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西湖畔桃李芳华难忘扬师院,难忘女

之三十八

有人说,70年代末开始的那段改革开放年代,是最好的年代。那个年代的大学校园,也是一派生机勃勃。

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怀抱建设国家的使命感,有理想有抱负,待人淳朴,学习认真。

那个年代,没有电脑,没有互联网,更没有手机,学生情侣甚至也不敢在校园里拉手。但求知的氛围极浓,读书,品诗,看报,讨论交流,体育竞赛,有的是对知识的无限热爱和青春的尽情飞扬。

而扬州师范学院的女生们,因为相对规范的管理、学院精心营造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上进求学和友谊的氛围尤为浓厚,时时洋溢着单纯的热情和快乐。

感谢戴明华学长的文章,把我们带回当年的温馨、欢乐的女大学生宿舍,也把我们带回那个难忘的燃情岁月。

——海滨按

《我们的宿舍》

戴明华

我82年1月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盐城教师进修学院,任中文系函授科老师。搞函授教育,要成天跑各个县级函授站点,给各县教师进修学校的老师上课,比较辛苦。才开始,离开了一辈子没离开过的家乡扬州,又每天赶汽车,跑县城,情绪不免时有低落,后来与一同分配去的华学诚、邹敏、常逢生、殷大云、吴瑞祥一起,同工作,同交流,同活动,朝夕相处,互相勉励,慢慢地淡化了乡愁,心情也渐渐朗润起来。那时,我们面对的学员都是各县进修学校的校长或老师,但我们的讲课效果都不错。我还清晰地记得我的第一课《雷雨》人物分析,一开讲,即引起学员们极大的兴趣。下课时,好多人围拢过来向我提问,跟我借阅作品,赞我的讲课水平;站在众多比白己年龄大许多的学员面前,听着他们“小戴老师”的称呼,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上班时大家都闷头工作,认真上课;下班后,我们几个单身汉就集中到一块,一起吃饭,一起评论学校领导,一起针贬社会时弊。还相互约定,同是师院同学,一定要闭结,有事大家一起忙,有难大家一起帮,华学诚仍然维系了当年班长的风采,自然成了我们小团体的领头。生活在这样的小环境里,虽有些想家,但也感觉比较温暖,迅速度过了一段愉快而难忘的时光。

大学时代的戴明华

一年后,我调回了家乡,进了邗江人事局,其间入了党,结了婚,有了女儿。那时我还是个军嫂,先生在部队院校任教,我不得不带着女儿及其吃喝拉撒的所有用具,每年跟着长江邮轮,辟波斩浪,跑一趟武汉(部队院校所在地),体会了一把“君住长江头,妾住长江尾,终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的意境。好在时间不长,先生为了家庭,放弃了学校给他的全校惟一的读研机会,转业到了家乡,结束了我们牛郎织女的生活。进人事局不久,我当上了调配股股长。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个岗位还是很走时的,每天都会有人找你谈调动,谈转业安置,谈子女毕业分配,求你为他们发商调函、调档案、发调令、报户口,然后,我的办公桌上经常会被撒很多支香烟。在人事局的这一段,我较多地接触了社会,得到了一些磨炼,特别是在接待群众上访工作中,我学会了一些工作经验和处理问题方法。但是工作了几年,我觉得自己的秉性不太适合在机关工作,于是,我积极活动调离,引来了众人诧异的目光,许多人不解,甚至有人直接说我:你傻啊,这么好的位置,别人想都想不到。可我很坚决,毅然离开了这个令人羡慕的岗位,调进了心仪的学校——扬州税务进修学院,一直干到如今。

女生们当年的青春“疯狂”,在瘦西湖“化妆”留影。

后排从左至右:印晓红、戴明华、周群。

前排从左至右:盛晓娟、李明、陈培、李兰。

在税务学院,原想干点教学,结果阴差阳错,还是干的行政,这一干就是20多年。我当过人事处副处长、办公室副主任、图书馆馆长、学工处副处长,后为纪检办主任、纪委副书记、工会副主席。在这里,我干得不算出色,可很安心、踏实,没有什么其他奢想。当然,这期间,我也实现了自己一个良好的愿望,女儿进了清华大学化工系,现在她就职于上海。

