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是左翼战士还是绯闻多多的娜拉?
一一参观呼兰县萧红故居有感
引子
过去曾看过许铵华导演的《黄金时代》,对萧红引起了兴趣。不过在大陆官方的文学史上,对她的评价并不高,一派认为她不过是鲁迅旗下的左翼作家群中的一员大将,也有不少人带着传统道学家的有色眼镜看她。说她不过是个封建时代又一个“出走的娜拉"",绯闻多多。
今年夏天,冒着哈尔滨30多度的高温天,我们从哈尔滨驱车40多公里,来到了位居呼兰县的萧红故居纪念馆,一探究竟。
萧红(年—年)吧,她是黑龙江人。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河县的一个封建地主官吏家庭。因其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被誉为“上世纪30年代文学洛神”的女作家。
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萧红忍受着生活中所有的苦难,却也留下了近百万字力透纸背的作品。她的主要作品有长篇《马伯乐》,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萧红是因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后成为当时文学青年的偶像,年逝于香港。
萧虹故居一探究竟
不过,让我们先来参观一下她的故居吧。
现在尚存的萧红故居为清末传统八旗式住宅,青砖青瓦,土木建造,修复后的萧红故居青砖院墙,院门面东而开,正门门楣上悬“萧红故居”横匾,乃陈雷题写。
走进大门,院内有一座2米高汉白玉的萧红塑像,不少慕名而来的萧红迷与游客在此留念。
萧红故居陈列室就设在正房里。堂屋中间摆设着一个砂盘模型,再现了故居的原始形态。
院内五间正房,东屋两间陈列萧红祖母用过的部分物品;西屋两间屋墙上展示着萧红生前的照片和中外名人参观萧红故居的留影和与萧红共同战斗过的老作家萧军、端木蕻良、舒群、塞克、罗烽、白朗等人的、题词、信函等墨宝。
萧红故居是很典型的北方乡村建筑。萧红故居保留着满族民居建筑的风格,在结构上是五檩五鸠,软山、明柁、半明柱。
在门窗上,窗户采用上下对开,带有盘肠子花格图案,中间镶嵌一块玻璃,四周裱糊北方特有的窗户纸。中间的房门,采用了“苏州门”,顾名思义,是江南水乡的产物,可以看到华夏文化的融合。而房间后门是北方传统的板门。室内是北方人生活的火炕。
中间的房门,采用了“苏州门”,顾名思义,是江南水乡的产物,可以看到华夏文化的融合。而房间后门是北方传统的板门。室内是北方人生活的火炕。
满族民居的另一特点也在萧红故居的老宅上体现出来,就是与正房平行的烟囱,青砖砌成,由4节搭建,高7米,与屋内火炕相通。相通部分俗称为烟囱桥子。
故居内还有很多老宅,都是当年萧红爷爷出租给村里的农民住的,而只要你读过萧红的《呼兰河传》,就可以找到里面主人公的原型,王大姑娘、粉房老板等。
正临着这热闹闹的后花园,有一座冷清清的黑洞洞的磨房,磨房的后窗子就向着花园。刚巧沿着窗外的一排种的是黄瓜。这黄瓜虽然不是倭瓜,但同样会爬蔓子的,于是就在磨房的窗棂上开了花,而且巧妙的结了果子。
走进萧红故居的后花园内,有她和爷爷在后花园内一起玩耍的雕像(这也是讲述萧红生平电影《黄金时代》的片头引子)。
而恍如隔世,那熟悉的句子在耳边响起,萧红在《后花园》中如此写道:“后花园里经过了几度繁华,经过了几次凋零,但那大菽茨花它好象世世代代要存在下去的样子,经冬复历春,年年照样的在园子里边开着。”
如今的萧红故居以它北方民居的新貌和不断充实的文化史实展示它的魅力。从年6月11日开放以来,萧红故居已接待了多万中外游人,这里已成为哈尔滨进行文化交流的文明窗口,国内外旅游者的文化圣地。
临走时,我在偶像的故居卖品部买下了一本《只有香如故~~萧红大特写》和萧红的纪念章,也不愧此次从上海到呼兰千里之行寻访名人故居的行程。
萧红和她生命中的四个男人。
