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天然的良港是青岛的优势,但也因此自19世纪末开始成为列强们争夺的殖民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整个20世纪上半叶,青岛成为中国近代史舞台上重要角色,许多文人墨客或在青岛生活,或在青岛工作,留下了一批批优秀文学作品。著名文史专家,曾任青岛市图书馆馆长的鲁海老先生曾采访过其中30多位作家,并根据这些采访记录著有出版《作家与青岛》一书。值此“三八妇女节”之际,我们将鲁海先生采访的几位与青岛颇有渊源的女作家的资料整理成文,让更多的人了解青岛新文学历史。
文
鲁海
摘自《作家与青岛》
转载请联系作者
年春,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在上海开办了新月书店。年3月,新月书店出版了《新月》月刊,撰稿人被称为新月派。新月派作家中以诗人为多,成就也最大。年,陈梦家在青岛编辑了《新月诗选》,包括18人的诗作,有徐志摩、闻一多、卞之琳、沈从文、方令孺等等……
新月派女诗人方令孺方令孺(-),现代女诗人、教授,安徽桐城人,出自名门世家。年从美国留学回国,年任青岛大学讲师。新中国成立后任浙江省文联主席。作为新月派女诗人,方令孺被称为新月派才女,写有《灵奇》《听雨》等代表作,散文集有《信》等。巴金说:“在我的心上,那位正直、善良的女诗人永远不会褪色”
任职国立青岛大学,与青岛结缘
方令孺年出生在安徽“桐城派”桐城方氏这一书香门第、江南望族大家庭里。3岁被父母许配于人,16岁结婚。其在五四运动影响下,冲破障碍去美国留学,回国后定居上海。她通过侄儿方玮德结实了已成名的诗人徐志摩,从此她进入文坛。
年,国立青岛大学建校,杨振声任校长,广聘教师,在邓仲存的介绍下,聘方令孺为国文系教师。所以她来到了青岛,住在单身宿舍里。
方令孺在青岛生活得很愉快,因为她的侄儿方玮德和国文系系主任闻一多的助教陈梦家是至交好友,她在青岛第一次体味到了人生的意义,教课之余既从写诗也写散文。
梁实秋与方令孺同在青岛大学,他回忆说:“她相当孤独,除了极少数谈的来的朋友之外,不喜与人来往。她一个人在外面彳亍而行的时候,永远是带着一缕淡淡的哀愁。”从方令孺在青岛写的《灵奇》诗中可以看出其心境,她写道:
有一晚我乘着微茫的星光,
我一个人走上了惯熟的山道。
泉水依然细细的在与山交抱,
白露沾透了我的草履轻裳。
积郁成疾,因病离开青岛
年,“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年,青岛大学爱国学生怀着满腔热情纷纷起来抗议日寇的侵略暴行。方令孺同许多富有民族正义感和爱国心的知识分子一样,为之忧愁、愤激,加上为生计的奔波,不就积郁成疾,患上了甲状腺亢进。由于病势十分凶猛,她只得离开青岛。
新中国成立后,方令孺出任浙江省文联主席,也是全国唯一的省一级女文联主席。
方令孺还有一个著名的学生,那就是时名李云鹤的江青。她与方令孺同时来青岛,进入青岛大学,并担任图书馆工作人员,也在中文系旁听,两人又都住在同一幢女教职工宿舍楼里。
在“四人帮”垮台的第六天,年9月30日,方令孺病逝,享年80岁。
“五四”新文学初期产生了一批著名作家,30年代又成长了一批当时的“青年作家”,其中有几人是在青岛迈入文坛并成为有成就的作家、诗人,也有的在青岛开始文学创作,成名却在离开青岛以后。
20世纪30年代青年作家萧红萧红(-),现代著名女作家,被列入现代“四大才女”之一。黑龙江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年与萧军同居,合著《跋涉》出版,受到广泛好评。又出版散文集《商市街》。抗日战争爆发后,与萧军分手,同端木蕻良结合,出版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及散文《回忆鲁迅先生》。年孤独地病逝于香港。
随萧军来到青岛
年,萧军萧红不愿意生活在伪满洲国,离开了哈尔滨,乘火车到大连,又乘日本轮船“大连丸”到了青岛。在观象一路一号一所石块垒成的二层小楼的下部租了两间房子,一间由舒群夫妇居住,一间由萧军萧红夫妇居住。
萧红在青岛,除为《青岛晨报》编辑《新女性》周刊外,主要写《生死场》。她承担着家务,常用平底锅烙她最拿手的葱油饼,烧俄国式的大汤“苏泼”。她与萧军,有时还有张梅林到观象山上、海滨公园散步,争论文学写作,毫无顾忌地唱《囚徒歌》。
萧红于年9月9日,在青岛完成了长篇小说《生死场》,以后,评论家把萧红列入现代中国“四大才女”之一,胡风认为“萧军是凭刻苦登上艺术的高峰,萧红则是凭她的天才”。