一眨眼,三十年过去了,我们都成了准老头老太。四年的大学生涯转眼即逝,但岁月的风霜却冲不掉那人生的痕迹,抹不去那熠熠的光辉;今天我们再聚首,三十年前的岁月更加历历在目,如昨日般清晰,似刻骨般难忘……翻开我大学生涯的卷册,让我记忆最为深刻的还是:我们的宿舍。

当年的红一楼

我们的宿舍在老师院的红一楼,后搬过一回,好像叫红七楼。虽学校几经整修改建,但那饱蘸着我们青春岁月的红一楼却依然矗立。我偶尔从那边过时,一见到那已经泛出旧色的砖瓦墙面,就感到十分亲切,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难忘的一幕幕。

第一次进宿舍时,是从每张床板的壁上知道室友的名字的,我在上铺,下铺是张承媛,看着这个极淑女的名字,我想她一定是个温顺、柔弱的小女孩,谁知后来才知道,她竟是一个声震全校、叱咤风云的运动健将。我的对面是盛晓娟,依次转过去是杨汉彬、李明、陈培、张玲霞、印晓红,一共八人,后来又搬来了李兰。

大学时代的李明(左)与李兰(右)

宿舍不大,勉强可塞进去五张带有上下铺的床,九个人占九张,唯一空着的一张被大家当作了贮藏室,放置了一大堆箱包。两排床之间有一点空间,但又被搁置了两张长桌,把本来就不算宽裕的空间变成了只能侧身通过的羊肠小道。条件比较艰苦。以致于多少年后,我送女儿进住清华大学学生公寓时,常常用之对比,“忆苦思甜”。但就是这种在今天看来十分简陋的宿舍,当时却充满了我们的笑声和欢乐,诞生了班级的许多“丰功伟绩”。

我们的宿舍可谓藏龙卧虎,个个或身怀绝技,或技高一筹。特别是全校知名的“四大精英”:李明、印晓红、张承媛、张玲霞。

印晓红(左)、李明(右)

进校不久,李明进了学校广播电台,第一次播音就把我们给惊呆了,那是一次《一封终于发出的公开信》——陶斯亮致父亲陶铸的播音,那清纯悦耳的音色、凄楚动人的音调、催人泪下的情感,声情并茂,无不让人为主人公的命运动容,这哪里是学校的广播,简直就是中央电台的播音,我至今记得那感动校园每个角落的天籁之音。后来,她顺理成章地成了我们全班甚至全年级的普通话辅导“权威”,连我们的语音老师陈晨都经常与她商讨语音问题。我经常利用与她一起散步、逛街的机会,向她“学舌”。记得一天晚上,我们来到瘦西湖畔,她帮我辅导高尔基散文《海燕》的朗读,我借着夜幕的遮掩,面对瘦西湖一遍又一遍地大声诵读: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可她一会儿说我不够激情,一会儿又说我像在叫喊,让我体会到了说普通话的艰辛,朗读水平长进了不少。后来,单位要求普通话测试,我一下就拿了90多分,恐怕与当年李明给我打的基础有关。班上一些男生象彭骥鸣、高建平、王继同之流,也经常拉着她帮着区别卷舌音,纠正舌面音,她也特别乐意为人师,来而不拒,还常常贴上自己的晚自习和星期天。后来她纠而纠的,把高建平纠成了自己的老公,也算没白忙活。李明,对人很和善,也很宽容,从不斤斤计较,如果有人对她高言,她从不生气,一笑了之。她在学校的人脉也比较广,平时不管在教室、食堂,还是去图书馆的路上,都经常会被人拉住说话。一次我跟她一起值日打扫教室,碰见一位老师,很长时间地与她讲话,害得我一个人扫了整个教室。

亲如姊妹的的女大学生们留影。

上排从左至右:李明、印晓红、周群。

中排从左至右:戴明华、杨汉彬、李兰、陈培。

下排从左至右:张承媛、张玲霞、盛晓娟。

印晓红是全院的首席女高音,音色甜美圆润,特别好听,常在学校、系里的各类大会、重要场合亮相,经常一亮嗓,全场即掌声雷动,后来跟化学系的王宝珍联袂登台,更是星光灿烂。她很开朗和善,没有架子,聚集的场合,无论大小,只要有人拉,她就会抿嘴一笑,欣然上场。什么《红河谷》《乡间的小路》,经常在我们耳边回响,带给了我们无数的愉悦和快乐,我们几乎是在她的歌声伴随下完成了四年的学业。有着这样的“绝活”,她理所当然的成了我们的文娱班委。她的班委当得很称职,虽然年龄不是我们中最大的,却成天像大姐姐一样关照着别人。天冷了,谁的衣服穿少了,她必定唠叨:多穿点;天黑了,谁的衣服还挂在外面,准是她收回来;被她关照得最多的是张玲霞。晚自习回来,我们经常会听到她银铃般的嗓音:张玲霞衣服拿去。军训时,她领着我们这帮没有一点文艺基础的门外汉,硬是排练出表演唱《乖乖隆的咚》等节目,上台时,居然也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3班同学在“透红亭”留影。后排从左至右:

吴小平、刘祥安、范建华、焦文峰、李成洪。

前排从左至右:

杨汉彬、印晓红、张玲霞。

张玲霞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女生,天资聪颖,思维敏捷,反应特快,悟性也高,成绩很好,特别是外国文学学得“倍儿棒”,分析起人物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她个性开朗,热情活泼,整天嘻嘻哈哈,从来不知道忧和愁,她到哪儿,就会给哪里带来笑声一片。回宿舍敲门,经常自称“伟大的人回来了”,一度,我们就以“伟大的人”代替她的名字。她在学校最有影响的还是米和米中长跑,记忆中在校四年,这两个项目都是她包揽的冠军。一到运动会赛场,她那1.7米的高挑身材特别抢眼,尤其在中长跑跑道上,她那长腿大步、风驰电掣的高头大马形象,吸引了多少人的眼球。她的优势总在后半程,不管是还是米,只要弯道一过,同伴就被刷刷地甩在后面,并且越来越远……,这往往是我们班同学最兴奋的时候,我们会激动地呐喊,拼命地为她加油!后来,女儿到她学校读书,我常常给女儿介绍她的光辉历史,一次女儿担心地问:你在她面前自卑吗?言语间,听得出女儿对她的佩服和赞许。

3班有闻名全校的体育健将

从左至右:盛晓娟、张玲霞、张承媛。

当然,比张玲霞运动名声更响的还属张承媛。四年中,她不仅为77级3班挣得诸多荣誉:包揽学院米短跑、跳远历届冠军,多次破纪录,还为学院立下过赫赫战功,夺得过全省大学生运动会米短跑桂冠。每次开运动会,她都是运动场上的中心,一身短装,英姿飒爽,跑起步来,像流星,似闪电,十分耀眼,那时,场上认识她的和不认识她的都在呼喊她的名字,为她鼓劲,为她喝采。大概因为头顶上的光环,她在学校的人气度颇高,遇有事情,谁都愿帮她一把。一次,她在宿舍前贴出一张“钢笔遗失启事”,驻足观看的人堆里,马上就有几个男生在说,看到这名字立即就会有人送过来。果不其然,她很快就找回了那支笔。她很聪明,平时看不到她用功,学习成绩却不差,别人晚自习时,她常猫在宿舍里,大小考试总也应付自如。她很坦诚直率,有话憋不住。每次我这个“信使”到班上送信时,大家都用期待的目光盯着我,跟着我的身影转到一组、二组,直到最后“高兴”或“失望”,但没人吭声,只有她会大声问我:怎么又没我的,你拿完了吗?

这四大精英,不仅在全校声名赫赫,而且使77级3班的知名度大大提高。每当人家知道我们是哪个班的时,都会说这么一句:噢,跟某某一班,77(3)班的。

当年的77(3)班党支部、班委、班干部合影。

前排从左至右:李兰、印晓红。

李兰和陈培是团系干部,一个是班团支书记,一个是系团委委员,是女生中职务最高的领导。李兰的个性特别好,温文尔雅,待人和风细雨,不显山、不露水、不张扬,但却很有磁力,能把人吸引在周围,谁都愿跟她说心里话。我跟她一起上英语提高班时,天天到她家学电视英语,常常结束时还不想走,好像有说不完的话,想挡都挡不住。陈培,活泼开朗,睿智敏捷,关心同学,观察力很强,谁有什么心事,或是情绪上的变化,她都能洞察入微,想方设法逗人开心。李兰和陈培都是班上的美女,李兰,眉清目秀,清丽典雅;陈培,蛾眉大眼,靓丽可人。听说追她俩的男生很多,最后,还是被我们班的吴小平、丁泗分别给“近水楼台”了。

