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好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本文约字,阅读约需要11分钟
汉字探微
()
犯而不校——释“犯”
朱英贵
“犯而不校”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即使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这当中的“犯”字是触犯的意思,触犯与被触犯的对象都是人。然而“犯”字的构字理据却是从“犬”,可见它的造字本义并非人触犯人,而是狗触犯人。狗咬人,狗进攻人,这才叫做“犯”,这才是“犯”字的造字本义。
二、“犯”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甲骨文与金文均未见“犯”字,从上图《汉语大字典》所列的“犯”字的古文字字形来看,目前能看到的“犯”字的早期形态,就只有战国时期的诅楚文大篆和睡虎地简牍的秦国大篆以及其他一些简牍碑刻文字,再就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小篆了。
从“犯”字的大篆与小篆字形来看,它们的构造原理是一致的,都是由犬与侧面人形符号组合而成,其构字理据应该是犬攻击或侵扰人,那么,“犯”字的造字本义就当为进攻或侵犯的意思。
当然,“犯”字的大篆字形与小篆字形也略有区别:诅楚文“犯”字的侧面人形符号要复杂些,小篆的侧面人形符号要简略些,这都不影响“犯”字的构字理据。现代汉字在小篆字形的基础上经过隶变与楷化,便一律规范为从“犭”从“?”的会意字了。
《说文解字》卷十犬部:“犯,侵也。从犬,巳聲。”
许慎所解释的意思为:“犯”,就是狗侵袭人,它的字形用“犬”作为表意的形旁,“巳”作声旁。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犯,侵也。本谓犬。叚借之谓人。从犬。?声。”段注根据楷书形体将《说文》的“巳”改为“?”,但是许慎与段玉裁都认为“犯”字是一个形声字,认为“巳”或者“?”是表读音的声旁,这是不符合“犯”字的大篆与小篆的构字理据的。
三、“犯”字的字义演变及引证详解
“犯”字的造字本义是表示进攻或侵犯的意思,即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所说的:“犯,侵也。本谓犬。叚借之谓人。”例如:“陈乱,民莫有斗心,若先犯之,必奔。”(《左传?桓公五年》)再如:“吴起为魏守西河,而秦韩不敢犯,谗人间焉,斥逐奔楚。”(《汉书?王尊传》)又如:“周兵得了晋阳,起兵复犯济南。”(《说唐》第一回)
“犯”字在“进攻或侵犯”这一造字本义的基础上可以并行地朝着如下四个方向产生直接引申义:一是不顾或冒着的意思,二是伤害或损害的意思,三是违背或违反的意思,四是遭受或招致的意思。而每项直接引申义都还有各自的间接引申义。下面我们就来分别引证文献资料加以例解。
其一,表示冒着,不顾(危险、恶劣环境等)。“犯”字在“进攻或侵犯”这一造字本义的基础上产生的第一项直接引申义便是“不顾或冒着”(危险或恶劣环境等)的意思。例如:“象曰:‘有厉利已。’不犯灾也。”(《易·大畜》)程颐传:“有危则宜已,不可犯灾而行。”这当中的“犯灾”即不顾灾害的意思。再如:“犯流矢,蹈白刃。”(《吕氏春秋?禁塞》)此处的“犯流矢”即冒着流矢的意思。又如:“醉余犯雪追征帽,送了凭栏望去船。”(宋·杨万里《辛亥元日送张德茂自建康移帅江陵》诗)此处的“犯雪”即冒着雪的意思。
