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期课堂内外上公开课就是一

3月18日的公开课一结束,觉得身上无与伦比地轻松,可是无来由地颈椎开始莫名的疼痛,头不敢抬,脖子也转不动了。哎,上公开课真是一种折磨,层级愈高,折磨愈深!

元月份的时候我已经接到通知要在省语文年会上做公开课,那时候既没有教材也没有教参,我从网上下载了电子教科书,在选课的过程中我被《土地的誓言》中那种深沉的爱国情怀所打动,于是就决定上这一课。这一课尽管在人教版的教材中早已有之,但是因为我们使用的是苏教版,所以我从没有机会上过这一课,于是搜集了很多的资料开始了我的第一次备课,阅读了众多的资料后我的头脑中还是没有思路,在不断深入品析的过程中,这篇课文有着散文诗般优美的语言,有着深沉浓烈的爱国情感,朗读是必不可少的,于是我的思路初步定位在“有感情地读;有感悟地说”,因为又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想重在让学生自读自悟会更好一些。就这样给组委会发去了我讲课的初稿,其实我是很不满意的,我知道还需要更好地完善,但是我又无从下手。这一阶段谓是茫茫然惶惶然又不知其所以然来形容我的状态,尽管心里很焦虑,但是就是找不到最佳思路。

这时,寒假来临了,我抛开了这篇课文小小的局限性,觉得应该从大的方面去扩充自己。首先我应该学习一下名家的课堂设计,寻求一些启发和灵感,于是我买来了余映潮老师的《古诗教学实录及点评》《散文教学实录及点评》以及黄厚江老师的《你也可以这样教阅读》,说实话他们精彩的课堂设计,巧妙的课堂点拨,丰厚的课堂积累,让我叹为观之。最突出的是学生学得主动学的充分学有所获,语文素养就在他们的语用练习中获得了提升,在我一次次地惊叹中,对自己的课堂设计就更加得不满意。

开学了,离公开课的日子越来越近了,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对自己的讲课稿进行大刀阔斧修改,这时我大量的借鉴了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主问题”的教学设计,采用三大板块“美丽的土地,铿锵的誓言,深挚的热爱”,以“读”贯穿其中,并插入两个课堂微型知识讲座“镜头式描写和呼告的手法”,这样的设计自我感觉比较良好,等到我上了一节课之后,我才发现尽管课堂思路清晰,但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没有进入文本,没有与文本对话,更没有对文本产生感情,那种爱国情怀你能明显的感觉到学生是干巴巴的说在嘴上的,而不是真正的动情了。尤其一开始我的“课文概说”(其实就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显得特别突兀,学生也根本答不上来,只是在我点拨引导之后,才勉强循着我的思路,说了一点,我期待的发散式的思维并没有在课堂上呈现出来。我反思,这节课设计感太强,借鉴名家太多,模仿的味道太浓,因为所学内容不一样,不是所有的课都能这样照搬的。我才感觉选择这一课真的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久远的时代与现在孩子幸福的生活之间没有链接,那份对土地,对祖国“挚痛的热爱”,孩子们没有感觉;再加上散文诗般的语言,对七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是有一定的难度的!真有点后悔自己当时的选择了,但是有难度的课才是越有挑战的课,不是吗?

这时语文组的同仁开始给我提很多的建议,这一课的写作有着“九一八事变”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如何让孩子能进入这种情景里面来呢?有的说选择"九一八事变"后流离失所的人们的图片,用画面从视角上来刺激孩子们感受那段悲惨痛苦的往事;有的说可以图片配上音乐,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渲染气氛;有的说可以播放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有的说要抓住文章开头那一句:对于我的家乡关东原野,我有一种挚痛的热爱;有的说要抓文章的末尾“我愿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抓住“污秽和耻辱”来解读……我用笔记下了语文组同仁们的每一点意见,看着本子上记得密密麻麻一整页的建议,这时我的脑子就像一团乱麻,不时冒出这样那样的箭头,一切的念头和思想在我的脑海里混沌着交织着斗争着,想的头皮发麻脑袋发疼,但还是理不出一个好的思路来,真的是剪不断理还乱,为课愁啊!

在纷繁的思想斗争中,我慢慢厘清了几点认识,首先要大胆地抛弃对名家教学设计的生硬照搬,课文不一样,学情不一样,这样的生硬照搬,只会是东施效颦,最后导致邯郸学步;其次课堂上一定是学习发生的地方,一切的知识情感都应该是学生在学习中感知而来,不是教师强硬的灌输。在不断地研读文本中我从中读到了作者那种美丽回忆中的忧伤,那份对家乡深深地眷恋,更有从内心发出的一份坚定铿锵的誓言。忽然我灵光一现,课堂不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读出这样的感情来吗?于是我把课堂的学习过程改为“美丽中的忧伤,深深的眷恋,铿锵的誓言”,仍以朗读贯穿其中,这一次学生的学习似乎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这份浓郁的深情。但是大家听后的一致反馈是:我把结果呈现在了前面,本末倒置!课堂不应该是呈现结果的地方。看着连日来操劳的我,略有些憔悴的面容,大家有些心疼地说,这段时间真累坏了吧,也要注意休息哦。是呀,每天要给孩子们正常的上课,上完课后满脑子就是想着公开课的构思与斟酌,晚上睡得也挺晚,躺在床上也是反复在脑海里揣摩,甚至多次在梦里都是上公开课失败的情景,直到难过地醒来,待睁开眼才稍微的平静一下,幸好只是一场梦!真可谓“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啊!

