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现代文学史中的奇女子

NO.1张爱玲

01

才华横溢,著名作家、剧作家...

02

天资聪颖,懂钢琴,能作画,会唱歌...

03

美貌出众,民国时尚潮流引领人....

.......

CHANGEONE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张爱玲像是一个“异数”,她自言“我甚至只是写男女之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但在一整段宏大的时代画卷里,张爱玲的小说和其他作品仍然留下了刻骨铭心,甚至让人惊心动魄的深刻字痕。

一直到现在,世人和学者对于张爱玲的喜爱仍旧不衰。那张爱玲和她的文字究竟有什么魔力呢?

来和满满子一起看看吧~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笑

哭你便独自哭

——出自张爱玲的小说《花凋》

NOTICE。

人物简介

“书是最好的朋友。唯一的缺点是使我近视加深,但还是值得的”——《张爱玲语录》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原名张煐,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没落贵族府邸中。因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可称为是出生名门。

幼时的她便接受了私塾教育,学习绘画、英文和钢琴等各种才艺,11岁开始就读于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年首次发表短篇小说《不幸的她》也是在圣玛利亚校刊上。

年张爱玲持伦敦大学成绩单入读香港中文大学,后因战争,张爱玲在年返回上海,写作了《沉香屑》《茉莉香片》《心经》《倾城之恋》等多篇小说,在上海文坛受到瞩目。

年张爱玲再次赴港,并于两年后去往美国,在此期间写作了《怨女》《半生缘》等作品。

年9月8日,张爱玲逝世于美国洛杉矶的公寓中。

东方眷恋,海派的格局与情怀

张爱玲被称作“海派作家”,甚至一度被认为是和周瘦鹃相近的“鸳鸯蝴蝶派”作家,从作品表面来看这是因为张爱玲文字间的那种精工优雅以及描写男女之情的幽微悱恻。

01

《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作品中气质十分独特的一部,除了精巧的结构和语言以外还有非常难得的浪漫气质。张爱玲大概是不屑于描写浪漫的,因为感情太经不起推敲,只有利益才是永恒的人心所向,所以她笔下很少能见到这样的笔触,而白流苏与范柳原之间的“浪漫”也并不是金波玉液,而是要打落牙齿往肚里咽的。

作品理解

一座城的倾覆,成全了他和她的感情。

泪眼婆娑中合上书,荒芜无尽蔓延心底。读张爱玲的作品,就好像在原本漆黑的夜里,平添了一份寂寞,而这份寂寞,也随着书中故事的结尾,渐渐明朗。书本的魅力更像是一个时光机,书中的文字便把你带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此刻的你也许站在旧上海的某个街头,目睹着旧式大家庭中一个“破落户”家的离婚女儿,和一个饱经世故的老留学生来之不易的爱情。

在那个充斥着战争,人与人之间各种的算计,且非常现实的社会背景下,白流苏和范柳原阴差阳错的相遇和坎坷的经历,不免让许多读者有些唏嘘和意外。白流苏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大家庭,离婚后寄居在娘家。范柳原是个海归浪子,脾气怪癖,嫖赌吃喝,样样都来,什么都做,独独无意于家庭幸福。因为巧合,两人相识;因为寂寞,两人相恋。

或许是因为文化水平不在一个档次上,亦或是因为生长环境不一样,柳原认为人生在世难得两情相悦,用不着让一些不相关的事情折磨自己;流苏却认为始乱终弃的故事太多,现在就算有轰轰烈烈的心,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力气了,她想要一个结局。两人各自揣着无人能懂的寂寞,相识相恋,更多的是互相猜测和探底。

就在两人相恋但互相没有充分信任时,突如其来的一场战争摧毁了一座城,但非常巧合地催化了两人的进展,成就了一段旷世绝恋。有人认为他们之间是有爱情的,也有人认为他们不过是乱世中抓住能够相依的稻草,但我觉得是战乱让久伴他们的寂寞融为一体,再次看清彼此而坚定信念。也许是有了比平常人的艰难和曲折,两人自然惺惺相惜,正所谓“最难风雨故人来”,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读到故事尾声,也能猜想到流苏和柳原会有多幸福地在一起了,没有了以往的隔阂,各自也不会怀揣着相反的恋爱心理,我自然会为他们的幸福结局抱喜。时光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趟旧上海的时光之旅,终究是守得云开见月明,不仅是主人公获得美好恋爱的生活,也是读者的寂寞心境逐渐被打开。

第一次读张爱玲的作品时,还不懂爱情,只知道喜欢一个人的滋味。再次读时,依然喜欢她那落寞的文字,凄凄凉凉。突然想到了余秋雨对她的评价“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中,一颗敏感的灵魂,一种精致的生态,风韵永存。”

我多想让自己穿越时空,站在旧上海滩的街头一睹白流苏亦或是张爱玲那如水般迷人的身影。如果天堂真的存在的话,那么,我和她,有一天会在天堂里不期而遇吗?

