块横匾、8副楹联的背后是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更显贡氏文化的深厚底蕴。

明代王公祠

王公祠,当地百姓又称之为“土地庙”。《丹阳县志》记载明代天启元年(公元年),丹阳南乡遭受蝗灾,时任知县的王志道,坐镇柳茹,身先士卒,指挥灭蝗,颇有成效。百姓感激王志道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为颂扬他的功绩,自发集资为他建造了生祠,有楹联为证:“万历年灭蝗灾丹阳县令惠泽民众,天启岁造祠堂里社百姓永敬恩公”。王志道得知这一消息后,为答谢柳茹村百姓对他的厚爱,特为王公祠写了“里社干城”匾额,悬挂于正大门上方,门旁楹联为“赫赫明明地,堂堂正正门”。王志道为官清廉,深得民众爱戴,后来调京任“左都御史”,当地人在祠内又添了“惠我无疆”“不显亦临”两块匾额,匾额下方的两根柱子上挂着一副楹联,上联为“除暴安良王公志道怀里备公道”,下联为“惩恶扬善左都御史腹中无私心”。并仿照他的官轿做了神龛供奉,神龛里挂着他的画像,画像两旁楹联为“成天上正神,为人间清官”,两侧对称陈列“肃静”“回避”“左都御史”三块虎头牌,威严庄重。

柳茹村东土地庙——明代王公祠

王公祠坐北朝南,正当柳茹村老街巷道路的东段,“吉庆”圈门内,是外部进村的必经之地。祠内砖木结构,硬山顶。现存房屋三间二进,前后二进中间隔一小庭院,与村中大多庭院一样,地面用青砖竖向扁砌,拼成“寿”字图案,彰显贡氏匠心。前进三间,为很宽的过道厅堂,地面铺着方砖和石板,东、西、南三面均设进出圈门,北面为正大门,大门两侧圆形石鼓门枕石上有精美的骏马驮物浮雕。后进三间为祭堂,祭堂地面现存6块边长约90厘米的明代上鼓下方柱础石,当地人称“磉盘石”,这是清咸丰年代战火烧毁所留。

王公祠内明代“磉盘石”

光绪年间当地百姓又复建了王公祠,香火一直旺盛,十年文革浩劫也未曾有任何损坏。起因是老百姓认为土地庙里住着神灵,不能亵渎神灵,做人要有敬畏之心。村里人能够如数家珍般讲出20世纪50年代许多侵犯庙内神灵而受到惩罚的故事,从那以后,家里砌房再差砖瓦,无人敢从庙中搬走一砖一瓦。

清代眭氏节孝坊

全国保存最好的贞节牌坊之一,建于清乾隆九年(年),距今已有多年。据史料记载,丹阳处士贡荫三病逝后,妻子眭氏独身守寡20多年,毫无怨言地敬养瞎眼婆母终老,含辛茹苦地滋育婴儿长大成才。乾隆皇帝南巡镇江,闻奏深为感动,于是敕赐旌表,立牌坊昭彰,故而称之为眭氏节孝坊。

清代眭氏节孝坊

牌坊位于柳茹村中部偏东北的牌楼广场中,坐西向东,选址朝向柳塘,正对村口方向。节孝坊构造为四柱三间五楼式,宽6.15米,高5.5米,由石灰岩和花岗岩卯榫连接成一体,当地称石灰岩为青石,质地细腻、耐风化、柔韧性强,雕琢缕刻了大量祥禽瑞兽、奇花异草等吉祥图案。顶层屋脊正中装饰有石葫芦,谐音“福禄”之意,屋脊下方正中是圣旨牌,圣旨牌下方正中是“节孝坊”坊名匾额,坊名两侧短石柱上刻有“玉度可堪霜并净,冰心应与月同辉”对联一副,这是对坊主事迹的咏叹和赞誉,坊名下方大额枋刻录“旌表处士贡荫山之妻眭氏之坊”以及立坊官员名号和牌坊建造时间,大额枋两侧次间额枋刻有“贞明执操”“瑶池冰雪”八个楷书大字,最下方四根立柱基础用葫芦夹杆石稳固,整体气势雄伟。

眭氏节孝坊将建筑造型之美与雕刻、书法、文学等方面融合,于建材凹凸中展现清代社会风俗,极具审美价值,细微处无不展现着贡氏智慧。

清代火烧园

《贡氏宗谱·锦华、清华二公合传》记载:清·咸丰三年(公元年)太平军占领南京,“盗贼蜂起”,柳茹村总管祠务的文宪公29世孙、爱樨公支脉、太学生贡锦华,与同房兄弟议叙贡清华,奉清廷之命训练地方壮丁,出钱帮助遭难族人,为清军秘密捐献草米,三年来村里安然无恙,大受县令嘉赏。

正月二十庙会“火烧园”文艺演出(照片中舞台下方是“友于堂”)

公元年,太平军攻打丹阳城,在南门外香草河边驻扎了一支军队。有一天,凶徒刘某私自带领“数十贼,操戈肆虐”,放火烧掉村中“友于堂”周围几十间木结构房屋,村中百姓,关闭圈门,“群起而逐之”,刘某“踰垣而遁”,留下“誓灭柳茹”的狠话。柳茹村一时“号哭之声,震於天地”,老一辈人提出派智士仁人去见太平军头目,阻止刘某暴行。锦华、清华二公“不顾身,不家谋,挺然而往”,半途遇到前往柳茹村报复的太平军,太平军头目被二公蹈死不顾、义愤填膺、慷慨陈词所折服,立即撤回刘某斩首示众,一会儿又怀疑二公受清军指使,当众又杀害二公,留下警告牌:“刘某私出队伍,惨灭村庄,固当速禁,伊等胆敢亲临虎伥,恐泄军情,亦宜预防”。

