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最佳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第一期第六讲
对鲁迅的纪念
——《回忆鲁迅先生》
主持人:樊新强(上海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对谈嘉宾:蔡斌(苏州石湖智库研究员)
团队教师:徐承志、徐婷育、柳怡汀
讲座时间:/10/24/14:00—15:30
讲座地点:上海市虹口区横浜路35弄景云里13号暨
讲座录播
(以下内容为讲座精华版,经参与老师亲自校订,完整版内容请观看讲座视频)
一、引言
樊新强:屏幕前的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今天由我们团队和大家一起交流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可以说多如牛毛,这些文章大多以宏大叙事的方式突出了鲁迅先生伟大的一面:他是一位伟人,他是一位战士。然而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则醉心于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给我们还原了一个更为立体、更为丰满,也更为生活化的鲁迅先生形象。
年11月萧红来到上海,经常到鲁迅家先生家里做客,在生活和创作上都得到了鲁迅先生的大力支持。年7月,萧红因为和萧军的感情上出现了缝隙,离开上海前往日本,给双方一个冷静期。临行前鲁迅先生专门设家宴为她践行,在东京不到三个月,萧红便听到了鲁迅先生的死讯。萧军把鲁迅先生离世的消息传给萧红,同时建议她写一点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萧红拒绝了,她答复说:“关于回忆L一类的文章,一时写不出。不是文章难作,倒是情绪方面难以处理。本来是活人,强要说她死了,一这么想就非常难过。”
年,萧红,萧军从日本归来后,即前往鲁迅墓拜谒
两年后,萧红大约摆脱了“情绪方面难以处理”的困扰。年,从10月到年底,萧红先后写了《记我们的导师》,《记忆中的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生活散记》,《鲁迅先生生活记略》一系列回忆录,缅怀鲁迅先生。年1月,萧红和端木蕻良漂泊到香港。半年后,把上述文章梳理汇总,经过一番润色之后,合为《回忆鲁迅先生》一书,由重庆妇女生活社出版发行。
二、立体的印象:“笑声是明朗的”
1平常:饮食·衣着·作息我们在萧红的笔下看到了生活中的鲁迅形象。萧红的文字就像电影镜头,间或长镜头,间或特写镜头,间或蒙太奇,记录下了鲁迅生活的一个个侧面。
鲁迅先生很喜欢北方饭,还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端到旁边用调羹舀了一二下就算了事。
鲁迅先生喜欢吃点心、零食,喜欢吃饼干,嗑瓜子。他“一边抽着烟,一边剥着瓜子吃,吃完了一碟鲁迅先生必请许先生再拿一碟来。”一边抽着烟一边嗑瓜子的鲁迅先生,大家看到过吗?我想这可能是萧红带给我们的关于鲁迅先生的新鲜印象。
鲁迅先生不爱戴手套,不爱围巾,穿着黑布兰的棉布袍子,头上戴着灰色的毡帽,脚上穿着黑帆布的胶皮底鞋。胶皮底鞋,不透气,夏天热,冬天又凉又湿,先生的身体不太好,所以大家就提议他把鞋子给换了,但是他就是不肯。不戴围巾,不戴帽子,不肯换鞋。
这就是萧红笔下的鲁迅先生,一个固执的老人。他的饮食不健康,他的衣着不讲究,他的作息不规律。正如文中所说的:“鲁迅先生坐在那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而且这位老人和我们一样有各种生活的烦恼:年老的娘姨病了,儿子海婴没人照顾,妻子忙得让人心疼,自己又病了。通过这样的描写,一个战士,一个伟人,他非常平凡的一面,甚至是脆弱的一面就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感到很亲切,甚至让我们产生同情之感,但是同时也会更让我们感受到、理解到他的伟大,他的不凡。正是因为他有与我们一样的平凡,我们才能理解他真正的伟大。