萧红和张爱玲,同列“民国四大才女”,号称民国最有才华的两大女作家。萧红一生命运坎坷,逃婚、被家族开除族籍、被男人遗弃、两次怀着前一个男人的孩子跟了后一个男人,两个孩子,一个送了人,一个夭折,在战乱年代颠沛流离,一身才学还没尽数施展,就因庸医误诊而凄凉死去。
然而《黄金时代》导演许鞍华说:“40年前我觉得萧红经历很惨,那么早就死了,男人对她都不好,有很多故事可讲。现在再细细读她的生平,却能感觉到一种顽强的生命力。”
萧红的一生非常的短暂,才30多岁。最后你再看到她的一生非常的漂泊,总是在饥饿、贫困、流离、逃难与疾病之中度过。她从哈尔滨、青岛、上海、武汉到香港,走过很多地方,当然中间还有很多的曲折的爱情故事,所以总的印象你就觉得萧红好像是个谜团。
接下来说说萧红一生中的四个男人吧。
“当我死后,或许我的作品无人去看,但肯定的是,我的绯闻将永远流传。”民国才女萧红生前在一封致友人的信里如是说。
第一个男人汪恩甲,在萧红临产时失踪。
少女时代的萧红,曾被家里订了婚,她的未婚夫叫汪恩甲。这人相貌堂堂,师范毕业,萧红对他也很是倾心。但是,萧红在初中毕业后跟表哥搭伴去北京读高中,这件事情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引起未婚夫的不解并要求解除婚约。但萧红后来还是原谅了汪恩甲。年,两人住进哈尔滨东兴顺旅馆,不久萧红有了身孕。但是,当萧红临产期近,汪恩甲却突然失踪,令萧红独自被困在旅馆。
第二个男人萧军,令萧虹爱恨交加。
就在第一个男人失踪后,萧红怀孕时困居旅馆,处境艰难,只好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的副刊编辑求助,编副多次派萧军到旅馆给萧红送书刊,两位文学青年因此开始了相互爱慕。年,松花江决堤,但由于萧红欠旅馆的钱太多,旅馆不让萧红离开。萧军趁夜租了一条小船,用绳子把萧红救出水困。医院分娩,但她无力抚养孩子,将孩子送人,这个孩子后来夭折了。
出院后,萧红与萧军住进当地的欧罗巴旅馆,开始了一段贫苦但甜蜜的共同生活,同时,萧红也迎来了自己的创作黄金期。
但是,萧军在两年里先后跟三个女子有暧昧。而且,他并未拿萧红当成自己最后的归宿:“她单纯、淳厚、倔犟,有才能,我爱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两人从哈尔滨结伴去青岛,最后又到了上海,但最终,萧红还是向萧军提出分手,结束了这段既爱且痛的恋情。
第三个男人端木蕻良,萧红的唯一丈夫
端木蕻良曾是萧红和萧军共同的朋友。跟粗犷的萧军不同,端木性情阴柔,他还曾称赞萧红的文学成就超越萧军,让萧红找回了久违的自尊。当萧红终于下定决心跟萧军分手时,她已经怀了萧军的孩子,但她和端木仍于年5月在武汉举行婚礼。
第四个男人骆宾基——萧红的最后蓝眼知己
年,萧红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年,已31岁的萧红在香港养病,骆宾基受萧红的丈夫端木蕻良所托来照顾萧红。骆宾基说起自己对萧红的崇拜。萧红脸色不佳,没有生气,见骆宾基不愿离开,就跟他说起自己年轻时候的经历。这个生逢战乱,历尽坎坷,向往爱情,充满魅力的女作家深深打动了骆宾基,但此时的萧红已经病入膏肓。因为日军侵占、庸医误诊、病情恶化等种种原因,萧红最终在年逝世。根据骆宾基的记载,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萧红病逝的44天中,他始终守护在萧红身边。
对萧红的文学评价
萧红在她不及10年的文学生涯中,创作了30余篇(部)小说和为数不多的散文、诗歌。她的生命和创作如惊鸿一瞥,而散发的光芒却耀眼夺目,十分独特。她一波三折的身世和经历,她的充满灵性的作品,给后人留下了谜一样的“萧红现象”。
不过在大陆官方的文学史上,对她的评价并不高,一派认为她不过是鲁迅旗下的左翼作家群中的一员大将,也有不少人带着传统道学家的有色眼镜看她。说她不过是个封建时代又一个“出走的娜拉"",绯闻多多。那么到底萧虹该归入那一类呢?