太平军撤退后,柳茹村民“见者无不垂泪”,将二公遗体运回,在祠堂进行公祭,并作《锦华、清华二公合传》载于宗谱,称二公“捐躯保族”“重于泰山”。从此,柳茹人就将“友于堂”周围那块焦土空地叫做“火烧园”,只准举办公共活动,不准建房,专门用来纪念锦华、清华二公,以及《丹阳县志》记载当时拒贼被害的其他27名贡氏族人,让贡氏后人世代铭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

清末老宅

漫步古村,遗散的门枕石、石墩子、石磨盘、石臼、石碾比比皆是,有精美的,有普通的,那是一道道与故园、老宅、守望相关的物语。清末民初的百年老宅遗存较多,约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25%,个别老宅或更久远,有民居私房,有各房头用于举行婚丧嫁娶和祭祀先祖等大事的公共堂轩。柳茹村现有老祖宗贡祖文传续的26条房系支脉,据村中老人回忆说大小堂轩约有20多座,年大多堂轩砖木被拆毁用来修建了柳茹大会堂。

村落内保存较好的清末民居,当属文宪公30世孙贡友芳家(川连公招女婿)。单体建筑坐北朝南,由北面一排三开间二层楼房、东西两厢房、南面门楼院墙构成一个四方天井庭院,四面墙体及人字屋面青砖灰瓦,外包青砖墙,兼具抵御风雨和防火功能。墙体砌筑形式分为三段式:窗台以下横向扁砌;窗台以上青砖空斗砌筑,内夹粘土,俗称“里生外熟”,既隔音又保温;东西侧屋檐以上青砖山墙外面抹白灰,可避免山墙顶部受风雨侵蚀,这是立面上的第三段。

北面楼房由木造梁柱搭建出整个房屋的框架,东西山墙由排柱穿斗式构架与砖墙混合承重,屋顶由木桁架承重,中间宽大厅堂由当地称“四马落地”的四根粗木柱直通屋顶,每根柱子下面均有圆形墩子和普通四方磉盘石,起到稳固房屋结构及防潮作用。整栋楼房南面有檐廊,一楼东西两次间是一半风土墙一半窗,每间三扇,厅堂是六扇长隔扇门,雕饰了精美的农耕、花瓶插花等吉祥图案,简约大气,开合方便,使厅堂通透开放,二楼三间是木墙上开小方窗,每间两扇。

清末老宅贡友芳家

同贡友芳宅第一样,村中老宅在空间布局、立面造型、建造方式上基本差不多,包括拱形窗檐与西式排窗等中西合璧建筑细节,淡雅而朴素,明净而有内涵,简约而不简单,体现了柳茹村独特的审美风格。

南庵庙

《南庵祠堂记》记载贡祖文刚到柳茹,就为自己选好了墓地,即“卜柳茹之南以为佳城”。现称南庵庙的贡坟庵就是老祖宗贡祖文的陵墓所在,从南宋开始历经百年形成三进十五间规模。时至近代,后进毁于抗日战争,中进毁于年水灾,前进于年被田姓和尚拆毁。贡氏贤子孙矢志不忘尊祖敬宗,集聚贡氏精神,即将重修南庵贡氏祭祖堂和贡祖文陵墓。

贡文宪公和夫人黄氏合墓(南庵庙遗址,丹阳县志称“贡坟庵”)

祖文故居

有门枕的房子,是有故事的老宅。老街巷中部尚存一块雕刻非常考究精美的宋代门枕石,文物研究者称这里很可能就是祖文故居,古宅荡然无存,仅留门枕石,依旧诉说着往昔老祖宗贡祖文隐匿岳霖的故事。

宋代门枕石

进入21世纪,柳茹村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抓紧实施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已经修建了7座公厕、东广场、西广场、大型停车场、村村通干道,完成了户户通水泥路、风光带建设、雨污分流、河塘清淤等项目,正在开展垃圾分类、杆线下地、墓地搬迁、民居改造、桥梁改建、游乐场建设等项目,依托传统水产养殖、稻麦种植,不断引进中草药、花木、瓜果种植等特色产业,既能观光旅游,又能采摘体验,还能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已经结出硕果。

新时代古村柳茹魅力绽放

古村柳茹是中华大地上自然环境与传统文化的宝贵结晶缩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还有记载近千年贡姓发展历史的《贡氏宗谱》和“正月二十庙会”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色古韵的柳茹村,在当今新时代,更具新的“颜值”和新的“气质”,村内四季花卉绽放,风景这边独好,古村柳茹欢迎全国各地贡氏后裔光临寻根祭祖。

贡建兵:名有兵,字建兵,年出生于丹阳柳茹村,文宪公三十一世孙。中共党员,正高级工程师,国家能源局大坝安全专家委员会专家库专家,曾任国内首家流域库坝管理专业机构主要负责人,年调至北京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大坝安全监督管理中心工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zp/47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