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1商业始祖——王亥:牛车拉出来一个商王朝
王亥(公元前—年),河南商丘人,华夏商人,商品、商业的缔造者,华商始祖、商族先公之一。发明了牛车,开始驯牛,促使农牧业迅速发展,使商部落得以强大。王亥在商丘服牛驯马发展生产,用牛车拉着货物,到外部落去搞交易。
开创了华夏商业贸易的先河,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从事贸易活动的商部落人称为“商人”,把用于交换的物品叫“商品”,把商人从事的职业叫“商业”。开了长途贸易的先河。“商”这个字便是拜赐于他。
Top2慈善商圣——范蠡:功勋、财富,一个都不少
范蠡(公元前—年),字少伯,春秋末年楚国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后人尊称“商圣”。曾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兴越,功成身退。北上经商,居陶,号朱公。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乃我国儒商之鼻祖。
弃政从商,名扬四海,范蠡善于捕捉市场信息,他对人温和友善,为人也慷慨大方,遇到天灾人祸时,他总是乐善好施,常开粥场赈济灾民。范蠡买卖公平,决不会倒卖腐烂变质的货物,不坑害消费者。在任齐国相国期间,他大力发展经济,不仅促进了齐国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冲抵灾年对齐国物资短缺的困扰,也奠定了齐国经济与文化繁荣的基础。到哪儿就在哪儿成名,他曾经说:“穷富之别,看的是你的心。只要有心,生财之道无处不有。”他认为:“其实,在我看来,经商只不过是生活中的一种乐趣。钱财是身外之物,贪得无厌往往会适得其反。懂得用钱才能得到钱,这也是生财之道!”
Top3儒商鼻祖——子贡:被孔子称为“瑚琏之器”的人
端木赐(公元前—年),复姓端木,字子贡,政治家,外交家,中华儒商之祖,官至鲁、卫两国之相。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十哲之一,春秋末期卫国黎(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相传,孔子病危时,未赶回。子贡觉得对不起老师,别人守墓三年离去,他在墓旁再守三年,共守六年。
在书生明“义”和商人求“利”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之间进行学以致用的实践,他想通过经商来打开学行合一的沟通渠道。子贡的儒商美誉来自诚信。 子贡将儒与商结合在一起,很快就做出了一番大事业:从国家的层面上来说,他帮助鲁国解除困境,游说齐、吴、越、晋四国,成功地进行了外交上的斡旋,子贡为了保护鲁国的利益,站在国际关系的高度,充分显示了他作为国际贸易商人的卓越才干,把商业营销技巧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成功挑起了好几个国家的连环战争,改变了春秋后期的国际政治格局。
Top4智慧商祖——白圭:“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白圭(公元前—年),名丹,战国时人,出生在东周的都城洛阳,梁(魏)惠王时在魏国为相,期间施展治水才能,解除了魏都城大梁的黄河水患,后因魏政治腐败,游历了中山国和齐国后,弃政从商。一位著名的经济谋略家和理财家,其师傅为鬼谷子。
白圭曾苦心研究过陶朱公和计然之策,总结出一套适应时节变化的经营办法--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白圭不同于那些囤积居奇、在荒年以储存的粮食牟取暴利的商人。他反对在粮食紧缺时蓄意哄抬物价。他认为“薄利多销,积累长远”才是商人经营的基本原则,那些只注重眼前利益的商人肯定赚不了大钱。白圭经商不盲目跟风,不人云亦云,他对市场信息极为重视,反映也极快,一旦出现机遇,就像凶猛的鹰扑向猎物一般果断,毫不犹豫地行动起来,绝不错过任何一次良机。同时,他还能克勤克俭,身体力行,与他的雇工同甘共苦,精心创业,是一个自制力极强的人,他绝不会因为赚了钱就去挥霍浪费。白圭还强调商人要有丰富的知识,同时具备“智”、“勇”、“仁”、“强”等素质,要求既要有姜子牙的谋略,又要有孙子用兵的韬略,更要有商鞅那一套严厉的团队管理制度,否则,经商很难有大成就。就是靠这些经商理论,白圭成为后世商人效法和借鉴的榜样。商人不仅把他奉为祖师爷,宋真宗还封了他“商圣”的称号。
