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遵义竺可桢与可桢桥

摄影:曾金友

位于闹市、横跨湘江、东西走向、连接新老二城的可桢桥,是遵义市城区范围内唯一一座以人名命名的新建桥梁。此桥于年6月开始修建,年月建成。之所以用曾任浙江大学校长13年之久的竺可桢先生的名字为名,是因为这座大桥承载了“一座名城,两个长征”中“文军长征”的厚重文化,寄托着遵义人民对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科学史家和教育家竺可桢先生的深切感怀之情。

年7月,卢沟桥事件爆发,日本侵华战争全面升级。浙江大学被迫于当年11月开始,在校长竺可桢的率领下,四度西迁,流亡办学。首迁浙西天目山、建德,次迁江西吉安、泰和,再迁广西宜山,最后于年元月落脚遵义、湄潭,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在遵义人民节衣缩食的热情支持下,办学达7年之久,直至抗战胜利后的年6月,才东归复员杭州。7年之中,竺可桢校长所倡导的“求是”精神得以砥砺磨练,浙大师生教学科研成就斐然,浙大也因此被两度来遵、湄考查的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誉为“东方剑桥”,并写下“在重庆与贵阳之间一座叫遵义的小城里,可以找到浙江大学,是中国最好的四所大学之一”的赞语。同时,浙大师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呼唤民主进步,使浙大成为与昆明的西南联大齐名的“民主堡垒”。

可桢桥所连接的,西面是穿过碧云路(过去的水硐街),坐落于官井路口(原先的玉锡路)的子弹库(现遵义市十一中),遵义浙大的行政中心,校长室,总务处、文学院、师范学院办公室、气象测候所等所在。其间,还有水硐街三号(今中国人民银行办公楼),颇负盛名的浙大史地研究所。东面过新华路,是沙盐路口、飞天花园内的何家巷三号、五号,遵义浙大的教学中心,教务处、训导处、工学院办公室,校医务室,大部分教室及部分男生宿舍所在。过桥不远,还有丁字口的播声电影院(后来的遵义电影院)——浙大纪念周会场,桃源山上的江公祠(现遵义市一初中校内)——浙大图书馆等。一桥飞架,如彩虹卧波,将这些分布于新老两城、分散在湘江两岸的浙大西迁办学纪念地连接成为一体。

单孔钢筋混凝土拱卫而成的可桢桥,长度为77.12米,宽度为25米,其中车行道宽14米,两边人行道各宽4米,共8米;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设有各宽1.5米、建成花台的隔离带两个。桥高9.1米,桥孔净跨度为60米。两侧桥栏正面中间所刻“可桢大桥”四个颇见功力的大字,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人工智能专家、前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先生题写。桥两侧栏杆上共嵌有48块浅浮雕石板。浮雕正面是木刻连环画风格,配上文字,简要介绍竺可桢先生的生平事迹;背面则是喜庆吉祥的花鸟图案。

可桢桥东岸靠湘滨公园一侧的桥头,建有一座体量不是太大的碑亭。这个六柱翘角拱顶的碑亭内立有浙大东归前夕,以竺可桢校长名义镌刻的“国立浙江大学黔省校舍碑”。这是浙大遵义办学7年硕果仅存的一个珍贵文物啦!说起这块碑,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年5月,竺可桢校长敏锐地洞察到抗日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浙大东归复员已是指日可待。为纪念浙大在遵7年艰难办学的经历,应该立一块碑志其事迹。于是,他安排中文系王焕镳教授撰写碑文。很快,王焕镳教授就以字的简短篇幅,将浙大西迁的缘由以及学校在遵义、湄潭办学的基本情况记述完整详实。这篇堪称文言典范的碑文,以简略的文字、朴实的风格,蕴含了丰富的信息,深得竺可桢校长赏识。随即请罗韵珊先生楷体书丹,匠人刻石,于当年6月立于子弹库校本部花园内。其碑文如下:

国立浙江大学黔省校舍碑记

岛夷之患兴,区内俶扰,徙都重庆,学多内移。士陷贼中者,辄冒险阻,间道来归。国家增学校,延师儒,优其廪给,收而教之。由是西南之名都繁邑,僻区隩壤,往往黉舍相望,弦歌之声洋洋。然顾庶事草创,师资图籍,弗备弗精,亦其势然也。

当是时,国立浙江大学迁徙者数也。民国二十九年春始抵贵州之遵义,而别置一年级于青岩。既而以理、农二院处湄潭,文、工二院处遵义,师范学院则分布两县间。湄潭有镇曰永兴,一年级生复徙居之。盖积时六稔,而以学院名者五,析系至二十有五;以研究院名者一,析部至五。其隶而附者,若工厂、农林之场,中学、小学之属,又不一而足。师弟子之在校者,总三千人。其讲堂、寝室、集会、办公、操练、庖湢之所,取诸廨宇寺观与假诸第宅之羡者十八九。故其材不庀而具,其工不劳而集,其新筑者取苟完而也。凡为屋之数千有余间。其书自《四部》、《七略》暨声、光、电、化、算数、农艺、工程之著作,不下五万余册;其仪器以件计者三万;机器以架数者七百有奇;标本都万二千。

凡所以安其身、养其知、肄习其能者,如此遭时多故,世不复以简陋见责,甚或有从而誉焉者。可桢窃独忧之。夫至变而莫测者,事也;至赜而无竟者,学业。守先哲之所已明,而益穷其所未至,以应方来之变,犹俱或踬焉!况区区但袭故迹,无所增进,而谓可与一世角智力、竞雄长,倖存而不替,何其傎欤!