作品分析

作品可以分成“恋”“城”“倾”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恋:生命尺度的灿烂与腐烂

《倾城之恋》的第一部分,主要是流苏和柳原的相识过程,点亮了标题的第一个关键字“恋”,是标准的张氏恋爱书写,见惯凉薄的女人,沾花惹柳的男人,用着极其华美的文辞展现着再庸俗不过的恋爱。而“恋”字,究其本质,实在生命尺度上的一种演绎,萌芽,绽放,凋零,枯萎种种形态,而张爱玲能把这种生命尺度上的灿烂与腐烂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就仿佛能从文字中一眼从表看到里,从阳光看到黑暗。

第二部分:城:空间尺度的漂泊与故乡。

《倾城之恋》的第二部分,主要是流苏和柳原的相知过程,点亮了标题的第二个关键字“城”,这也是典型的张氏城市书写,上海,香港等大都市的风景线。

“城”字,究其本质是空间尺度上的一种演绎,逃离,辗转,故乡,他乡种种状态,而张爱玲将城市之中的漂泊冲动与思想本能极好地隐藏起来,没有大段地议论与抒情,而通过主人公的一举一动来外化出来。

第三部分:倾:时间尺度的一瞬与永恒

《倾城之恋》的最后一部分,是流苏和柳原真正相爱的过程,点亮了标题中的第三个关键字“倾”,这也是常见的张氏战争书写,并不直接写战争场面,而是通过小人物的生活的动荡来侧面展示。

“倾”字,究其本质的话,则是时间尺度上的演绎,变迁,毁灭,动荡,在战争这种能够颠覆一切的时间上,《倾城之恋》将时间的一瞬与永恒交织在了这对平凡的,甚至庸俗的夫妻身上。

名句摘抄

①结婚若是为了维持生计,那婚姻就是长期卖淫。

②没有一个女子是因为她的灵魂美丽而被爱的。

③一个女人,倘若得不到异性的爱,就也得不到同性的尊重,女人就是这点贱。

④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这里,青春是不希罕的。

⑤我们那时候太忙着谈恋爱了,哪里还有工夫恋爱。

⑥本来,一个女人上了男人的当,就该死;女人给当给男人上,那更是淫妇;如果一个女人想给当给男人上而失败了,反而上了人家的当,那是双料的淫恶,杀了她也还污了刀。

⑦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会原谅现在的我。

02

《红玫瑰与白玫瑰》

《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张爱玲诸多作品中一部广为流传的中篇小说。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普通人隐秘的心理与情结,展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中西方文化交汇时人们的情感、婚姻生活,揭示了传统与现代融合下男权社会中女性难以摆脱的悲剧人生。

作品理解

红玫瑰的炽热,娇艳,是男人垂涎三尺的,很多男人都渴望得到红玫瑰的缠绵,但却不想娶红玫瑰为妻。可是红玫瑰的终极花语是:希望与你泛起激情的爱。

白玫瑰的圣洁,纯净,是男人极度想拥有的,很多人虽然瞧不上白开水一般无味的白玫瑰,但却愿意娶回家。白玫瑰的花语虽然是:圣洁的爱情,但另一个意思是:我足以与你匹配。就像文中振保生命的两个女人:情人娇蕊异国女子,带有异国浓烈的热情和开放,善于游走在男人之间,且把每个男人都征服的服服帖帖,这属于她独特的“技艺”,给男主的感觉,这样“具有婴孩的头脑和成熟妇人的美”是最具诱惑性的,即使控制欲再强的人,此刻也沦陷。也就是这样,如红玫瑰一般激情炽烈的女子,在爱上一个人时不遮不掩,勇敢坦然的告诉丈夫,她爱上了他的同学振保,并提出离婚。女子都是愿意为爱做出牺牲的人,即使丈夫的家境再优越,也未迟疑。

可是,说着情比金坚的耳语,在听到娇蕊把“偷情”之事全部告知丈夫时,那一刻振保是奔溃的,一想到奋力努力了多年的事业社会地位,顷刻间因为她说的“真相”,即将土崩瓦解,瞬间觉得世界都塌了。也许只有穷人孩子才能理解那种感受,如果家缠万贯,就不在乎是不是要放弃这些,即使放弃,再回首还可以拥有。但是如果是白手起家,那些流下的汗水时刻提醒着你,一旦放弃就功亏一篑。振保并不想用一个女子换取他所有的“江山”,所以,他从头至尾都没想过要娶她。

这就是为什么看到娇蕊有婴孩的头脑和成熟妇人的美,让他下定决心放心偷情,也许他也是爱她的吧,不然怎会在他听到她说:“你放心,我会好好的”时潸然泪下?