先说一下,萧红的笔名为何要改?
萧红原来笔名为“悄吟”,为何后来要改名为萧红,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那时候萧红与萧军感情甜蜜,虽然生活困顿,到处漂泊,但是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反而让二人的感情更加深厚。
年,结识萧军,两人相爱,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年与萧军自赞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文坛上被并称为“二萧""。年9月9日,在青岛,23岁的她写完了旨在宣扬“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的长篇小说《生死场》。
于是为了纪念两人的感情和革命理想,萧红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为萧红,与萧军一道,组成了“小小红军”,这既是他们深厚感情的象征,也坚定了他们二人追求理想的决心。
后来萧红以这个笔名发表的作品《生死场》一炮而红,迅速在文坛上崭露头角,这部作品得到了鲁迅等文坛大家的极力推荐,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成为当时中国文坛上知名的女作家,从此奠定了她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也正因为此,萧红就更加喜爱她这个笔名了,于是就舍掉她其他的笔名,从此萧红这个名字就成为中国文坛上一个亮丽的符号,并且伴随了她的一生。
再说一个故事,萧红可算是鲁迅最得意的门生。
她跟鲁迅有很深厚的关系,接近于父女跟师徒之间,有人认为她在精神上是鲁迅的传人。
她的《生死传》写于年12月,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萧红的长篇小说《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被称为“中国女作家所写的最有力的现代小说之一”。
鲁迅先生说小说有着“如同秋季草叶上的露珠那样晶莹与剔透”的文笔,又对“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有着刻骨的感知,萧红也因此确立了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
而胡风也写道:“使人兴奋的是,这本不但写出了愚夫愚妇底悲欢苦恼,而且写出了蓝空下的血迹模糊的大地和流在那模糊的血土上的铁一样重的战斗意志的书,却是出自一个青年女性底手笔。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女性的纤细的感觉,也看到了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
由于鲁迅与胡风二人在当时上海文坛影响巨大,他们的评价不但代表了众多读者的心声,也必将左右人们对这部作品的社会评价。可以说,他们的评价为刚刚诞生的作家萧红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成就,萧红与当年左翼作家不同的是,当他们围绕着还我河山,团结抗日的主旋律,都在唱“冒着敌人炮火时,前进,前进时。“她却因自身坎坷曲折的经历使她有了看待生活的独特方式和对人生的独特发现,因而写出了直面民生,歌颂小人物“生的坚强,死的挣孔”的—曲曲悲歌,如今回过头来看她的作品,是有独特的审美意蕴和悲剧意识,比那些主旋律“呐喊“派的作品更高出一个台阶!
萧红主要作品有长篇《马伯乐》,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萧红是因《生死场》《商市街》成名后成为当时文学青年的偶像,在-年间,萧红共写了一百多万字的作品,一年十万字,这对于这位疾病缠身、怀孕生子、贫寒交困、备受情感纠葛的青年女性何其不易。
萧红在大陆官方的现代文学史上地位并不起眼,只被认为说是东北作家群体的一部分。那东北作家群是一批当年的所谓的左翼作家,萧红,萧军、白朗、骆宾基、端木蕻良等等。
但是真正在现代文坛上面,文学界里面大家开始觉得她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家,萧红有点像张爱玲,她同代的另一个才女作家,两个人都是出口转内销而打响的女作家。
当时在美国的专家夏志清他也承认,他说他的《现代中国小说史》漏掉了萧红是他自己觉得不可原谅的错误。然而夏志清又说:“要是我把她写了,那葛浩文还研究什么呢?”就这样,交给他后辈葛浩文研究。
