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比肾虚更可怕,冬季养脾很重要

华夏子孙受益了几千年,弘扬中医文化,传承国药精粹。

 《黄帝内经》中讲“脾是后天之本”,脾虚会导致很多疾病入侵,同时影响人的阳气,而人的阳气决定人的寿命。所以脾虚会让人的寿命缩短。

脾虚的表现:

  脾虚导致肥胖;

  脾虚会成为黄脸婆;

  脾虚怕冷又怕热;

  脾虚会拉肚子,月经量多;

  脾虚导致免疫力低下,得癌症的几率远远大于健康人至少10倍;

  脾虚者多吃一点食物容易产生饮食积滞现象,食积的人有的会腹泻,有的反而便秘,腹胀满,两、三天不解大便,出现口臭。

艾灸如何保养脾

  艾灸调理脾虚有哪些穴位?

  通常用到的穴位是足三里、关元、气海。

  足三里位置:足三里穴位是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位置。我们在寻找穴时,可以以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此穴。

  足三里对肠胃的养护非常好,治疗胃下垂、胃炎、胃痛,包括阑尾炎、肠梗阻等等肠胃疾病。用回旋灸、雀啄灸、温和灸方法。

  关元穴位置:脐下三寸(自己的手四指即为三寸)。

  可以补阳,是补肾阳,治疗中风很重要的一个穴。

  气海穴位置:脐下1.5寸。

  主要功效就是补气,治疗虚脱、形体虚弱、脏器衰惫、乏力。

  灸的时间每穴15-20分钟。

  另外,艾灸过程中容易出现水泡,多为脾湿。因为脾气虚,脾失健运,饮食不化,会导致水液代谢不正常出现水湿郁内,痰浊内生,上干于肺,致成哮喘。中医认为:“脾气一虚,肺气先绝”,说明脾与肺的功能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脾气虚到一定程度,肺金失养,就容易出现短气、少气懒言,动则气促等肺气虚的表现。

  除了艾灸,您还可以经常按摩刺激经络穴位养护脾。

1捏脊

  捏脊就是涅脊梁骨。从尾椎骨一直捏到脖子。捏的时候,不必拘泥于穴位,因为脊柱两侧正是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行走路线,捏脊可以刺激到两条经络。事实上,捏脊的好处非常多,能起到全面的保健作用,它可以健益脾胃,督一身之气;还可以调理脏腑、疏通经络、升降气机。

2腹部按摩

  腹部按摩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方法,在早晨起床或晚上睡觉前,仰卧在床上,双手掌重叠,放在肚脐部位,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揉60次,直到腹部觉得发热为止。然后,再用手指点按足三里穴,此法有补脾健胃之功,不过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俗话说三分靠治,七分靠养,日常饮食对养护脾也非常关键。民以食为天,饮食既能得病也能治病。那么哪些食物有助于我们调养好脾胃呢?

冬季健脾的食疗方

  1、栗子粥

  原料:山药克,熟栗子克,大米40克,糯米60克,枸杞10克,红枣7枚;

  制法:山药去皮,红枣洗净,栗子去皮;山药切成均匀大小的块;锅里放水,把大米和糯米淘洗干净后放入锅中;放入山药和红枣;煮到40分钟时放入栗子和枸杞再煮10多分钟即熟。

  功效:本品具有健脾补肾的功效。

  2、胡桃粥

  材料:粳米30克,核桃30克,莲子15克,山药15克,巴戟天10克,锁阳10克。

  制法:将核桃仁捣碎备用;粳米淘净备用;莲子去心;山药洗净去皮,切小块备用;巴戟天和锁阳用纱布包好备用。在大砂锅中加适量清水,放入全部主料煮粥,加红糖适量调味即可。

  功效:本品具有补肾壮阳、健脾益气之功效,适于脾肾两亏型骨质疏松症患者食用。

  3、山药粥

  原料:生淮山药克、白糖。

  制法:将淮山药扎细过筛,放入盆内,调入凉水成糊。锅中放适量水烧沸,边搅边下山药粉,烧至熟,加白糖调味即成。

  功效:山药含丰富的淀粉,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成分。《神农本草经》记有“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本草纲目》载“益胃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山药中的粘液蛋白,能防止心血管系统的脂肪沉积,保持血管有弹性,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过早发生,减少皮下脂肪积累,避免出现肥胖。山药粥是益寿、健美的好食品。

  4、黄芪粳米汤

  原料:黄芪30-60克,粳米g,陈皮末1g。

  制法:加水适量,煎取浓汁去渣后,加入粳米2两、红糖少许,继续煮至粥快熟时,再加入陈皮末1克,煮沸片刻即可。早晚服食,

  功效:健脾养胃,补益元气。

我们服务的对象是真正想要好病的平民和觉悟的权贵者!

PS:图文来自于网络,版权及观点归原创者所有,小编每天都尽心地筛选,但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其实“艾”很简单

请加客服







































白癜风怎么诊断治疗症狀最好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最有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sz/14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