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汉语少数民族文学的语言问题:
族性空间、对话与互文*
王植
摘要中国在当代和现代转型期的汉语少数民族文学,在语言问题上具有复杂的对话与互文性质,颇具思辨的空间;而这最直接的体现在作品族性空间的构建之中。本文以彝族现代诗、《科尔沁旗草原》为案例,辅以相关论述的检视,对族性空间的方方面面进行分析,尝试初步探讨理解汉语少数民族文学语言问题复杂性的可能。
关键词:转型期,汉语少数民族文学,族性空间,对话,互文
少数民族文学的语言问题,一直是创作与研究的重中之重。无论从哪个方面切入它,都是对写作者身处的复杂历史情境的一种走入。穿越其语言运作的秘密,我们看到的是种种内外因素结合的作用下,写作者的意识形态,与及他们不同的时代和国族想象。而中国社会在几次转型期[1]产生的颇为壮观的汉语少数民族文学,正以其语言层次上多面向的复杂性,诠释着时代深处权力与知识的编配,情感和思索的暗影。
理解这“多面向的复杂性”,视野的选择至关重要。在此,汪晖教授“跨体系社会”的概念恰可以作为讨论的开端:“包含着不同文明、宗教、族群和其他体系的人类共同体,或者说,是指包含着不同文明、族群、宗教、语言和其他体系的社会网络。它可以是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区域或一个国家。[2]”从而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区域的方法:有别于传统的、纵向的、白癜风医院去哪家最好中医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