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
香港文学地
图
·
张娟
香港国际影展中看到这句话:“世界是本书,没旅行过的人只看到其中一页。”可是,大概,跟着旅行团去旅游的人也只能看到其中某一页,而且是粉刷过的。我出门旅游很少跟旅行团,因为有些城市的性感与风情,只有自己走才可以看得到。香港古今斑驳,中西交汇,各种色彩相互犯冲又奇异地达到和谐,各种不可能在这里都成为可能。有过百年殖民历史的香港充满了传奇和故事,《倾城之恋》、《第一炉香》、《茉莉香片》、《连环套》就是这样的故事。
两次去香港,都住在港大。第一次抵港,与港大教授黎活仁约在太古汇吃饭,吃完饭回到港大已深夜十点。我们住在柏立基学院,中式大门,坐落山腰,拾阶而上,薄凫鸣叫。港大依山而建,层层叠叠,不断迷路,向山上狂奔那一幕觉得自己也像《玻璃之城》中的港大生,晚归忐忑,而青春貌似就该是这么肆恣汪洋。
港大的一角
夜班的管理员说着粤语,恳切又缓慢地办理入住手续。据说这里住过不少文化名人,一眼就在登记处看到一面装桢简单的像框,仔细阅读,是龙应台写的。“乐品淳堂”内,四楼的一个房间便是台湾大作家“龙应台写作室”。这位台湾大家,春天开工,夏天动笔,秋天上市,惊闻洛阳纸贵,书名《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柏立基学院(RobertBlackCollege)是专门接待客座教授的研究生宿舍。年成立,以香港第23仁总督柏立基爵士的姓名命名。学院依山而立,坐拥海景。早上丝丝林风,翠鸟鸣叫,一楼有自助早餐,当日英文报纸;在二楼有个小图书馆,有电脑可以自由使用,在这里和一个德国来的学习国际关系的博士相谈甚欢。
柏立基学院正门
柏立基学院旁边就是梅堂,有一种说法是19岁的张爱玲,就住在三楼,事实上,这里是当年的男生宿舍,朱光潜、许地山都在此住过。《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男生宿舍舍监罗杰就从这条路跑下去,一路是学生的嘲笑,虽然他刚刚娶了美貌的愫细,可在愫细和旁人的眼里,他成了变态,这个疯狂的世界......十月末,紫荆花还是开的肆无忌惮,一路燃烧下去。从柏立基学院到梅堂并不远,我们曾经两次探访。沿着柏立基学院出来的蜿蜒山路,很快就到达梅堂,这是一幢爱德华式风格建筑,现在用作“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和通识教育办公室,红墙白框,线条简洁。在楼牌上写着:“梅堂”和“仪礼堂”,梅堂前有一座喷水池叫“月明泉”,是以李嘉诚的夫人庄月明命名的,喷水池巨石堆砌而成,后面白色栏杆楼梯扶摇直上,再上是梅堂红砖建筑,风景甚好,但由于我们是从后门进入梅堂,错过了喷水池。梅堂外观没有太多变化,内里有不少改变。当年女生出入较多的地方并不是梅堂,而是在陆佑堂,也就是本部大楼,承办各种晚宴、典礼、名人讲座,这是《茉莉香片》中的舞会举行之地,门口可停车,方便接送盛装华服的女伴,在张爱玲笔下,这是港岛贵族社交的重要场合。
夜晚的梅堂
