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村庄主题征文四李淑珍

主题征文

(四)

李淑珍范文静金立春闫政敏王双宁郑玉蓉

(六人诗选)

★李淑珍

静静的村庄(外一首)

一棵千年的老核桃树上,

有一只在谛听的耳朵

静默的村庄,紧闭着嘴巴

游荡的风,在旷野上四处乱窜

寻找着那些秘而不宣的故事

成串成串着火的红辣椒

像随时可能炸响的鞭炮

金黄的玉米棒子,山一样堆在门前

撒着欢儿的小黑狗,掀起拼贴着梅朵的布门帘

一手拿着弹弓,一手提着箩筐的小脑袋钻了出来

“嗖”地一声,一块小小的土疙瘩子弹一样地飞了出去

突然,天空飘起了雪花

无数白色的碎屑飘落下来

就像鸟儿被扯碎的羽毛

青青的篮子

篮子,青青的篮子

落满尘埃的篮子

就挂在屋檐下

叩响土窑洞木门上锈迹斑斑的门环

“哐啷”一声,打开门

飞奔出一群穿红着绿

甩着粗黑的麻花辫的女孩子

她们就是我记忆里漂亮的九个姐姐们

后面跟着的是

她们最小的穿着碎底蓝花布衫的被称作跟屁虫的小妹妹

针脚细密的鞋垫上,飞扑的蝴蝶落在了鲜妍的牡丹花上

细长的手擀面,在汤锅里莲花般地转

炕桌上,飘溢黄酒的香

比女儿红还要甘醇

红磨坊水井旁打麦场

都曾有过她们美丽的身影

和银铃般的笑声

只是,唢呐一吹

一顶一顶的花轿,就抬走了一个一个花一般好看的姐姐们

最后,连最小的妹妹也走了

地坑院一下子空了

空了的,还有十个姐妹们

曾经装过青青的芨芨菜

装过金黄的麦穗的

青藤编织的篮子

李淑珍,女,笔名,草叶、飞花追梦。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协会员,庆阳市西峰区作协副主席。作品散见《都市生活》《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四川散文》等文学期刊。出版有散文集《简单爱》。

★范文静

村庄

村庄,多少人走出来再不想回去的地方

村庄,又是多少人走出来再也回不去的地方

我是走出来再也回不去的那种

离开村庄的时候

我从来没想过有一天我会如此想念村庄

可是当我想回去的时候却发现

那里早已没有了我的根

梦里的村庄

雨后的小路,湿淋淋的伸向远方

幽绿的庄稼,散发着诱人的气息

袅袅的炊烟,舞动着身姿

泥土潮湿的芬芳,扑面袭来

一切都是最初的模样

也是最好的模样

这故乡的模样

我心中最美最爱的地方

如果没有人事两非,时过境迁

我又该是如何的欢欣雀跃

如果那袅袅的炊烟

是从母亲的灶台内升起的

我又该是如何的幸福

密密匝匝的玉米杆

挡住了我极目四望的目光

这么多年

我以为我早已习惯远嫁的苦涩

可是梦醒后

我,依然后悔

年轻时离家的冲动

范文静,甘肃庆阳宁县人,现居住新疆。热爱生活,喜欢文学,工作之余,用心灵写字,用真情赋诗。文学作品散见于各文学报刊、平台!

★金立春

怀念村庄

村庄已不是过去的村庄

村庄被拆迁面目全非盖起了高楼或修成公路或其用它途

农民脱了胎换了骨变成城里人真有点沾沾自喜

可我还是怀念旧村庄

在这个村庄里

小时同伙伴赶集疯玩

放学回家割草放牛踏菜园

小憩时用烟盒叠成三角板来玩耍

晚上骑自行车赶看千载难逢的漏天电影片

年长成家后,自知养家难

养鸡养鸭养猪养羊来过年

种上几亩责任田粮食青菜自供自足二年用不完

如今进城开支大

粮油米面水电物业都付费

全民经商不可能,商店一家连一家

专家还在鼓动农民都进城

试问粮食作物谁来种?

