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不二阅读
怀八卦之心,讲语文正事儿
扩大知识面儿,人生不犯二
(原标题)萧红:呼兰河畔寂寞红
她23岁写出《生死场》,29岁写出《呼兰河传》,
她的文学天才,正如自家后院里那些花草,恣意纵横,烂漫自然。
而天才如她,却有着惊人坎坷的一生。
中国最北方的黑龙江呼兰是她的人生起点,
最南方的香港是她的人生终点。
从异乡到异乡,从一个男人到另一个男人,
她一生都追求着爱,甚至是一点点微薄的暖意,
但热闹的红尘,惊世的天才,对她来说,终究是一场大梦。
她说:“我的心就像被浸在毒汁里那么黑暗。”
她说:“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逃离再逃离,情字难画
年,萧红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城的一个地主家庭。萧红的童年生活并不美好,生母早亡,父亲张廷举续弦后,继母与萧红感情并不亲密。张廷举曾担任呼兰小学校长、呼兰县教育局局长、黑龙江省教育局秘书等职,表面上做派比较新,但骨子里的观念比较旧。萧红生母去世后,家境变坏,张廷举工作家庭不能兼顾,心情不佳,对孩子也没有好态度。
家中最疼爱萧红的是祖父张维祯,萧红常跟祖父一起在后园子里玩耍。祖父给了萧红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祖父的后园子给萧红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成就了她日后的文学想象。
年,12岁的萧红在家里的安排下,与汪恩甲订婚。两家在当时算得上是门当户对。
年,萧红离开老家进入哈尔滨东北特别市第一女子中学初中部读书。她最爱读鲁迅、茅盾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美国作家辛克莱的《屠场》也对她产生了深刻影响。而萧红也展现出了自己的文学天分,开始在校刊上发表文章。同时她还参加了学生运动,结识了一些新派的知识青年。
陆振舜是当时哈尔滨法政大学的一名学生,是萧红的一个表哥,与萧红相识后,他便鼓励萧红去北平读书。年,萧红与陆振舜来到北平。19岁的萧红就这样第一次为自己的命运作出了选择,她逃离了家庭,逃离了既有的生活轨道。二人之事很快在老家引起轩然大波,陆家、张家都拒绝寄生活费,除非他们返回。北平天冷、米贵,居之不易,陆振舜渐生悔意,两人关系开始冷淡。
萧红回到家中,被父亲软禁。在他人的帮助下,最后萧红藏在送白菜的大车上从家里逃出。闻讯赶回的张廷举十分震怒,他宣布开除萧红的祖籍,并严令家中其他子女不许和她有任何往来。
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又与家庭决裂的萧红无奈之下只能以另一种方式向现实低了头——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她找到未婚夫汪恩甲,二人同居于哈尔滨东兴顺旅馆。
汪恩甲的工资入不敷出,萧红却怀孕了。到年5月,他们在旅馆赊欠的食宿费已达四百多元(一说六百多元),汪恩甲回家取钱还债,这一走却从此不见了踪影,其下落至今仍是个谜。
汪恩甲走后,萧红陷入绝境,旅馆老板将她赶到简陋、阴暗的储藏室,时时催逼欠款。后来听说旅馆老板已经找好妓院,要卖她抵债,萧红急中生智,投书《国际协报》求助。她曾给该报投稿,虽未采用,但副刊编辑裴馨园对她有印象,于是裴馨园立刻与同事去旅馆探望萧红,并警告旅馆老板不得为非作歹。次日,萧红几次给裴馨园去电话,裴馨园尚无救助之策,遂委托协助他处理稿件的萧军送几册书过去。
萧红恰好在读报上连载的萧军的小说,两人一番晤谈,彼此倾心,火速坠入情网。萧军、裴馨园始终筹不到解救萧红的巨款,恰逢洪水肆虐哈尔滨,旅馆一楼被淹,萧红趁旅馆老板不在搭上一艘救生船,逃到了裴馨园家。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说:“或许倾覆了一个城池只为成就一个人的爱情。”松花江的一场大水,淹没了一个城市,却成就了萧红、萧军的恋情。
边走边写,羁旅悲凉
从东兴顺旅馆逃出来的萧红,在裴馨园家客厅里安置了下来。年8月底,萧红生下一个男孩,但这个孩子很快送人。年,萧红把这段经历写成了小说《弃儿》,以“悄吟”的笔名发表。在他们连住院费都付不起、医院赶出来的情况下,把孩子送人这样的举动确实有不得已的成分。
萧红出院后又回到裴馨园家静养。从裴馨园家搬出后,先寄住在欧罗巴旅馆,后搬到商市街才安顿下来。这段时间里,萧红得以和一些热爱文学的青年接触,她在文学上的能力得到挖掘,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年,她和萧军共同出版了短篇小说、散文集《跋涉》。
在哈尔滨,带有强烈现实主义色彩的《跋涉》很快被查禁。年,萧红与萧军乘火车离开哈尔滨,经大连乘船来到青岛。而这一次告别,萧红再也没能踏上自己故乡的这片黑土地。
