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五月,正是我在北平吃青杏的时节,今年的五月,我生活的痛苦,真是如青杏般的滋味。
——萧红《偶然想起》
?《去卅城看雨》海报
?故事介绍
相传卅城的山顶可以看见一场倒着下的雨,女孩慕夏父母年轻时去寻雨,而后父母感情破碎,母亲离家出走,慕夏踏上寻母之路,终在卅城的山顶和母亲相见,追寻那场倒着下的雨...
?导演编剧
杨宇丹
浙江传媒学院导演系
自由撰稿人诗人
曾于伦敦艺术学院电影荧幕研究专业访学
纪录片《颠沛的乐意》导演
主编并出版独立杂志《奴子文艺》
?预告片
│导演阐述
《卅城》的故事源自导演杨宇丹对自己家庭故事的追忆——小学低年级时家庭的破碎是她童年难以忽视的创伤,与母亲分隔两地的生活使导演的创作里处处可见母亲角色的缺失与对之的追寻。这些童年的经历导致了她在青春期时期。是一个极度缺乏自我身份认同的人,在青葱岁月中感到自我的生命毫无意义,如同片中的女主角慕夏,成长于父母中心制的家庭关系中,找不到生命意义。
杨宇丹:“《卅城》可以说是全然从我的身体里脱胎而出的,承载了我想对父母说却不敢说的话,承载了许多年来,我对我成长悲剧的刨根问底,也承载了我对这个社会病态的生育观的叩问和不解
│短片剧照
│故事创意与设计
诗电影风格
我尝试以诗电影的形式来讲述这个故事,一者因为诗与电影有相同的气质:都是无边界的、任由人定义的,一者因为诗电影充斥着象征与隐喻,是一种绝对内化的语言。而我要讲述的故事,是一个纯粹个人视角的成长故事,在这其中女孩与家庭的疏离感、女孩腐旧的美好家庭回忆与城市变迁的对抗都不是浮于叙事、浮于言语的事情,而是绝对内化的。
引自萧红全片引用了三次萧红的作品,分别为其诗歌《苦杯》、长篇小说《生死场》节选、短篇小说《小城三月》节选。在影片中,萧红以预言者的姿态出现,借由其诗歌与散文,对女孩每一个阶段做出预言,或是家庭破碎,或是由少女至成人的蜕壳,或是死亡的先兆。她的存在是宿命的符号,象征着女性永恒被缚于此困境之中。同时,她也是导演的自喻,意指这个故事是一份私密的暗号,一份半分真实的记忆。
▲导演饰演的萧红
她和她们的故事,都值得我们聆听
推文的开头我们引用了萧红的《偶然想起》与钟立风的《去年五月》,在制作推文前期的讨论中瓜瓜问我吃过最酸的水果是什么,我开玩笑地给她了一个没有文学性的回答:“柠檬。”
——狗蛋
跨时空的长镜头
本片屡次运用跨时空的长镜头,在一个镜头内展现出现在、过去以及人物内心的外化。由此游离于具象与象征之间,现实与梦境之间,以完成女孩个人视点的叙事与表达、创造独特的韵味。
纪录片式纪实在女孩初到卅城时,我们抱着摄影机走到重庆街头拍摄了大量了纪实片段,街头的孩子、重庆的楼宇,最终选取了部分放进正片。
较为露骨地表达了本片的主旨:飞速发展的社会身后掉落了太多普通人,加之人们拥有传统却病态的生育观念,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与养育能力的缺乏之下,孩子缺乏安定的成长环境,在成人世界的缝隙中、父母为中心的家庭关系中成长,导致孩子缺乏自我身份认同。从加入纪录片片段的这一刻开始,女孩的困境不单单是属于其个人的困境,而是整个社会共有的困境,是所有的个体与飞速发展的社会的对抗。
▲重庆江畔的孩子
框、背影与禁锢
在画面构图上,多次利用门、窗、建筑一类的框将角色框在其中。
一方面,框表示隔阂。刻意使在一个景中的多个角色不同框,借由门框与摄影机的画框做空间的划分,以此表达人物之间的情感并不相通、总有隔阂。加之多次拍摄人物的后背,传达出拒绝交流的信号。
一方面,框表示束缚与“围城”,它是更深化的针对女性的表达,她们总或主动或被动地、或焦躁不安或疲惫地,受困于笼,喻以暗示女性上述的难解的困境。
不难发现,近几年以少女为主题甚至为主要视角的影像呈现爆发式增长,似乎外形纤弱的少女自带的脆弱感与世界强大阻力间本身就带有意象上的戏剧对抗。
窃以为处理这类文本是很容易达到某种效果的,但本片年轻的导演却偏偏抛弃这种脆弱感,可能诗人的身份让她自然地认可:外化的对抗远不如内心的思考来的复杂。
本片用诗意的电影文本表面上构建一个爱情消亡的故事,而背后是关于家庭关系的深刻思考,仅仅作为爱情的纽带而存在的少女成了一种无助的意象,难以重圆的的家庭破镜子里她是散落的碎片。
这是很值得表扬的青年导演作品,让人对主创们的未来充满期待。
?放映后讨论导演交流
这次我们邀请到了《卅城》导演杨宇丹到场,与大家一起讨论交流。
放映时间:周六7月17日晚19:30
活动费用:25元/人
将根据报名情况加映
报名成功后请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