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
击
上
方
关
注
文
明
和我们一起看文明知中国走世界
孔林——这一中国乃至世界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墓葬群,一个个石人、石马、神兽散布林间,草木间喷涌出的清新味道……被后世尊称为“圣人”的孔子在这里得到了生命的宁静。我们漫步在山东曲阜城北泗水河畔、远离尘世喧闹的孔林,很容易品味到那儿孙绕膝的温馨亲情,好似孔林前的那道石坊所写“万古长春”,一如孔林那样葱郁。
孔林:地面上的家谱
撰文/杨朝明刘续兵摄影/侯贺良支持/中国孔子研究院山东省摄影家协会
■孔子(公元前年~公元前年),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辛镇)人。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在山东曲阜一带,祭祀祖宗陵墓、插柳、放风筝是清明节的主要内容。每逢清明前后三天,家家户户纷纷携带火纸、香、酒和菜肴,分别到各自“林”中的祖坟前为已故的先人祭奠,叫做“上坟”。
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陵墓上植树成林,故称孔林。孔子逝世后,他的弟子“各持其方树来种之”,各个地方的特异树种被移植过来,在孔子墓旁扎根、生长、繁殖。这个环植异树、封而不垅的孔子墓,便是孔林之始。孔子以后,随葬的子孙越来越多,林地越来越大,树木也越来越茂密。
如今孔林占地达多亩,林墙周长米,坟冢10万余座,民国以前的墓碑通,树木10万余株,其中古树名木多株,古建筑间,历代石像、石仪85对。孔林成了中国乃至世界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墓葬群,也是少有的人工园林。年12月,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一抔土到万冢林,体现了中国历代王朝对孔子和孔氏家族的尊崇。
由于孔家在当地人口中占有较大比例(孔姓人口占1/5),更由于被后世尊称为“圣人”的孔子的独特地位,清明节前后的孔林便成为清明祭祀风俗最集中的再现之地。络绎不绝的扫墓队伍,简洁而寓意悠远的仪式,无声的静默哀思,古木森森的背景下构成了一幅活生生的民俗画卷,生动地传达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信息。
拟血缘亲
孔子长事教育,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余人。用孔子的话说,凡是到了一定的年龄,愿意跟从学习的,他都给予不倦的教诲。孔子生前,曾经满怀救世理想,凄凄惶惶,四处奔走,甚而“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与他的弟子组成的是一个行“道”的群体,他们有共同的理想,有相同的追求。孔子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有弟子陪伴,不论讲学还是闲居,不论周游列国还是晚年在鲁……直至临终,都有弟子不离左右。
孔门师徒感情笃深,孔子去世后,在怎样为老师服丧的问题上,弟子们曾经进行讨论。子贡认为,老师为颜回办理丧事如同对待儿子,对子路也是这样,弟子为老师服丧应该如同为父亲那样。于是,弟子们在墓旁守“心丧”3年,3年以后,不少弟子干脆在孔子墓旁安家,竟然形成了百余户的村落。
在孔子弟子中,子贡与老师感情最为笃深。子贡,复姓端木,名赐,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也是孔子弟子中最善于经商的学生。守丧3年后,弟子们“相诀而去”,子贡又接着守丧3年。据说当年子贡为师奔丧时,从南方带回用作手杖的一根楷木枝,随手插在孔子墓附近,后竟生根发芽,长成一株参天巨木。后人有诗曰:“共看独树影,犹见古人心。”
此木是否为子贡亲手种植已不得而知,但其树龄经测定已有两千年左右却是不假,可惜已为雷火所毁,只剩一段树根以见证这美好的故事。为了纪念“子贡手植楷”,人们除在树旁立碑外,又把这株寄托了师生情意的古树刻画留像,制成石碑置于树旁,还特意建起一座亭子来保护。让人感觉神奇的是,这座“楷图碑”,每到春秋时节人们隆重祭祀孔子时,碑图上总是会流下“泪水”,似乎是子贡等学生们在缅怀老师孔子。
孔子与他的弟子不是父子胜似父子,没有血缘关系却形成了“拟血缘亲”,他们的师生情谊,对传统中国影响至深!
