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
红色记忆话初心
砥砺前行担使命
建党百年
聆听一段红色故事
走进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每一段故事背后
都蕴藏着无声的力量
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特推出《赣北红色故事》专栏
为您讲述九江土地上发生的英雄故事
让我们从文字中
穿越历史长河
一起回顾历史的足迹
第17讲:
永远的“共青精神”
作为全国唯一以“共青团”命名的城市,共青城市是一张闪亮的名片。
从共青社到共青垦殖场,再到共青城开放开发区,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共青城市成为江西最年轻的县级市。短短几十年,从鄱阳湖畔荒滩草州上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符号”,发展壮大到今天产业体系完整、生态环境优良的城市。一部共青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青年创业史。追寻共青城的发展历程,我们能深刻感受到有一种精神在这里一代代地传承接力,这种精神就是“共青精神”。60多年来,几代共青人锻造并秉承“坚韧不拔、艰苦创业、崇尚科学、开拓奋进”的共青精神,一路披荆斩棘、接续奋斗,书写了不朽传奇。
年10月15日,一支由98人组成的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扛着“向困难进军,把荒地变成良田”的队旗,唱着《垦荒队员之歌》,从繁华的大上海来到荒无人烟的鄱阳湖畔滩涂草洲垦荒创业,开启了共青城最初的建设序幕。随后,先后3批5次共计名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员,再加上一批批有志青年从祖国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与当地下放干部、知识青年们一起加入垦荒创业的行列。
垦荒创业初期,现实生活往往比人们想象的要严峻,没有住房,没有人烟,他们就搭起了简易的茅棚;没有机械,他们硬是手把锄头一锄一锄地挖;粮食不够,他们拿着萝卜就着稀饭“呼哧呼哧”地吃。这群从没干过农活的年青人个个肩膀上都压起了馒头似的肿块,手上鼓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血泡,但他们却乐呵呵在那儿相互比起了谁的“光荣泡”多。在垦荒青年们斗天斗地的辛苦劳动中,沉睡千年的荒地惊醒了!劳动号子的呼喊声,队员们的欢歌声,汇成了一支壮美的青春交响曲,给这里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大家凭着对祖国的赤诚,凭着对垦荒事业的真情,凭着年轻人的干劲和志气,投入到共青城初创工作中。抵达当年,垦荒队员们就开出余亩荒地,种上了油菜、小麦。
一年后,多亩荒地被开垦,加上当地农民送的多亩熟田,共生产了多万斤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年11月29日,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耀邦专程到江西德安县九仙岭看望上海垦荒队员,和大家进行座谈,为他们即将组成的合作社命名并题字为“共青社”。当晚,胡耀邦一边炒黄豆,一边与队员拉家常:“我今天吃你们做的稀饭、炒黄豆、萝卜干,等你们把这里建设好了,我再来吃酒席。”青年队员们纷纷回答:“那时我们一定请您来我们这里作客!”
经过三次搬迁、三次开荒,共青社规模越来越大,形势越来越好。年9月26日,时任中组部部长的胡耀邦在北京专门听取了共青城的创业情况汇报,对创业取得的初步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欣喜之余提笔为共青写下了“共青垦殖场”5个大字。年12月12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百忙之中冒雨再次来到共青城视察。当看到昔日的荒滩变成青山绿水、高楼林立的初具现代化气息的小城时,他感慨万分,并为共青人所取得的成绩感到由衷的高兴,再次挥笔题写了“共青城”,激励共青人不懈奋斗,再创佳绩。
三次题名,共青城三次发展;三次题名,共青城三上台阶。
提起共青城艰苦创业的历史,羽绒厂是个绕不开的话题,毫不夸张地讲:“一座羽绒厂,半部共青史”。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共青垦殖场的板鸭生意很红火,剩下来的鸭毛非常多,白白堆放着太浪费。于是,共青人决定建一座羽绒厂,既能增加收入,又能实现鸭毛综合利用,可谓一石二鸟。说干就干,但是问题又来了,一没钱,二没技术,怎么干?就在一筹莫展的时候,垦殖场里来了江西省计经委的下放干部端木家榕,懂机械。端木看到大家办羽绒厂的热情很高,受到感染,就自告奋勇加入了羽绒厂的建设。在端木的带领下,羽绒厂的主要设备有了,但困难又来了,国家没有下达生产任务,不调拨给布匹,也没有缝纫机。没有布,职工就把自己家里的布票拿出来,你家三尺,我家五尺;没有缝纫机,大家主动把自家的缝纫机搬到厂房里。
年12月,共青城人在板鸭场内兴办鸭绒加工车间,进行分毛和水洗,并筹资余元,征集27名女职工,自带缝纫机试制羽绒制品,这就是“鸭鸭”羽绒服的前身。从此,共青城不但生产出了中国第一件羽绒服,而且让国人知道了什么是羽绒服,一件羽绒服也让共青城走向最辉煌的第一次创业巅峰,成为中国农垦系统改革的一面旗帜。“中国的鸭鸭,世界的朋友”迄今都如雷贯耳。高峰时期“鸭鸭”专卖店在全国开有近0家,订货会开遍全国各地,从业者更是数万计,“鸭鸭”还作为国礼被赠送给外国元首。
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共青城人始终发扬艰苦创业的共青精神,完成了从共青社、到共青垦殖场、到共青城、再到共青城市的飞跃,这座城市以“共青速度”飞速发展,实现了从艰苦创业到开拓创新、从农垦经济到工业经济、从农村城镇到新型城市的新跨越。现如今的共青城处处花团锦簇,工厂林立,经济繁荣,年轻人占总人口的60%以上,处处洋溢着青春气息和生命活力,呈现稳中向好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态势。
当年,年轻的上海垦荒队员燃起熊熊篝火的荒芜之地,如今已蝶变为一座青春之城、创业之城、崛起之城、希望之城。全国青年创业基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羽绒服装名城、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国家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基地、中国绿色名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共青城将一张张闪亮的新名片呈现在世人面前,跨越崛起的宏伟蓝图正徐徐舒展。
变化翻天覆地,故事历久弥新。一代代共青人薪火相承,赓续“坚韧不拔、艰苦创业、崇尚科学、开拓奋进”的共青精神,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三牛”精神,将谱写出新时代更加华美的篇章。(来源:九江机关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