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书香浓,未名读书热”——书评·影评·乐评大赛推出以来,我们收到了许多来稿,现将经过初步筛选的影评组作品展示出来,邀请同学们共同评赏,并欢迎同学们参与文末投票,选出您喜爱的作品。
01
《海上钢琴师》
滑动阅览
一开始以为船只是故事的开头,没想到竟是故事的全部。
年某一天,邮轮锅炉工意外发现一名婴儿被遗弃在头等舱中。缘分使然,锅炉工不顾反对收养了弃婴并取名。天违人愿,煤炭工发生工难撒手人寰,留下小孤独地面对整个世界。机缘巧合,长大后的无意间接触到钢琴并无师自通,随后成为了邮轮的专职钢琴演奏师,为船上的有钱人奏乐助兴。
影片究竟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关于音乐?关于爱情?还是关于友谊?电影的画面在脑海中迅速闪过,一个个假设先后在心里被推翻。
先把时间拨回到年。这一年,美国独立战争打响。一年后,《独立宣言》通过,美国诞生。年,美国制定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饱受殖民之苦的美国人深知自由之可贵,一切制度建设都无不为保障这一价值。而国父们想要通过这部宪法建立的,就是一个“自由的帝国”。时光飞逝,一百多年后,美国遵从国父们的设想“野蛮生长”,也成为了全世界人人心向往之的“自由伊甸园”。电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影片中好几次都出现了这样一个场景:邮轮航期漫长,坐在甲板上的乘客们浑浑噩噩,百无聊赖。突然人群中某个青年一声大喊:“America!”一个巨大的高耸云天的自由女神雕像在迷雾中逐渐清晰。乘客最先看到的美国不是它的热闹繁华,而是它的“自由”。人们以为自己来到了“自由之地”,何曾想自己只是陷入了一个更大的名利场。“人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凡夫俗子们一生追名逐利,随波逐流,表面上他们是自由的,实际上一生为名利所累。这是他们身上的枷锁、镣铐,怎么都无法摆脱。
而的枷锁是那艘邮轮吗?这或许只是我们普通人的看法。在船这边,还能算得上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人”,他还活着;但是到了陆地那边,既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人”,也不再是社会意义上的“人”,那他就是“死”了。这所邮轮不仅仅给了他物理生存空间,而且给了他生命。如此言之,邮轮还能说是枷锁吗?
那曾经有过枷锁吗?有!一个女孩曾让他动了凡心,爱情的力量甚至驱使他离开赋予他生命的邮轮!而当站在弗吉尼亚号的舷梯上,望着眼前男男女女川流不息的花花世界,他犹豫了。踏过这个舷梯就真的能获得想要的了么?自由和爱情之间到底何者更珍贵?鳞次栉比的大厦像是黑洞,一脚踏下去就是无边的虚无与黑暗。幡然醒悟,转身往船上走,并将手中的绅士帽高高地抛向空中,仿佛在庆祝自己的另一次“新生”。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追求自由的故事。但是这里的追求并不是主人公积极主动的追寻,而是在于不断地抵抗这个不自由的世界。在这个意义上,与好友托尼、邮轮与美国两两对比更加耐人寻味。托尼可以到处行动,可以随时离开好友和邮轮,但是他跟相比谁更自由呢?美国自诩“自由的帝国”,无数人心向往之,但是对于而言,哪个才是自由的乌托邦呢?
对于不自由的抗争孤独而又悲壮。最后,他再一次面临抉择。这次与自由放在选择架上的,是更加珍贵的生命!但他却没有丝毫的犹豫。随着炸药引爆,永远的拥抱了自由。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一个弱小的个体生命如何去和整个世界抗争呢?
赢了吗?
02
胜利属于凡人——简评《神探》
滑动阅览
“如果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鬼,但你没有,那就是你的问题!”