然而,振保是自私且理智的,当他跟娇蕊说:“娇蕊,你要是爱我的话,就不能不替我着想。我不能叫我母亲伤心。她只能依靠我一个人,社会上是绝不肯原谅我的,你丈夫终究是我朋友。我们的爱是朋友的爱,以前是我错了,等他来了,你就说是同他闹着玩的,不过是哄他早点回来,他肯定相信!”

不管多深爱自己的女人,在听完这段话后都会心颤抖,直至心死。

爱但懦弱的人,谁愿爱?很多年后再见,相互问好。在这一类的会晤里,如果必须有人哭泣,那应当是她。但却剧情翻转的看到他眼泪滔滔留下,为什么?他也不知道。

最后振保真的娶了一个家世清白,长相清白,身材,脾性清白的女子——烟鹂,这种女子在家长眼里通常很放心,如世人所愿,洁白的妻子,没有太复杂的人际关系,持家能力一般,不能很好地教育子女,且应酬时不敢把客带到家里,在他的羽翼下,依旧像个未盛开的白玫瑰,只是振保未曾预想:即使是圣洁的白莲花也会背着丈夫偷腥。

这就是张爱玲小说里的经典:也许每一个男子都有过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渣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也许他娶了娇蕊会惦记烟鹂这样纯白的女子,那样的烟鹂自然成为他遥不可及的梦;他娶了烟鹂却对娇蕊充满遗憾,那样的娇蕊自然也就成了他胸口的那根刺。

人性的弱点在红玫瑰和白玫瑰的转换,暴露得淋漓尽致。

名句摘抄

①自由的人到处磕头拜礼求人收留他的自由

②一个人,学会了一样本事,总舍不得放着不用。

③我自己也是个没事做的人,偏偏瞧不起没事做的人。

03

《沉香屑:第一炉香》

该小说讲述了从上海来到殖民地香港读书的少女葛薇龙如何一步一步堕落的故事。小说描绘了殖民地时期香港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刻画了葛薇龙在爱情中自处卑下的形象,使得普通女子的悲剧命运与社会生存现状呈现出一种苍凉、悲壮之美

作品理解

“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这便是故事的开始,女中学生葛薇龙,为了躲避战乱,和全家人从上海来到香港,但香港也起了战事,葛薇龙的父母决定回到上海,而这,就意味着葛薇龙的学业即将中断,所以,她瞒着父母找到自己富有的姑妈梁太太,希望姑妈能够接济自己上学。于是梁太太便为薇龙安顿好了一切,把她接来与自己一同生活,带着她到处交际。看似对薇龙伸出援手的梁太太,实际上是使这位女中学生从清醒走向堕落的罪魁祸首。

刚开始,薇龙的认知是清晰的,正如她说的,她是睁着眼,走进了鬼气森森的世界,面对美丽的衣柜和纸醉金迷的一切,葛薇龙告诉自己“看看也好”。从始至终,葛薇龙都不够天真,她并不是完全单纯,不是如一张白纸,掉入了染缸,被动沦为梁太太的社交工具和男人的捞金工具,而是见识到这个世界的绚烂,主动与魔鬼签订好了契约。所以,葛薇龙总是嘴上表着决心,行动却从未停止。渐渐地,葛薇龙依照姑妈的意思开始进行各种交际应酬,如温水煮青蛙般,梁太太一步一步地开垦着葛薇龙心中对于欲望的追求,并且引导着她一步步开始走向堕落,葛薇龙在这个充满熏香脂粉气息的宅子里有些飘飘然,开始习惯前簇后拥的生活,误以为这是她踏入上流社会的开始,殊不知这一切都只是美好的景象,隐藏在这些华丽衣裳下的,是欲望的陷阱,是无底深渊。

故事最后,薇龙在梁太太和乔琪乔的一场精心谋划下走进了婚姻的坟墓,彻底断送了本属于自己的前程还浑然不知,沉浸于对乔琪乔的爱中无法自拔,可乔琪乔依旧是那个纨绔子弟,这段婚姻注定不会长久。不难猜到,不等薇龙年老色衰,就落得个被抛弃的命运,她这炉香,终究是灭了。

漂亮,可以是女人的资本,也会成为后来堕落的罪孽。

名句摘抄

1、我爱你,关你什么事?千怪万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

2、一个女人太四平八稳了端正的过分始终是不可爱的--张爱玲.

