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代文化盛景终是岛

订阅“周述”更多精彩哦!

青岛文化名人故居一条街

青岛的群星璀璨(2)

出大学正门下行不远,即梁实秋故居。

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梁实秋对青岛的印象好得不得了,晚年多次写到青岛,“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去的地方应推青岛”,青岛“真君子国也!”他留在大陆上的女儿梁文茜曾专门将青岛海滩上的一掬细沙装入瓶中捎往台湾,先生供在案头,看得老泪纵横!

老舍租居的房子与梁实秋家相距不远,也都是当时新建的小楼,和杨振声、赵太侔家在同一条黄县路上。不过老舍与梁实秋并没同过事,因为民国二十三年(年)夏老舍应聘来当中文系教授时,梁先生已经挟着他远未译完的《莎士比亚全集》离开他居住了4年的青岛,去了北京大学。

老舍在青岛先后住过三处,现今黄县路12号,是他最后也是住的时间最长的一处地方。老舍来青岛当教授,但创作欲直比栈桥回澜,故后来便辞职以写作为生。这期间,他写下了辉煌的代表作《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和《骆驼祥子》,此外,他还有了另一部更为开心的“作品”——儿子舒乙。三年后,他应齐鲁大学应聘要去济南,行前,很少写诗的小说家动情地为友人留下几首律诗:

远近渔帆无限情,与君携手踏沙行。

于今君去余秋暑,昨夜香残梦故城。

漠漠云波移往事,斑斑蛤壳照新晴。

何年再举兰陵酒,共听潮声兼话声。

晚风吹雾湿胶州,群岛微茫孤客愁。

一夏繁华成海市,几重消息隔渔舟。

不关宠辱诗心苦,每忆清高文骨遒。

灯影摇摇潮上急,归来无计遣三秋。

有趣的是,年春,当我带黄宗江等人前往“老舍故居”参观时,“卖艺黄家”(黄宗江自谑语)的黄老大忽然惊叫起来:“哎?这不就是我们家嘛!”黄的父亲乃留过洋的电机工程师,当时携全家来青岛邮电局工作,少年黄宗江正是在此开始了其文学创作生涯。他的妹妹宗英、弟弟宗洛,那时也都是不到10岁的孩子。

此宅旁边的广西路东首,有个牛奶站,原是黄宗江接受革命思想的“启蒙堂”——荒岛书店,少年宗江正是在这间小屋里读到了大批进步书籍,并认识了常来此店的萧军(二萧留给鲁迅的通信地址,即这家小书店)。原来,是黄父病逝、黄母带孩子们北上北平之后,老舍一家才搬了进来。

从老舍故居出来,顺着斜斜的小巷直上江苏路,便可找到萧红、萧军与舒群的故居。

萧红与萧军

文坛二萧比老舍来得早一个多月,但他们之间并无往来,因为,这两位“小小红军”乃东北流亡内地的文学青年,无人知晓。他们从日本的铁蹄下逃出,是不甘为“满洲国”的“良民”,也为甜蜜的同居生活。

是年端午节前一天,他们走下了从大连开至青岛的客船,召唤他们前来的哈尔滨同乡舒群已经在码头上候着了。

“我们在观象一路一号一所石块垒成的二层小楼的下部租了两间房子,一间由舒群夫妇居住,一间就由我们居住。……后来,我由楼下面又搬到楼上有“太极图”那间突出的单间居住了。”

晚年的萧军如是写道。

在青岛的这座小楼里,萧军白天去《青岛晨报》当副刊编辑,晚上写着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而23岁的少妇则以更充裕的时间一气写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的《生死场》。怎样才能让社会认识自己呢?他们没去造访青岛大学里的名教授们,却想到了仰如泰斗的鲁迅先生。于是,在那家荒岛书店,他们把信寄往了上海。让他们欣喜若狂的是,鲁迅先生居然复信了:

稿可寄上海北四川路底内山书店转周豫才收,最好是挂号,以免遗失。

自此,这对热爱文学的年轻夫妇开始真正与文学界有了联系。后来,因舒群被捕,他们为避祸,再一次逃亡,这次投奔的人就是素昧平生的文豪鲁迅!本名周豫才的一代文豪显然喜欢这对新人,在他老人家的大力扶持下,萧红、萧军立马成为全国知名的青年小说家。遗憾的是,导师病逝后,“二萧”终因性情不睦而分手。不过,两人即使在青岛时也不天天如胶似漆,都太有棱角的一双新人困居于如此狭小的陋室里,自会碰出对立的火花。英年早逝的朋友栾新建曾在深圳采访过舒群的夫人倪青华女士,从老人那里得到了更多的证据。萧红后与另一位青年作家端木蕻良结合并于31岁那年死于香港。萧军去了延安,先是受到毛泽东的礼遇,后一直为主流所不容,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才终得公平对待,但已是苍然老翁矣!

舒群本名李书堂,是在东北即加入中共的地下党员。出狱后他也去了上海,发表在最有影响的《文学》上的中篇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使文坛接受了这个东北籍青年作家。共和国成立后,舒群久居北京,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秘书长,却不敢与老友萧军往来。十年动乱中,他亦备受磨难。“文革”后,他主动去看望萧军,萧激动地口占律诗一首:

患难交情五十年,濒经生死又开颜。

松花江畔飘蓬日,观象山麓秋暮天。

骨肉情亲薄四海,合离几度唱阳关。

相逢此夜庸何易,杯酒衷肠话惘然。

从观象一路转到观海二路上,极近,那条幽静的环形路上,有大画家黄公渚、金石学家王献唐和著名作家王统照的故居,其中49号王统照的遗宅最有气象,现在仍由其后人(侄孙)一家住着。

王统照一家在青岛

王统照和江青是同乡,但资历却比江青老多了,早在民国九年(年)他就与茅盾、郑振铎、叶圣陶等人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是著名的新文学小说家。民国十五年(年),王母病逝,回乡奔丧的王统照便辞去在京的教师职业,来到青岛,第二年就购下这片山坡,建起十分简单但却高屋建瓴的房子。他在此创办了青岛历史上第一份文学期刊《青潮》,写过影响一时的长篇小说《山雨》(被誉为与《子夜》齐名的佳作),接待过闻一多、梁实秋、洪深、老舍、俞平伯等许多文友,朱自清来青岛游历时,就下榻在他家中。至于晚辈的臧克家、王亚平、杜宇、于黑丁等,更是时常登门讨教——他的“门”,真是需要“登”,从马路到住处,竟然有几十磴石阶!出家门望层层红瓦,一直延至碧海,景色十分迷人。故当年俞平伯就激动地吟咏起来:“三面郁葱环碧海,一山高下尽红楼。”

不知为什么,这位文学前辈没去近在咫尺的青岛大学里任教,尽管他与闻一多、梁实秋、洪深等系主任都是朋友。民国二十五年()秋他去上海主编最有影响的大型文学刊物《文学》。日本人第二次占领青岛以后,他困于上海,生活拮据,以致要靠典当才能度日。有人告诉他说:你青岛的家已经被日本人占住了,但只要你回去做事,宅子自可归还与你。这介书生勃然大怒并拍案而起:“我决不做周作人第二!”时过60余载,想起国难中的先生的这句响遏行云的回答,我仍会被感动得周身发冷。

王统照主要作品书影

抗战胜利后,王统照回到青岛,并接受了复校后的山东大学的聘书,后因支持学生运动而被解聘。民国三十八年(年)春,他收到了中共地下党人送来的故友郑振铎写来的一封信,要他立即出城——“山那边呀好地方”。这是一首歌的头一句歌词,成了“国统区”的人们向往“解放区”的“流行音乐”。他最终没去“山那边”,而是在家中默默等待着。彼时,除了青岛,长江以北的整个北方都成了红色江山,独青岛的上空还飘着青天白日旗。是年6月2日,他在半山坡的家中看到了众多“国军”登上停泊在栈桥外的美国第7舰队军舰的情景,直到共产党的军队步入岛城后,那些军舰才起锚而去——他在家门口目睹了一个新旧时代的交替。

