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比较好的医院是哪家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越美丽越忧伤越战斗
——《土地的誓言》教学实录
李明哲
(时间:年12月22日班级:鱼台县滨湖中学七.1班)
(课前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屏显歌词。)
导入:
PPT:艾青《我爱这土地》(全诗此略。)
师:写于抗战爆发后年的《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土地情结。(朗诵该诗。)
师:今天,我们学习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PPT:课题、作者
师:“端木”是复姓。“蕻良”是红高粱“红粱”的谐音。大家看一下作者简介。
PPT:端木蕻良,……(作者简介此略。)
师:不看课文,文章的最后一行字,是什么?还记得吗?
生:“‘九一八’十周年……”。
师:是“‘九一八’十周年写”。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抑制的悲愤和思乡之情写下了《土地的誓言》。
师:请同学们走回那段惨痛的岁月,听一听端木蕻良心底的呼唤。——听老师朗读课文。用一句话说说你听后的感受。(师朗读。)
师:时间关系,老师只读了课文第一段。联系整篇课文,说说你的整体感受。
生:这篇文章是对故乡的怀念,还有深深的悲切之情。
生:有点悲痛、难受的感觉,体会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生:我感觉到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心里一定很愤怒。
生:整体的感受,热血澎湃,想保护国家。
师:现在我们很多人,读到《土地的誓言》还是会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这就是杰出作品的魅力。
一我的家乡在东北
师:文中许多描写像电影特写镜头一样,纷繁的故土景物,叠现出家乡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师:先从第一段中找作者描写的景象和物产,画下来,自由朗读。
师:来,读一读你画的。(该生读。)
师:你来把作者描写的景象和物产写在黑板上,如,白桦树等等。
生(板书):白桦树、马群、蒙古狗、高粱、豆粒、土地、山雕、鹿群、煤块、足金……(与此同时——)
师:大家琢磨,这段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和语调来读?
生:(读……)怀着一种对广大的关东原野炽痛的热爱。
生:(读……)对家乡的悲伤和怀念。
生:是悲愤的心情,家乡还在沦陷之中。
师:我们找一个女生和一个男生合作朗读这段话。
PPT:(女)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男)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
(女)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
(男)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
(女)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师:小伙子,你多了两个“那”字,读成了“我看见那奔流似的马群”“我想那起红布似的高粱”。咱们考虑一下,加不加“那”字有没有区别?
生:有,我认为加上“那”可以更好地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怀念。
师:作者为什么没加呢?大家看这些句子多是短句还是长句?
生:短句。
师:多用短句是不是更能给人一种景象和物产纷至沓来、目不暇接的视觉冲击力?——所以,还是不加为好。
PPT:叠映景物图片
师:作者铺陈这些富于东北生活气息的景象和物产,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生:……(生沉默。下同。)
师:或者说,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
生:(读……)这是一片富饶的土地,物产丰富。
生:(读……)这是一片美丽、富有生机的土地。
生:(读……)这还是一块繁忙有趣的土地。
师:“繁忙有趣”怎么讲?
生:“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显示出热闹繁忙;“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显示出这块土地十分有趣。
师:“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又是“谰语”又是“怪诞”,老师认为这句话应该删掉,你怎么看?
生:不删,这更可以体现出民风民情,富有家乡味。
师:读这两句话,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东北地区的神话传说。
师:老师和你想的一样。你说的是“有趣”,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词,“神秘”,这句话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这还是一片神秘的土地。
师:作者铺陈这许多富于东北生活气息的景象和物产,更加——
生:更加突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生:更加衬托出家乡的美好,更能表现出对沦陷的痛惜。
师:这些描写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现作者对故乡深情的赞美、深切的留恋和炽痛的热爱。——这都是铺陈景物的表达效果。
师:我们再从第二段中找写美丽家乡的,画下来,自由朗读。
师:来,读一下你画的。(该生读。)
师:你来把这些景象和物产也写在黑板上。
生(板书):白菜、土壤、河流、柳条、原野、牛、粮车、麻雀、稻禾、新谷……(与此同时——)
师:我们还是找男女两个同学来合作朗读。
PPT:(男)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
(女)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
(男)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
(合)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师:还是同样的问题,作者描写这些景象和物产,目的是什么呢?