校故在杭县,清季为求是书院。院废,为高等学堂,民国二十六年易今名。余乃倡“求是”二字,以与多士共勉焉。

军兴以来,初徙建德,再徙泰和,三徙宜山,而留贵州最久,不可以毋记也,故记之以谂后之人。

校长竺可桢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六月立

时势变迁,造物弄人。这尊高厘米、宽61厘米、厚21厘米的石碑,在浙大东归以后不久,居然不知去向啦。年,已经82岁高龄的竺可桢先生,还专门向遵义地委查询此碑,结果还是下落不明。10年以后的年7月7日,遵义市十一中扩建施工,从离郑莫祠不远的一条水沟中意外地挖掘出此碑,经水冲洗、拂拭后光洁无损。湮灭30余年的浙大校舍碑又重见天日。

完璧幸存,让人惊喜过望。遵义地区行署、遵义市政府拨出专款,建碑亭于湘滨公园内,以彰显浙大西迁遵义办学的光辉业绩。碑亭为西式六角形平顶重檐,亭分六柱,一面为正门,五面设护栏,供人小坐瞻仰。年10月22日,举行了隆重的碑亭揭幕仪式。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韩祯祥院士等嘉宾,专程来遵参加,足见此碑在浙大人心目中,有着多么重要的位置。年,修建可桢桥,正好是在碑亭的位置,只好将碑亭拆除,校舍碑被露天安放在湘滨公园小广场中央。这一放,又是整整10年。不少有识之士担心此碑长期日晒雨淋,遭致损坏。多方呼吁,方促成红花岗区政府拨专款重建碑亭于可桢桥东侧桥头,置校舍碑于亭正中,供人们瞻仰。原碑亭外由浙大老校友幸必达先生撰文、刘正材先生隶书的《碑亭记》刻石,详细记述了碑亭建立的经过,也安放在碑亭一侧的花圃中。其碑文如下:

浙大黔省校舍碑亭记

一九四五年竺可桢校长立,记迁黔六年中院系设置及教学设备甚详,而湮没近四十年。一九八二年七月七日,遵义市十一中(旧省立三中)扩建时出土,完璧幸存。抗日烽火中,浙大师生间关险阻、治学救亡之情,灼然可见。中共遵义地、市委以是碑为地方珍贵史料,特拨专款,建斯亭于湘滨公园,以彰浙大战时育人之功。盖以光宠前贤而励来者。

铭曰:凤山苍苍湘水泱泱斯亭志古求是之光

遵义市园林绿化管理局经建

一九八五年十月立

年,曾为原浙江医科大学医疗系级学生的浙大老校友李摩西先生个人出资,延请国内外雕塑名家设计、制作,为竺可桢校长建造了一尊铜像。为确定铜像安放地点,年逾古稀的李摩西先生在可桢桥上徘徊再三,在浙大校舍碑前驻足良久,最终将铜像的安放点确定在这里。用他的话来说,竺校长的铜像塑立在这里,湘滨公园就有了依托,浙大西迁文化就有了根基,有了灵魂。9月11日晚上9点30分,铜像运抵遵义。两小时以后,这尊高2.5米、重1.5吨的铜像,准确无误地安放在长宽各90厘米、高86厘米的底座上。底座后部铭文由遵义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林茂前撰写。其铭文如下:

竺可桢(-),浙江绍兴人。地理学家、气象学家、科技史家、教育家。我国近代气象学的主要奠基人。

年7月,日寇发动侵略战争,中华民族濒于危亡。时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在国民政府支持下,率全校师生“文军长征”,颠沛流离,数易校址。于年初将西迁办学大本营设在遵义,在此办学达7年之久。

其间,竺可桢为践行科学救国之理念,奔走于大小龙山之麓;为培育振兴中华之人才,操劳于湘水湄江之滨。倡导求是,殚精竭虑。浙江大学在遵义崛起,声名远播,被誉为“东方剑桥”。

遵义百姓,崇尚文教,以沫相濡,关怀备至,为浙大人修筑永远精神家园。

浙大师生,知恩图报,竭尽所能,传播科学,在遵义引领一代文明新风。

为誌一所名校与一座名城之神交,特敬立竺公铜像于可桢桥畔。

是为记。

公元年9月

时隔68年,竺可桢先生又一次出现在遵义街头,还是老遵义人熟悉的那件风衣,那顶礼帽,那根文明棍。清癯的脸庞上,依然神情坚毅,目光炯炯。不过,他老人家所面对的,早已不再是抗战时期的满目疮痍、凄风苦雨、国事维艰,而是新世纪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春色满园。

如今,可桢桥、校舍碑亭、竺可桢铜像相互照应,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相映生辉,成为城中心一道亮丽的风景。由此,一个有识之士早就呼吁建立、以浙大西迁文化为主题的“可桢公园”已经呼之欲出。

厚重遵义

遵义会议纪念桥的往昔来今

萧红丈夫端木蕻良在遵义停留过的地方——老城勺水山庄菩提寺

清凉胜境——遵义法王寺

黔北名刹——湘山寺

内容

人物,婚姻,亲子教育,旅游、美食,时尚,

要求

1、每篇字数在—左右,

也可以连载,体裁不限;

2、稿件要求原创、首发,

如在其他平台发表过,请注明

(包括传统纸媒和新媒体)。

重要事项

投稿时在文末附上以下内容,

个人信息+作者近照,十分重要,要求准确无误

投稿信箱

qq.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北京中科医院曝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jz/8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