在港大博物馆,对于张爱玲有介绍:“年,张爱玲入读香港大学文学院,选修中文及英文科,成绩优异,获颁何福奖学金及NemazeeDonorScholarship,足以应付学费负担。唯完成首两年课程后,年日军入侵香港被迫停学,翌年返回上海。”李安改编的《色戒》中王佳芝考到了伦敦大学,但由于战争无法远渡重洋到英国,伦敦大学的入学考试成绩对港大同样有效,她便改入港大,这其实就是张爱玲的亲身经历,年,张爱玲以远东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英国伦敦大学远东区的招生考试。在港大的张爱玲成绩优异,获得教授私人给她的元奖学金,她的母亲来香港看望她,却漫不经心将张爱玲的奖学金作了麻将赌资,这也成为了张爱玲一生与母亲隔膜的一个心结,至死都不愿意原谅。顺便提一下香港大学美术馆,其实在路边就可以看到,一座红底白边大理石建成的三层小楼,里面的装饰典雅,全部木质地板,有各种展览,印象最深刻的是元代景教铜十字,据说是世界上收藏最丰富。馆内还有“博寮茶座”,红木的地板和传统装修,充满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港大美术馆
老的文学院大楼是维多利亚式建筑,棕黄色对开长窗,红蓝色错落有致的地砖,粉色调的罗马柱,华丽丽一颗少女心,天井有简洁的圆形喷泉和高大的棕榈树,《色戒》中有一幕就在在文学院露台的走廊。《易经》里提到,大考那天,炸弹爆炸,大难临头,张爱玲依然回到房间背历史,因为战争说不定什么时候会结束,而考试,却是突如其来的。也是有这样的自律,张爱玲才能成为张爱玲。印象深刻的是,到港大的中文系办公室,贴满了各式海报,亦有不少创意写作征文活动,工作人员皆彬彬有礼,文印室可以自助打印,也可以由工友帮忙,而内地很多高校这些杂物都是由教师本人自己完成的。
文学院一隅
旧文学院大楼现在是饶宗颐艺术馆,这是张爱玲港大上课的地方,当时许地山是她的老师,张爱玲著名的散文《更衣记》就是受许地山的启发而写。打开沉重的大门,两侧的墙壁上铜刻着文学院早期学生名录,张爱玲在《茉莉香片》中也写到过当时的学生很少,中文系一个班只有五六人,由于战争爆发,张爱玲并没有毕业,所以在刻上墙上的学生名录里看不到她。但无疑,她是港大最杰出的校友之一,港大地铁站有一整面墙展示港大历史,张爱玲的照片占了很大空间。
饶宗颐艺术馆
港大依山而建,地势较高,从港大出来,一路都是各种风情的小店,仿佛一路可以看见张爱玲和她的斯里兰卡闺蜜炎樱说笑走开,为了一杯冰激凌,一管口红,一块布头而感叹生活的微妙之处的精美和趣味,感受着生命飞扬的喜悦。香港的街道狭窄,道路两旁种植高大的花木,张爱玲在《我的天才梦》中写到喜欢坐在二层公交车上伸手去够树上的叶子,这个细节后来也被李安的《色戒》照搬。
如果坐公交车的话,港大医院站,这医院,也医院之一。《烬余录》中张爱玲提到一些战时医医院分配过来的,而张爱玲也写过自己做临时看护时的心情。医院设在圣士提反女子中学的临时医疗点病逝。
附近的街景
感谢港大黎教授带我探访张爱玲在香港留下的足迹。我们打车去寻访《沉香屑·第一炉香》里梁姑妈的花园,小说里讲这个园子仿佛“乱山中凭空擎出的一只金漆托盘”,这个园子是以何东花园为原型写作的,建于山顶道七十五号,西式洋房配中式的琉璃瓦顶,正如梁太太西式的交际手腕,中式的红楼气氛。一路盘山,几近晕车,但港岛富人为了能看维多利亚海景,惟愿住得越高越好;张爱玲在《易经》中说:“松涛一停,香港山上就有种异样的寂寥。”《茉莉香片》中聂传庆对言丹朱拳打脚踢之后,就漫无目的走在山上,半山有“林子里的风”,有“海面上的风”,人和自然这样赤膊相对,仿佛能够感受到大海的颤栗。而据黎教授考证,校花言丹朱的父亲原型就是张爱玲的港大老师许地山教授。《沉香屑第二炉香》提到的“山顶缆车”这一站,就在太平山顶。只是山顶都是旅行团,一路寻访张爱玲,都是形单影只,忽见各色游客,仿佛撞破了一个梦境。坐着缆车下山,据说半山居民也以此为交通工具。便想起了白流苏住的巴丙顿道。