3、一个女人决不会爱上一个她认为楚楚可怜的男人。女人对于男人的爱,总得带点崇拜性。

4、为了适应环境,她新生的肌肉深深的嵌入了生活的栅栏里拔也拔不出。

CHANGETWO

NO.2萧红

人物简介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以为得意。不得意怎样?人生是苦多乐少。”——萧红

萧红,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乃莹(一说为: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年,结识萧军。

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01

《生死场》

在《生死场》故事中,作者描述了一些女人在男权世界里卑微而无助的生活和死亡。从文本的实际构成来看,事件的发生与演进则大半是在家庭的“平台”上——全书共分17章节,去掉极短的过渡性的两节,15章节中有11章节描写的是家庭中的故事。该作品的总体结构看似散漫,实则别有匠心在。贯穿全书的是三个家庭的变迁。开篇与收尾写二里半与麻面婆的家庭,“套”在结构第二层的是王婆与赵三的家庭,“套”在里面一层的,则是金枝家庭的故事。全篇首尾呼应,一层套着一层,在三个家庭的空间里演进着生与死的故事。“生死场”的“场”,既可以说就是那块灾难深重的黑土地,又是那块土地上一个个痛苦的家庭。

“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萧红

作品理解

通过萧红的笔,我看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普通人,多灾多难的人生!

《生死场》中人物,尤其是女性角色,每遇到一个,你会发现,她们是那么的凄凉和悲惨,甚至凄凉和悲惨都不足以形容她们遭受残害的经历。

第一位:麻面婆,二里半的媳妇。

一个不喜欢抱怨,不好争斗,即使被丈夫骂,也独自忍受独自抽泣的“傻婆娘”。为了表明自己不傻,总是时不时的作出一些略显夸张的事,为的是在丈夫面前证明自己还有存在的价值。羊丢了,独自爬进柴堆去找,却不晓得夏天羊是不会钻柴堆的;找羊时,不声不响地独自跟着二里半,把做饭的事丢在一边。后来,日本人来了,麻婆连同儿子罗圈腿,被日本人杀了。

第二位:王婆,赵三的媳妇

家里养着牛养着马,门前是个麦场,工作的剩余,诉说着自己的不幸:在她二十几岁的时候,有个三岁的女儿,那天把她放在草堆上去喂牛,却不曾想,孩子摔下来跌在铁犁上,喉管都被割断了,自己却没有留一滴泪。“王婆因为痛苦的人生,使她易于暴怒”,老马老了,要送去屠宰场,明明不舍,但为了生计只能如此。“她哭着回家,两只袖子完全湿透。那好像是送葬归来一般。”但换来的三张票子,被地主收走,钱连家门都没进去。之后赵三打人,不得已又把牛给卖了。

“王婆半日的痛苦没有代价了!王婆一生的痛苦也都是没有代价。”王婆嫁给赵三之前,结过婚有两个孩子,儿子被当做土匪枪毙后,决定服毒自杀(后活了过来),小女儿被爹爹抛弃,哥哥被枪毙,本来带着包袱投奔母亲的,母亲却服药了。

“妈妈不在,让她和谁生活呢?”

第三位:金枝,成业的媳妇

金枝原是个纯洁的姑娘,高粱地里被成业强奸,怀了成业的孩子,成业对金枝,只是男人的兽性,金枝的母亲得知后,“像是女儿窒息了她的生命似的,好像女儿把她羞辱死了!”不得已,只好同意他们的婚事。婚后两人经常吵架,而成业只是把金枝当成发泄的工具,即使金枝怀着孩子也不放过。生下了小金枝,孩子来到人间才一个月,就被她爹摔死了,丢在了乱坟岗上,被狗扯得什么也没有了。

“小小的孩子睡在许多死人中,她不觉得害怕吗?妈妈走远了!妈妈啜泣听不见了!”