在此直接引申义基础上又可产生如下三种间接引申义:
一是表示胜过,制胜。例如:“不衣则不犯寒……故圣人衣足以犯寒,食足以充虚,则不忧矣。”(《韩非子?解老》)王先慎集解:“犯,胜也。”再如:“吞恨六十年,明府雪之,擿奸犯豪,卒就施为。”(唐·刘禹锡《高陵县令刘君遗爱碑》)此处的“犯豪”即制胜豪强的意思。
二是表示袭击,突围。例如:“王祖帅诸垒共救之,夜犯燕军,燕人逆击,走之。”(《资治通鉴》)此为袭击之意。再如:“六月,伐阳关。阳虎使焚莱门。师惊,犯之而出,奔齐,请师以伐鲁。”(《左传?定公九年》)杨树达《积微居读书记·读〈左传·定公〉》:“犯,突也,冒也,犹言溃围。”此为突围之意。
三是表示蹈袭,重复。例如:“苋嘻数犯我以义,违我以礼。”(《吕氏春秋?长见》)俞樾《诸子平议·吕氏春秋一》:“‘犯我以义,违我以礼’即‘范我以义,围我以礼’。‘范’、‘围’作‘犯’、‘违’,皆假借字。”
其二,表示伤害,损害。“犯”字在“进攻或侵犯”这一造字本义的基础上产生的第二项直接引申义便是“伤害或损害”的意思。例如:“胡风犯肌骨,非直伤绮罗。”(南朝·梁·沈约《昭君辞》)此为伤害之意。再如:“水火之所犯,犹不可救,而况天乎?”(《国语?周语下》)此为损害之意。又如:“玄德曰:‘我与民秋毫无犯,那得财物与他?’”(《三国演义》第二回)此兼有伤害与损害之意。
在此直接引申义基础上又可产生如下三种间接引申义:
一是表示欺凌,侮辱。例如:“单襄公见晋厉公视远步高,晋郤锜见其语犯。”(《国语?周语下》)韦昭注:“犯,陵犯人也。”此为欺凌之意。再如:“后盗欲有犯妻者,乃先劫其姑。”(《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此为侮辱之意。又如:“掠一妇人,逼胁欲犯之,妇人毅然誓死不受污,遂遇害。”(宋·吴曾《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
二是表示触犯,冒犯。例如:“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左传?襄公十年》)此为触犯之意,这句话的意思是:众人的愤怒不可触犯,单凭个人意愿事情难以办成。把这两难合在一起还想让国家安定,那就是一条危险的道路。再如:“事亲有隐而无犯,事君有犯而无隐。”(《礼记?檀弓上》)此为冒犯之意,这句话的意思是:和亲人相处,有隐瞒而没有冒犯;和君王相处,有冒犯而没有隐瞒。又如:“傲我皇使,犯我朝仪。”(三国·魏·曹植《责躬诗》)
三是表示僭越,超越。例如:“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荀子?性恶》)此例中的“犯分”即僭越等级名分。再如:“觞酒豆肉,让而受恶,民犹犯齿。”(《礼记?坊记》)郑玄注:“犯,犹僭也;齿,年也。”此例中的“犯齿”即僭越年龄辈分。
其三,表示违背,违反。“犯”字在“进攻或侵犯”这一造字本义的基础上产生的第三项直接引申义便是“违背或违反”的意思。例如:“贼杀其亲则正之,放弑其君则残之,犯令陵政则杜之。”(《周礼?夏官·大司马》)注:“犯令者,违命也。”此为违背之意。再如:“其于戒行,自当有犯。”(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又如:“犷悍无赖,犯法当死。”(清·黄宗羲《柳敬亭传》)此两例之“犯”均有违背或违反之意。
在此直接引申义基础上又可产生如下三种间接引申义:
一是表示碰撞,触及。例如:“乃使文身之伎,水格鳞虫,凌坚冰,犯严渊,探岩排碕,薄率蛟螭。”(汉扬雄《羽猎赋》)此为碰撞之意。又如:“垂老孤帆色,飘飘犯百蛮。”(唐·杜甫《将晓》诗之一)此为触及之意。