“二萧”到青岛后,萧军任《青岛晨报》副刊编辑。美国学者葛浩文在《萧红评传》里写道:“比较起来,萧红只有在青岛的短短五六个月中享受到了一点人生乐趣。”这句话令人心酸,也是实情。在青岛这段短暂的安宁中,萧红写了她著名的中篇小说《生死场》:“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这一年她仅仅23岁。
在青岛的安定是短暂的,不久,他们的朋友、中共党员舒群与其爱人先后被捕,报纸也停办,两人不得不寻找下一个漂泊处。他们给在上海的鲁迅写了一封信,而这样近乎冒昧的举动竟然打动了鲁迅。他们随之来到上海投奔鲁迅。鲁迅对这两个年轻人显示出接纳态度。他特意将萧红、萧军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等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落寞独行,埋骨南国
年,在鲁迅的帮助下,萧红的《生死场》发表,萧红从而步入全国著名女作家之林。然而年有两件大事使萧红由成功的巅峰掉进失望的深渊:一是她与萧军之间关系恶化,一是鲁迅的去世。
由于萧红身体和精神不是很稳定,朋友建议她到日本居住一段时日,既可以修养,又可以专心读书。年7月,萧红只身离开上海来到日本东京。旅居东京的萧红,被浓重的乡愁所遮蔽,在日本对自己实行了“自动禁闭”,甚至连鲁迅都没有通过信。却不曾料到,鲁迅后来突然去世。她怀着无尽的哀伤写道:“和珍宝一样得来的友情,一旦失掉了,那刺痛就更甚于失掉了珍宝。”
年1月,萧红从东京返回上海,但分别并没有弥补她和萧军感情上的裂缝。年,二人正式分手。与萧军分道扬镳后,萧红随端木蕻良来到武汉,后辗转来到重庆。年,郁郁寡欢的萧红和端木蕻良到达香港,寻求能修身养性和安心创作的环境。在香港期间,萧红过着一种几乎同外界隔绝的生活,大部分时间用于写作,完成了《呼兰河传》和《马伯乐》上部。年日军开始攻打香港,这一年对萧红而言是她一生中最痛苦、最潦倒的一年,身体的不济、战事的紧张都让她深感痛苦,但她还是发表了《马伯乐》的续篇及两个短篇小说《北中国》《小城三月》。
年1月22日,萧红因受战争的刺激与折磨,以及医生误诊动手术等原因逝世。她死时年仅31岁。她从日寇蹂躏下的东北逃出,最后死于日军占领下的香港。流星短暂流逝,却给人世间留下了永恒的亮光。
◎萧红与汪恩甲
萧红的未婚夫汪恩甲是哈尔滨三育小学的一名老师,后辞去教职,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与汪恩甲的婚约,萧红一开始并无恶感,两家算是门当户对。不过汪恩甲身上有些纨绔习气,后来萧红还偶然发现他有抽大烟的恶习,心里有些恶感。萧红的文字里对汪恩甲没有只言片语的负面评价,汪恩甲应该是一个本性不坏的男人。最后,汪恩甲在东兴顺旅馆弃萧红而去,至今没有材料说明是怎么回事,成为一个谜案。
◎萧红与萧军
萧军把与萧红的相识归结为“偶然”,诸多的偶然中,最重要的偶然是,两人第一次见面时萧军读到了萧红的这首小诗《偶然想起》:“去年的五月,正是我在北平吃青杏的时节,今年的五月,我生活的痛苦,真是有如青杏般的滋味!”萧红曾说:“当他爱我的时候,我没有一点力量,连眼睛都张不开。”
萧红和萧军两人起先吃住在裴馨园家,后在裴家住久了,裴妻、岳母渐生不满,萧军与裴妻激烈争吵,最后无奈搬出。后来萧军谋到教武术的工作,学生家住商市街,同意提供住处,两人才总算有了栖身之所。
萧军终日奔波谋职,但收入有限,两人便经常挨饿受冻。萧红的散文集《商市街》,对那段饥寒交迫的日子有活灵活现的描写。虽然生活穷苦,但二人从不悲观,过得快活而有诗意。有时,萧军拿着三角琴,萧红扎着短辫,两人衣履随意,在街头且弹且唱,别有一番潇洒。
在上海期间,萧红、萧军经常争吵。萧军脾气暴烈,有时竟将萧红打得鼻青脸肿。萧红曾无奈地哀叹:“我幼时有个暴虐的父亲,他和我的父亲一样了!”
◎萧红与端木蕻良
萧红与萧军分手后,与端木蕻良相爱结婚,在当时的文艺圈中受到非议。萧红在婚礼上曾对胡风等朋友说:“我对他没有什么过高的希求,只是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
END热文推荐
有一个文科女友是一场怎样的体验?
一组"反鸡汤"漫画,也许说出了你不愿相信的……
90后姑娘画了一群古装无脸人,网友纷纷醉倒,这样的中国风太清新脱俗!
美到哭!他用2年时间重新设计中国34个省市的名字,惊艳万人!
年最佳小小说:多余一句话
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你“懂”几个?
四大名著最动人的60句话,你真不一定都知道
关于缘分,这是我见过最感人的回答
新书推荐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直接下单!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