生:热爱家乡的一切。
生:故乡景色美,物产多,烘托作者对家乡的热爱赞美。
师:是的,和前面说的铺陈景物的效果是一样的。在故乡的土地上,有作者躬耕故土的亲切感受,美丽富饶的土地让人魂牵梦绕。
师:老师这样读,(悲伤地)“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师:这如诗如画的家乡,老师为什么却读得这么悲伤呢?
生:因为这美丽的家乡被日本侵略者占领了,没有了以前的那种……
师:没有了以前的那种和平生活景象。
生:作者似乎也因为战争远离了家乡吧,美好只存在回忆里了。
师:这是藏在作者心中最柔软的回忆直抵灵魂的牵念。爱之深而痛愈切,越美丽越忧伤,如此让人难忘的美丽家园,怎么可以被侵略者夺去?怎么可以任由其蹂躏?
二家园不复旧河山
师:还得从“九一八”说起。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短短几个月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东北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14年。从此9月18日被定为国耻日。
PPT:九一八事变历史影像
PPT:叠映同胞被杀害图片
师(组图一解说):东方的海盗,在亚洲的原野,伸展着杀人的毒焰。殷殷鲜血,尸横遍野,惨绝人寰。
师(组图二解说):仅在阜新一地就有四处“万人坑”,七万多具遗骸。这是其一。累累白骨,堆积如山。
师(组图三解说):残暴的日寇连婴儿和孕妇也不放过!
师(组图四解说):日本部队拿中国人做活体实验。丧心病狂,令人发指!——但二战后战犯却没有受到彻底清算,因为美帝需要细菌战武器。
PPT:以战养战:利用战争中获取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进行战争,以此来扩大战果。出自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它将更厉害地进行其‘以华制华’的政治进攻和‘以战养战’的经济侵略。”(百度百科)(配图:日军将在东北掠夺的物质运往日本)
师:日寇疯狂地掠夺我们的宝藏。
PPT:开拓团:年5月,日本关东军制定了所谓的“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大批日本农业贫民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东北,成为“日本开拓团”。到年,日本组织了共计14批次、总数为7万户、20万人的集团式开拓移民团侵略中国东北。(百度百科)
师:日寇妄图永远霸占中国东北,狼子野心。
师:猪圈、羊圈,你知道人圈吗?
PPT:人圈:特指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强迫沦陷区居民集中居住的地区。……(百度百科)
生:这是耻辱。
师:是的。日寇罪恶滔天,罄竹难书……
师:我们再回到课文。
PPT: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师:哪个词让你感觉很反常?
生(齐):“呻吟”。
师:作者为什么用“呻吟”这个词?
生:白桦树给人的形象是非常美丽的,但在文中作者却说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师:是白桦树在呻吟吗?
生:作者是把白桦树比作人,它的呻吟是指的苦难的中国人民在呻吟。
师:对,是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在呻吟。
生:可以更加体会到敌人的残暴。
师:在第二段中,有一个词也表达了这样的情感,它就是——
生:“埋葬”。
PPT: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师:为什么是“埋葬”,而不是“埋藏”或“飘荡”“回响”之类的词语?这里是否用词不当?
生:不是用词不当,说明故乡往日都欢声笑语而现在没有了,不在了。
生:因为自从“九一八”之后,中国人都沉浸在悲伤的氛围里,国人就没有了欢笑,所以是“埋葬”。
师:“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
师:谁埋葬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
生(齐):日本侵略者。
师:血债血偿,我们就要埋葬他们!让埋葬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葬侵略者的墓地!
师: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重施故伎,制造了“七七事变”,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起点。
PPT: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全诗此略。)
(师朗诵前部分。)
师:从东北到海南,国土沦丧,山河破碎,同胞被杀,家园被毁,……
PPT:重放叠映景物图片
师:这些美好的景象和物产还是属于我们吗?
