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书记侯光明在建党97周年纪念大会上的

铭记历史勇担使命做新时期有责任有担当的党员领导干部党委书记侯光明(年6月29日)

同志们:

下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共同庆祝党的生日。今年是建党97周年,还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电影高等专业教育80周年。在这样的历史时刻,我们举行“七一”庆祝表彰大会,更具重要意义。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向中国电影教育的开拓者致敬!向辛勤耕耘在教研、管理、后勤岗位上的所有教职员工以及离退休老同志致以节日的问候!向心怀电影梦想、学习电影知识的同学们致以最良好的祝愿!更要向今天获得表彰的各支部和党员致以最热烈的祝贺!

今天主要跟大家交流两方面内容:一是回顾学校的发展历程,阐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学校的担当和梦想;二是结合当前上级要求,明确现阶段学校的历史使命和下半年工作重点,并对新时期我校党员干部提几点要求。

一、北京电影学院的历史、担当、梦想

回顾68年奋斗的风雨历程,是中国共产党给了北京电影学院生命,是中国共产党给了北京电影学院发展壮大的动力。在党的领导下,学校从孕育萌芽、创建发展、改革创新,迈进了建设发展新时期,成为享誉世界的电影高等专业院校,为中国电影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为中国电影教育乃至世界电影教育提供了富有特色的育人方案。

同时,一代又一代的电影学院人,在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的指导下,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不懈奋斗着。抗战时期和建国后的一段时期内,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导下,以电影学院人为主力的中国电影人创作出了一大批“革命电影”和“人民电影”。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电影艺术创作逐渐形成了一种“学院派”的风格,引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成为中国电影艺术与国际电影艺术对话的桥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学校为主导,中国电影界掀起了一股“新学院派”电影创作浪潮。近两年,在开展“新学院派”电影创作、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过程中,学校又率先提出构建中国电影学派的目标,以传承百年电影文脉,彰显中国独特文化气质。

(一)孕育萌芽期——电影救国梦

1.孕育萌芽期(20世纪初—年)

第一个时期是从“左翼”时期到学院创立,可称之为“孕育萌芽时期”(20世纪初—年)。“左翼”时期是党最困难的时期,五次反围剿,万里长征,初到陕北尚需站稳脚跟,即使如此,党高度重视电影工作。在党的领导下,电影学院创始人陈波儿、章泯、钟敬之、吴印咸等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电影人在白区创作了《风云儿女》《渔光曲》《桃李劫》等优秀影片,锻造了最初的党的电影队伍。抗日战争期间,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八路军只有三个师的建制,硬是拿出一个团的建制组建了八路军电影团,后来又成立了西北工学队,创作了《延安三部曲》《南泥湾》《延安与八路军》《白求恩大夫》等纪录片,以及《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等新闻片,创作了一大批为大众服务、为抗战鼓呼的电影力作,还举办了多期电影干部培训班,壮大了党的电影队伍,书写了世界电影史和电影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转战东北时期,条件稍有安定,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又着手为即将到来的新中国电影事业奔忙,培养了多名又红又专的电影人才,创作了史称“26部的人民电影”,使新中国电影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可以说,这一时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在中国共产党存亡绝续的紧急关头,党重视电影,在战火中孕育了一批电影和电影教育人才。他们为党的电影事业撒下了火种,发出了民族救亡启蒙的时代最强音,为抗战和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贡献了力量。

2.电影救国梦

上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左翼运动,掀起了早期中国电影创作的新高潮。一家名为“电通”的经营电影器材的公司在共产党电影小组支持下改为制片公司,培养出的电影导演和演员成就了我们今天的北京电影学院,并且延续了我们电影学院人的电影梦。年1月,毛泽东同志发表了《新民主主义政治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讲演,提出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是对文化的内涵做了精准的定义。随后他于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文化要为人民群众服务,尤其要为工农兵创作和服务,帮助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年,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此后,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导下,革命电影和人民电影成为新中国成立前一段时期的主流。这一时期,电影学院的先驱者们肩负起历史使命,创作出了《风云儿女》《渔光曲》《桃李劫》等革命影片和“26部”人民电影,更突显了电影学院人的价值观,彰显了电影救国的梦想。

