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农村似乎并没有垃圾,也不需要清理垃圾,这是为什么呢?我家住在商洛山区,我根据自己的经历来说一说当年农村的真实场景。
厨房为什么没有垃圾?
在我记事的时候开始,厨房就没有垃圾桶和垃圾铲等处理垃圾的工具,如果说非要说出来,那只有一把用得已经不能在用的铁锨,铁质部分的长度不及20厘米,那是用了几十年的农具退役之后的产物。剩下的处理垃圾的工具包括一个专门刮土豆的篮子,用来处理麸皮和处理蔬菜根系的一个筛子和一个簸箕。
那个时候真的没有一丁点厨房垃圾,烧的是柴火、秸秆和树叶,灰烬作为草木灰作为了钾肥;蔬菜是是院子里自己种的,采摘回来以后处理掉黄叶、烂叶子切点根系和木质化部分,这些东西都贵扔掉猪圈里给猪吃了。家里也会吃猪肉、鸡肉、野鱼、鸡蛋等,鸡蛋壳直接加到猪食里面,骨头就喂狗、喂猫或者扔进了锅洞里面烧了。
清理草木灰的时候,将烧好了的骨头砸成粉末,放在猪食里面。每天也会有残汤剩菜、洗碗水、洗菜水等,那都是喂猪的好东西,一点也舍不得浪费。
那个时候已经开始有塑料袋了,可没有现在超市里面的小型塑料袋,比较大的塑料袋可是稀罕物,农民可舍不得买,好不容易得到一个,就用来装香椿、黑木耳、黄花菜等各种干野菜、豆豉、绿豆、小豆、芝麻等,谁也舍不得扔掉。
我从记得,家里一个塑料袋还是我姐夫拿来的,我家用了十几年,直到老化的不能用了才舍不得的烧了,没有一点垃圾。
庭院没有垃圾
很多人都会说,上一世纪的农村就是脏乱差的代表,那是现在小青年的一种错误认知。没错,那个时候,我的家里喂得有鸡、有猪,偶尔,爷爷也会养一只羊,不过,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并不是在家里到处跑,用木板等隔离了。
猪圈有猪圈坑,经常有黑色的污水,那是专门用来积攒各种农作物秸秆、野草等的地方,那可是农民种植粮食的农家肥的来源,农民可不嫌弃这种臭味,那是一种希望。猪圈里面的粪坑每年都要出2次圈粪,在路边和山坡上割一些青草,一层圈粪一层绿肥堆起来,农家肥又增加了许多。
院子里也有水厕,也有一个粪坑,那是农民点洋芋、种菜的种肥,没有这样,农作物和蔬菜怎么能长得好呢?这也会有臭味,特别是夏季的时候,臭气熏天,可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好的。
院子里有大树,有一棵几十年的柿子树,院墙附近栽植了15棵红椿树、8棵臭椿树、12了泡桐树,那个时候的椿树和泡桐树属于速生用材树种,夏季这样作用很明显,别人羡慕得不得了。这些树木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树叶,父亲和爷爷都会每天清扫一遍,倒进猪圈坑里。与此同时,周围的落叶、野草都会第一时间进了猪圈坑,所以,我家里成为全县第一个“万斤粮”的家庭,父亲也成为省人大代表,也是从积攒农家肥开始的。
农田没有垃圾
在九十年代,我的家也开始尝试种植地膜马铃薯,也会有地膜残留,可经不住精耕细作呀,因为都是手工劳作,发现残留在地里的地膜,就捡起来放在地边,然后就用来绑蔬菜年的根系以后进行出售,每年卖出几十万的西红柿苗、茄子苗、辣椒苗和莲花白苗,没有这些,拿到市场上可很容易萎蔫的。
我的家里每年都会使用大量的农药,因为种植了蔬菜,会有几十个农药瓶子,我会将没有农药的瓶子进行反复冲洗或者泡进水里,最后将这些水加到喷雾器里面,再加同一种农药以后喷施,几乎就没有任何危险。
农田有秸秆不可怕,就害怕没有秸秆。我们这个地方地处低山区,周围几乎没有林木,烧火做饭就靠每年冬季去很远的地方砍柴、沟渠和河边的枯草与树叶,可以说,每年的秋季落叶都挣着、抢着扫了背回家。
农田的玉米杆、麦秸、稻草、豆科作物秸秆等秸秆可以烧火做饭,也可以粉碎以后加到猪饲料里面,配合精料和野草,就不会浪费一点。
河流、山地、沟槽等野外地区没有垃圾
因为这个时候还没有普及大棚,没有超市,所以就没有塑料制品这些白色垃圾,所有的绿草、树叶、灌木都成为农民的柴火或者积肥的原材料,当地农民保留了使用农家肥为主的生态农业,一切都比别人想象的好,没有丝毫的垃圾,好怀念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