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四十三
“谨以此文献给扬州大学实施中文本科教育60周年,献给母校首届中文本科的学兄学姐,是你们将同窗友情演绎到了极致,并呈献厚重的三卷本《校友纪念册》,堪称校园文学之奇葩。”
——作者
在一次校友聚会中,书祥君取出厚厚的三卷本扬州师范学院首届中文系本科《校友纪念册》交我。没有想到,此后数月,竟成为我爱不释手的阅读主体,她唤起我对中文系学习生活的追忆,也让我走进学兄学姐的人生轨迹。我多次动情,潸然落泪。通读之后又反复翻阅,进而提笔摘抄,一页又一页。当再一次小聚后与书祥挥手道别时,我们已经拉开了十来米的距离,我向他表示,想写几句,他当即表态,你写了,我们打印出来,转发给大家。
三卷本的扬州师院首届中文系本科《校友纪念册》
原来,他没有理解我的初衷,我所说的真的就是那么几句,当时想好的大致为:“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宏大的现代版青春之歌,一个时代的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子学习、生活和人生的奋斗史诗,是我们那一代人对逝去的青春的祭奠佳品。”我要写的就是几句话,而他理解为一篇文章了,于是就顺水推舟吧,本人既有表达的冲动,学长也有倾听的心理。很快,我想好了本文的标题,并串联起珍藏的记忆。
三卷本的《校友纪念册》(以下简称《纪念册》),也是一部特定时期鲜活的高等师范教育史,一部中文系学子成长和人生经历的实录,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学生对生命歌咏和事业追求的一部教育诗。良好的师范教育、深厚的中文学养、热心校友的倡导组织、一届学生的苦心经营,是这部巨制诞生的不可或缺的要素。
阅读《纪念册》,每一篇都有亮点,每个人都有鲜活的故事。有对师长的礼赞,有对青春的敬礼,有对友谊的歌颂,也有对爱情的追求,更有对学业事业的执着和对生命的感怀。下面,通过“致可爱的母校”“致可爱的学长”两个小标题,写我的感受。
致可爱的母校
我们的学长没有忘怀母校扬州师范学院对自己的培养,他们用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对院领导和中文系导师对自己培育的感念。李永平的《思念陈超书记》,乔正康的《刻骨铭心的一瞬——追忆陈超书记》等篇章是对以陈超为首的院、党委领导的深情怀念;而裴定良的《小诗一首寄真情》,钱根奎的《白水诗话》则像纲领一样,尽情表达了对师长、同窗的不尽思念。
年,孙蔚民与参加省群英会的扬州师院代表交流
是的,我们不会忘记孙蔚民、陈超、孙达伍等当年那一届出色的领导集体。作为德高望重教育家和工艺美术家的孙蔚民院长,一位面目清癯、头发花白的学者,是他,精心设计规划兴建了瘦西湖畔教学区轴对称的高等师范学院校园,美轮美奂。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有关方面和决策者,前几年,在校园中轴线上一处绿树丛中,为孙蔚民院长树起了一尊铜像。如今,他对学院的深情注视和人们的虔诚瞻仰,已成为校园永久的人文景观。
陈超是一位出色的党委书记,他有很高的写作、演讲水平,他的感召能力、领导风范令人仰望崇敬。他逝世后的第二年,《翰墨心声——陈超纪念集》出版,此书可窥见他非凡的一生。诗人汤杰《扬州文革竹枝词》“农民数万向西郊,大字传单四处飘,振臂挥拳呼口号,扬州师院救陈超。”活脱脱地描绘了这位高校党委书记在非常时期的人心向背和广泛影响。
孙达武副院长这位盐城建湖籍的大学毕业生,在主持作家刘白羽报告会时,要言不烦,非常精彩,不乏幽默的开场白,就深深地征服了我。他是扬州师院创建者之一,劳苦而功高。他也是中文系的元老,从苏北师专的中国语文科,到扬州师院的中文系,他都以副校长或副院长的身份,兼任科主任或系主任,长达十几年。
《纪念册》里有更多的篇章追忆了中文系的老师,展现了教师群体的风采。石明辉《难忘的记忆(二)专业课及老师》以及多位学生的回忆文字,共同描绘了中文系一个个鲜活的导师形象。他们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敬业爱生,堪为一代师表。他们学业的专深、人格的高尚、个性的鲜明已活在弟子的心中而永不磨灭。这里,请让我零零碎碎记写中文系教师的点点滴滴,既与大家交流,也为我怀念的老师加上我的印记。
(二排居中即为参与苏北农学院建校的郑彤教授,
二排左四为扬州师院中文系的李光信教授,
二排右五为师院王善业教授,