党组织遭到破坏,被迫逃离青岛
在鲁迅为《生死场》写序,胡风写了《读后记》之后,青岛的党组织遭到了破坏,舒群被捕,萧军萧红得此消息后,约同朋友梅林,躲开了门前派出所的警察和特务的监视,抛弃所有家具,搭乘了一艘日本轮船的四等舱逃离前去上海。
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萧军萧红又一起到了山西,终因分歧无法弥合而分手。萧红去了武汉与端木蕻良结合,与萧军分手以后,萧红心情忧郁,以后又一个人从重庆去了香港,年病逝,年仅31岁。
她一生中最后写的《马伯乐》是唯一一部以抗日战争时期的青岛为背景的长篇小说。
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在青岛,战前的报纸得到复刊,同时还出版了十几种期刊,大批报纸副刊、杂志的出现,吸引了一批作家、作者来到青岛。
抗战胜利后的青年作家赵清阁赵清阁(-),现代著名女作家,笔名铁公,河南信阳人。抗战胜利后,曾来青岛从事文学创作,与洪深合写电影文学剧本《几番风雨》。新中国成立后从事电影编剧,有《女儿春》《向阳花开》《凤还巢》等剧本,并根据古典戏曲改编创作了戏曲剧本《桃花扇》。
喜欢青岛自然环境,来青从事创作
女作家赵清阁,年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旱》,后出版过小说《华北的秋》、长篇散文《骚人日记》、话剧剧本《冷月诗魂》等。抗战胜利后,因青岛环境幽美,气候宜人,她来青岛专业从事文学创作,住于桓台路。
赵清阁与洪深合写了电影文学剧本《几番风雨》(大同电影公司年拍摄),在青岛期间写完了长篇小说《江上烟》。
新文学史上著名女作家冯沅君冯沅君(-),现代著名女作家,文学理论家,教授。原名淑兰,笔名淦女士。年开始发表小说,是新文学史上第一批著名女作家之一,出版有《春痕》等小说集,后留学法国,回国后主要从事文学史研究。年来青岛任山东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主持高校“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主编,后任山东大学副校长。
应聘来青岛
冯沅君是新文学早期成名的女作家,被称为女才子。她的小说以青年男女的爱情为题材,对知识妇女争取个性解放、人的尊严作了生动形象的描写。年发表小说《旅行》,被鲁迅称为“精粹的名文”。
年,冯沅君和先生陆侃如应聘来青岛,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在青岛,女作家赵清阁也来拜访过她,向冯沅君约稿。冯沅君还完成了著作《古剧说汇》。
年,国民党派人动员她夫妇二人去台湾,两人不为所动,而与党的地下组织保持联系。年6月2日,青岛解放,夫妇二人欢欣鼓舞,迎接新生活。陆侃如立即担任了山东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后曾任副校长,冯沅君也曾任过副校长。
人们谈到冯沅君,都认为她治学严谨,而且待人谦逊。山东大学学者云集,对冯沅君,无人说她一句不敬之言,这是十分难得的。
在青岛期间,她写了《元杂剧考三则》《唐传奇作者身份的估计》《王实甫生平的探索》《陆游的生活道路与创作道路》等文学论文。
年,山东大学迁济南,她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工作生活达11年之久的青岛。现代作家中,除王统照外,她在青岛的时间是最久的。
鲁海,年生于青岛,研究员,著名文史专家。曾任青岛市图书馆馆长、山东大学兼职教授。年起在报刊上发表文学、史学和目录学等方面的研究文章数千篇。20世纪80年代以来,着重致力于青岛地方历史文化方面的挖掘、研究与著述,出版有《中国古代图书》《活字印刷》及《海城青岛》《老街故事》《老楼故事》《作家与青岛》等图书40余种,其中关于青岛地方文化的图书20余种。山东省优秀教师,青岛市劳动模范,青岛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等十几个学会顾问、理事。
转载请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
??关于爱情,这是我听到过最浪漫的回答!
??三月份青岛市图书馆活动总览表
??这个小房间里要有事情发生啦!
??厉害了!这二位老师!
??小编看了这篇,幸福感和求知欲都得到满足了,你也来试试吧!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