这位热爱新中国的知名作家,受到新政权的青睐,他先回到山东大学,成为中文系主任、教授,后又奉调离开居住了30年的青岛,去了济南,成为山东省政府委员、文化局局长兼第一届山东文联主席。年6月,在北京怀仁堂里,正在听周恩来作政治工作报告的这位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突发心脏病,随后返回济南治疗,终于11月29日不治身亡,享年60岁。其时,他正在创作的长篇小说《胶州湾》草稿还放在书桌上。看他的人生时间表,难免为他庆幸。因为正在他的最后一年,毛泽东来青岛,就在山东大学邻近的迎宾馆里居住了一个月,众所周知,反右运动正是领袖一手发动的。他在文坛和校园里的故友,多沦为右派分子。

王统照离世后的第二年,在大跃进的狂热东风里,中共山东省委下令将山东大学迁往济南,余下与海洋科研有关的系、室,另组成了山东海洋学院。一所著名的综合大学就此远离了这座美丽的城市。

皮之不在,毛将焉附?移植走了一棵壮硕而繁茂的梧桐,你让那些凤凰到哪里安栖?于是,除了海洋科研领域之外,再也没有一代名士前来岛城寓居。无意苦争春,更著风和雨。几十年的酷烈政治运动对文化的摧残更不堪回首,整个中华大地都已万花纷谢,你能指望小小的岛城一枝独秀?所以,文化的衰败已是必然。

不再有新的名人故居了,包括宋春舫、郁达夫、冯沅君、王亚平、吴伯箫、束星北等许多名流的旧居,都成了教职工们的宿舍或毫无干系的市民的住宅。“大学路”之名还在,但路畔小巷里老舍亲手栽的那棵冬青树却于近年枯死。

对于本土的这笔文化遗产,我曾粗略地想过形成的原因,窃以为,正是“绿树”和“红瓦”成就了它的存在——

如果以“绿树”比喻自然环境的优良的话,那“红瓦”就应该算是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比之大自然赐予的“绿树”,当政者营造起来的“红瓦”更为难得——谁也不能否认,从十九世纪末德国人租赁“Tsing-Tao”开始,到年“七七事变”发生之前,青岛有过30多年的全面发展时期,有了一所国内一流的大学。正是这一时期历任当局对文化的有意无意的荫护,才使得我家乡意外地得到这笔“浮财”。只是,我总认为,青岛人对这笔文化遗产还不够珍重。

后排右二为闻一多,前排右二为梁实秋

青岛是值得珍重的!梁实秋在晚年所写的《忆青岛》一文中,曾满腔深情地写道:

我曾梦想,如果有朝一日,可以安然退休,总要找一个比较舒适安逸的地点去居住……我是北平人,从不以北平为理想的地方。北平从繁华而破落,从高雅而庸俗,而恶劣,几经沧桑,早已不复旧观。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百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离开的地方应推青岛。

缘由是什么呢?首先是青岛的绿树红瓦和“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宋诗句)的宜人气候,再就是雄奇而宁静的崂山名胜和海滨美景,最后是青岛“好吃的东西”太多,如海鲜、水果和蔬菜等。

大概是因为客居台北的寂寞使然吧,梁老夫子在文章的结尾不胜感谓:

我在青岛居住四年,往事如烟。如今隔了半个世纪,人事全非,山川有异。悬想可以久居之地,乃成为缥缈之乡!噫!

年5月于青岛山海楼

点击阅读原文纽约市是如何做到住有所居的?

让常识说得更有底气!

“周说”归来!

i-zhoushu

与“周述”一起,回到常识。

李洁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地方
早期白癜风症状图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sz/22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