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萧红,你会想起什么?
想起她的《生死场》《呼兰河传》;想起她谜一样的坎坷情事;想起“民国四大才女”“30年代文学洛神”这些称号……
她一生仅短短31载,为文字而生,在去世的前半年,依然在奋力创作。
我在看电影《黄金时代》中,见她躺在病床上有气无力地说“我的《马伯乐》可能写不完了”,一阵心酸。但翻开她的创作年表,那一年她发表了包括《呼兰河传》在内的几部小说,《小城三月》是记录中最晚的一篇。
萧红全集:呼兰河传小城三月马伯乐生死场又是春天(套装共5册)京东月销量官方店旗舰店¥购买萧红本就走了一条与当时文艺创作不同的路,《小城三月》是她临近生命尽头创作的最后一本小说,随着战火硝烟的弥漫和斯人的离世,渐渐湮没在滚滚风尘中。
《小城三月》没有掀起大波巨澜,围炉夜话般地讲诉了一个邻家故事,却是“萧红告别世界、反顾生命的情感总结”,令人唏嘘感慨,引人深深反思。
萧红早年照片1.无爱则死,刚觉醒的旧时代女性没有出路
拥有“处女座”体质的翠姨,内敛慢热且追求完美,还有些选择综合症,她在家庭包办婚姻与自由恋爱间徘徊挣扎,最后因爱成疾、郁郁而终,成为近代“杜丽娘”。
翠姨身姿窈窕、举止优雅、平和安静、欲语还休,是个惹人喜欢的佳人模样。
“我”是她的闺蜜。闺蜜间总有聊不完的话,穿衣打扮、家长里短;闺蜜间总有逛不完的街,为买到一双称心如意的绒绳鞋,从绸缎看到呢绒,从呢绒再看到绸缎。闺蜜总有享不尽的快乐,打牌下棋、弹琴唱歌。渐渐地我发现了翠姨隐藏的心事,她恋上了我堂哥。
翠姨是传统的。总是悲叹自己“命运不会好的”。她喜欢我堂哥,出于礼数,宁愿带进坟墓也矢口不提,但“哥哥讲故事的时候,翠姨总比我们留心听些”。哥哥对她似乎也有些不确定的暧昧,连说话的语气都与对众人有些不同;一起玩棋,“哥哥总是输,从前是他回回赢我的”。
这样的日子挺美的,但爱就像蓝天白云晴空万里突然暴风雨,翠姨被家里安排了订婚。
她内心是拒绝的,一点也不想嫁那个又丑又小的男人,现实是无奈的,半推半就地像众多待嫁女一样收彩礼、买嫁妆。
翠姨又是进步的。她多次说自己喜欢读书人。订婚后的一次外出,彻底改变了她。
翠姨来到大城市哈尔滨,体味到大学生的绅士风度与体贴的美好,于是更不想嫁了。
女为悦己者容,她一早花好几个小时对镜贴花黄,只为把最好的一面留给心爱的人。女为悦己者强,她勇敢地提出要读书,家里人也依了她。
读了书,翠姨也做不成出走的“娜拉”,因为“我的哥哥对翠姨就像对我们,也是完全的一样”;翠姨死后,“哥哥也不知翠姨为什么死”。
翠姨越是读书,就越发明白,越深陷苦恼,越难以自拔。
她病了、瘦了,外祖母说:
“没有什么要紧的,要出嫁的女儿们,总是先前瘦的,嫁过去就要胖了。”
婆家知道她病了,更要求立刻嫁过去。如果死了,送出去的彩礼就可惜了,并且还寄希望用冲喜治好她的病呢。
翠姨还没完全觉醒,就在旧传统和愚昧两座大山的重压之下,又沉沉地睡去,再也没醒过来。
萧红和萧军2.人这一辈子,最怕生不逢时还要肆意生长
翠姨的死令人感到遗憾,但不觉得意外。一个大字都不识几个的普通女孩,要与当时根深蒂固的守旧传统抗相衡,无异于蜉蝣撼大树。
来看看这么多年,旧文化把女性都压制成了什么样了?