萧红的研究工作主要是由于80年代一位美国汉学家葛浩文(莫言的作品的英译者),其实他第一个认认真真做研究做翻译是做萧红的研究,他70年代就开始注意到萧红的作品,尤其《呼兰河传》,他觉得太好了这个作品,太了不起了,就很想把她在美国文坛好好介绍一下。
一直钟情于萧红作品研究的美国汉学家葛浩文还萌生了续写萧红《马伯乐》的想法,这位美国人还提笔为《马伯乐》写了续篇。葛浩文在《马伯乐》(完整版)的序言中也讲述了自己在续写时的考虑,他写道:“我最初的想法是:不是有人认为萧红的《马伯乐》是版的《阿Q正传》吗?相对于阿Q的低下背景,马伯乐的确可以说是一个中产阶级的阿Q,或许可以让马伯乐有类似阿Q的下场,也算是延续萧红对恩师益友鲁迅的怀念与景仰。但后来放弃了,主要是因为我觉得萧红是一个创造力十分丰富的作家,我认为她绝对不会满足于仅仅是模仿鲁迅的作品。”
(注,部分老照片来自网络)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比较文学》
萧红张爱玲三同三不同
说到萧红作品比左翼作家群高出一个台阶,但萧红与张爱玲作品相比,还是略逊一筹的。二人虽同为“民国四大才女作家”,但萧红和张爱玲之间,还是明显的存在着三同三不同。
先讲三同:一是二人都是一举成名。张爱玲22岁时已名闻上海滩,《沉香屑第一炉香》使张爱玲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崭露头角。而后张爱玲在《杂志》、《万象》、《古今》等刊物发表《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一系列小说,奠定了她在当时上海文坛的地位。萧虹23岁则凭作品《生死场》,也奠定当时她在上海左翼文坛的地位。
二是二人都是从封建大家庭出来,与父亲不和,从而浪迹天下的叛逆女子,她们一生都飘泊不定。张爱玲从上海出来后到香港,再到美国度过余生。萧红则从呼兰小城到哈尔滨,从青岛到上海,日本,最后在香港病死。
三是在中国大陆的现代文学史上,二人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飘流瓶,她们的作品都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出口转内销,近几年才在国内大陆大红大紫的女作家。
同时,两人都是死后被公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顶尖女性作家。张爱玲在死后10多年被《中国现代文学史》誉为“中国最优秀的、最重要的作家”,作品在大陆受到国内文学青年的狂热追捧。而出口转内销的美国版《萧红评传》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被翻成中文,在大陆、在香港、在台湾流传,于是大家终于又开始研究起萧红所有的作品。
不过同样作为小说家,我认为她与同时代的张爱玲比,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是稍逊一筹的。
一是与张爱玲力透纸背,刻划阴暗人性的小说比,她的小说太散文化了。在萧红男朋友萧军及他的文友眼里,萧红只会写几笔散文并不会写小说,文学成绩也并不如萧军。对萧红文学成就的轻视也一直持续到萧军晚年,作为作家,萧军至死不能理解八十年代后为何有那么多人喜欢萧红的作品。同是写民国女性的小说。萧红的《小城三月》写一个少女的哀怨情素,在春天的心事,温润的笔调载满了对幸福不为人知的期待,憧憬着一份在那个封建世俗的时代不可能的爱情……。而张爱玲笔下的女性都是一些灭绝人性,恶俗的、很强势的女汉子,《金锁记》中诱使儿女吸毒的曹七巧,《茉莉香片》的疯狂可怖想杀人的聂传庆,《十八春》的设计让老公去强奸妹妹的曼路。
二是自传体太强。除《生死场》外,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后期作品都是讲述家族故事。她的作品自传成分非常高,她很多东西不说破,藏有谜团,使得很多人看她的回忆文章,拼凑不起来一个很完整的萧红印象。相反关于张爱玲的小说中自传成分很少,她文笔冷静,小说常用第三人称即“他”来描写,以一种全知的视角来叙述,不掺杂太多作者个人的情感,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给人以一种悲凉的感觉。
三是爱情上萧红不如张爱玲专一。张爱玲那怕是胡兰成是汉奸,也要爱到红尘滚滚,死去活来。萧红则被称为“出走的娜拉”,她备受情感纠葛,用现在的话讲,绯闻太多,她一生之中有4个男人和三段婚姻,还有很多三角恋爱似感情的纠葛,直到在临死之前还有2个男人一齐陪她送终。
因此到今天仍然有人认为她是一个水性杨花的女人,甚至曾经有人污蔑萧红说她曾经卖身,这种种关于她负面的说法,大大贬低了她在文坛上的地位。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