如今的半山豪宅区
巴丙顿道离港大不远,《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在爱情战争中败下阵来,回到上海,范柳原给她电报,低声下气:“乞来港。船票已由通济隆办妥”,上完《倾城之恋》后,有学生和我讨论,认为这是全篇最悲哀的段落。两个处处设防的人终于在爱情面前低头,一个秋天,她老了两年,白流苏又一次离家来到香港,接受自己成为情妇的命运。范柳原在巴丙顿道为流苏租下一处房子,这是一条坡度很大的盘山道路,周围林木森森,绿意葳蕤,但毕竟,这是在半山。半山的房子在港岛历来属于豪宅,好处一是视野开阔,有海景可看,另一个是空气流动,夏夜比较凉快,范柳原为白流苏租下半山豪宅,一面可见其经济实力,二也可见其对白流苏多少是有真心的。值得一提的是,巴丙顿道旁边的街口,就是圣士提反女子中学,也是萧红病逝的方,萧红有一半骨灰就葬于此。校园里在四五月份会开满凤凰花,仿佛和浅水湾的凤凰花遥相呼应,脱离了现实尘埃,在云端呼唤着女作家的灵魂。
圣士提反女子中学,萧红一半骨灰葬于此
路上经过张爱玲写作《秧歌》和《赤地之恋》时暂住的基督教女青年会,现在也是对外开放的酒店,年张爱玲由上海来到香港,曾在这里住过一段时间,年张爱玲怀着复杂的心情从罗湖桥口岸去往香港,但此时的香港已经不是13年前“倾城之恋”的香港了,年7月年11月,张爱玲居住在这里,迫于生存压力,张爱玲供职“美国新闻处”翻译,翻译了《老人与海》、《爱默生选集》、《美国七大小说家》等书,年,按照美国亚洲基金会拟定的题目和故事大纲,用英文创作了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我们没有进去,在门口拍了一张照片,看到大陆游客出出进进,他们可知这是张爱玲仓皇落脚的地方,而香港并没有给她现世安稳。
最后一站到《倾城之恋》的浅水湾酒店,张爱玲在港大上学时,母亲就曾下榻浅水湾酒店。张爱玲坐公交车去看望母亲,下车后还要走很长的路。我们从铜锣湾乘坐出租车,沿着陡峭的山路穿行,有海的地方必有山,而山路也是如此的峻急,怪不得张爱玲在《茉莉香片》中说:“公共汽车猛地转了一个弯”,出租车的开得又自在洒脱,车上乘客却常有性命攸关之感。
山路一转,忽见一片明净的蓝,沙滩洁白。这是白流苏和范柳原在海滩上把自己晒成金色枯叶的地方,是印度公主萨黑夷妮和范柳原调情的地方。来到海边,忽然想到张爱玲刚到香港,说香港的海像“明信片上一抹色的死蓝”,那时的香港还没有上海繁华,充满了英国殖民文化气息。台湾中正大学的刘琼玲老师也是张迷,她说一到浅水湾,站在范柳原和白流苏调情的沙滩边,就仿佛灵魂出窍,泪流不止。来到浅水湾这天,海非常蓝,就像小说中讲的可以把窗帘都染蓝。在张爱玲笔下,这是范柳原和白流苏爱情战争的地方,也是“第一炉香”中梁伯母闲暇时游泳的去处,的确如此,一到这里,看到美轮美奂的纯白建筑,似乎便会懂得爱玲,亦明白流苏。天光明澈,心如镜水,直见性命,所以无隔。
美丽的浅水湾宾馆
