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冯长春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百年巡礼

北京中科医院坑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5154118.html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利可共而不可独”(曾国藩)。

知识共享,欢迎学习交流。

从年青主创作《大江东去》迄今,中国艺术歌曲已是百年历史,其发展主要可分为“五四”、“抗日救亡”、“国共二次内战”、“新中国十七年”、“拨乱反正”和“新时期”六个阶段。从对西方艺术歌曲的模仿、借鉴到凸显民族风格再到多元风格的追求,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在审美特征和艺术个性的表达上呈现出逐渐发展的艺术自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成为创作的主流。艺术歌曲创作对近现代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艺术歌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百年巡礼

引言

从青主于年创作《大江东去》迄今,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已然走过百年历程。中国艺术歌曲诞生于新文化运动之际,并在此后的30年代迎来了第一个创作高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艺术歌曲创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文革”期间则基本中断,随后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开启,艺术歌曲创作再度复甦。年代以来,艺术歌曲创作获得极大的发展,成为新时期音乐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中国艺术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唱响海内外,成为中外艺术歌曲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耙梳历史,品鉴经典,对于中国艺术歌曲历史经验的总结与未来发展均有值得期待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将在有限的篇幅内,对百年中国艺术歌曲史做一次巡礼式的回顾。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艺术歌曲创作的兴起

清末民初,留日归国的一批国民音乐教育家造就了一个学堂乐歌的时代;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留学欧美的一批专业音乐家率先拉开了艺术歌曲创作的大幕。五四时期,在艺术歌曲创作领域引人瞩目的音乐家主要有青主、萧友梅、赵元任、陈啸空、邱望湘、钱君匋等,青主于年创作于德国的《大江东去》成为真正意义上中国第一首艺术歌曲。

青主(—)的音乐创作仅限于歌曲作品,其“亡命乐坛”几年间出版的近20首艺术歌曲主要收集在《清歌集》和《音境》两本歌集中。《清歌集》共有10首乐段体歌曲,歌词皆为古诗词,五声性的质朴旋律,伴奏为简单的柱式和弦。青主认为当时的中国人还难以消化真正的艺术音乐,因此就创作了这些歌谣体的歌曲。这些歌曲过于短小简单,因此从其诞生以来没有在声乐舞台上得到传唱。歌集《音境》共包括18首艺术歌曲,其中《我住长江头》等9首作品为青主所作,余《易水的送别》等9首为其德国夫人华丽丝(EllinorValesby,—)创作,歌词均为古诗词或青主本人所作诗歌。这些歌曲多数篇幅不长,但比《清歌集》中的歌谣更具艺术性,从中可以看出德国古典歌曲的影响,但也有颇具民族韵味的作品,如脍炙人口的《我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头》和《大江东去》已成为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的经典之作。

《大江东去》歌词为宋代豪放派词人苏轼的代表作,青主的音乐很好地表达了词作慷慨激昂的情感与意境。歌曲为带Coda的二段体结构,从e小调开始的起句气势如虹、深沉有力,后半句离调到bB大调,呈开放性终止,而后转向其关系调g小调,旋律带有宣叙朗诵的特点,音乐充满不稳定感,从而呼应歌词中嗟叹英雄的历史沧桑感。第一乐段的间奏写得极富表现力,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贯穿的节奏型,在调性和音区上做出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建立在g小调上,后半部分则转向e小调,连续的重音与强力度音乐进行,引出后面“乱石崩云,惊涛裂岸”的壮景,营造出惊心动魄的历史感。第一乐段后半部分调性建立在e小调上,左手伴奏中纯五度与纯八度的进行塑造了一种空旷回声的意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句旋律迂回上扬,由前句的意境描绘转向内心豪迈之情的抒发,II2—V的和声进行带来强烈的意犹未尽之感。第二乐段转向e小调的同主音大调,从“遥想公瑾当年”开始,与前一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歌的旋律与分解和弦流畅的三连音音型,咏叹调一般地抒发了对周瑜及其历史佳话的赞赏之情。“雄姿英发”一句出现离调,和声使用了E大调关系小调#c小调的属和弦,和声色彩的变化使得“雄姿英发”的歌词变得非常生动。“樯橹灰飞烟灭”一句结束在半终止上,同样令人回味无穷。歌曲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结尾,终止式和声使用了II2—I的变格进行,吟诵般的感慨和把酒当歌的豪迈之情令人久久回味。青主的第一首艺术歌曲——也是中国第一首艺术歌曲可谓先声夺人,出手不凡。