“天黑了!月亮也不来为孩子作伴。”

金枝后来回到了娘家,为了生存来到了城里“缝袜子”,稀里糊涂的被人占了便宜,后来,金枝想出家,可是尼姑庵早已空了。

第四位:月英

原本是打鱼村最美丽的姑娘,家在李二婶子隔壁,婚后生瘫病,丈夫不仅不给找医生看病,反而相信迷信,相信“跳大绳”,王婆和五姑姑来看她,却发现月英像“佛龛”一样被“供着”,不让盖被子,只是用砖依着,一年的时间,月英竟没有躺下睡过,臀下腐烂,生了蛆虫,丈夫对于她来说,就是一个鬼。

“我是个鬼啦!快些死了吧!活埋了我吧!”

三天以后,月英死了,葬在了荒山上。

第五:五姑姑的姐姐

五姑姑的姐姐的丈夫只顾着自己欢愉,而每到生孩子的时候,却打骂媳妇,女人“光着身子,像一条鱼一样,趴在那里。”

“一点声音不许她哼叫,受罪的女人,身边若有洞,她将跳进去!身边若有药,她将吞下去”。

“她几乎一动不敢动,仿佛是在父权下的孩子一般怕着她的男人。”

女人生孩子,如同在鬼门关,可是那个时代,妇女的命运竟是那样的卑贱,死了也没人怜惜。

“人间已是那般寂寞了!天边的红霞没有鸟儿翻飞,人家的笆篱没有狗儿吠叫。”

“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这是萧红《生死场》中,点睛的一句,我们从这本书中都能够明显地读出在哪个黑暗腐朽的旧社会里,女性的地位是如何的底下,仅仅是一个被发泄和生殖的工具罢了。但是今天我想换一个角度套用萧红的《生死场》给生活在现代的女性的一些启示:女性一定要有清楚的自我认知,确定好自己的定位,不要妥协于男权的桎梏;经济一定要独立,自立自强,不要过度依附于其他事物;学会自爱和自我保护,唯有自己足够强大,才能立足于世。

02

《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于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年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作品理解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面对死神如此之近的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美的追求。萧红正用她的笔,向我娓娓道来。

《呼兰河传》全书分七大章和尾声,第一和第二章节主要写了全县的三条街与当地跳大神,放河灯,看野台子戏和庙会等风俗,其余五个章节写了与作者同住一条街的邻居和亲人。我与萧红一样,最喜欢的是祖父。书中曾描写祖父的样子:“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我虽然从没见过萧红祖父的样子,但是从这一描写中,我可以感受到祖父的和蔼可亲,温顺老实。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描写,我想,祖父所代表的应该是中国社会中最最底层的人民。他们忠厚老实,默默地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财富;他们虽然地位不高,受人歧视,但是却时时刻刻乐观开朗,在昏暗的社会中仍然保持着一颗淳朴善良的心,那种来自大地的美,犹如一阵清风,让受蒙于内心欲望的人们,感到生活的希望。

除了非常具有人情味的亲人们,呼兰河这个地方也让萧红看到了旧中国对平凡百姓的残害。这里不仅仅包括因为经济能力低下所导致的人民生活困苦,还有旧的习俗引发的一系列的让人心痛不已的悲剧。最让我揪心的就是团圆媳妇的故事。团圆媳妇是个仅是十二岁的小姑娘,她被父母卖给别人家当童养媳,为婆婆家劳累操心,却总是被婆婆和嫂子说行为“不检点”“不像个姑娘样子”;嫂子将她打得得了病,一家子人用了各种办法帮她治病,无奈当时的人民太过愚昧,虽然很多人帮忙想办法,但都是一些神鬼之说,毫无科学依据,活活使得一个年轻的生命离开了世界。书中也有很多关于团圆媳妇的描写,其中“她的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普通姑娘的辫子都是到腰间那么长,而她的辫子竟快到膝间了。她脸长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这是一段十分传神的描写,这都让人看到了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她精神饱满,对未来充满着向往。而回头看看,她的结局竟是如此悲惨。强烈的对比,让人心中怵然。

从《呼兰河传》中,我看到了一个社会的缩影,一个人内心的独白,和一段童年的、也许每个人都有过的美好的回忆。它值得我用一生去慢慢回味。

张爱玲和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优秀的女作家,她们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之子,两人的经历相似,有着共同的逃亡之旅,这使她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边缘的人文立场,在对男权文化的反抗中成功地确立了女性的主体,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且特殊的地位,影响力也一直延续至今。从她们的作品中,我们能走近那个年代的环境氛围,了解那个年代不为人知的一面......

快挑选其中的一部书

和满满子一起开始阅读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tz/81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