浅水湾亦有萧红墓,但并没有找到,年初,萧红病逝,端木蕻良将其骨灰葬在浅水湾海滨一棵大树下,与蓝天碧海永处,这棵树就是凤凰木。《倾城之恋》里,范柳原就在汽车道旁郁郁的丛林指给白流苏看凤凰花,称为“影树”、英国人叫“野火花”。“黑夜里,她看不出那红色,然而她直觉地知道它是红的不能再红了,红得不可收拾,一蓬蓬一蓬蓬的小花,窝在参天大树上,壁栗剥落燃烧着,一路烧过去,把那紫蓝的天也熏红了。”“叶子像凤尾草,一阵风过,那轻纤的黑色剪影零零落落颤动着,耳朵恍惚听见一串小小的音符,不成腔,像檐前铁马的叮当。”这是留在我记忆中最经典的画面,一想到香港,就仿佛跌进了镜像的世界里,野火花不顾一切地燃烧。很可惜,几次去香港都没有赶上凤凰花开的季节,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倾城之恋》,和小说颇有几分神似,可惜里面也没有凤凰木,反而用了另一种植物红千层,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凤凰花树盛放的街道
海边稍远的地方可以看到淡巴菰花,小白骨朵,粗看似晚香玉,港澳称为烟草,陈淏之《花镜》中曰:“烟花一名淡把姑”,“本似春不老,而叶大于菜,开紫白细花”,梁太太的客厅就摆放了淡巴菰花,有一种颓废迷醉的沉下去的气氛。《金锁记》里那个童世舫,没有什么外貌描写,只写有淡巴菰气,却让我读后念念不忘。
可依然还是来不及,还没有去住王家卫的重庆大厦,还没有去李碧华的湾仔,还没有去鲁迅的青年会礼堂.......香港是一代人的文化记忆,只有身处此地,才能深深懂得这里的居民与过客,明白他们疲惫生活的不死梦想,飞蛾扑火的宿命情怀……
年秋,张爱玲乘坐克里夫兰总统号漂洋过海去往美国,当维多利亚海一点点远离,35岁的张爱玲无限惆怅,她从此离开了“金锁记”的上海和她过着小市民平常日子的“中国的日夜”。张爱玲在美国一住就是四十年。张爱玲在三次旅港后在《重返边城》中写到:“太喜欢这城市,兼有西湖山水的紧凑和青岛的整洁,而又是离本土最近的唐人街。有些古中国的一鳞半瓜给保存了下来,唯其近,没有失真”此时,张爱玲已在美国多年,有了新的丈夫和生活,回望香港,半生空茫。
从港岛坐地铁回深圳,走福田口岸,会经过洛夫诗中写过的落马洲,在落马洲的夕阳里,写一首诗向港岛作别:“我一路狂奔/来到南方/只想和阳光撞个满怀/却被一只小鸟击中/命运如子弹/以风速降落/大片大片的九重葛/次递盛开/热烈地,缠绵地,从深圳到港岛/听到大雁的叹息了吗?/在落马洲,夕阳铺陈着洛夫的悲伤/我一边行走,一边张望/把榕树抽成丝/让潮水漫过脚趾/把平庸的日常叠成一只鹤/它在机场起飞/命运忽然有了颜色。”在玻璃之城,以文学的名义,再走一次张爱玲走过的道路,致敬香港。
手绘:程子金
跟随张娟老师的脚步,我们重温了张爱玲笔下老香港的风情,不知是否也让你生出想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记忆地图的冲动呢?心动不如行动,这次笔走龙湖征文活动的主题正是:
手绘空间:我的记忆地图
“你不能写一个没有在任何地方发生过的事情。”这是尤多拉·韦尔蒂在《一个作家的开始》中所写的。给故事一个发生的地点,画一幅记忆地图吧!所有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都会出现在上面,填满、淹没每一寸。其中每一寸地方都有故事、面庞、声音、温度和气味。
作品要求:
1.可以是文学地图,可以是美食地图,也可以是城市的情感地图,要写出地图上的每一点对你的意义,从文化、历史、情感、生命等多种角度去绘制这一地图。
2.作品需包括散文一篇,诗歌一篇,以作品为基础的创意手绘地图一幅。
3.必须原创,不得抄袭、篡改。
4.字数不限。
来稿请投邮箱:
bizoulonghu
yeah.net(请将你的文件打包,并以“姓名+学号+一卡通号”的方式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