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曹植墓
李法会
规划徒步上梁山时无意在地图上发现东阿鱼山曹植墓,原先只知道曹植曾被封为东阿王,不知道他去世后埋葬在哪儿,决定绕路去拜谒曹植墓。儿子问曹植墓是怎样的,在网上找到几张图片,感觉应该至少应该有一处院落供后人祭祀。我说,不管曹植墓是规模多大的景点,甚或就是一个坟堆,或就是个衣冠冢,我们必须去朝拜,拜谒文学大师曹子建。
鱼山在鱼山村村子东边,曹植墓在山上,小山村就有了文化色彩。其实一进鱼山村就感觉到了曹子建的存在,村中墙上水彩画遍布,最多的内容是关于曹子建的故事、洛神的故事,并各种版本的七步诗写满墙壁,温习一下吧,算作与曹子建有约:“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称帝,曹植为相,曹植才华横溢自然招来曹丕嫉恨,“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你不是有才吗,好,七步成诗放你一马,七步成不了诗,要你性命。政治就是如此狠毒,不念人情,不念兄弟,这哪是玩文学的曹子建所能理解的啊。因了有才,差点丢掉性命;因了有才,救了子建一命。七步诗写成,死罪免过,但是必须离开朝廷,回到自己的封地东阿。
其实逍遥地做个东阿王也蛮不错的,可是世间哪个人能参透啊!
子建,你在东阿过得可好?
鱼山在黄河北岸,不高的一座小山,因为已经开发成旅游景区,整个山的西面和南面都圈上了围墙。在西北面刚一出村,即能看见高大的摩崖石刻“东阿王”,字迹不太清晰,应该刷点红油漆了。向南是曹植墓正门,阙柱风格,厚重简朴,是汉代特征。南侧门是售票处,要20元。我们问售票员,这个墓是真的吗?售票员说,全国有好几处曹植墓,我们这个是真的,其它都是假的。说得斩钉截铁,或是当地人的子建情节吧。正对大门的就是曹植墓,依山而建,前有甬道,两边石柱高耸,用汉代流行书法隶书书写:魏故陈思王曹君之神道。曹植死后谥号曰“思”,曾被封为过陈王,后人也称曹植为“陈思王”。神道两旁有四组石马石兽。陵墓应该是挖进山体里边去了,外露仅有砖砌的三面,券形拱门被青砖封死,青砖风化严重,有沧桑的年代感。墓南边石碑是沈雁冰题写碑文:东阿王曹子建墓。问两个孩子是否知道沈雁冰,都摇头,还是听老师的吧。《子夜》的作者是谁?茅盾。这个孩子们知道。茅盾原名沈雁冰。再南边是碑林,少不了各种版本的《七步诗》,找到两位文学史上学过的熟人,臧克家和端木蕻良。臧克家的悼念诗为:“生平未展志凌云,诗国陈思王位尊。墓道幽明通今古,斯人已去故物存。”水平一般,曹植墓题诗要能衬得起曹植啊。墓北边是“曹植隋碑”,此地最早的石刻了,低矮的小房子里边保护着隋碑,仅能看清“魏陈思王陵碑”字样。曹植墓大体如此,算有一定的规模,追思两千年前,本风流倜傥的曹子建抑郁来到鱼山揽胜,借以排遣内心的郁结,一生就此过去,政治上没再有任何施展,终至埋骨鱼山。历史的吊诡之处恰在于历史记住的不是子建的政治才能,而是他的诗才。我最早知道曹植的诗想来应该是初中的一篇课文,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描述延安军民防线的动作,作家引用了曹植的“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知道了这是曹操的儿子写的,再后来知道这是曹植《白马篇》里的句子。做少年英雄往往是英雄少年的梦,文士曹植也会有梦,如果说这首诗本是写给他哥哥曹彪的,毋宁说曹植在自说自话,就是写给曹植自己的:“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多么豪迈!结句建功立业的梦也是几乎天下所有男儿想说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想那曹魏政权,少了一个曹植可以,中国古代诗歌园地,少了曹植,肯定有一片荒芜。
沿着子建踏过的鱼山石径,登临揽胜。拐过小山弯,有一处石坑,题为“浴仙池”,说是何仙姑在此洗过澡,或鱼姑在此洗过澡。何仙姑是八仙之一,鱼姑是当地人虚构的神仙,本是玉皇大帝的义女,下凡管理天下的鱼,没想遇到曹子建,肯定各自留有一番情,无奈要服从玉帝命令,返回天界,曹植命人修建“鱼姑庙”纪念这位仙女。这个池子仙女洗过澡,吾辈浊人不能多看啊。池子上方是一片独特的岩石结构,石片层叠弯曲,说是地质上的皱褶,怨不得大门口还有一块牌子,叫“省级地址公园”,山不大,看来还会有其它地质状态,应该是个地理科普的好地方。半山腰平坦的大石上有几个深坑,脚印大小,应该会起个名字,果然:仙人脚印。傅会为铁拐李、吕洞宾的脚印,小的是何仙姑的脚印。八仙来此,也是来凭吊曹子建的吧。登上山顶,东边黄河绕过,沃野千里;南边,一带远山,通达泰岳。山顶还算平坦,有瞰日亭遗址,亭子的地基还在,石块散落四处。传钊说,只知道收门票,也修一修啊,多好的景点啊,废弃了。有亭子也好,没亭子也好,做个远眺的动作吧,拍个照留念。
北边下山,半山腰有“上吾梵天”牌坊,我们正好是“下吾梵天”,我们是不是走反了呢?应该在北侧登山为好啊。再下有巨大的石坑,没有水,叫做“洗砚池”,曹植当年洗砚台的地方,天然的石坑。巨大的石壁岩石一层一层的,这个是不是叫做页岩呢?地理没学好。向北有“梵音洞”,巨大的石洞,铭文说当年夜深人静时曹植在此听到隐约的佛乐,谱成“梵呗”乐曲。鱼山南边就有一座寺院叫做“梵呗寺”,寺院因此得名。我们钻进洞去,黑漆漆的,有些瘆人,听不到佛乐的,因为没有佛缘啊。出梵音洞下山,有读书亭,曹植读书之亭,假古董吧。倒是有一块石头,一米见方,卡在树间,形状似绵阳,叫羊茂石。地理学上叫崩塌,就是山上滚落的石头。这个得摸一摸,合个影,因为当年曹植肯定摸过,咱也摸一摸沾点文气。这一次不爱照相的传钊也和石头合了个影。再向北转过又一山弯见到了我们在墙外看到的摩崖石刻。登上“七步桥”,好好欣赏石刻。除了“东阿王”三字外,还有正下有“鱼山闻梵”大字,左下有曹植《洛神赋》名句:“翩若惊鸿,矫若游龙。”右侧石壁有一巨大的“佛”字,拜拜吧,见佛就拜,没错的。
原路回转,一组古代建筑是新修的“子建祠”,对联高度赞颂了曹植的成就:“帝家诗子,诗国帝王。”恰如其分。门前的一对石兽石片脱落,斑斑驳驳,应该是古老的东西。祠内有巨大的曹子建铜像,背后当然是曹植代表作《七步诗》了。生前郁郁而终,死后荣耀千古,文人的价值。
子建,再约!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