《神探》上映于年,由杜琪峰和韦家辉共同导演。每次有人做银河映像盘点,总少不了这部《神探》。
刘青云饰演的男主对人际关系毫不在意,却把人性捉摸得极为透彻,透彻到可以把人心里的“鬼”具象化,看到一个人和他的“鬼”活生生地在街上走,并肩吹着口哨。他用他的天赋破案,本不必引起来自凡俗生活的攻击欲——如果他能试着合群一点,或至少不要说破身边人心里的“鬼”,不要活得那么有威胁性。
可这“如果”成立吗。一个人,只要是真的不一样,哪里掩饰得了,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顿饭,一口呼吸,都会无情出卖他。平庸而惊警的大多数,会立刻锁定他,绝不姑息——更何况他根本不打算掩饰。他带着性格深处的一种“浑”,蜷缩在生活圈子的边缘,日子过得另类又不体面,思考时的喃喃自语,像是熟睡病人的呼吸,只要能维持一口气就该满足。
我原以为自己知道应该怎么形容这种生活——大概是“入魔”式活法,重看无数遍后却觉得“入魔”不太恰当,叫“入迷”更好。
谁都有入迷的时候,入迷就像人站在海边,深深吸气,一头扎进水里,好安静,听不到外面的人话鬼话、一切声音,整个人都很专注,甚至不知道究竟在专注些什么。
一般来说,屏息再久也总有浮出水面的时候,整个世界的声响又涌入耳朵,这叫做回到现实。
也有少数人入迷太深,宁愿溺死在水里也不愿意浮出水面去听现实世界的噪音,于是就成了浮尸。
还有些人,他们很重,就一直沉,一直沉,沉到深海里,比十几米长的水母更深,比龇牙咧嘴的深海鱼更深,衣袂刮住沉没船只的桅杆,然后挂在那里,四面黑暗,四面安静,变成一面旗帜,变成一个flag,终于完成和别人最大的分别。
“放下枪,否则你和别人没分别!”
“我也是人,为什么要有分别?”
影片尾声,男主找到罪犯,用枪抵住对方的额头,这才明白他没有他以为的那么“不一样”,无论他是否真的那么以为过。
原来一旦被抛掷到特定的情形下,他会和被他看穿的一个个罪犯一样扣动扳机,灵魂从清高落入俗套,刻薄的天才屈从于本性的杀意,神坛消失了,胜利属于凡人。
03
《镜子》
滑动阅览
这个春天,突如其来的疫情将我们原本完整连续的生活打成碎片,伴随而来的居家隔离,不仅使我们逃避病毒的侵袭,也给了我们一个在纷繁忙乱的世界中得以喘息的闲暇,一个重新面对和认识自己的机会。透过破碎的镜子我们直视镜中的自己,我们的身体被破镜映射地光怪陆离,我们终于弯腰捡起碎裂在地上的生活段落,开始回忆、想象、预言,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碎片,重新拼凑回生活框架的秩序中去。
前苏联导演塔可夫斯基的代表作《镜子》,便给人这样一种破镜重圆的观影体验。按照简单的线性故事叙述,这部电影似乎并无特别之处,一个男孩跟随母亲去亲戚家借钱,他独自等候在一个黑暗的客厅,他在客厅中发现了一面镜子,伴随着巴赫的音乐和镜中的自我,一系列似乎互不相关的事件一一浮现:电视上在播报一个口吃的年轻人通过催眠治痊了自己;一个被家庭忽视的妻子遇上一位迷路的乡村医生,两人之间产生若即若离的关系;一个未曾露面的叙述者与前妻在争吵;一个早熟的年轻人备受军事指导员的呵责。
塔可夫斯基似乎并不满于将以上事件平铺在银幕之上,他选择把它们狠狠地摔碎,再重新组合,因此,《镜子》犹如一个装满碎屑的万花筒,时间线性结构被彻底打乱,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几组光影缤纷,情绪各异,却又美轮美奂,引人自省的故事段落。据说导演曾将片子剪出二十多种版本,而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这最为破碎的叙事模式,我以为,这是一种诗化的选择,塔可夫斯基拒绝了散文的线性抒情,而选择了现代诗的无限跳跃,每个故事段落之间的剪辑点就像诗歌的断行,干净利落,却蕴藏着无限深沉的思考与可能性。