与颇受德奥艺术歌曲影响的《大江东去》相比,为宋代词人李之仪名作《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谱曲的这首作品则具有较为鲜明的民族风格。原作抒发的是男女相爱的思念之情,青主将其谱写成艺术歌曲后,有人认为他同样是表达了忠贞不渝的爱情,也有人认为是青主在大革命失败后对战友的怀念。歌曲依词分为上下两阙,上下各四句。上下两阙的调性主要建立在e小调和G大调两个关系调基础上,旋律舒缓优美,一字一音,字字真情,伴奏流水般的起伏音型如东流而去的长江之水,衬托出绵绵不绝的思念之情。全曲炽烈的情感无疑是在下阙四句,因此,作曲家不但将钢琴伴奏右手改为一字一个柱式和弦,声部加厚,而且为了强化这种极致的思念之情,将后面四句做了情绪高涨的两次反复,一再表达了“定不负相思意”的情感主题。

青主同时也是一位诗人,因而他在歌曲创作尤其是词曲关系上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乐必要能够脱离诗的羁绊,然后才能够成为一种艺术,一如诗必要不受乐的限制,然后才能够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一样;诗和乐……可以交相为用,以不至戕贼了自己的独立生命为度,然后才可以说是诗中有乐,乐中有诗。《大江东去》和《我住长江头》两首歌曲,可谓是他上述诗乐观的生动写照。

留德归国的萧友梅(—)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声乐作品,多数作品是为音乐教育而创作,分别收集在为中等以上学校唱歌课所编写的教本《今乐初集》、《新歌初集》和为初级中学编写的《新学制唱歌教科书》中。此外,还有作为单行本出版的艺术歌曲——如《杨花》和生前未发表的歌曲作品若干首。其中一些带有艺术歌曲品质的作品大都篇幅不长,从中可见其深受德国艺术歌曲的影响,如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问》(易韦斋词),其起始句会令人想起贝多芬艺术歌曲《我爱你》的开头部分。《南飞之雁语》(易韦斋词)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歌中借一年一度鸿雁南飞征途苦、无奈南北分歧冷暖殊的“雁语”,表达了无奈的离别之情,同时也隐喻了当时南北分割的社会现实。歌曲大量使用了萧友梅常用的三连音音型,上行迂回的歌唱旋律与伴奏中左手下行起伏的旋律线条形成一定的对比,右手伴奏同时奏出歌唱声部旋律,和声简单清晰,旋律优美而又怅然感慨。由4个并列乐段构成的《杨花》(易韦斋词)则以借景生情的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由庭院中花开花落之景而对时光与人生的慨叹。不过,整体而言,这首歌曲写得过于平淡,无论是歌唱声部还是伴奏声部均缺乏乐句、乐段之间的较为鲜明的对比。萧友梅的歌曲作品广为传唱的不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与词作者易韦斋大量使用旧体诗词格律创作的歌词不无关系。易韦斋的古体诗词非常考究,喜用典故,读起来常令人有生僻拗口之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歌曲的传唱。

赵元任(—)是五四时期真正开始有意识探索民族风格的作曲家,其代表作是年出版的《新诗歌集》。歌集中的14首作品均创作于—年间,除《茶花女中的饮酒歌》为刘半农译词、《瓶花》前半部分使用了宋代词人范成大的一首七言绝句外,其余均为五四时期著名白话诗人的诗歌作品。作为语言学家和音乐家的赵元任,通过为新诗谱曲的方式对这一时期的新诗创作表达了由衷的支持和敬意,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也因而诞生了第一部以新诗为歌词的个人艺术歌曲集。歌集中的大部分歌曲为人们所耳熟能详,一首《教我如何不想他》咏唱至今。这些以新诗为歌词的艺术歌曲,大都体现了“五四”时期要求“民主、平等、博爱、自由”的进步精神,音乐创作既能较好地借鉴西方古典艺术歌曲的作曲技法,注重钢琴伴奏的写作,使伴奏成为烘托音乐气氛、表达歌曲情感的有力手段,同时又表现出较为鲜明的民族风格。特别是他非常注重词曲关系,突出特点是汉语语言音调与歌曲旋法紧密配合,相得益彰,有的作品甚至是用方言音调谱写而成,如以无锡方言音调创作而成的《卖布谣》。值得一提的是,赵元任利用艺术歌曲创作,最早开始进行和声民族化的探索,即他所谓“中国派”和声的实验。上述尝试与探索,为五四时期艺术歌曲创作积累了宝贵的艺术经验。萧友梅在评价赵元任的《新诗歌集》时曾说:

赵先生这本歌集出世之后,教我们不能不称呼他做“中国的Schubert”……希望他在最短期间内,出版他的第二、第三……集,供给我们声乐科做教材之用,因为声乐一科是万万不能专唱外国作品的。

就当时的音乐创作和声乐教学现状而言,萧友梅的上述评价与期许应是发自内心的,时至今日,“声乐一科是万万不能专唱外国作品”的建言依然不失其现实意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年代后期在杭州有一个非常活跃的音乐社团——“春蜂乐会”,其主要人物钱君匋(—)、邱望湘(—)和陈啸空(—)等创作了不少在当时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其作品以《摘花》(包含12首歌曲)和《金梦》(包含16首歌曲)两本歌集为代表。这些作品大都先在《新女性》杂志发表,后于年和年结集由开明书店出版,而《摘花》比同年出版的赵元任《新诗歌集》还要早几个月。这些歌曲在“五四”时期的青年人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钱君匋在晚年编选的《恋歌三十七曲》中收录了《摘花》和《金梦》中的大多数作品,并对这些歌曲创作的背景与影响做了介绍:

这里所收的创作抒情歌曲……其写成的年代是在年前后……那时我国音乐界正处在荒芜的沙漠时期,《摘花》和《金梦》的出现仿佛是沙漠中的一点小小的绿洲,为“五四”以后思想上获得解放了的青年男女所崇奉,所喜爱,这正因为和他们的实际生活相互起了共鸣所致,这两本小册子就不胫而走,显得供不应求,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重版。

钱君匋的上述文字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这些以爱情为主题的艺术歌曲创作的初衷,以及它们在当时何以深受青年人青睐的社会背景。大量使用轻快、活泼的6/8或3/8拍子是春蜂乐会艺术歌曲创作的一个共同特点,轻盈的圆舞曲节奏是与多数歌曲抒发浪漫爱情的题材特征分不开的。从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创作的历史来看,春蜂乐会作曲家群的作品鲜有影响至今的经典之作,但这些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诞生在西子湖畔的艺术歌曲却如一缕春风,为年代的中国乐坛带来难得的清新与“洋气”,成为中国新音乐初创中清脆的百灵之声,这些歌唱爱情的甜蜜之作与它们的酿造者们一同为中国近代新音乐的发展留下了一道“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靓丽风景。

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李惟宁和李树化的艺术歌曲创作。李惟宁(—)于年创作了他最早的艺术歌曲作品《偶然》(徐志摩诗),但不为人所熟知。作品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bE大调。舒展的旋律线条、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和6/8拍子的节奏,使音乐显得轻快优美,格调清新,诗句中那瞬间激发的爱情因而表现得灵动而富有朝气,足见年轻的李惟宁才华横溢。尽管我们还不清楚《偶然》在当时的国内是否曾有人演唱,但毫无疑问它是一首值得赞赏的艺术歌曲。留学法国的李树化(—)出版的《树化歌曲集I》收入他创作于—年间的艺术歌曲9首,歌词大都为其本人创作,多为咏唱大自然、爱情、艺术以及个人生活经历的内容,如《春》《星》《表白你的心》《我怀想的音乐女神妃》等。但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其他作曲家的创作相比,李树化的歌曲创作无论从旋律、词曲结合还是伴奏织体写作等方面,都大为逊色乃至很不成熟,这也应是他为数不多的艺术歌曲在当时未能引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jz/64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