继续修改,在班级试讲的时候,我要求姐妹们不要让学生过度预习,让我上裸课,这样让我清楚地知道学生的学情和思维水平,我进一步认识到一节课的课堂设计是不是精彩,应该看它是不是恰好与学生的学情相对接,是不是吻合了学生的思维水平,是不是自然而然的引学生进入到对文本的学习和感知中,在探索的过程中,我开始从课文的题目解读入手让学生去阅读探究“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作者怀着一份怎样的深情?作者对这片土地发出怎样的誓言?"通过阅读感悟到:这是一片美丽丰饶而今却痛苦呻吟的土地;作者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挚痛的热爱,深深的眷恋;面对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作者在愤怒中发出了坚定的呐喊,铿锵的誓言!

不需要任何的多媒体的手段,就让学生在文字的字里行间去阅读去感受,让孩子们与文本对话,在对文字的深层次的研读感悟中,与当时作者写作时的心情链接,文字是一扇大门,让孩子推门进入,仿佛走进了那个久远的时代,听到了“美丽标直的白桦林在痛苦地呻吟”,听到了那“故乡的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感受着作者“泛滥的热情”,看到了作者夜夜在那北方的大熊之下,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看到课堂上孩子们沉浸在美丽的文字中间,感悟着那份深沉的情怀,仿佛触摸到了作者那份狂热跳动的心,这样的课堂效果,应该就是我内心所追寻的那份美好了。

可是怎么觉得还不够味儿呢?一开始我的课堂结束的时候,我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句,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似乎很有气势,也挺高大上,但是我怎么总感觉这里有点不妥呢?现在我们对孩子的人文教育要隐含到文本中去,要自然而然地渗透,所以我想最重要的还是回到作者和文本中来,于是我又买了作者两本书《百年端木蕻良》《端木蕻良作品集》,行走在两本书中让我对作者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为什么笔名叫端木蕻良呢?原来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为了躲避敌人的迫害他不得不在发表作品的时候用笔名,起初“端木红梁”(红梁,家乡的红高粱),但这个“红”字在那个时代太过于敏感和危险,于是编辑建议把它改为“蕻粱”,一个生僻的字,又觉得这不像人的名字,于是又改为了“端木蕻良”,原来作者的名字背后还有这样别样的故事。作者对故乡的热爱是那样的深沉,他还发表《故乡的依恋》,他去世前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是《故乡永远是我的》,去世后他把自己的骨灰分为四份,有一份就属于家乡,最后埋在了家乡昌图县状元沟······读完了这些充满深情的文字后,我的心被深深地打动了,他对故乡爱的纯粹爱的热烈爱到了骨子里。于是课文的最后我知人论世让孩子们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那份情怀,至此我的心里才轻轻地舒了一口气。真可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见金”哪!

这节公开课的准备历时了一个月,经历了螺旋上升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跳不出文本的局限;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总是用形式的东西给文本叠加一些美丽的光环;到了第三阶段,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最终追求本真,回归自然。从最初学习名家到模仿名家,更重要地走出属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之路。在这样反复的不断打磨过程中,对课文有了更多地理解,对教学有了更多地认识,自己也有了更好地成长。

我的脑海中浮现出琢玉工人的身影,他们坐在水凳上长年累月不断地打磨一块一块的璞,最终让璞成为艳惊四座的玉的艺术品,我们的成长不也是由璞雕琢成玉的过程吗?在这样的打磨过程中有焦虑有紧张有痛苦,其实成长本就是一种疼痛,要打磨掉自己的惰性、狭隘、鄙陋和浅薄,要与自己的一些过去割裂,怎能不痛?就像种子发芽小树抽枝,它们都需要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来自哪里,来自自我的更新!而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中都需要这种强大的自我更新的能力,不然何来成长呢?

上公开课真的是一种最苦的折磨,却也是一种最好的历练,更是一种最好的成长!

公开课,成长的加速器!

强红瑞灵宝市第一初级中学语文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曾荣获河南省优质课一等奖、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全国青年教师创新作文赛讲一等奖,三门峡教育教学名师、三门峡语文学科带头人、三门峡五一巾帼标兵、灵宝市教育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在教学一线已奋斗25年,喜欢进行语文教学实践探究,致力于打造富有生命张力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儿”。年,成立了“灵宝市强红瑞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开设“读书与成长”名师论坛,并通过cctalk进行线上线下同步直播,引领众多教师持续成长。

策划:强红瑞

编辑:张丽丽

强红瑞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行的力量!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北京专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补骨脂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zp/21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