2明朗:笑声·玩笑在回忆鲁迅先生的文字里,他通常是横眉冷对或者是金刚怒目的。而在萧红的文字里,鲁迅是明朗的。大家注意“明朗”这个词,萧红三次用到这个词,说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我们来看一看这三处笑声。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寥寥数语,一个真率的形象就展现出来了。
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本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烈。那一天吃得是很好的。
在这一段中,大家不仅要注意到“明朗”这个词,还要注意到“冲”这个动词。这个“冲”写出了笑声的力度,响度,再则,鲁迅先生居所的楼梯又陡又窄,笑声从上面传下来,那就是“冲”的感觉。一个“冲”字就反映出鲁迅先生性格当中很爽朗的一面,他不是冷的,是热的。
鲁迅先生听了这话就笑了,笑声是明朗的。
这一次鲁迅先生病了,萧红感到很不安,鲁迅先生为了宽慰她,就说“人瘦了,这样瘦是不成的,要多吃点”。萧红就说:“多吃了就胖了,那周先生为什么不多吃点呢?”鲁迅先生听了这话就笑了,笑声是明朗的。
鲁迅先生的“笑”里边是什么?一是欣慰,更是一种宽慰。为萧红对自己的关切感到欣慰,用“笑”让萧红的“不安”得到宽慰。这是善解人意的鲁迅,不大容易体会得到的鲁迅。所以,如果我们不去细读萧红的文字,我们不像今天这样走进鲁迅的生活居所,我们很难理解鲁迅。
3细腻:妻子·儿子·学生在萧红的文字里,伟人和战士也有着柔情的一面。他尊重他的妻子,他爱他的儿子,他爱护他的学生。我们先看下一条材料:
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荷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可是鲁迅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为什么必然赞成?因为我们前面讲过鲁迅先生喜欢吃北方饭,喜欢吃硬的东西,这是他的爱好。同时还有一点,因为这是萧红做的,一个从异乡来的女子做的韭菜合子,他不能拒绝,不能让她扫兴,所以他要答应下来。但是我想,站在一边的许先生是很担心的,因为鲁迅先生的胃不好,大家看紧接着下面就来了一条:
因为鲁迅先生胃不大好,每饭后必吃“脾自美”药丸一二粒。
鲁迅先生胃不好,不能吃硬的东西。我们想象一下,许先生站在边上担忧的眼神。然而,这种担忧,鲁迅先生是察觉到的,这又是他极善解人意的地方。他就举起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这句话有三层意思,第一表示“我”想吃的,第二个表示,你同不同意?第三个表示,期望你能同意。所以通过这一句话,鲁迅先生对妻子的尊重,对学生的爱护就传神地体现出来了。
再看鲁迅先生和海婴的这段文字。他很爱海婴,海婴每晚临睡时必向爸爸妈妈说“明朝会”。
有一天他站在上三楼去的楼梯口上喊着:
“爸爸,明朝会!”
鲁迅先生那时正病的沉重,喉咙里边似乎有痰,那回答的声音很小,海婴没有听到,于是他又喊:“爸爸,明朝会!”他等一等,听不到回答的声音,他就大声地连串地喊起来:
“爸爸,明朝会,爸爸,明朝会,……爸爸,明朝会……”
在这段文字里边,萧红把海婴的这种顽皮,我们也可以说是无理,描绘得很充分,但是越充分,鲁迅先生的爱子之情也表达得越充分。鲁迅先生因为爱子还曾受到朋友们的调侃,他还专门写了一首诗,来回应他的朋友,这首诗叫《答客诮》:
无情未必真豪杰,
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
回眸时看小於菟。
“兴风狂啸者”指山中老虎,“小於菟”就是小老虎,山中大王老虎都爱子,更何况人,所以“我”爱孩子是人之常情,天经地义的。
鲁迅一家合影
鲁迅先生对学生的爱护则体现在无言的行动中。我们看下一则:
一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的蒙蒙的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大家注意这两个“一定”很有讲究。第一个“一定”在“嘱咐”后面,表明鲁迅先生的态度很坚决,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但是后一个“一定”放在了“嘱咐”的前面,表明鲁迅先生每次都是这么吩咐的。所以简简单单的两个字,语序一换,鲁迅先生对青年学生的爱护表现得淋漓尽致。三、童真的视角:“这一位老人”说与不说
萧红笔下的鲁迅虽然更为丰满,更为立体,但我们也很难讲,就比其他的作品就更为真实,因为萧红描写的毕竟是她眼中的鲁迅先生。我们考察一下这篇作品里的写作视角,你会觉得很有意思,她完全以一个童真的视角来观察来、叙写她心目中的鲁迅先生。为什么这么说?我跟大家一起分享两段文字,这两段文字我们都可以用“说与不说”来命名。
1第一次“说与不说”有次萧红穿着新奇的大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来到鲁迅先生家,在鲁迅先生面前左右晃荡。鲁迅先生不可能不注意到她的衣着,也肯定知道萧红希望他评价一番。但是鲁迅先生就是不评价,不鉴赏,岔开话题,跟她聊天气,这是很有意思的。你看,这是一个老人在逗小孩。萧红坐不住了,单刀直入,问鲁迅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鲁迅先生则直截了当的告诉她:不太漂亮。你不是想让我夸你吗?我偏不夸你。这是鲁迅先生第二次逗她。当然,也不能太伤害她的自尊,所以接下来鲁迅先生滔滔不绝地讲怎么穿衣服。有的人说这段文字显示出鲁迅先生怎么懂审美,鲁迅先生的审美品味当然是很高的。然而我觉得这里的主要目的还不在此,它要体现鲁迅在年轻人面前的好玩。
接下来发生了一个小的插曲,许先生为了好玩,把桃红色的绸条束在萧红的头发上,鲁迅先生一看生气了,让许广平不要这样装束她。生气的鲁迅马上关住了话匣子。这回轮到萧红逗鲁迅先生了,她不断发问,鲁迅先生都是被迫回答,而且一句比一句少,少到最后,鲁迅先生好像难以回答。大家注意到这一段的省略号,前半部分鉴赏衣服时用了大量省略号,表现鲁迅的滔滔不绝、兴致很高;后半部分也用了很多省略号,将鲁迅先生生闷气的情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前面写鲁迅滔滔不绝,后面写他沉默不言。前面是鲁迅先生在逗萧红,后面试萧红反客为主,逗鲁迅说话。看这些细节,我们就感觉到鲁迅先生童真的一面,萧红天真可爱的一面。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都是萧红以一种童真的视角在叙写。
2第二次“说与不说”当时冯雪峰住到了鲁迅先生的家里,但鲁迅先生没有告诉萧红这是冯雪峰。这一段的描写就像一部微型侦探小说。一开始就设下一个疑:“鲁迅先生家生客人很少,几乎没有,尤其是住在他家里的人更没有。”接下来就写萧红一步步破疑解疑的过程:初看似乎对的——态度很活泼,不大像个商人——这个商人,开明得很,在中国不常见——“这商人可真怪,怎么专门走地方不做买卖的”——海婴叫“这位商人”为X先生。萧红一听就明白X先生是谁。从一般的叙事来说,这个过程是不必要的;然而萧红写得这么细,就是以一种儿童的视角在写,把自己当作孩子在写。
所以我们看这段文字,小孩子天真好奇的心理跃然纸上。我们读到这里还不够味儿。鲁迅先生在冯雪峰走了之后,在地板上绕了两个圈子问萧红说:“你看他到底是商人吗?”萧红回答说:“是的。”
客人走后,鲁迅可以告诉萧红X先生是谁了。所以鲁迅先生本希望萧红回答“不是”;或者希望萧红主动发问“他到底是谁”。但是萧红很有意思地直接说:“是的”。鲁迅先生想说,可是萧红偏偏挡住鲁迅先生的话,不让他说。一个想说,一个不让说,萧红的天真可爱似乎已经在我们眼前了。
四、叙述的错位:
对“爱”和“温暖”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萧红在鲁迅先生面前的这种小女儿姿态,她在鲁迅先生的家里的点点滴滴,这似乎都表明她享受着整个家庭带来的那种温暖和爱。这种将自己当作小孩子,追寻家庭温暖的叙述,恐怕和她个人的经历是有一定的关系的。我们知道萧红从小母亲去世,父亲和继母待她很冷淡刻薄,所以她从来没有感受过家庭的温暖。她后来碰到的几任男朋友或者丈夫——汪恩甲、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其实都没有给她想要的那种爱与温暖。所以萧红一直讲:“我对爱和温暖是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的”。我觉得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正是始终缺爱和温暖,特别是父爱的缺位,她才会在鲁迅先生家里有这种特殊的感受。
然而萧红的这种记叙和许广平的记叙却存在着某种错位。那段时间萧红几乎天天到鲁迅先生家里来。许广平有一篇文章叫做《追忆萧红》,她在里面说道:“这时过从很密,差不多鲁迅先生也时常生病,身体本来不大好。萧红先生无法摆脱她的伤感,每每整天的耽搁在我们寓里。为了减轻鲁迅先生整天陪客的辛劳,不得不由我独自和她在客室谈话,因而对鲁迅先生的照料就不能兼顾,往往弄得我不知所措。”胡风的太太梅志写了一篇文章叫做《“爱”的悲剧——忆萧红》,转述许广平的话:“萧红又在前厅……她天天来,一坐就是大半天,我哪来时间陪她,只好叫海婴去陪她。我知道,她也苦恼得很……她痛苦,她寂寞,没地方去就跑这儿来,我能表示不高兴,不欢迎吗?唉!真没办法。”由此可见,萧红每天的造访已然给许广平带来了不小的烦恼。
这样的话,萧红在鲁迅先生家里感受到的这种温暖和许广平的感受之间就存在着一种错位。而我认为恰恰是这些错位让我们感动。因为从理性的角度来讲,萧红当然应该知道先生病了,不应该常来,少打扰为好,以先生的健康为要。从人际交往的角度也是一样,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每天跑到人家家里去。这都是从理性的、常规的角度去思考这样的问题,然而萧红的行为偏偏是非理性的。另外,许广平的不满,许广平的一些微词,或多或少应该是有所表现的。萧红这么敏感的人感受不到吗?照理应该是感受得到的。但她却没有感受到,显得很迟钝。这都说明她对于这种爱和温暖实在太渴望了,情感遮蔽了理性。所以这种错位体现出的恰是萧红纯净的内心和对爱、对温暖的无限的渴望。
萧红与萧军
以上是我的一些读书体会。我想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三位老师也有很多的体悟,有请三位老师分享。
五、“碎片化”的结构
徐承志:针对这篇文章,有同学提出,这篇文章看起来好像没有一条主线,文章的行文显得支离破碎,但是读来又觉得很打动人,不知何故。
针对同学们的疑惑,我们在课上就对这篇文章“碎片化”的特点进行了一些探讨和分析。
首先,本文“碎片化”的结构在萧红的作品里并不是个例,她经典的小说《生死场》以及《呼兰河传》都呈现出这样一种叙事特征。有人评价说“萧红以自己独特的叙事风格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散文、诗歌之间的一种边缘化的文体风格”。
其次,本文的“碎片化”特点,可能对其他作品有所借鉴。比如说当时上海的“新感觉派”,施蛰存、穆时英都采用过类似“蒙太奇”的手法写作散文。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她不加议论、放弃抒情,行文如一幅幅电影画面般呈现给读者,有着明显的“蒙太奇”手法的影子。
再次,本文“碎片化”的结构和成文方式有着莫大的关联。这篇文章不是一篇完整的、一气呵成的文章,本篇文章是萧红把她对鲁迅先生很多零零散散的回忆整合在一篇文章之中的。客观来说,这样一种编整的过程本身就很难以一个具体的主题进行串联。
最后,本文“碎片化”的特征和萧红的对于鲁迅先生的情感密不可分。萧红的整个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都是在这样一种极度缺乏长辈或者说父爱的环境下度过,只有祖父给她一些微弱的爱,在她祖父死后,她的家庭甚至是几任情人都没有给予她渴望的温情,所以萧红一直都是缺爱与温情的,直到来到上海之后遇到鲁迅先生,鲁迅先生补足了她缺失的长辈之爱。这篇文章不以结构组织见长,更以情感取胜的效果。她不在乎鲁迅要在他人眼里塑造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她的眼里,这就是一种爱,一种温暖,她要把这种爱和温暖呈现出来,她的情感是激烈的,在这一刻理性是难以驾驭情绪的。