Top5营国巨商——吕不韦:奇货可居,志在谋国的风险投资家
吕不韦(公元前-年),战国末期卫国著名商人,后为秦国丞相,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滑县)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故里在城南大吕街,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出身为商人的吕不韦,他开创了商人从政的历史先河,甚至说他改变了中国历史也不过分。一生最得意的一笔大生意就是:结识秦流亡公子赢异人并资助其回国即位,从而成功实现个人由商从政的历史性转变。
囤积居奇、贩贱卖贵——赵国巨富。吕不韦是个精明的商人,他深知经商之道,作为商人,仅仅囤积货物是不行的,必须在适当的时机卖出去,才能获利。吕不韦善于贱进贵出,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他为了自己经商的需要,还与赵国的达官贵人来往密切,不但能抬高自己的身价,还能给自己带来很多做生意的好机会。在邯郸经商不久,就积累起千金的家产。吕不韦经商时特别留心观察商情,分析影响生意的各种因素。吕不韦在后来组织其门客撰写的《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句话:“民之情,贵所不足,贱所有余。”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物以稀为贵”。奇货可居——投资营造帝国对于经商来讲,吕不韦善于贱进贵出,懂得奇货可居。
Top6堪比财神——沈万三:为朱元璋造了半个南京城
沈万三(~年),本名富,字仲荣,世称万三,出生于平江府(苏州)长洲县东蔡村,祖籍湖州路乌程县南浔镇(浙江湖州南浔)。万三者,万户之中三秀,所以又称三秀,作为巨富的别号。
他通过买卖、盘剥方式,获得了大量土地。这种土地占有方式以及垦土做法,也是当时元王朝所积极提倡并予以鼓励的。沈万三于是通过经营土地的办法,获得“赀巨万万,田产遍天下”的高额回报。沈万三靠土地起家,拥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沈万三凭借经营上的杰出才华,运用诚信的操守、敏锐的洞察力、机智过人的胆略和变化多端的经营策略,白手起家,打造出了一个超一流的‘企业帝国’。但是,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最终财富给沈氏家族带来了灾难。
Top7第一富翁——伍秉鉴:19世纪中国的世界首富
伍秉鉴(—年),又名伍敦元,祖籍福建。其先祖于康熙初年定居广东,开始经商。到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时,伍家开始参与对外贸易。年,32岁的伍秉鉴接手了怡和行的业务,伍家的事业开始快速崛起。伍秉鉴成为了广州行商的领头人—总商。他借出大量的数目给外国商人(每次百万银元)以交换部分的船只出货。他也是公认的慈善家,捐赠第一个鸦片战争后的一百一十万两赔款的银元。
接手怡和行。在广东十三行中,以同文行、广利行、怡和行、义成行最为著名。其中的怡和行,更因其主人伍秉鉴而扬名天下。年,他从父亲手中继承了十三行中的怡和行,开始了长达40余年的外贸代理生涯。在产业经营方面,伍秉鉴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园、店铺等,且其投资活动并不仅限于中国,伍秉鉴是个商业奇才,在他经营怡和行时,同欧美各国的重要客户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他既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商,又懂得依靠西方商人的贸易发财致富。他同欧美各国的重要客户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参与美国的证券和铁路建设的投资。医院,载入史册。世界首富。经过伍秉鉴的努力,怡和行后来居上,取代同文行成为广州十三行的领袖。伍家所积累的财富更令人吃惊,据年伍家自己的估计,他们的财产已有万银元(相当于今天的50亿元人民币),而在这个时期的美国,最富有的人也不过资产万元。在西方人的眼中,伍氏商人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商业巨头。建在珠江岸边的伍家豪宅,据说可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媲美。以义取利是伍秉鉴的为商之道。