二排右三为苏北师专中文科第一任主任王楫教授)
关于王善业、李光信两位教授,根据介绍,年10月,上海学院诚明文学院在院系调整中解散,王善业、李光信二人调入扬州新建立的苏北师范专科学校,成为苏北师专仅有的两位从解放前的老高校调入的教授,他们是师院的创业者、中文系的元老。王善业留给人们的是心目中典型的教授形象,他那独特发型是由他的夫人打理的。那一年,王教授指导中文系学生阅读的照片刊发在《中国青年报》上,那风度、那图景,堪为教授与大学生的精美摄影佳作。
作为文史专家的蒋老逸雪,学子佩服他惊人的记忆力,而这是他自幼勤学苦练的结果。据说他每天四五点起床读书,春夏秋冬,从不间断,就这样躬身践行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古训,终于取得了可观的成就。在这喧嚣浮躁的年代,给了我们多么深刻的启示!我还知道,蒋老先生在他的夫人去世以后,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他的未婚初恋,随后走到了一起,谱写了一曲黄昏恋歌,一时传为美谈佳话。
龙父先生是师院读书期间接触最多的一位老师。今天,我高兴地注意到,在他离开我们30几年后的今天,人们越发怀念他,高度评价他。著名文史专家卞孝萱先生曾说:在我所接触的同乡名士中,唯有孙龙父是上继“八怪”优秀传统、兼擅诗书画印、为现代扬州艺坛大增光彩的、难能可贵的文化通才。年纪念孙龙父百年征文的系列活动,在扬州和省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时间之长,影响之大,前所未有。
江树峰先生在图书馆指导学生阅读
江树峰老师身材魁梧,仪表堂堂,挺括的呢料中山装显示出学者的大度与儒雅。他执教外国文学,那有节律的语言,那宽广的知识面,那丰富的表情,真让人喜爱和尊敬。他遵循讲稿却又不拘泥于讲稿,洒脱诙谐却不信马由缰。一次课上,他发现讲稿中一个笔误,立即俯下身子用笔修正的细节至今还留存在记忆中。据说晚年定居北京以后,在京城一公园游园时,以其非凡的仪表打动了某电影制片厂导演,于是邀请他参加了一些影片的拍摄。这当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群众演员,而是友情出演影片中重量级的角儿了。
曾华鹏老师毫无疑问是中文系的名师,他的关于《野草》的学术报告,关于《红岩》的读书报告,堪称他报告会的典范之作,精彩绝伦。有学者评价他张弛有度和起伏变化的教学节奏,那略带鼻音和福建腔、浑厚洪亮极富磁性的语言,让学子绕梁终生。曾听说有一次先生在首都一著名高校作学术报告,自诩为天之骄子自命不凡的名校大学生,对于这位来自“扬州师院”的老师,不屑一顾,但当曾教授的报告徐徐展开,竟令举座皆惊,不得不折服。
当年的中文系青年教师诸燮清
诸燮清老师,上海人,年从北师大俄苏文学研究班毕业来到扬州师院。她身着西装,洒脱而机敏。苏联文学讲授有声有色,细节渲染活灵活现。她对扬州师院充满深情,她写作的《陈书记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一文,特别写道:“年……我亲眼目睹并亲身经历了谎言与背叛、造谣与变节以及‘文批武斗’大会……再塑并丰富了陈超书记在我和扬师人心中的形象。”如今,在我们当年的任课教师中,唯有她与扬师弟子一道,为扬州广电报撰写文章,回望透红亭内的风景和故事,弥足珍贵。《扬柳依依忆扬师》(《透红亭旧影》二十二),从一个老师的视角,抒写了她对师院特别是孙老院长的眷念深情。她写在半个多世纪后“重回扬州,淡出的旧事由记忆深处鲜活呈现,方觉往事并不如烟。”“深感学院的环境‘美不胜收’,如同世外桃源。”“往事在我心中留下一片芳草地:老院长温暖的握手和慈爱的教诲不时浮现心头……直到今天,我依然为自己能在孙蔚民院长亲手创建的扬州师院工作而感到荣幸和骄傲。”
五步之内,必有芳草;菁菁校园,岂无美人!陈晨就是中文系的美人,她的聪颖美丽有目共睹。据说孙达伍副院长特别赏识她,坚持将她留校。在中文系办公室从事教务工作期间,只要见过学生一面,她就能过目不忘。在那个压抑个性、不能装扮的年代,当陈晨与诸燮清两位女士脚踏高跟鞋,从西门街石板路上“笃笃笃”而过的时候,显示的是那个年代女性对美的执著追求,表现了职业女性的自信与自尊,也让世人明白,在一所大学会有如此丰姿绰约的佳人。陈晨不仅具有外在的美貌,她的大度和才气更让人艳羡。她爱好广泛,参加了体育、表演等多种活动,与人合作出版了《现代修辞学》,发表论文《语用学和修辞》、《谋篇说略》等。她任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在本地区普通话推广、水平测试和语言文字规范工作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表彰为“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工作者。”她具有很高的语言素养和纯正音色。有人说,声音是比容貌更持久的姿色,一种纯天然姿色。