■孔林全景。这片占地多亩、坟冢10万余座的孔林已是世界上延时最久的家族墓地。
携子抱孙
孔林面积数千亩,孔林中部偏南的孔子墓是孔林的核心与灵魂。这里四周红墙环绕。孔林里有数不清的墓葬,但这个院子里安葬的只有孔子、孔子的儿子孔鲤、孙子孔伋。孔鲤墓在孔子墓东侧,孔伋墓在孔子墓前面,这种葬式当地俗称为“携子抱孙”。孔子后代子孙也按照丧葬制度,依次安葬在他们的后面以及东、西两侧。
孔子有一个温馨的家,儿女双全。他的女儿嫁给了他的弟子。他的儿子也像自己的弟子那样跟从自己学习。有一次,孔子的一名弟子悄悄打听孔子如何教子。孔鲤说父亲十分重视诗礼之教,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子有“远其子”的“君子”之风,也对儿子严格要求。
孔子晚年却十分不幸,他唯一的儿子在他年近七十的时候先他而逝。然而,年幼的孙子聪明伶俐,给了孔子莫大的安慰。一天,孔子独坐叹息,孔伋上前问道:“您是担心子孙不能继承祖业,还是遗憾不能实现王道理想?”当时的孔伋还是个孩子,他能够说出这样的话,着实让孔子感到惊奇。孔子问故,孔伋说:“我听您教诲说,父亲劈柴,儿子不能将柴背回,就是不肖。我每想到这里就惶恐不安,所以不敢懈怠。”他自幼就以承继孔子之道为己任。
孔伋,字子思。子思阐发孔子的中庸之道,写出了影响久远的《中庸》,后世将它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称“四书”,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对于儿子、孙子,孔子的影响不言而喻。尤其子思,他少年时就能够“大恐而不懈”,以继承和发扬孔子学说为己任,在孔子去世后继续学于曾子,终于成为著名的儒学大师。他不仅将“亲闻之”以及“闻之于人”的孔子遗说记录下来,而且载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语的《论语》、《孔子家语》也可能都出于他的整理。子思以后,孔子后裔逐渐形成了影响较大的家学传统。
两千多年过去了,孔子与儿子、孙子相依相偎。这个“三代之家”可不是平凡的家庭,孔子、子思同为伟大圣哲,都对中国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来这里凭吊,不能不令人生发出无限的敬仰!
除孔子、孔鲤、孔伋这祖孙三代墓葬,这里还有孔令贻、孔毓圻、孔闻韶、孔尚任墓等。孔林的墓碑除了一批著名的汉代石碑被移入孔庙之外,尚存有李东阳、严嵩、翁方纲、何绍基、康有为等历代大书法家的亲笔题碑,故而孔林又有碑林的美名,堪称书法艺术的宝库。
■孔子墓。远离了尘世的喧闹,被后世尊称为“圣人”的孔子,在这里得到了生命的宁静。
叶落归根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故土难离”之说,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会轻意离开父母、离开故乡。即使离开了,在外地安了家,却总也安不了心,年老体衰之时,想方设法也要回到生养自己的地方;即便客死他乡,如狐死首丘,千方百计也要归葬到故土,这甚至成为众多羁旅之士生前最大的愿望。于是,在中国的历史上,总是流传着许多千里万里护送亲人棺木回乡安葬的感人故事,而如果故事的主人公是死者的非直系亲属,乃至陌生人,那么定会成为万人传颂的义举了。
走进孔林,只见坟冢累累,碑碣幢幢,奇树异木,冠盖如伞,让人想起金人党怀英“老桧曾沾周雨露,断碑犹是汉文章”的诗句。看看这里数以十万计的坟墓吧,把占地如此之广的陵园,挤占得狭窄窘迫起来,一个个挨挨挤挤,甚是热闹,想必跟那么多的族人、亲人挤在一起,肯定不会感到孤独寂寞了。这些坟墓的主人,固然大半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却也有众多飘流在外,叶落归根,死后回到家乡的游子啊!