生(齐):不是了。
师:我们的家园还是我们的家园吗?
生(齐):不是了。
师: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
(自评:拟擦掉板书物象,一时没找到黑板擦,用粉笔横涂覆盖,多有字迹残留,感觉效果反倒强似全擦去。)
三家乡必须被解放
师:世界上最沉痛的一个词语是什么?……是亡国啊!“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怎么办?
生:起来反抗。
生:为家而战,为国而战。
师:对,我要回去!我要战斗!
PPT:端木蕻良第二任妻子、话剧表演艺术家钟耀群说:“这篇短文,与其说他是用笔写的,不如说是他胸腔里的热血喷出来的。这是一篇发誓要收回家乡失土、使侵略者看了发抖的檄文。……”(《20世纪中外散文经典·评点珍藏本》中卷)
师:作者除了在文章最后发出誓言,誓死保卫家乡,前文还有哪些地方直抒胸臆,表明心志?
(两生发言后——)
(自评:本想依学生而动,见学生头上一句脚上一句,不好把控,也没有章法,就又回到了设计上。)
PPT: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
师:这分明是作者思念家乡,可作者却说故乡在召唤自己,呼唤自己的名字,为什么这样写?
生:“九一八”后,东北地区国人不是被杀害,就是被驱逐,所以,作者说“故乡在召唤自己”。
生:故乡需要他去解放。
师:从写法上看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将故乡拟人化,把故乡赋予人的情态,呼唤作者保家卫国。
师:我爱恋故乡,故乡召唤我,这样写就深刻地揭示出双方有着一种“默契”关系。
师:作者对家乡是无比的思念,他的感情就如江河水决堤一样不可遏止。这种情感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是哪个词?
生:“泛滥”。
PPT: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师:作者用“泛滥”来形容自己的感情,是否恰当?
生:恰当,因为故乡需要守护,作者用“泛滥”更能表达自己的爱国情。
师:“泛滥”的本义是什么?
生:“泛滥”本义是“溢出”的意思。
师:是的,指“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
师:在这里语境义呢?
生:是褒义,……
师:老师改成“散发”“澎湃”“涌动”,行不行?——你摇头,为什么?
生:这些词语体现不出去拯救家乡的急切心情。
师:作者“泛滥”的情感主要包括哪些呢?
生:对故乡的热爱、怀念,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誓死保卫家乡的满腔热血。
生:对祖国有多爱,对侵略者就有多恨。
师:说得好。“泛滥”还是很贴切的: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泛滥”来形容,要比用“散发”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PPT: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旁批:神奇的比喻、伟大的比喻。
师:老师做了这样的旁批。你怎么看——
生:……
师:我们首先来看,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燃烧的洪流”比作作者之心。
师:这个“洪流”是什么?
生:岩浆。
师:作者把翻滚着燃烧着的岩浆与胸膛里喷涌着的一腔爱国热血相比,我们都是第一次看到这么神奇的比喻吧,为什么又说它“伟大”?
生:我对故乡的爱,就如同岩浆般,一发不可收拾,什么也阻挡不住我的爱国情。
生:将对祖国的爱比喻为沸腾的岩浆,是滚烫的、是热情的。“燃烧的洪流”是骨子里对祖国的热爱。
师: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大地之心和作者之心,它们一起交溶,同步律动,它们彼此呼唤、汇合,这个比喻神奇而又伟大。
PPT: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师: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你”?
生:……
师:你读这篇课文,作者的感情一开始是怎么样的?
生:悲愤。
师:后来呢?
生:后来逐渐变成了热情,因为他写的时候就想到了故乡的景物,想到了故乡的一切,所以他的情绪就变得慷慨激昂。
师:想到了故乡的景物的时候,是不是慷慨激昂?