正是诗歌的陌生化处理和万花筒式的画面呈现,塔可夫斯基使我们真正进入到他的镜像空间,在充满颗粒质感的胶片光影中,在缓慢流淌的时间轴上,一面旁观,一面自省。我们站在摄影师的背后冷峻的旁观塔可夫斯基的记忆、童年与梦境,脑中却不断重新组合着我们同样破碎不堪的生活。
04
空间场域中的领地意识——浅析电影《寄生虫》
滑动阅览
摘要:由韩国导演奉俊昊执导的电影《寄生虫》作为第一部问鼎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亚洲电影,在叙事策略和人物塑造等方面具有独特之处,本片在延续了奉俊昊导演的风格之外,还将贫富差距这一社会议题影像化,让电影艺术成为推动问题解决的一把钥匙。除此之外,影片通过视听语言和空间架构的方式将故事聚焦在一栋别墅中,直白地表达了人性在空间场域中的领地意识。
一、叙事策略与人物塑造
叙事性是电影存在的本质属性,电影是使用叙述语言来讲故事的艺术形式。电影《寄生虫》作为现实主义影片,主要聚焦在当下韩国社会热议的贫富差距、社会阶层等问题,经由类型化创作之后,呈现在观者面前。故事围绕着居住在半地下室的四口之家展开,四个人是韩国大多数贫苦民众的缩写,父母失业,子女没通过考试只能以手工劳作来赚取微薄的酬劳。直到儿子的朋友在出国前将辅导老师的兼职转让给他,才让这个家庭的生活发生变化,他们犹如寄生虫一般接二连三依附在朴社长一家,从进入再到取代,人性的拷问在金钱面前毫无力量。
仓廪实而知礼节,面对无法保证自身生存需要的基宇一家,抛弃真诚,选择坑蒙拐骗好像是唯一的出路,导演将观者引入弱者视角,因为共情作用,观者的心情犹如看到了桌子下面的“炸弹”,随时会被发现,随时会被引爆的紧张刺激牵引着观者的心情,他们期待着事情的解决却又不想骗局被揭穿。除了特殊视角的选择,电影《寄生虫》在叙事模式上选择了经典的线性叙事模式,从基宇一家的贫困再到后期进入朴社长之家的转变,谎言的雪球越滚越大,主人公之间的冲突也随之激烈。从一开始因信息不对等而造成的欺骗,到后来害怕暴露而杀害了原管家的丈夫,基宇姐姐因此被杀,朴社长也因“气味歧视”遇害。
在人物塑造方面,《寄生虫》与其说是围绕人物讲故事,不如说是围绕着家庭或阶层来讲故事,影片中出现了三个家庭。朴社长所代表的富人阶层,基宇一家所代表的底层,以及原管家和老公所代表的边缘群体。富人住别墅,底层住半地下室,边缘群体只能住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室。从空间居住环境的不同养成了不同的性格,朴社长一家单纯好骗,在表面上维持着善意的平和,却还是会在私下暴露出黑暗的本性,通过言语和神情来展现对底层人士的嫌弃与鄙夷。带有韩牛的乌冬面不想赠予对方,因为气味的入侵而感到不快,他们将自己所在的阶层圈住,排斥任何外来人员。作为底层代表的基宇一家则不同,他们拼了命地想改变现状,用尽心力抓住飘来的每一个机会。和朴社长一家的表面平和不同,他们在面对披萨店长的刁难时就表现出不好惹的脾气,因为屡次创业的失败,他们收获了这个世界太多的恶意,所以变得急功近利,不惜用破坏他人利益的方式来争取自己的生存。而因为欠债无家可归只能住在地下室荒唐度日的原管家和其丈夫更是社会的边缘,甚至已经在别墅中脱离了社会,他们丧失了阶层转换的斗志,信念只有保持温饱延续生命,所以在得知被人夺取了仅剩的“生”的希望时,他们成为最可怕的魔鬼,因为没有什么可再失去,所以更为嗜血。用三组典型的家庭引入了韩国的阶层问题,帮助观者以小见大看到现实的社会议题,这便是电影艺术的力量所在。
二、空间场域与意象的隐喻性解读
与影片名字《寄生虫》相呼应,电影场景大多直面房屋这一场域,因为朴社长的突然回归而四下躲藏的基宇一家就像是处在阴暗角落里的寄生虫,见不得光。罗兰·巴特曾说“一个细节即使看上去没有丝毫意义,不具有任何功能,但这以现象本身正可以表示荒唐或无用等意义,一切都具有意义或者无不具有意义。”影片对于朴社长别墅的置景和对基宇一家的半地下室的细节设计可谓是煞费苦心,从悬挂的袜子和破旧的窗户作为第一个镜头,再到别墅中油画的摆放、台阶的处理和明暗对比,都足以比语言的描述更加强大。