本文的这一特点让我想到了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祭侄文稿》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同样蕴含着喷薄的情感,同样不以“章法”取胜。文艺作品有一种共通的东西,就是要表现人性、表达人的情感。本文能之所以够成为一篇经久不衰的回忆类文章的典范,或许正和它“以情驭文”的特色有着密切的关联。
六、冗余的深情
徐婷育: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自己在上课过程中和同学们一起探讨的关于这篇文章“冗余”的特色。冗余一般指和文章的中心表达上没有什么关联的话,我们自己写作时这一点常常是大忌。但是萧红在这篇文章中出现的大量冗余文字却构成了她文章别具特色的深情。
1废话首先我找了典型呈现出废话特色的几个段落,它们篇幅都不小。如写她在去拜访鲁迅先生的时候,写海婴是如何顽皮,如何活泼,如何把面饼捏成各种形状。然后下面是写许广平当年是怎样去天津读书、怎样考上家庭教师、怎样艰难赚钱的。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不禁要想,如果我要了解鲁迅先生的话,我需要去知道他儿子把这个面饼捏成多少种形状吗?我需要去了解他妻子当年到底赚多少钱,又是如何考上家庭教师的吗?这些对于我们读者来讲似乎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对于塑造鲁迅先生的整体形象也没有帮助。从通常意义来说,这就是典型的废话。
但是对我们来说毫无意义的东西,对于萧红来说却是具有深意的。由于鲁迅对她太过重要,像父亲一样,像长者一样,像领路人一样,对她人生给予了从来都没有得到过的强烈的爱和温暖。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人,和他所相关的一切都是重要的。所以她要把跟他交往过程当中的点点滴滴都全面地呈现出来,哪怕它可能跟文章中心关联并不是很大。她要用拍电影的方式,把当时跟先生交往的所有细节、所有东西,包括当时先生周围的人到底都在做什么,一一呈现给我们。正是这样一种如数家珍、巨细无遗的表现方式,给了我们一种最真实的冲击力,这也可以反映萧红对于鲁迅先生的感情已经上升到了爱屋及乌的地步,所有关于他的一切,对萧红来说都非常重要。
2啰嗦除了废话之外,整篇文章还呈现出一种非常啰嗦的特点。比如第一段:“鲁迅先生一边抽着烟,一边剥着瓜子吃,吃完了一碟鲁迅先生必请许先生再拿一碟来。鲁迅先生备有两种纸烟……每五十枝的价钱大概是四角到五角,是鲁迅先生自己平日用的。”我们看一下一共才几行,就出现了无数个“鲁迅先生”。包括《回忆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中一开始的时候,也提到:“鲁迅先生的笑声……鲁迅先生走路……鲁迅先生不大注意……”在这篇文章当中,一共出现了多次“鲁迅先生”。
《黄金时代》剧照
一般情况下,我们的写作习惯是如果主语前后都是一样的,我们会用一个主语统摄与之相同的部分。但是萧红却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地在这里重复,听起来更像是一种深情的呼唤。这并不是一种偶发现象,在《呼兰河传》当中,她也曾一遍一遍呼唤祖父。鲁迅先生跟祖父一样,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在短短的几行字里面,她也才一遍一遍深情地呼唤鲁迅先生,她已经不再去考虑这种啰嗦至极的称呼对读者来说会不会产生什么反感或腻烦的心理。