翠姨的堂妹,行尸走肉一般,完全没有思想和灵魂。
“永久是穿着深色的衣裳,黑黑的脸,一天到晚陪着母亲坐在屋子里,母亲洗衣裳,她也洗衣裳,母亲哭,她也哭。”
翠姨的妹妹,沿袭老一辈的婚恋传统,嫁人、生子,阔是阔了,可以放肆买买买,但也得忍受妹夫的毒打。
人们对于寡妇或二婚有着严重的偏见。即使翠姨很好,可被认定配不上“说话口吃,没有风采”的男孩。
“那族中的祖母,一听就拒绝了,说是寡妇的儿子,命不好,也怕没有家教,何况父亲死了,母亲又出嫁了,好女不嫁二夫郎。”
作者运用了对比和隐喻,把翠姨的生不逢时表现出来。
已经步入了新时代,女人们依旧花缎的袍子、白白的脸、很红的嘴唇,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像儿时玩花纸剪的纸人。
翠姨平素不施粉黛,但有腊梅般暗香残留的美,这反而是惊艳的,众人争相围观品评,以至翠姨仓皇躲避却无处可逃。
翠姨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一是躲避婚姻,二是想与堂哥并肩而行,这个选择并没有拯救她于水火,反而加速了她的香消玉殒。
人这一辈子,最怕生不逢时还要肆意生长。“咸与维新”的时代,人人都高喊着平等和自由,可阻力依然巨大。想逃离束缚,奋力追寻理想爱情,总有些人要当炮灰。
萧红和端木蕻良3.萧红自身情感的投射,看透一生的平和
萧红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却是因为我是个女人。”
的确,她的一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从东北到香港、从上海到西安,东南西北地奔波;生了两个孩子,要么夭折要么送人,既富有激情又冷血,生活充满了戏剧般的狗血。
她经历过包办婚姻,逃婚,却又与未婚夫同居怀孕;怀着前任的孩子,饥饿与贫穷中抓住萧军这最后一根稻草,开始了6年相爱相杀的生活;结识鲁迅先生,对其产生了亦师亦友的依恋;与萧军分手后,渴望得到普通人的幸福,于是又带着身孕嫁给了端木蕻良;端木没能给她安定的生活,生命最后一刻,只剩下骆宾基的守护。
电影剧照·病中的萧红可以说,离奇的经历成就了萧红,同时也消磨了她。年近30,她就病了,她料到自己将死,反顾自己一生流离、刻骨铭心,她对生怀有强烈的留恋。
骆宾基在《萧红小传》中记录她说过的话:“我还会健健康康的出来,我还有《呼兰河传》的第二部要写……”
茅盾在《呼兰河传》的序言中也写道:“她求生的意志非常强烈,她希望病好,医院。”
《墨菲定律》中说:“情绪需要宣泄的时候,光靠自己的克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即使不经意间,它也会向外流露,这就像人类的本能一样。”死亡带给她的压抑无处转嫁,谁都不可左右和避免死亡,萧红只能在这样的压抑和寂寥里,给自己情感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于是,萧红像照镜子般,把情感投射到翠姨的身上,翠姨的命运就是她的写照。
萧红用散文的笔调轻描淡写,表现出看透一生的平和。
电影剧照·奋力写作的萧红4.咫尺一生,谁都是自己问题的答案
《小城三月》中,萧红以懵懂学生“我”的口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文字中讲淡淡的故事。
小说开头写到了春天:“春来了。人人像久久等待着一个暴动……春吹到每个人的心坎,带着呼唤。”人人都期待春天,春天饱含着阳光和希望。
小说的末尾,也呼应般地写道:“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春天也是稍纵易逝的,一不留心,就会留下错过和遗憾。
春去春来,无限循环,人一辈子,在四季轮回更替里,犹如尘埃一样渺小而短促。大多数的女人们选择了生,顺从了旧时女人生存的方式,即使没什么乐趣,但跪着也要坚持走下去。翠姨选择了少有人走的一条路,她追求爱,却时时压抑自己、封闭自己,矛盾中死去,留下遗憾。她们都不算对自己的人生有完满的交代。
于是,我又想起了茨威格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写信女人也是早逝,也是为爱而死,她敢于行动,一直活在独立而纯粹的爱里,死而无憾。这才是想清楚了的对自己最好的交代。
谁都有一辈子,需要自己好好想清楚。咫尺一生,谁都是自己问题的答案。
我是
莉莉分,邀您一起共读经典好书,不同见解欢迎留言,谢谢!(图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