村庄本是农民发挥特长的舞台

农舍就是农人风雨夜里避风港

所以乡村必振兴、乡村必美丽

怀念村庄

文:金立春

南飞返巢的燕子在空中盘旋

找不到原来的那个鸟窝

村口的那颗钻天杨向上苍伸手

祈盼从空中把飞过的洁白哈达摘下来

送给芸芸众生

村里百分之八十以人都溶入城市

只剩下几位空巢老人留守儿童

在用手机时不时给儿女亲人

晒孙子

晒夕阳

晒黄昏时隅尔路过村庄

的车辆及陌生面孔

金立春西峰董志人,一位地地道道的老农,偶尔在黄土地上拾起掉落的字,敲打成文章自喜。★闫政敏

我可爱的故乡

我回到了老宅

见到了老宅门前那棵枣树

很老却很繁茂的枣树

枣花不大也不香

可枣很甜

依稀中有人在唤我的乳名

儿时玩伴用热情把我包裹

我们端着饭碗坐那斜生的枝杈上

比赛看谁吃的最快

脑袋放进碗里

看谁能把碗底的饭渣舔得最光

摘一片叶子放嘴里

模仿鸟儿的婉转

用红透的枣果做小篮

比谁做得快做得多还做的最好看

铺一块麻袋睡在枣树下

看天上的白云飘过又飘来

猜想长大后的模样一定很帅

叶子后面鸣蝉

把我唤上树的顶稍

蝉飞了我跌落了

像一片飘落的枣叶

坠入无底的黑洞的深渊

后面还追着母亲惊慌的呼喊

茶杯翻倒

茶水淹没了半个沧桑的脸

还有一枚泡胀的红枣

我只是爬在书桌上

梦游了一回久别的村庄

闫政敏,笔名,端木横,男,汉族,大专文化,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人,乡镇干部,业余文学爱好者,★王双宁

一棵老柿树(外一首)

初冬的故园

远远就看到老屋前

那棵火红的老柿树

红的耀眼

红的苍凉

满树的绿叶

已随寒风飘散

只留满树的红柿

孤守枝头

似过年时老屋门前的灯笼

召唤远方的游子

曾在树下嬉闹的童年玩伴

已好久未回故园

曾经的约定

变成了遥远

曾在树下忙碌的老人身影

常常出现在儿女梦里边

到了收获的季节

如今已无人问津

只留满树的火红

让野雀啄食

一棵老柿树

红出了一道风景

一棵老柿树

红出了几丝乡愁

一棵老柿树

红出了一生无奈

空虚的村庄

没了年轻人的

村庄

被掏空了心

村头的大槐树

空虚的伫立

羸弱的老人

艰难的耕种

荒芜的梯田

无奈地栽上了核桃

放学的孩童

背负沉重的牵挂

默默地

思念远方的父母

没了心的村庄

没了活力

眼巴巴的

期盼——

热闹的年关

王双宁,男,汉族,正宁县宫河镇人,现供职于正宁县宫河镇中心敬老院。从小喜爱文学,出身贫寒,为人忠厚务实,做事认真负责,工作之余坚持写作,曾先后在《中国人口报》《甘肃日报》《甘肃农民报》《陇东报》《甘肃科技报》《子午文学》《正宁文艺》《牛苑》等媒体发表各类文学新闻作品多篇,部分作品获奖。

★郑玉蓉

村子老了

那时候村里有涝坝有沟畔大片桃杏和李子园春风里杨柳絮飘洒舞翩迁布谷鸟鸣唱音调不变田垄里成群的花布衣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赶马车送粪的青壮年甩一杆子响鞭村北头噼啪呲溜蹿上南塬晒太阳的老张头眯着眼抓住个泥猴牙子就问二斤棉花二斤铁哪个重答案总是差很远改革浪潮由南向北席卷高原汉子放下马鞭撇下父老妻儿离开村子下海赴北上广捞大钱只愿儿孙后辈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进工厂站在流水线轰隆隆机床载满母亲的叹息妻子的思念娇儿懵懂的那双眼后来流行“外来妹”显身手村子里从此罗雀屋檐留守儿童陪老人翘首期盼责任田等来土地流转彩钢瓦房代替了地坑院鸡鸣犬吠的沟边装载机顷刻延伸了地平线新农村盖起高楼大厦乡下人不再把城市迷恋归来依然是那条好汉却找不见夕阳里牛羊满圈村小学早已改头换面老张头的孙子驰骋讲台都说那是他爷爷坟头冒青烟桃杏李子园滋润几代人村子老了村魂没有散郑玉蓉,网名山外山,水利工程师,环县作协会员。喜欢文学和音乐艺术,偶有文章见于《陇东报》、《环江》、《山城堡》等刊物和“陇原风”平台。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唐●李商隐)。故乡是我们永远的眷恋,村庄是我们永远的根!故乡这块厚重的土地上,长眠着我们的祖辈,流淌过我们父母的汗水,印满了我们童年的足迹;故乡有我们太多太多的欢乐和记忆;泥巴路,土窑洞,大涝池,老槐树,弯弯曲曲的山沟路,甘甘甜甜的山泉水,风吹麦浪,鸟鸣花香,牛牟羊欢,炊烟悠长……,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及乡村振兴、撤镇并村、新农村建设等政策的实施,故乡已不再是曾经的故乡,传统的村庄已渐渐消失,成为是城市的翻版,留给我们无限留恋和惆怅。“陇东乡土文学”微平台从即日起开展“主题征文”活动,陆续编发各位文友关于眷恋永远的故乡、怀念曾经的村庄、思念挚爱的亲人的诗歌、散文作品,表达和抒发对故乡的热爱、怀念之情!欢迎大家投稿:稿件要求原创、朴实、深情。诗歌1---2首,散文1篇,附作者简单简历、生活照。注明“主题征文”。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tz/100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