多少年以后,当江海学院创建社科系的时候,经过院有关领导的再三邀请,陈晨老师出任社科系主任,邬书祥和我也有幸成为她的助手。她对文科建设有着非常好的设想和期许并身体力行,在江海学院这个以理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因为文科专业的创办而显现了人文教育的光彩。
张泽民老师也是师院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堪称青年才俊。在校时,我们评价他的课的特色:(讲授)眉飞色舞,(板书)龙飞凤舞,他对高校神圣讲坛的激情和投入可想而知,这也契合他作为散文家和诗人的特质。他的习作指导、批改和讲评是那么的入情入理,切中肯綮。本人偏爱锡剧唱腔,喜欢吴侬软语,张老师的无锡普通话也让我们入耳入心。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散文报告文学专集《岁月履痕》,厚厚的卷本中有他早年的代表作《一个震撼人心的午夜》和后期创作的《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这些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作品,是他展示给我们的经典的范文杰作。
中文系让我铭记的人物还有很多,谭佛雏的博学,李人鉴的专深,郑彤的仁爱,许绍光的稳健,陈同高的质朴,陆以和的大度,李关元的洒脱,朱建良的机敏,黄进德的严谨,郭璇珠的温婉,董曼莉的慈善,徐炳昌的平和,都让我难以忘怀,我将在往后的日子里细细回味。
匆匆记写以上的琐琐细细,就像过电影一样,扬州师范学院院系领导和导师的群像就这样一幕幕闪过。他们的个性风采和人格魅力,连同他们在那个特定时空的声音,当年的风雨操场、饭厅(兼)礼堂、文科大楼,构成了我们永不磨灭的美好记忆。
(待续)
作者青年时小像
(作者系届中文系毕业生,扬州职大退休教师。曾在扬州师范学校、江海学院等单位任教。)
文见10月26日出版之扬州广电壹周刊之揭秘版
原创稿件,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
扬州鉴藏.青木堂授权!
编辑海滨
石明辉教授记扬师中文系的四年读书生活
李坦先生记李廷先先生
戴伟华:致敬,我们的级!
远远的近:心念老院长
瘦西湖畔桃李芳华——难忘扬师院,难忘女大学生宿舍!
之——为当年的大学而写
纪念赵航先生逝世五周年
汪晖:徐园偶遇端木蕻良
之——怀念栾勋
永远的瘦西湖,永远的扬州师院
定鼎学府,文脉长流——记成克坚先生
汪晖教授记章石承先生
难忘江树峰先生
我与顾黄初老师的中职语文情缘
扬州名片:老扬师的辉煌与薪火传承
大学者卞孝萱与《娱亲雅言》
“为母校争取荣光!——记苏北师专第一届毕业生!
毋忘扬师中文系的“大老程”
32年前的端午节,谭佛雏先生等为任半塘先生祝寿,其寿词令任老念念不忘,大为开心。请看谭一青大校讲述两位老人真情交往的生动轶事。
难忘老师院幼儿园,难忘新北门宿舍
江树峰同事学者诸燮清忆扬师
学者蒋寅:忆我的学术蒙师赵继武
再话透红亭
丁帆教授深情回忆恩师曾华鹏
意象浑然境自高——蒋逸雪先生诗九首笺释
又见槐花雨
难忘!扬州师院老图书馆
师院名师王善业早年就读教会名校之江大学
学府风骨,铁血柔情——追念扬州师院原党委书记陈超
师院中文系学子武维春回忆国学大师《晚年任中敏》,珍贵细节,独家披露!
清明节前夕,刊发谭一青大校文章,讲述师院中文系两位大师谭佛雏与蒋逸雪的友道真情
汪晖说“扬州师院是我出生的地方”。《我的学校我的家》为师院毕业30周年而作!
菁菁校园巍巍丰碑——追念扬州师范学院老院长孙蔚民
袁道之的西门街小学
也忆扬州师院的老先生们
汉民中学寻访记
学者丁帆记忆中的扬州师院的先生们
龙父知交有佛雏——谭佛雏教授与孙龙父先生的挚情
博学多才为人师表——纪念先师王善业先生诞辰周年
孙龙父《春满河山》大画补印记
师院人记忆中的老南门
苏北师专来了“大教授”
闲话透红亭
吴渤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