生:还不是。
生:作者开始用“她”来称呼,是因为作者情绪低落,到第二段称“你”,写作者坚定的解放家乡的决心。
师:“低落”改为“平稳”。
生:深情呼告、直接抒情。
师:是的,话中撇了对话的听者或读者,突然直呼话中的人或物来说话的,叫呼告。
(自评:我以为,就应当旗帜鲜明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个文本若大谈修辞则大煞风景,不过,这里学生提到了,可顺势一带。)
师:开始用第三人称“她”,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情绪逐渐激动,作者已情不自抑,直呼“土地”为“你”发誓,情感更加直接而迫切。
师:题目是“土地的誓言”,老师改为“我的誓言”,如何?
生:“土地的誓言”我认为可以吸引读者,会很好奇土地到底有什么誓言;另一层我觉得可以更加强烈表达作者的满腔热血。
生:作者借用土地表达自己的爱国情和全国人民共同的心声。
生:可以理解为解放土地的誓言。
生:其实,用“我的誓言”也不是不可以,因为这一篇散文就是作者有情而发对家乡的怀念而写的。但当时东北已经被日寇侵占了,他代表的是被敌人驱逐的那些人们,代表了广大的人民,所以题目用“土地的誓言”。
师:你的意思,“我的誓言”这个题目还是不可以。
师:同学们,这个誓言是作者一个人的吗?
生:不只是,因为解放祖国的土地,是全中国人民共同的誓言。
生:我们会为此奋斗,直到解放中国。
师:这是端木蕻良的誓言,也是我们千千万万同胞的誓言。越美丽越忧伤,越忧伤越战斗!让我们大声齐读这掷地有声的铮铮誓言——
PPT: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没读出气势,这我没想到。)
师:这段话要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呢?
生:强烈,还要坚定。
生:满腔热血,满腹激情。
师:读课文尤其是这样的课文,不能只用嘴皮子来读,要用心用情来读。我们的国土大片沦丧,我们的家园被毁坏,我们的亲人被杀害,你悲愤吗?——要发自丹田来读。(师范读。)
师:再读,读出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对故乡、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发出的铮铮誓言。“我必定为她”,读——
(这一遍读出了豪情壮志。)
PPT:以尔为誓,此生不负。
四版本之比
师:我们进行一个插曲。
师:你认为改得好不好?理由?(时间关系,重点看了两处。)
PPT:旧版: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现版: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
(交流过程此略,结论如下。下同。)
——意思差不多,改得没必要。
PPT:旧版: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现版: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第二个“我”不避重复,强调了对故土的感情。文中还有大量的“我”,作者在可以省略的情形中也毫不含蓄地写出“我”,表白“我”的心迹,表明我的情感。
PPT:旧版: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
现版: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跃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血液吧,
师:这一句有多处修改,可逐个来说,也可以任选一处。
生:现版“血液吧”带有一定疑问语气,不如旧版好,旧版语气坚定强烈。
生:“热血”是鲜活滚烫的,而改为“血液”显得干巴巴、冷冰冰,没有丝毫热度和情感,读不出原来的感觉。
生:我认为,删掉“我的”“我”,修改得非常好;“还”删掉不好,不通畅;“热血”指的是作者那种慷慨激昂的心情,因为家乡被占领而感到愤怒,而“血液”就没有这种情怀。
生:我觉得“跳跃”改得不好,“跳跃”一般形容高兴、激动的时候,这里作为心脏“跳跃”不合适。
师:我们总结一下。一是,两个“我”不可删,很明显有强调的意思,突显“我”的一腔热血——这一点,我和同学的看法不一样。二是,“还”不可删,意为只要我还活在,“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删了不妥;“跳动”改为“跳跃”,没有道理。三是,“血液”只是生物学名词,而“热血”是有温度、有感情的;特别是,添“吧”字有不确定性之义,甚为不妥。——“我的心还在喷涌着血液吧”,不好说,不一定,这是什么话?作者是这个意思吗?