不过,并不是所有孔氏族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百年后的安身之地。据“孔家人”说,孔林有“三不入”:嫁出去的女儿不入,因为是“别人家的人”了;违犯国法被定罪之人不入,因为给家族蒙羞了;出家为僧为道之人不入,因为不合儒家道统了。从这个“规定”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确是典型的中国人的家族墓地,是“孔家人”的家族墓地,别有一番味道在心头。
■通往孔林神道的万古长春坊,六柱五间五楼,庑殿顶坊中的“万古长春”四字为明万历二十二年(年)初建时所刻。从一土到万冢林,体现了中国历代王朝对孔子和孔氏家族的尊崇。
立爱自亲始
孔林就像地面上的孔氏家族谱系,后人安葬前辈,昭穆不乱,井然有序。林内分布着历代“衍圣公”以及可以入孔氏宗谱的后裔子孙墓葬群。因年代久远,孔子第四十二代以前,除孔子祖孙三代墓世代祭祀不绝,仍保持着完整的墓碑、祠坛和神道石仪外,只有第四代的墓有确切位置,其余已不可考。不过,从战国到宋代,墓群都按时代分布着。而自从第五十五代开始,墓葬归属则座座明确,尤其是元、明、清三代,保存基本完好。
作为伟大圣人,孔子深刻认识社会人生,也对天命鬼神有自己的理解。孔子主张通过祭祀的仪式教育人们追念先祖功德。在孔子看来,这种祭仪是个人精神价值得以延续的体现。孔子推崇周礼,强调“慎终追远”,重视丧葬与祭祀,主张“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其着眼点还在于现世人间的秩序。孔子希望通过这些礼仪教化人心,使“民德归厚”。社会风气的好坏,取决于孝道是否得到施行,爱心的培养应当从“孝亲”开始,所以孔子说“立爱自亲始”。人只有做到“亲亲”才能“爱人”,只有在“亲亲”的基础上加强修养,推己及人,才能“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能进而做到“泛爱众”、“四海之内皆兄弟”。
“孝”是爱心形成的基础,它也就成为整个伦理大厦的根基。孔子认为,只要是“人”,就应当具有仁德,有仁德就会“孝敬父母”,人之所以为人,“孝”是一个基本标志。什么是“孝”,孔子曾经做过不少解答。例如他说,孝的人能够做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哪一位父亲都希望儿女走正途,父亲去世后能自我约束,几年内不改其志,十分难得。一个人是否做到了“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量,而“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也是孝的重要表现,用孔子的话说这叫“无违”,也就是不违背礼制。孔子所说的“父之道”的传承,爱心的递相授受,人文的薪火相传,不都是这样一代一代进行的吗?
■孔林明代墓群。这里是另一个世界,寂静通幽,超凡脱俗。面对一个已永远沉睡在此的思想者孔子,我们甚至能听到自己的心灵在这一刻悸动,两千年来注入到血液里的传统文化因子让我们离孔子其实并不遥远。
万古长春
漫步孔林,它就像天然的植物园。在这个园林中,古柏森森,坟冢累累,石麟含笑,碑碣如林。然而,自然的风光其实依托的却是政治的力量,“有国才有家”,家族荣耀的背后是王朝的兴盛,只有国运的昌盛才有更加美好的家族亲情。孔林的每一个建筑,每一次增扩,每一次保护,都显示着王朝对孔氏家族的优渥,都意味着人们对思想与政治关系的又一次审视。
孔子是春秋末年的鲁国人,儒学是鲁文化结出的丰硕“精神文明”成果。西周初年,鲁国的第一代国君伯禽来到鲁国,积极推行周礼,采取了“尊尊而亲亲”的“治国方针”,形成了鲁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品格。
孔氏家族没有因为王朝的更迭而有大的起伏,孔府“同天并老”与孔林“万古长春”,都显示着孔子学说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兵连祸结的时候人们盼望和平与和谐,礼崩乐坏的时候人们期待仁政与德治。在历史上,不论哪朝哪代,不论哪个民族,前来祭祀孔子的人络绎不绝。
孔林的高、大、深、幽散发着文明的庄严气息。林前那条长达米的神道上,老桧古柏形态各异,虬枝葱郁,整齐排列,这些多为宋、元时代所植的大树颇像阅尽世间沧桑的老人。这条神道仿佛将现世通向另一个世界,让人们思索琢磨人生的价值。
感受孔林,最好是在一个晴朗的日子,或是寂静的雨天,远离喧哗的人声,没有世俗的干扰,只有天地的沉静,和着风声雨声,还有你多情的思绪,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与孔子对话。正是:草盛枝繁色红黄,云雀无声洙水长。石人不语深深路,墓碑何叹短短墙。一抔尘土精神在,千古文章俎豆香。携子抱孙情何远,叶落归根是故乡。
■清明时节,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走在10万余株树木构成的孔林中,祭奠逝去的先辈,感受新春的气息,体验生命的轮回。
精彩版式呈现
本文原刊载于《文明》杂志年04期
中华文明瑰宝·世界遗产掠影(上)目前,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世界遗产共计55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7项、世界自然遗产14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
中华文明瑰宝·世界遗产掠影(下)中国世界遗产既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它们不仅是人类的文明记忆,更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
版权声明
《文明》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