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15分钟,在上海会遇见什么?
一家咖啡馆、一个便利店,又或是一座街心公园?
生活的转角,藏着更多细节和可能。
年国庆假期,澎湃新闻推出“一刻钟”特别策划,把目光投向“15分钟社区生活圈”。
向往诗和远方,也珍惜身边的烟火和日常。本篇聚焦一座依百岁古蜡梅建造的口袋公园。
古蜡梅园内植物丰富。每到下午四五点放学时间,浦东·古蜡梅园就变成了儿童乐园,在学校待了一天的小朋友来这里尽情撒欢。园如其名,这里是上海第一座古树公园,最珍贵的是一棵百岁素心蜡梅。
它本是一户人家祖上三代的“传家宝”,被捐献后认定为二级保护古树,得以原地保留。因为它的存在,早年规划用于建造房屋的地块调整为古树保护区,年初又依此建成古蜡梅园。
公园几步路就逛完了,身为灌木的古蜡梅其貌不扬,但这些并不影响公园的人气,“热闹”“喜欢”是周边居民对它的评价。
在上海,越来越多的口袋公园出现在居民家门口,面积虽小,但精巧方便、各具特色,方寸之间为居民生活带来变化。
近岁的古蜡梅是园中主角。除标注外,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陈悦图家门口的乐园地处浦东新区海桐路和樱花路交叉口,古蜡梅园被居民区包围着,两条马路对面分别是六一幼儿园和海桐小学。
9月27日16时左右,放学的时间到了,公园渐渐热闹起来。小朋友们绕着古蜡梅花坛叫嚷追逐、玩滑板车、跳绳,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凑在一起翻花绳,家长们大多坐在公园一角的廊亭下休息,或站在步道上聊天。
“来喝口水!”老吴朝着正在奔跑的小孙子喊道。他住在花木鑫丰苑,与古蜡梅园一墙之隔;4岁孙子在六一幼儿园上中班,每天放学后都要来这里玩耍,“30分钟到1小时,玩够了才肯回家”。
放学后,周边小学、幼儿园的孩童来到古蜡梅园玩耍。“这里以前是一片树林,公园是新建的,环境还可以,很接地气。”老吴说,有时晚饭后他会再来散散步。他每天带孙子,不喜欢跑远,好在周边公园多,北边的世纪公园和南边的花木公园都只有几百米远,5分钟可达的古蜡梅园更是锦上添花。
小学生在玩翻花绳。欢声笑语环绕着将近岁的古蜡梅。正值夏秋之交,它满树绿叶,默默伫立在直径24米的花坛中央,一块标志牌写着它的身份:二级保护古木,编号。锈红色的花坛壁上刻有科普简介,“蜡梅为落叶丛生灌木……花期12-3月,远在叶前开放,花黄如蜡,清香四溢,为冬季观赏佳品。”园子还没到最芬芳的时刻,但并不缺乏风景。香樟、鸡爪槭和多品种蜡梅装点着公园,绿意盎然,点缀其间的是海棠、月季和各色菊花,沿着步道可凑近观赏。
市民在公园中休憩。调皮的小孩有时会跑进花坛里,保洁员彭姨看见了就唤他们出来。她一天8小时守着公园,清洁垃圾、拔杂草、劝导游客不能破坏草木,“放学是最热闹的时候,小孩玩得最高兴。其他时间人相对少,有人会过来散步、打太极、坐椅子上休息。”古蜡梅新生
经常光顾古蜡梅园的人中,就有浦东新区绿化管理事务绿化工程师倪卫国,他专职负责古树保护,与古蜡梅结缘16年。
20年前,古蜡梅还生长在居民楼房的后院,是一户罗姓人家祖上三代的“传家宝”。21世纪初,因为要动迁,罗家担心古蜡梅无人照看,了解到有专门的古树保护管理部门,便主动申报捐献蜡梅。
经鉴定,这株蜡梅树龄已达年,年经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确认为本市二级保护古树。根据《上海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这棵古树得以在原地保留,原来规划用于建造房屋的地块也调整为古树保护区。一片绿地渐渐形成,大树林立。
十几年过去,问题出现了。倪卫国介绍,树木生长最重要的是阳光和水,“原来这棵树周边都是香樟等乔木,生长旺盛,把它遮住了,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加上古蜡梅所处位置地势低,地下排水系统没有建立,一旦下雨,即便过了几天土壤还是很潮湿,所以蜡梅长势有些衰弱。”
环境改造势在必行,但怎么改?
公园改造前,古蜡梅被栏杆围起。“浦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