年轻的吴小平与李兰

盛晓娟和杨汉彬,正直善良,话不多,但不缺乏思想,富有正义感。关心人,乐于帮助人。盛晓娟,很有个性,极有主见,认准了的事,绝不三心二意,且聪明伶俐,精明干练,多才多艺,文体双栖,能敲扬琴,会游泳(还是校队的水平),在盐城工作期间,好像还学会了拉手风琴,令人很是佩服。杨汉彬纯朴善良,勤奋刻苦,厚道实诚,心眼好,特别会关心帮助人。和她一起,经常得到她的照顾,不是提醒你当天的课书,就是告诉你书包哪坏了。我在班上征订书籍,一边收钱一边登记,人多时忙不过来,总是她过来帮我数钱、登记、对账,动作很是麻利,三下两下,就分门别类,一清二楚了,然后催着我说:好了,好了,去系里交钱吧。

在小金山前留影。

后排从左至右:彭骥鸣、高而豫、吴瑞祥。

前排从左至右:李兰,戴明华、李明、赵士安、周欣。

我们的宿舍十分团结,九个人生活在一个空间里,从没有红过脸,吵过架,四年中,大家自始至终很和睦。有好书一块共享,要考试一起复习,谁有事回来晚了,会有人帮着打饭,谁累了不想起床了,会有人帮着灌水,虽然偶尔也有个别的磕磕绊绊,生点小闷气,但头一掉,就忘了,从不记仇。

3班女大学生们在南大门合影

宿舍的晚上,比较热闹。大家在外呆了一天,经常带回了许多新闻、信息,哇啦哇啦说个不停。熄灯后,还意犹未尽,躺在床上继续卧谈,谈同学,谈老师,谈学习,谈课程,谈奇闻轶事,天南海北,海阔天空,各种信息汇集,各种思想交流,有时比课堂上得到的还多。卧谈中不仅传递了信息,更交流了感情。

至今我还十分怀念我们的宿舍,十分思念宿舍里那批可爱的同学。

(上图为戴明华女士近影,曾为扬师中文系77级本科毕业生,后任国家税务总局扬州税务学院纪委副书记、工会副主席。)

文见9月21日出版之扬州广电壹周刊之揭秘版

原创稿件,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

扬州鉴藏.青木堂授权!

编辑海滨

之——为当年的大学而写

纪念赵航先生逝世五周年

汪晖:徐园偶遇端木蕻良

之——怀念栾勋

永远的瘦西湖,永远的扬州师院

定鼎学府,文脉长流——记成克坚先生

汪晖教授记章石承先生

难忘江树峰先生

我与顾黄初老师的中职语文情缘

扬州名片:老扬师的辉煌与薪火传承

大学者卞孝萱与《娱亲雅言》

“为母校争取荣光!——记苏北师专第一届毕业生!

毋忘扬师中文系的“大老程”

32年前的端午节,谭佛雏先生等为任半塘先生祝寿,其寿词令任老念念不忘,大为开心。请看谭一青大校讲述两位老人真情交往的生动轶事。

难忘老师院幼儿园,难忘新北门宿舍

江树峰同事学者诸燮清忆扬师

学者蒋寅:忆我的学术蒙师赵继武

再话透红亭

丁帆教授深情回忆恩师曾华鹏

意象浑然境自高——蒋逸雪先生诗九首笺释

又见槐花雨

难忘!扬州师院老图书馆

师院名师王善业早年就读教会名校之江大学

学府风骨,铁血柔情——追念扬州师院原党委书记陈超

师院中文系学子武维春回忆国学大师《晚年任中敏》,珍贵细节,独家披露!

清明节前夕,刊发谭一青大校文章,讲述师院中文系两位大师谭佛雏与蒋逸雪的友道真情

汪晖说“扬州师院是我出生的地方”。《我的学校我的家》为师院毕业30周年而作!

菁菁校园巍巍丰碑——追念扬州师范学院老院长孙蔚民

袁道之的西门街小学

也忆扬州师院的老先生们

汉民中学寻访记

学者丁帆记忆中的扬州师院的先生们

龙父知交有佛雏——谭佛雏教授与孙龙父先生的挚情

博学多才为人师表——纪念先师王善业先生诞辰周年

孙龙父《春满河山》大画补印记

师院人记忆中的老南门

苏北师专来了“大教授”

闲话透红亭

戴明华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怎么治疗好
北京白癜风医院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zp/22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