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个严肃的话题向,为你们介绍一位香港导演——许鞍华
六十二岁了,依然剪冬菇头,脚踏一对涂鸦的converse布鞋,出来见人时为了体面一点,穿黑鸦鸦的一身川久保玲,这是她出来见人的贵价战袍,如果不是时装精,谁知道这种四四方方的衣服原来索价要上万块。
在一个非常少女化的外形下有一张不再年轻的脸庞,每次都会不其然地产生一种荒谬感,但事主却不慌不忙,她不需和女明星一样涂粉画眉,眉目间更透着一股坦然。
许鞍华,一个江湖人称阿Ann的女人,身后战功彪炳,入行超过30年,出产过近三十部电影,名片无数:《狮子山下》()、《投奔怒海》()、《倾城之恋》()、《女人四十》()、《半生缘》()、《千言万语》()、《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桃姐》()以及最近的《明月几时有》。
“初次认识她,是因为黄金时代,当时为了节约七十块就没去电影院,等到电影热度过去才在网盘上一睹它的芳华,让我更深度了解萧红的可能是黄金时代也可能是汤唯,长达3个小时的巨星集《黄金时代》用萧红的人生带出来同时代文人的众生相,让观众看到了鲁迅、丁玲、许广平、胡风、梅志、茅盾、萧军、聂绀弩、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这些文化偶像的日常以及他们之间的交往。
可能是岁月的沉淀,看这些类型的影片突然觉得一个人最好,一个人走进去陪着哭,陪着笑,陪着感伤,陪着沉默
我对幕后了解的少,八卦也不在这方面,唯一的便是微博百度这些途径,当我输入她的名字才发现,人们对她有着很高的评价
说起来,许鞍华的出场可谓霹雳,香港资深影评人列孚曾经写过一段话:“年。许鞍华如日中天,比今日的王家卫更红。”
许鞍华和张爱玲一样,聚焦的永远是大时代下平凡男女的平凡悲欢。所以《明月几时有》并没有明显的情节高潮,冲突散落在细碎的场景中,情绪是一种缓慢的积累。
最新作品《明月几时有》七月上映了,我还没来得及看,人们走在评论的路上倒是跌宕起伏,这篇文章只有贴出我看过关于她的电影集感
一部讲述主仆情的小成本电影《桃姐》扬威国际,横扫港台电影颁奖典礼,不但让发霉的叶德娴咸鱼翻身,更让雄心勃勃的刘德华再得影帝,许鞍华自己,更在六十岁之后再登事业顶峰。
▲许鞍华和刘德华的缘分,最早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在许鞍华的《投奔怒海》里,刘德华获得人生第一个主演角色,这个角色也让他获得了人生第一个大奖“金像奖最佳新人”。时隔二十四年后,许鞍华还是那个穷得没钱拍戏的导演,刘德华却已经是圈中富豪。拍《桃姐》时候,如果没有刘德华的投资,估计就要胎死腹中了。万的成本,刘德华投资了万,并担任主演。
刘德华说:“导演说了一句话,我蛮痛的。她说,我好久没有足够的钱来拍戏了。”
▲《桃姐》是一部悲情戏,但许鞍华却加入了不少调侃的幽默元素,让整部戏的基调不落苦情俗套。比如:调侃郭富城和熊黛林。又比如:徐克洪金宝于东客串尬戏,调侃徐克拍《十月围城》预算超支。
桃姐是在电影频道偶尔发现的,一股气看完走进香港的兴衰变化,觉得很佩服刘德华,这部片没有激起很多波浪,有的是影评和大奖
票房和影评总是两级之差这可能是文艺片的痛,来的不像是如今小生的快
接下来介绍一部可能陌生又熟悉的电影《天水围的夜与雾》
以年的香港天水围灭门惨案为蓝本拍摄的剧情片。由许鞍华执导,任达华,张静初,罗慧娟,覃恩美等主演。影片讲述了中年离异的“港伯”李森和来自大陆的晓玲一家的悲剧故事。
比较压抑还是白天看吧——表白张静初,不在乎八卦只在乎演技
影片讲述了一个沉重压抑的故事。
电影一开场,电视里正播着一则凶杀案的新闻——
不久前,在天水间发生了一起残忍的凶杀案,据媒体调查,该名女性死者曾有家暴经历,并多次向警方求助。
在这段媒体的采访里,警方否认了案发前有接到女死者的求助。
紧接着,镜头转向一个房间,一群女人抱作一团哭泣,骂骂咧咧。
晓玲,怎么没有报警,这群混蛋!
很显然,事实并非如警方所说的那样,这起凶杀案,另有隐情。
在这之后,死者的邻居——欧太,接受了警方的调查。
在欧太的叙述里,我们见到了女死者,也是本片的女主王晓玲(张静初饰)。
她是众多大陆来港女性中的一员,俗称“北姑”。
在欧太的印象中,小玲的老公李森(任达华饰),是一个性格温和,笑容可掬,情绪稳定的男人。
但是,在镜头下的李森却是这样的——
在学校助教向他索要学杂费时,他推脱说把钱给孩子妈妈,让她来交费。
而在目睹了王晓玲工作餐厅里的男食客对晓玲眼神上的亵玩和言语上的调戏——
有没有奶?
他很不爽,但这种情绪只停留在眼神,并未付诸行动。
因为他心里早就认定,是晓玲故意穿了一件薄透的白衬衣,勾引着这群男人。
到了饭点,他更是将不爽的情绪,发泄在晓玲身上,不仅对她冷嘲热讽,
你什么时候关心过我喜欢什么?