二是表示犯法,犯罪。例如:“珽自知有犯,惊窜是常。”(《北齐书?祖珽传》)此为犯法之意。再如:“右臣等勘会陈绎知广州日,私自取索,用市舶库乳香斤两至多,本犯极重,以元勘不尽,至薄其罪。”(宋·苏轼《缴进陈绎词头状》)此为犯罪之意。又如:“甚且一日之间,逃犯至于数起。”(清·蒲松龄《二月念四日上布政司书》)此“逃犯”意谓逃亡、犯罪。
三是表示罪犯,犯人。例如:“及他犯同谋多人者。”(清·方苞《狱中杂记》)此为罪犯之意。又如:“甚且一日之间,逃犯至于数起。”(清·蒲松龄《二月念四日上布政司书》)此为犯人之意。
其四,表示遭受,招致。“犯”字在“进攻或侵犯”这一造字本义的基础上产生的第四项直接引申义便是“遭受或招致”的意思。例如:“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庄子?山木》)此为遭受之意。再如:“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此为招致之意。
在此直接引申义基础上又可产生如下三种间接引申义:
一是表示落入,落到。例如:“我讨个凳儿坐一坐,他就不肯拏出来。我儿也,你今日犯到我这衙门里来。”(元·无名氏《神奴儿》第三摺)此为落入之意。又如:“或者说话说的不得法,犯到他手里,也是一个死。”(《老残游记》第五回)此为落到之意。
二是表示发生,发作。例如:“我这病犯得拙了!”(《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又如“伙计,别是那死丫头的事儿犯了吧?”(端木蕻良《曹雪芹》上卷第二七章)以上两例为发生之意。又如:“那个青东西,除族中或亲友家夏天有白事才带的着,一年遇着带一两遭,平常又不犯做。”(《红楼梦》第六四回)此为发作之意。
三是用作古代天文术语。原指行星运行进入某一恒星范围,与恒星相距三分以内称“凌”,一度以内称“犯”,同度称“掩”。后亦泛指两星光芒相触及。例如:“火犯守角,则有战。”(《史记?天官书》)裴骃集解引韦昭曰:“自下触之曰‘犯’,居其宿曰‘守’。”再如:“荧惑犯南斗。”(《后汉书?顺帝纪》)李贤注引《前书音义》:“犯谓七寸内光芒相及。”又如:“及禄山犯阙时,太白犯月。”(宋·王谠《唐语林?文学》)又如:“相距三分以内为凌,四分以外为犯。”(《清史稿?时宪志五》)
根据上面对“犯”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犯”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四、含有“犯”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犯”字的相关成语不算很多,其中的“犯”字,多数保留有违背或违反、触犯或冒犯、侵犯或侵占等含义,也有少数含有发生、不顾、胜过、罪犯等意思,现分别举例如下。
其一,成语中的“犯”字表示违背或违反意思的,例如:
触禁犯忌——禁:禁令;忌:忌讳。触犯了禁令和忌讳。语见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四十:“夫立功德者,不得触禁犯忌,当与身神相和。”
明知故犯——明明知道不能做,却故意违犯。源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九:“问:‘一切含灵具有佛性,既有佛性,为甚么却撞入驴胎马腹?’师曰:‘知而故犯。’”语见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一回:“此物既与人无益,如何令尊伯伯却又栽这许多?岂非~么?”
