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佛教文化,许多人觉得那是一个很神秘的彼岸世界,与现实人生似乎毫不相关。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与佛教不可分离,简直如空气一般。佛教自两千多年前由印度传入中国,经两千多年浸润碰撞,以佛经翻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演变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佛教推动了汉语句法的发展,还为中国的翻译方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其深深渗透进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很多日常习语皆来自佛教文化。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写的《俗语佛源》一书,其中记载赵朴初先生在“文革”中曾对一位青年学者推心置腹地说:“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的成份……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现代日常用语多出于佛教经典,以下为例:
想入非非
俗称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为“想入非非”。如端木蕻良《曹雪芹》十九:“霑儿就爱想入非非,不理他也就没事了。”此语出于佛经中的“非想非非想天”或“非想非非想处”。三界中以无色界为最高,无色界四天中以“非想非非想天”为最高,又名“有顶天”。《楞严经》说:“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非想非非想处。”另据《俱舍颂疏·世间品三》说,此天据诸天之首,其中众生定力深湛,已经没有下地的“粗想”,但也并非暗昧无想,而是还有“细想”,故称“非想非非想天”。无事不登三宝殿
三宝,即佛宝、法宝、僧宝。三宝殿,即佛殿。佛教寺庙中,有礼拜、供养等法事方入佛殿,无事不得随便在此走动吵嚷。后引申为有事才来。刹那
梵语“Ksana”的音译。佛典中“刹那”指“时之极微者”,即非常短的时间。“刹那无常”、“刹那生灭”、“刹那三世”等也是佛教用语。现在人们还常用“一刹那”、“刹那间”等词。现身说法
佛教宣称释迦牟尼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讲说佛法,是为现身说法。后来指以亲身经历为例证,对人进行解说或劝导。现身的意思已经由显现人身变为亲身经历。三生有幸
三生,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有幸,形容极大的幸运。三生都很幸运,形容运气机遇极好。早知今日,悔不当初
今日之果是当初之因的延续。众生在尝到苦果之后才“悔不当初”,而菩萨深明“因果”之理,终无懊悔。故曰“众生畏果,菩萨畏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出自《涅盘经》:“种瓜得瓜,种李得李。”愁眉苦脸
“愁眉”是古代一种化妆术。“苦脸”源于佛教。佛教认为人生就是个苦海,并称人的脸形天生就是一个“苦”字:双眉是草字头,两眼与鼻子合成中间的“十”字,嘴下面是“口”,加在一起就成了一个“苦”字。差别
在佛学上,这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差别”指事物的差异、不同,针对平等而言,是妄念的反映。舍离差别之见,才能达到开悟境界。如众生平等,怨亲不二,即是无差别境界。执着
原为佛教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佛教认为,众生虚妄的执着是很多的,主要的“我执”和“法执”。“我执”就是固执常一不变的主宰之“我”,从而产生种种“我见”;“法执”就是固执外境实有,从而产生种种虚妄分别的“法见”。心心相印
心者,佛心;印者,契合、符合。禅宗谓不立文字,不依言语,直以心印心,故曰“心印”。现指心与心互相契合,形容彼此的心意完全一致。婆心
即“老婆心”之略,源出禅门。有些禅师诲人不倦,絮絮叨叨,犹如老婆子饶舌,丛林中称为“老婆心”、“老婆禅”。今演为“苦口婆心”。伸手不见五指
我们现在用来形容光线暗。其实,它本是佛教用语,出于《续灯录》卷七:“伸手不见掌。”这句禅语的意思是:悟道的人见一切事物,不加以主观的虚妄分别与憎爱,因为一切事物在本质上是平等不二的。天花乱坠
佛教传说佛祖讲经,感动天神,天上纷纷落下花来。现形容言谈虚妄、动听而不切实际。面壁
佛教用语,指面对墙壁默望静修。据说佛教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寓止于嵩山少林寺,曾面壁而坐,终日默然静修九年。后一些武术门派中有弟子犯了本门戒条,掌门人便罚其在山洞、悬崖等孤寂之地面壁思过一段时间。金庸《笑傲江湖》中华山派弟子令狐冲曾被掌门人岳不群罚面壁思过一年。律师
梵文Vanayacarya的意译,佛教称谓,指善于背诵和讲解律藏的僧人,现指依法协助当事人进行诉讼,出庭辩护及处理相关法律事务的专业、专职人员。导师
佛教用语。在佛教里指引导人成佛之人,是佛菩萨的通称;又指佛说法时,担任唱经表白者。《法华经》:“诸仙之导师,度脱无量众。”思维
相当于梵文Cintana,即思考、思量,泛指一切思想认识活动。悲观
出自《法华经·普门品》,佛教五观之一,指对世事怀消极看法。感应
出自《正法华经·光瑞品》,指佛教信众与佛菩萨之间此动彼应的相互关系。理性
出自《涅槃无名论》,指修为达到涅槃的境地。商量
禅宗用语,指学人参禅问道时相互问答审案。心田
梁简文帝《上大法颂表》:“泽雨无偏,心田受润。”指人的内心。真心
《坛经赞》:“心有真心,有妄心,皆所以别其正心也。”指真实无妄之心。世界
佛教用语。《楞严经》:“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实际
佛教用语。实,佛家是指最高的“真如”“法性”境界;际,指境界的边缘。如《大智度论》:“实际者,如先说法性名为实,人处名为际。”境界
上古汉语中表示疆界,意义比较实在。翻译佛经的时候借用了这个词,但意义比较虚,一般是指精神上达到某种境地。叶落归根
禅宗用语,语出《坛经·付嘱品》,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不可思议
8世纪新罗密宗僧人称谓,也作佛教计量单位。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唯我独尊
佛教用语,原意为称颂释迦牟尼高贵和伟大。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天上天下,唯吾独尊。”三生有幸
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有幸,形容极大的幸运。愁眉苦脸
“愁眉”是古代一种化妆术。“苦脸”源于佛教。佛教认为人生就是个苦海,并称人的脸形天生就是一个“苦”字:双眉是草字头,两眼与鼻子合成中间的“十”字,嘴下面是“口”,加在一起就成了一个“苦”字。一丝不苟
出自《楞严经》:“一丝不挂,竿木随身。”佛教中用来比喻人没有一丝牵挂。女大十八变
《景德传灯录·幽州潭空和尚》“有尼欲开堂说法,师曰:‘尼女家不用开堂。’尼曰:‘龙女八岁成佛,又作么生?’师曰:‘龙女有十八变,汝与老僧试一变看’”。在长期的语言演变中,相当多的佛教成语在意义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但究其语源,仍可以看到佛教文化留下的印记,在汉语成语的百花园中,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