PPT:旧版: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
现版: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
生:我认为旧版好,亲眼看到蒙古狗的嗥鸣,更能渲染那个气氛。
生:我觉得改得不好,原句很通畅,有音律美,排比因为加了一个“和”字被破坏掉了,失去了整体的美感。
师:老师同意你们的意见。一是,改得没必要。二是,“看见”两个分句和“听见”一个分句字数大致相当,谐调对称,改后失去了平衡。三是,改后句子笨拙滞重,远不如原句读来顺口。
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觉得另有含义。“奔流似的马群”应该是指当时逃亡的人们,“深夜嗥鸣的蒙古狗”应该指的是被敌人残忍杀害的同胞。
师:同胞能比作“狗”吗?(众笑。)
生:不是,……
师:你很有想象力,但是也可能想多了,作者没有此意,马群就是马群,蒙古狗就是蒙古狗,这都是美丽富饶的故乡特有的物产。
生:老师,“深夜嗥鸣的蒙古狗”应该指的是敌人,他们在杀害我们同胞的时候发出狰狞的笑声,作者把敌人比作狗,这样更加体现出作者对敌人的憎恨。
师:你能自圆其说,真聪明!其实,日寇简直猪狗不如。
生:是畜生!
师:日寇如此残忍,连畜生都不如。
生:对!
(自评:这个学生的发现“想多了”,我委婉批评了他一次,他反应倒快,有补救,我总不能再批评,就顺势一带而没明确态度。)
PPT:旧版: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
现版: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
——同前。
PPT:旧版: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现版: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
——同前。
PPT:旧版: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
现版: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起。
——改后丢了“飞扬”之义。
PPT:旧版: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
现版:禾稻的香气是强烈的,
——“禾稻”规范些;“稻禾”更顺口。
PPT:旧版: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乡。
现版: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乡。
——“乃”充满对家乡炽热的眷恋之情,表达了对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与决心,去“乃”则味儿寡淡多了。
师:这些修改真让人无语。因此,版本之比,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屏显)
四修改处处皆败笔
师:老师在读课文时发现一个标点有问题,所以,就做了这样一个改动——
PPT:旧版+现版: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师:建议改为——
PPT: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师:你想想,老师为啥要这样改呢?
生:改动省略号的位置是美丽风光景物的省略,家乡的一些美丽事物很多。
师:“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是总结句,省略号理应放在总结句前。这也与第一段一致——
PPT: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师:当然,你可以不同意老师的修改。
五美丽中国看今朝
师:今天,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PPT:视频年10月9日新闻联播后的美丽中国
师:我们回看国庆70周年大阅兵习近平主席的讲话。
PPT:视频习近平主席讲话(节选)
师:在电视机前,当我看到习近平主席这个讲话的时候,我热泪盈眶。等你学到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就懂了。读——
PPT:70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习近平
六重温誓言大合唱
师:八十年过去了,端木蕻良对土地的誓言成为了现实,我们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让我们牢记国耻珍爱和平,重温端木蕻良的铿锵誓言。
PPT:(男)土地是我的母亲,……(此略。下同。)
(女)在春天,……
(众合)没有人能够忘记她。……
(男)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
(男合)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背景音乐:《松花江上》纯音乐,下同。)
师:同学们,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永远都是我们永恒的选择。我们全班再读——
PPT:(众合)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誓言部分,同前。此略。)
(读得慷慨激昂)
师:同学们,新时代的你们,为了民族复兴,又该发出怎样的誓言呢?回去想一想。下课。
(自评:课型定位:精神价值与语用价值双向开掘。主题型+语用型。版本之比是语用。这是一次集备的研讨课,时间自行掌握,用时约70分钟。若是比赛课,则删掉环节五,环节四改作课后作业,一课时就差不多了。)
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年第3期
李明哲山东省鱼台县初中语文教研员。《语文教学通讯》《教师月刊》封面人物、《教师博览》《师资建设》专栏人物。多次在苏鲁闽皖赣等地做讲座、执教公开课。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出版著作五部。
精品推荐
咱们的
语文课
分享语文
的精彩
编辑部主任:李仁甫
主编:丁学松程国斌侯传涔编委:邱利群陈玉蓉刘苏梅陈海峰吉红艳戈浩卓仇玲丽张春华蔡兆霞沈一凡李少卿李宗洲沈金曾江保戴静蓉本期制作:李少卿
投稿邮箱:scy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