逆天犯顺——背逆天意正道。语见《周书?齐炀王宪传》:“直若逆天犯顺,此则自取灭亡。”
违条犯法——违犯法律条文。语见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他做了违条犯法的事,昨已斩了。”
知法犯法——知道法律,又违反法律。指明知故犯。语见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好僧官老爷!知法犯法!”又作“执法犯法”。
知而故犯——明明知道不能做,却故意违犯。语见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九:“问:‘一切含灵具有佛性,既有佛性,为甚么却撞入驴胎马腹?’师曰:‘知而故犯。’”
其二,成语中的“犯”字表示触犯或冒犯意思的,例如:
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源自《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语见“那黄得功一介武夫,还知报效,俺们倒肯犯上作乱不成。”(明·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四齣)
犯关排闼——犯:冲击,冒犯;关:大门;排:推;闼:小门。冲进大门,又闯进小门。语见唐·许尧佐《柳氏传》:“乃被衽执辔,犯关排闼。”
犯而不校——犯:触犯;校:计较。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语见《论语?泰伯》:“以能问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犯颜极谏——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威严;极谏:以直言规劝(常用下对上)。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其改正错误。语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犯颜极谏,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谏臣。”又作“犯言直谏”、“犯颜进谏”,语见《旧唐书?魏征传》:“征状貌不逾中人,而素有胆智,每犯颜进谏,虽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
干名犯义——触犯名教和道义。语见清·李渔《奈何天·调美》:“谁想不前不后,刚刚是太老爷的同年。我家相公竟是他的年侄。这样干名犯义的事,如何做得!”
有犯无隐——指对上敢于无所隐讳地直言正谏,虽有冒犯也在所不顾。语见唐·严郢《驳议吕湮》:“公有犯无隐,引经正辞,上是其言,刑为之省。”
众怒难犯——犯:触犯、冒犯。群众的愤怒不可触犯。表示不可以做群众不满意的事情。语见《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
作奸犯科——奸:坏事;科:法律条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语见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其三,成语中的“犯”字表示侵犯或侵占意思的,例如:
毫毛不犯——毫:细毛。一丝一毫也不侵占。形容非常廉洁或守纪律。语见晋·常璩《华阳国志?广汉士女》:“纯独清廉,毫毛不犯,夷汉歌叹,表闻三司。”
秋毫无犯——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源自《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后汉书·岑彭传》:“持军整齐,秋毫无犯。”语见元·岳伯川《铁拐李》第二折:“老夫一生公廉正直,与人秋毫无犯。”
凛不可犯——凛:严肃可敬畏的样子。形容严正而令人敬畏,不容侵犯。源自宋·欧阳修《新霜二首》其二:“青松守节见临危,正色凛凛不可犯。”
柔而不犯——犯:侵犯。指性情柔和,但不容侵犯。语见《后汉书?胡广传》:“柔而不犯,文而有礼,忠贞之性,忧公如家。”
纤毫无犯——形容军纪严明,丝毫不加侵犯。语见《梁书?孔休源传》:“累居显职,纤毫无犯。性慎密,寡嗜好。”
其四,成语中的“犯”字表示发生、不顾、胜过、罪犯等意思的,例如:
东窗事犯——比喻阴谋已败露。又作“东窗事发”。传说秦桧杀害岳飞时,曾与妻子王氏在东窗下定计。后来,秦桧游西湖时,得病死去。他死后七日,王氏请来道士为他做道场,超度他的亡灵。道士痛恨秦桧杀死了国家忠良,就装模作样做了一阵法事,然后对王氏说:“秦桧正在地狱里受拷打之苦,阎王小鬼们正在审问他。秦大人对我说:‘麻烦你转告我夫人,东窗事发了’。”后遂用“东窗事发、东窗事犯”等比喻阴谋败露,将被惩治。语见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
履险犯难——履:行走;犯:不顾。比喻冒着生命危险,迎着困难去干。语见《清史稿?沈棣辉》:“廉州、浔州、广州三战,皆履险犯难,卒得大捷,尤为时称云。”
邪不犯正——指邪妖之法不能胜过刚正之气。亦作“邪不伐正”。语见唐·刘束《隋唐嘉话》中卷:“臣闻邪不犯正,若使咒臣,必不得行。”
真凶实犯——真正的罪犯。语见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五回:“快快出去查明受害的百姓,赶紧指出真凶实犯,本县立刻就要办人!”
相关链接:
汉字探微():莽莽苍苍——释“莽”
汉字探微():弭耳俯伏——释“伏”
汉字探微():突如其来——释“突”
可长按上图右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