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编之前的掐指一算吗
昨天就是正日子啦
小编当然不会错过
一路狂奔至小岛最南端看“大事”
(不知咋回事,又想发福利~)
摇呀摇
摇到小岛最南端
最南端就是小小岛西来桥
昨天上午
西来桥文体活动中心6楼济济一堂
很多大咖,长枪短炮也不少~
他们在干啥呢?
见证一本透着浓浓乡情的书长篇小说《西来桥》再版首发
△长篇小说《西来桥》成书于上世纪90年代,新四军老战士戴洵在古稀之年拖着病体克服种种困难写出本书,讲述了一个个扣人心弦、惊心动魄的抗战故事,讴歌了小岛人民浓烈真挚的家园情怀、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西来桥》可称得上《扬中日报》连载冠军
连载时间比小编在新闻中心工作的年限还长……
从报纸上的黑色铅字变成一本装帧精美的书
吓得小编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装帧精美的《西来桥》
△插画萌萌哒
戴洵老人的家属
特地从北京、深圳等地赶到扬中
出席《西来桥》再版首发式
△戴洵老人的三儿子史南宪先生、三儿媳侯海玲女士、孙子史海泓、外孙李晟
戴洵的三儿子史南宪回忆说
母亲对家乡深深地眷念着
晚年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我是西来桥的姑娘。”
△史南宪向在座嘉宾介绍了戴洵老人的革命人生和创作经历
为了支持家乡的建设和发展
戴洵老人的亲属一致同意
将《西来桥》原始手稿捐赠给西来桥
△捐赠协议签署仪式
△《西来桥》原始手稿
见证一本蕴含古老匠心的画册西来桥糏塑《指尖上的艺术》首发
△通过口口相传留存下来的古老糏塑技艺,在西来桥这座江心岛镇上绽放出新的光彩。
微扬中之前也报道过西来桥的花圆子
再次见面,花圆子有些不一样了
现在可是上过央视《味道》的花圆子啦
西来桥第四代糏塑传人黄金龙
因奶奶会做花圆子而接触糏塑
凭着自己的悟性自创风格
荣获多项省市级荣誉、金奖
他说:糏塑手艺失传很可惜
自己有责任将这项古老技艺毫无保留地传下去
△黄金龙从小跟着奶奶长大,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19岁就凭着一双做花圆子的巧手养活自己。
什么叫近水楼台先得月
说的就是西来桥中心学校的学生们
糏塑已经走进校园啦
△西来桥中心学校学生汤甜甜讲述同学们和糏塑的缘分
这个红衣服小姑娘听得特别认真
她就是西来桥中心学校四年级学生张欣然
因为是糏塑第三代传人姚圣法的邻居
她跟姚爷爷学过做花圆子
不过,她也说了
自己只会做简单的,糏塑粘不住,很容易掉
小姑娘,加油哦,小编看好你
△张欣然听得很认真
别看她年纪小,张欣然可是上过央视的人
问起她看《味道》关于扬中那期节目的感受
小姑娘点评说,他们太会剪(辑)了
(这位童鞋,你这是几个意思?!)
《指尖上的艺术》
不但有很多精美的造型
也有糏塑这项古老技艺的详细介绍
更妙的是还配了地方风情诗
△《指尖上的艺术》内页
昨天
还来了两位重量级嘉宾为这本书镇场子
江苏大学出版社总编芮月英说
扬中人的乡土情怀和敬业精神很赞
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张丹说
有了连绵不断的文化积累
西来桥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芮月英致辞
△张丹致辞
见证一座前所未有的民艺馆“西来桥糏文化艺术馆”揭幕
有糏塑传人,进校园传播,出糏塑画册
这还是远远不够的
西来桥还打造了一座糏文化艺术馆
并请来了一位重量级大咖
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授匾牌
△授匾牌现场(旁边的姑娘笑得好欢欣)
陈履生先生说
这是他第三次来西来桥
虽然不多,但是次次印象深刻
他说虽然西来桥有了糏文化艺术馆
但还可以在从多方面深入发展
他希望中国多一点博物馆
家乡多一些博物馆
让子孙后代在博物馆的氛围中成长……
△陈履生现场致辞
插播!插播!插播!
昨天下午
陈履生开讲《博物馆的文化魅力》
讲座现场济济一堂
不过,没有赶过来的各位
就像去博物馆看展览一样
有些精彩有些魅力就得亲身感受
小编真的没法补啊
看点照片过把瘾吧
(才不会告诉你们小编拷了PPT学习)
△陈履生讲座现场
拉!回!正!题!
现在带大家参观“西来桥糏文化艺术馆”
它就在西来桥中心学校大门对面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陆艳华与陈履生为艺术馆揭幕
一楼主要是糏塑作品陈列和传人简介
二层主要是糏塑制作工坊和部分作品陈列
△馆内部分场景
△参观场景
△有个妹子边看边问:里面有馅吗?花圆子泪奔中~
看完小小岛这场文化盛事
你的感受是什么?
陆艳华部长想到了余光中的这首诗——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
无论是长篇小说《西来桥》
还是画册《指尖上的艺术》
或是西来桥糏文化艺术馆
都凝聚着西来桥人对家乡的深情
无不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乡愁”
△看,“乡愁”深深地吸引了他们
你喜欢这份“乡愁”吗?
有16份送给微扬中粉丝噢
来啊,底部留言勾搭小编~
△一份来自西来桥的美丽“乡愁”
图文
端木编辑
余稚
制作
大胡子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