Top8商业巨族——乔致庸:货通天下、汇通天下
乔致庸(―年),字仲登,号晓池,山西祁县(山西祁县)人,乔家第三代人,乔家第四位当家人,清朝末年山西晋商的代表商人。是乔家中一位出类拔萃人物,他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个朝代,为乔氏家族的繁荣立下了大功。乔致庸待人随和,讲究诚信为本、“以德经商”。乔致庸一生做出诸多善行。光绪三年天遭大旱,乔致庸开粮仓赈济灾民。光绪三十二年,乔致庸去世,终年89岁,他是乔家门中最长寿的人。
创办银号,乔致庸悟出“货通天下”,必须通过“汇通天下”来实现时,他的“天下观”开始就把自己引向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激烈冲突的悲剧之途。当乔致庸意识到票号的广阔前景后,志向是希望有朝一日能汇通天下。乔致庸利用乔家的资本一气开了两个票号大德通和大德丰。成立于咸丰年间的大德兴最初主要经营茶叶,同时也搞汇兑。乔致庸后来发现票号是更新的产业,于是改成汇兑为主,茶叶为辅。光绪十年,乔致庸把大德兴改为大德通,同年专门成立了大德丰票号,专营汇兑。在乔致庸经营下,后来大德通和大德丰都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大票号。
Top9红顶商人——胡雪岩:红顶商人之路,经验教训多
胡雪岩(-年),清代红顶商人,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商界名人,幼名顺官,字雪岩,著名徽商。初在杭州城“仁德钱庄”做跑街,后因擅自借钱给官兵被开除后在湖州买卖粮食为生,后在杭州设银号,又入浙江巡抚幕,为清军筹运饷械,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局。
胡雪岩是一位商人,商人自然把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左宗棠任职期间,胡雪岩管理赈抚局事务。他设立粥厂、善堂、义垫,修复名寺古刹,收硷了数十万具暴骸;恢复了因战乱而一度终止的牛车,方便了百姓;向官绅大户劝捐,以解决战后财政危机等事务。胡雪岩因此名声大振,信誉度也大大提高。晚清洋务运动中,胡雪岩协助左宗棠开办企业,主持上海采运局,兼管福建船政局、甘肃织呢总局,经手购买外商机器、军火及邀聘外国技术人员,用西洋新机器开凿径河,从中获得了大量的回佣。毫不夸张地说,左宗棠晚年的成功中有着胡雪岩极大的功劳。开办胡庆余堂。胡庆馀堂雪记药号,西征举借,西征举借。
Top10一代钱王——王炽:犹如清廷之国库也
王炽(~年),字兴斋,汉族,弥勒县虹溪人。青年时斗殴杀死表兄姜庚逃至四川重庆,与旅渝滇商合营“天顺祥”商号,来往川滇互贸,在当时全国22个行省中的15个行省及香港、越南、马来西亚设立分行,数年经营,成为滇中富商。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三代一品红顶商人”,晚清名臣李鸿章曾称其为“犹如清廷之国库也”。
经商有道,且胆略非凡。王炽无从家乡收购土布等运到竹园、婆今(盘溪)等地贩卖,又从那些地方采购红糖回家乡销售。这样来回都有生意,资金周转很快,加之王炽很能吃苦,也知道节俭,没有几年,他就积攒了纹银百多两。王炽有了资本,生意日渐兴旺。他扩大了经营项目和经营范围,由此开始组建自己的马帮,在建水、泸西、师宗、丘北一带往返贩运土杂百货。由于王炽胆大机敏,为人侠义,至他20岁余时,他家已成殷富人家,已在滇南一带小有名气,人称“滇南王四”。同治末年,川东道库急需向四川布政司解缴白银三万两而一时无法凑足。道署在重庆间川帮商界洽借,但无一家愿意借给。官员们情急之下找到天顺样,没想到王炽竟一口应承,并且不要利息。使官员们大为惊叹,认为天顺样胆魄超人,实力雄厚,信用昭著。 十三年唐炯调任云南矿务督办大臣,派王为矿务公司总办。王为筹办云南铜、锡矿业,苦心筹划十馀年,先后垫支开发基金银10万两,并亲赴四川、湖南、广东、汉口、宁波、上海等地招商集股,为开发东川铜矿、个旧锡矿,发展地方工业尽了自己的的努力。王在办矿业中大获其利,成为“富甲全滇”的企业家。仗兴疏财,慈善爱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学习做生意的小白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