(二)创建发展期——电影建国梦

1.“创建发展时期”(年——年):建立“中国自己的电影大学”

第二个时期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可称之为“创建发展时期”(年——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然而我们党高瞻远瞩,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建立了“中国自己的电影大学”、中国第一所电影高等专科学校、学校前身——表演艺术研究所。年春,还在南京开办中央电影训练班,从全国选送了名青年入学(毕业人),后为我校教师的孙明经教授为该班设计教材并授课,其规模及成效为世界电影教育史所罕见。年院系调整,党把南京金陵大学电影播音专修科、苏南文化教育学校电化教育专修科、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动画专修科的师生资源、教学设备调入我校,后来又调苏联专家来我校开设专修班,使学校建立了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较为完整的电影教育体系。学校的校址也由石老娘胡同四合院搬到了小西天,规模得以扩大,办学条件得以显著改善。这一阶段,周恩来总理两次到人民剧场观看表演专修班演出的莎士比亚名著《第十二夜》,夏衍、周扬、林默涵、丁玲、艾青、端木蕻良、俞平伯、孙家秀等文化界领导和学者经常来校指导工作、讲学。从年到年,学校为中国电影事业输送了余名毕业生,他们成为五、六、七、八十年代活跃在影视艺术领域的骨干和生力军,涌现了一大批知名艺术家。年评选的“新中国22大明星”有六位是我院校友,学校因此被誉为“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即使在十年浩劫期间被勒令停办,师生们仍始终如一,不懈奋斗,坚持在昌平沙河的朱辛庄办学,先后招收了“工农兵学员”的大专、中专、进修班等22个专业班,为正处在电影人才青黄不接的部分电影制片厂输送了一批青年电影人才,为电影教育事业延续薪火、积蓄力量。这一时期,实现了从旧中国不完整不系统的电影教育到新中国较完整、较系统的电影教育的巨大转变,使我国电影高等教育自立于世界电影教育之林。

2.电影建国梦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在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为人民群众服务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引领下,电影学院人发挥育人和创作优势,为中国电影事业输送了大量中坚力量,他们成为五、六、七、八十年代活跃在影视艺术领域的骨干和生力军,涌现了一大批知名艺术家。学校自己拍摄的《穿山巨龙》《大木匠》《父子俩》等短故事片,《高炉电花》《装卸之歌》等纪录片曾在国内发行上映,校友拍摄出的《早春二月》《海霞》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有利于新中国建设的电影作品更是多不胜数。这一时期,电影学院人在百废待兴中坚持文艺创作,彰显了电影建国的梦想。

(三)改革发展期——电影大国梦

1.改革发展时期(年-年):从中国走向世界

第三个时期是从改革开放至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可称之为“改革发展时期”(年-年)。在党的关怀下,学校迅速恢复建立了各教学系。年,学校又从长满凄凄荒草的朱辛庄“临时校园”,搬到了风光秀丽的燕京八景之一“蓟门烟树”新址。学校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建构了科学、全面、合理的中国特色电影学科及专业教育体系,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以电影创作实践教学为主要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亚太地区电影年会的执行主席。进入21世纪,学校提出建设世界一流电影学校的战略目标。经过十年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为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据年美国《好莱坞报道》(《TheHollywoodReporter》)对世界电影高校的排名,学校位列世界第三。这一时期,学校成为亚洲最大的电影高等学府并在世界范围内声名鹊起,为改革开放事业描绘出一幅绚烂的电影教育图卷。中国电影教育开始走向世界!

2.电影大国梦

这一时期,邓小平文艺思想逐渐形成。他在年《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提到了文艺工作要理清两个关系,即文艺创作自由和文艺创作自律,一方面倡导坚持“双百方针”和“三不主义”,改变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另一方面,倡导文艺工作者要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和党的利益。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大会上的祝辞,又继承了毛泽东同志关于文艺创作联系群众的观点,提出了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两为方针”。在邓小平文艺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电影界形成了极具中国风格的“学院派”电影。在此基础上,中国电影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乃至第七代电影创作人依托于北京电影学院的明确师承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创作出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电影作品。“学院派”电影最大特点就是有一种美学自觉来引导创作,这个时期的电影更加







































好的白癜风专科医院
中科白癜风医院践行公益事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sz/20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