还借着在餐厅的所见,大骂小玲“贱货”,反对晓玲出去工作。
而晓玲的反嘴,更是让他怒不可遏。
我有手有脚,可以自力更生。
在晚饭后,李森和所有施暴者一样,以让人痛苦的方式惩罚晓玲。
他用钓鱼线绑住她的手,
强行提枪上马。
甚至用刀划伤了她。
这不是婚内强奸是什么?
看到这里,李森的形象与欧太的形容截然相反。
他俨然是一个情绪暴虐的“双面人”。
挣扎在这样的生活里,晓玲的眼神空洞而平静。
而在接下来的剧情里,李森“双面人”的形象更为深刻。
某天,李森将晓玲和两个女儿赶出了家门。
但在听见邻居欧太的声音时,赶紧关上门了,在门后偷听着晓玲和欧太的对话。
而一旦晓玲说出对他不利的话,他就摔东西大骂。
欧太见晓玲身上的伤势严重,带着她去找了区议员,寻求帮助。
但这个议员看似热心,实则欠缺执行力。
他让晓玲在办公室等了接近12个小时后,深夜到达“妇女庇护中心”。
在中心,晓玲遇到了老乡陈莉(罗慧娟饰),她的好朋友。
坐在警局的陈莉,叙述着她遇见晓玲之后的所见所闻,直言——
李森就不是个正常人,在晓玲住进中心之后,每天打一两百个电话骚扰她。
根据她的回忆,晓玲入住的隔天。
那时候中心的妇女们齐聚一堂,述说着自己的故事,相互宽慰。
当大家说到“妇女庇护中心”是自己人生的落脚点时,晓玲却平静地说——
我这一辈子,走到哪儿,都像是中转站一样,从来没有住过一个地方是可以落脚的。
这句话,不仅让中心的其他人沉默不语,更是让婊姐泪流不止。
很多人穷其一生,都在找寻一个落脚点。
但是。
当“家”这个最后的落脚点都失去时,她们避无可避,只能游荡在外。
与此同时,李森采取了行动。
他先是走进警察局,报警博同情——
我老婆跑了。
一个男人,到了我这把年纪,还有什么指望?每天晚上一家大小,一起吃饭,一起看电视,就心满意足了。
然后又在社区陈议员那儿演了一出戏,名叫“说出你的真情”——
我跟我老婆是真心的。
所以很快的,晓玲的家庭暴力转变成了家庭纠纷,被移交至社区社工赵先生那儿。
而这位社工赵先生的态度甚是漫不经心,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
在保持持家庭完整性的大前提下,听听的大家的想法。
这种麻木不仁的处理方式,助推着最后悲剧的发生。
但这一次,晓玲拒绝妥协。
为了摆脱李森,申请综援,谎称李森与女儿有乱伦的嫌疑。
这样毫无准备又漏洞百出的谎言,很快就不攻自破。
而整个事情也随着李森设想的那样发展,就差临门一脚他就赢了这场“反家暴”的战役。
于是,李森当着社工赵先生的面,跪下求晓玲回家,并求助社工——
社工,你帮我求求我老婆,求她别离开我。
在李森一次次的作秀下,社工提出“两人分居”的建议,这无疑也给了李森一个机会。
随后他追到了深圳,以剖腹自残的方式,恳(wei)求(xie)晓玲回家。
晚上,晓玲躺在床上,回想起与李森的过去,他也曾对她极尽温柔。
给她梳洗。
为她离婚。
带她回四川老家,重新盖房子。
想着李森的好,晓玲再一次原谅他。
但事实证明——
家暴只有零次与无限次的区别。
当晓玲跟着李森回到香港的家,一关好门,他就大发雷霆。
甚至当着女儿的面,掐住晓玲的脖子。
此时,意外发生了。
地上的玻璃渣割伤了晓玲的后脚跟,她再一次被送进“妇女庇护中心”。
在陈丽的回忆里,这一次,晓玲终于咬紧牙关,决定离开李森。
然而,她没想到的是,噩梦成真——
她没有活过复活节。
复活节当天,晓玲收到了李森威胁录音,并在录音里说——
不回家就杀了两个女儿。
惊慌之下,她赶回了家。
陈丽提醒晓玲,不要单独回家,先报警,让警员一起上楼。
但是,遭到了警察的拒绝,并对她说——
警察是负责查案的,警察不是社工。
此时,她接到了李森的电话,赶去河边接女儿,并一起回家收拾东西。
然而,晓玲并不知道的是,回到家,等待她的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谋杀。
回家的晓玲再一次遭遇了婚内强奸。
之后,李森一刀捅向了晓玲。
接着,他竟然又捅向了自己的女儿。
最后他为了脱罪,不仅报警谎称晓玲杀了女儿后自杀,还在自己之前剖腹的地方割了下去。
只是不曾想善恶有报,他自己这一刀却割深了,因此丧了命。
说到这,情绪激动的陈丽大声喊出了一句话——
警察,人命关天啊!这不是家庭纠纷,是家庭暴力!
电影采取了类似《罗生门》的手法,通过倒叙和被审问者的多元视角叙事,给观众们“拼凑”出一个真相。
看完影片之后,小苏心里对李森这样双面男渣的曾恒,同时也为晓玲遭遇表示同情
脑海里一直浮现着社工赵先生的话——
夫妻床头吵架床尾和。过日子,磕磕碰碰,都是常事。
晓玲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尊卑观念,才轻视了李森性格上的暴虐,一忍再忍。
甚至可以说,她自己就是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元凶之一。
忘了自己有没有看完过,只记得前段时间在微博看的图解,记忆混乱了些,主题是家暴,可能现在的人们已经有意识了,可是教育和成长背景无法均衡对待,如果我们遇到这些情况又该如何作为
有空看看明月几时有吧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