在《寄生虫》中,为了突出人性在环境中的复杂与矛盾,导演奉俊昊加重了三组家庭的兽性一面,即让人更多地转向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层面,对比被放大,人在空间场域的领地意识也在加强。这具体体现在经过细节处理的阳光和气味这两个意象里,电影中段,朴社长一家因为儿子的生日选择出门郊游,基宇一家趁势霸占别墅,成为这个家的“主人”,他们脱掉了虚假的身份,以本体出现,生活在别墅的每一处。其中,基宇选择躺在别墅院子的草地上,阳光自上而下铺洒下来,节奏被放慢,基宇享受着那一刻,就仿佛他真的生活在这里。而与之相对比的,是大雨冲刷后的真实,他的家只存在于巷弄最深处的半地下室,阳光通过半面窗户照在地上,家中潮湿不堪。
贯穿影片的气味被提及也是出现在野营片段里,突如其来的大雨取消了原定行程,导致基宇一家措手不及,躲藏在客厅的桌子下面。也因为躲避在暗处,他们听到了朴社长与夫人的心声。朴社长在交谈中谈到闻到了熟悉的气味,是司机身上的,管家身上好像也有,这是因居住环境的潮湿和从事大量体力劳动而产生的异味,是富人阶层从不曾沾染上的气味。就像他们各自居住在专属空间之外,他们的气味也各不相同,人性中的兽性被放大,就像动物会通过气味来争夺地盘一样,电影中的两组家庭也因气味的不同而彼此划清界限。这个无形之中的界限成为了最后矛盾被激化的导火索,基泽内心压抑多年的怨恨和阴郁终于被爆发,他一直作为社会中的受骗者、被抛弃者,在影片的最后因为朴社长嫌弃的动作找到了报复的对象。因为原管家的丈夫冲出来打响了血案的第一枪,基泽在看到朴社长捏住鼻子排斥气味的那一刻,将怒火汇聚在刀尖,扎进了朴社长的胸膛。
电影《寄生虫》虽然植根于韩国本土,但深究它能受到奥斯卡青睐的原因,源于它的文本具有跨地域的普适性,这是社会学专业出身的奉俊昊导演通过社会符码构建的一个社会学模型,也是基于本土文化进行的多元文化叙事。作为观照当下,观照现实的作品,《寄生虫》在世界都能引起观者的共鸣。在影片里,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和命运之间的对抗与妥协如此地荒诞,也如此地真实。正是通过影像的力量正确传达了导演心中所描述的故事,紧贴了社会现实,深究人性,成为了本片大获成功的原因。
05
《猎凶风河谷》
滑动阅览
《猎凶风河谷》讲述了一个内核极为简单的守护正义的故事,改编自一个真实发生的少女凶杀案。
故事发生在怀俄明州一个名叫“风河谷”的印第安保留区内,这是一处被隔绝在城市文明之外的偏远地带,因为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这里变成了警力不足的“三不管地带”,罪案频发。故事开篇就是一名印第安少女赤脚在零下20度的冰天雪地中奔跑了十公里,最后死于吸入太多冷空气而导致的肺出血,她的尸体被当地的猎人Cory发现并且上报,随后由一名FBI的新手探员Jane接手。案件的一筹莫展、当地官方的不配合使得Jane只好求助于熟悉当地情况的Cory,两人决定联手找出真凶。随着调查的深入,他们发现了另一具尸体,印第安少女的警卫男友,于是挖掘出他的同事的巨大嫌疑。
这时候导演使用了插叙的手法讲述了案发当天的过程:印第安少女来找集体宿舍找警卫男友幽会,结果喝得醉醺醺的警卫们回来见色起意轮奸了少女,男友拼命抵挡以自己身死为代价将少女放了出去,少女凭借强大的求生意志硬生生在冰天雪地中赤脚跑了十公里才倒下。
画面回到现在,Jane、Cory与当地警察来到挖掘场取证,紧接着就是一场毫无预警、突如其来的枪战:虚心的警卫们拔枪射杀了所有警察,Cory和Jane联手收拾了剩下的警卫,最后一个逃跑了的警卫(也是当时的首犯)也被Cory抓住。结局有意思的是,Cory并没有枪杀那个逃跑警卫,反而将他打晕带去了一处偏远的雪山上,脱去了他的鞋和厚棉衣,创造了和当时逃跑少女同等的条件,然后放了他让他逃跑,Cory说那个少女是个真正的勇士,能在这中条件下支撑十公里,讽刺的是,警卫没跑出多远就倒下了。