还有一个细节大家可以看一下,萧红在文章开始的时候是区分对于鲁迅的称呼的。如果对外人进行表述时,她会把鲁迅称为“鲁迅先生”。但如果自己内部交流,也就是她和鲁迅先生谈话,或者是许广平先生和鲁迅先生谈话,她的称呼会变化,称其为“周先生”。但是到文章中间部分,我们会发现这个称呼已经乱了,再也没有这种内和外如此清晰的区别,一会“鲁迅先生”一会“周先生”,两者交杂混乱地在进行使用。说明萧红的情感在写作到此处的时候,已经到了一种无法自控的地步。我们自己在情感特别浓烈特别充沛的时候,也会呈现出一种语无伦次的特点。萧红也是这样,一遍遍重复,语无伦次,甚至到了完全没有办法处理自己情感的地步。
在此文字里行间的表述过程当中,我们看到的正是冗余所带来的喷薄式的强烈情感。
七、细腻的书写生命状态
柳怡汀:我想分享的是关于萧红的细腻。鲁迅先生在《生死场序》中也称赞过她,说她是有“女性作者的细腻的观察”的作家,我们可以通过对《回忆鲁迅先生》的耙梳,来体会萧红的细腻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是她的观察力可以细到生活的微末之处。本篇课文不仅体现了鲁迅先生这个人的形象,也构建了鲁迅先生的生活空间。比如她在写鲁迅先生卧室的时候,发现桌子上有一个“方形的满浮着绿草的玻璃养鱼池”,并细致地发现里面游着的不是金鱼而是灰色的扁肚子小鱼,这个一般人是不大会发现的。这些细节高度接近生活本身的状态,所以这样的写作可以体现出一种生活的真趣,这样的鲁迅和鲁迅生活才真实。
第二点,萧红的感受力可以细到感官的末梢,这是萧红作为女性作家独有的特质。她在写《生死场》的时候,可以感受到那种大地冻裂的疼痛。她在写《呼兰河传》的时候,可以感受到祖父花园里面的植物都自由地生长,所以她说:“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在写《回忆鲁迅先生》的时候,虽然对象是鲁迅,但我们发现她的笔触中总是带有她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比如说她可以细致体会到“卧室在黄昏里边一点点地暗下去”,可以感受“客厅没到黄昏就先黑了,背上感到些微的寒凉。”
第三点,观察力与感受力再结合细腻文笔,我们可以发现当萧红在书写人的时候,特别善于细腻地表现生命状态。生命状态本来很抽象的,但萧红善于把它写在一些具体的点上。文章多次描述鲁迅先生家里的物件时使用“站着”,起先读的时候会觉得“站着”可能就是较通常的拟人的写法,表现萧红比较可爱的童真视角。但是当我们再往下读的时候,就能体会到一些新的内涵在里面,比如说鲁迅先生病重的时候发热,许广平先生给他画温度表,萧红说:“那表画得和尖尖的小山丘似的,又象尖尖的水晶石,高的低的一排连地站着。”温度表的“站着”,表明先生的温度比较高并且起伏比较大。但是这个词一出来,我们就会想象到鲁迅在跟这种热度跟疾病做斗争的生命状态。她在写鲁迅先生很激烈地咳嗽的时候,肯定是很心疼的,她写道:“楼上鲁迅先生的咳嗽声,都搅混在一起了,重续着、埋藏着力量。在痛苦中,在悲哀中,一种对于生的强烈的愿望站得和强烈的火焰那样坚定。”这个“站”的背后显然可以强烈体会到鲁迅先生的生存意志。
萧红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她这样写,不像是那种正面塑造鲁迅战士形象那么刻意。我们常常评价萧红这篇文章表现了鲁迅先生生活化的一面,但其实也表现了鲁迅先生作为战士的一面,而且生活化的一面和作为战士的一面是不矛盾的,非常好地交融在他的形象中。鲁迅先生在《这也是生活》的最后一句其实也这么讲:“战士的日常生活,是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关联,这才是实际上的战士。”
嘉宾对谈
蔡斌: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参与上海中学语文组的集体备课活动。几位老师无论是作为个人备课,还是作为集体备课,都具有很高的质量,使我深受启发。我觉得在我们现在的语文的教学的实施的过程当中,高质量的集体备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今天我们景云书房的活动,又是在一个向社会开放的、便于让社会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