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萧红》可视为女作家萧红的传记。文学史上那些熟悉的名字被搬到屏幕上,特别是部编教材收录了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这些大名鼎鼎形象高大的作家忽而摇身一变成为也吃饭睡觉也为情所困的凡人,在我有种特别的感觉。宋佳演得太好了,其他演员演得也很到位,无论从环境背景、台词还是情感,很文艺的一部电影。这里不去触及《八月的乡村》(萧军)《生死场》《呼兰河传》(萧红)那些名字响亮的小说,只是随影片窥探一下写出这些作品的人,他们有着怎样的生活和情感经历。贫、病、孤独、战争,诸多不利因素作用于一个女人,不能不说残酷。“一生追求爱与自由”,却落得“从异乡到异乡”,不能不算凄惨。然而,难道只能怨天尤人吗?在不顺与不幸的生活面前,女性该如何自处?萧红的童年是不幸的。母亲早逝,家里唯一疼爱她的祖父也去了。长大后的她除了离开那个家,从包办婚姻中出走,别无选择。原生家庭给了她孤独,孤独就伴随她了一生,不曾治愈。萧红短暂的一生中经历了数个男人,恐给“不知者”留下话柄。出于文艺情结,我不置可否,只是认为,从汪恩甲到骆宾基,(萧红)皆所托非人。那么她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遇到那样的人,置自己于那种境地呢?毫不留情地说,因为软弱!在北平上学弹尽粮绝的时候,汪恩甲来找她,她就屈从了原本避之不及的他;被软禁在旅馆阁楼,“三郎”奉上司之命来探望,她就像抓救命稻草一样抓住了萧军,轻易陷入爱河;对萧军失望之时,端木蕻良献殷勤,她就带着负气抱着侥幸跟后者走了;小她六岁的骆宾基代端木蕻良照顾她时,她以为端木走了,又对小洛动了情,结果端木回来了……作为一个女人,萧红似乎特别脆弱,特别害怕孤独。也是,因为她是才女,男人们拜倒在其石榴裙下。也许这使得她从不用放大镜看看来到的男人到底是不是真爱她,使得她从来也不能忍受感情的空窗期,情人一个接一个简直是无缝衔接。更尴尬的是,她怀着汪的孩子时爱上了萧军,然后怀了萧军的孩子时又“爱”上了端木蕻良。试想,哪一个正派又对感情认真的男人会容易接受这样的事实?反过来,那些轻易接受的男人会对感情认真吗?我认为这是萧红感情一再悲剧的原因。所以,她爱的萧军把对她说过的话同样说给其家教学生的姐姐:“让你这样的女人流泪,是所有男人的罪。”她把自己的感情托付给了萧军,萧军却一再伤害她而且不能真正认识到他的错误;所以,她对其要求不多的端木蕻良尽管跟她结了婚,却丢下身怀六甲的她独自去重庆……我想,假使骆宾基和她有后来,恐怕也将是始乱终弃。萧红感情悲剧的实质在于她没有遇到真正爱她的人,一个也没有!孤独像一条狗,你越是害怕它,它越是紧追不舍。你把手里仅剩的包子扔给它,它吃完了还要追着你。可怜的女人啊,为何不勇敢地直面、对抗那孤独!孤独,并没有那么可怕!至少不要因为孤独而轻易以身相许——轻易得到的,男人会珍惜吗?骆宾基在萧红墓前说:“她用尽全力去爱,让她爱的男人变得强大、骄傲、随心所欲……”才华反被才华误,才华使她变得更加脆弱?才华使她被(他们对才华的)仰慕蒙蔽了双眼?我不会认为萧红是个滥情的人,她的要求很简单:“我爱你,你也爱我”,却苦苦追求而不得。女人,对待感情,首先要独立,其次要懂得感情是需要经营的。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