整个案件很简单,白雪皑皑下隐藏的肮脏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没有我们在一般同类型故事中看到的种种反转或者推理,就是一直的平铺直叙,却因其极强的表现力而别有一番风味。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原来Cory之所以会趟这趟混水,原因就是3年前自己的女儿也不明不白死在了这片白色的土地上,一直未能找到真凶,所以Cory一直活在痛苦与创伤之中,而这件案子也帮助他完成了心灵上的救赎。电影探讨了很多美国真实存在的社会问题,比如毒品和枪支泛滥,以及法律与执法者无法为受害者主持公道,以牙还牙的私刑正义就会出现。据说作者的创作初衷就是想展现保留地内的一个事实:每年都有大量印第安女性在这里失踪,但通常她们的家属却不愿意报警,因为警方毫无作为,政府也从没有认真统计过受害者的数字。至此,整部故事完成了一种意义上的升华。
最后,我想用电影中的一段对白作为结尾:
“YouthinkthisiswhoIwantedtobe?Man,Igetsomad,Iwannafightthewholeworld.Yougottaanyideawhatthatfeelslike?”
“Ido.ButIdecidedtofightthefeelinginstead.CauseIfiguredtheworldwouldwin.”
06
“西出阳关无故人”
——电影《山河故人》赏析
滑动阅览
这是一个可以享受小确幸和小感伤的小时代,对宏大历史和社会变迁中的现实苦难往往避而不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和经济转型,让中产阶级的出现和壮大成为无可争议的现实。中产阶级拥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随之而来的则是他们独特的艺术品位和文化需求。过去革命理想年代的浪漫和激情已经成为遥不可及的历史,中产阶级追求稳定而可预期的生活,尽管相形之下,这种生活显得庸常而平淡。他们往往放弃宏大的历史叙事和意义探寻,回避严肃的思考和追问,远离纷乱的政治世界。他们安于独属于个人的小世界,在物质消费中寻找自身存在的意义,寻求简单而快捷的娱乐和感官刺激。代表庸俗消费文化的系列电影《小时代》以及近来在电影市场上风生水起的喜剧电影迎合了中产阶级的需求,成为主流的电影题材。计划经济时代,匮乏和压抑是普通民众无法回避的一个困境,那个年代的文学和艺术形式往往带有很深的关于匮乏的烙印。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给那个年代人的心灵触动是巨大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繁荣,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对那些艺术作品的认同感就减弱了许多。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生活在物质相对过剩的年代,那些充满物质匮乏和现实主义的作品已很难勾起他们内心的认同。他们脱离了生存的困境,却陷入了精神上的苦闷,处于一种迷茫而彷徨的境地。
由于我国的经济社会转型狂飙突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中产阶级的壮大在短时间内迅速实现的。从物质匮乏到丰裕,从体力劳作到休闲娱乐,这一切在短短二三十年间发生,中产阶级缺乏足够时间去培育自己的文化品位。中产阶级普遍对政治和历史比较冷漠,不愿意触及政治和历史上的一些悲情事件。他们圉于自身的生活和世界,以娱乐的心态吐槽社会中荒诞的人和事,对公共议题和他人苦难缺乏足够的热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