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聚糖肽片价格谁清楚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29288.html
马一丹肖像速写
年3月12日
徐之腾写于重庆渝北马一丹工作室
马一丹
出生于丹青世家。二十世纪50年代生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重庆美术家协会理事、重庆画院理事,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山大学特聘研究员和重庆科技学院教授、重庆科技学院艺术系主任。重庆一丹画院学术与艺术主持。
马一丹教授近照
《嘉陵江上》油画XCM马一丹
我画《嘉陵江上》
文/马一丹
那一天,
敌人打到了我的村庄,
我便失去了我的田舍、
家人和牛羊。
如今我徘徊在嘉陵江上……,
这是一首流传于上个世纪抗战时期的中华大地上,由左翼文学家端木蕻良和音乐家贺绿汀作词和谱曲,继歌曲《松花江上》问世后的第二首,同样也是因描写了一条本身来说并算不上是声名显赫的河流,而为全中国广为传唱的抗日救亡歌曲。
《嘉陵江上》局部
《嘉陵江上》局部
《嘉陵江上》局部
《嘉陵江上》局部
这是一首深情地表达了成千上万的流亡到大后方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沦陷区的同胞,悲愤地“徘徊在嘉陵江上”时,心中可能都会不约而同的生出的一种,对强占了自己家乡的日本侵略者的切齿痛恨,以及对沦陷的故乡和在日寇的铁蹄下呻吟的故乡亲人的深切怀念,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坚定决心。这首歌中悲愤的旋律,曾经激励了无数热血青年投身到抗日战场,进而成为了一首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的著名抗日歌曲。
《嘉陵江上》局部
《嘉陵江上》局部
《嘉陵江上》局部
因为这幅画的创作是因了这首歌而起,这就要求我们找到一种与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意蕴相匹配的的手法来进行创作,以求能够多角度,多层次的去展开画面,从而营造出一种气势恢宏的交响乐般的感觉。
《嘉陵江上》局部
《嘉陵江上》局部
《嘉陵江上》局部
凝重的色调和强烈的黑白对比,组成了两组重要的符号——逃难的人流和自上而下贯穿的嘉陵江水来构成整个画面,观画者在直面这幅画作的瞬间就被带入那个悲催的灾难深重的年代。
《嘉陵江上》局部
《嘉陵江上》局部
《嘉陵江上》局部
《嘉陵江上》局部
年春末的一个傍晚,流亡在重庆北碚夏坝的东北籍著名作家、诗人端木蕻良与妻萧红,某天黄昏,在沿着嘉陵江边的散步的时候,猛然间一阵强烈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于是,一段直指人心的锥心之词“那一天,敌人打到了我的村庄,我便失去了我的田舍、家人和牛羊……”瞬间流出。
《嘉陵江上》局部
《嘉陵江上》局部
《嘉陵江上》局部
《嘉陵江上》局部
《嘉陵江上》局部
《嘉陵江上》局部
几年来颠沛流离的生活,山河破碎,遍地狼烟。日寇的铁蹄踏遍了祖国的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刹那间,国恨家仇激荡胸间。诗人在抒发了自己作为一个流亡者的悲愤之情的同时,也发出千千万万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的呐喊与坚定誓言:“我必须回到我的故乡……把我打胜仗的刀枪,放在我生长的地方!”一首极富感染力的散文诗《嘉陵江上》由此诞生。
《嘉陵江上》局部
《嘉陵江上》局部
《嘉陵江上》局部
差不多与此同时,同样也是徘徊在嘉陵江畔的,流亡到大后方的著名音乐家贺绿汀,也为这首散文诗所深深感动,这位多年来积极投身大众革命,同时创作过许多抗日救亡歌曲的著名的音乐家,在反复的轻声朗诵中终于从这些抑扬顿挫的语势中摸索到相应的旋律,于是,这首犹如歌剧咏叹调般的独唱曲就此诞生。
《嘉陵江上》局部
《嘉陵江上》局部
《嘉陵江上》局部
这是一幅由众多人物组合的群像。在历史浓重的阴影的下呈现出一种动人心魄的悲剧效果,给人一种撕心裂肺的感觉。在画面的中心位置上,是端木蕻良和贺绿汀的形像。在他们的身旁——一个负伤士兵的巨大身影怀抱一个哇哇大哭的儿童从战火之中迎面而来,这是一个有着某种象征意义动态。在他的身后,敌机狂轰滥炸,血红的江水映衬的是大轰炸后的废墟,而在燃烧的城市射向天空的,是中国人民复仇的火焰。
《嘉陵江上》局部
《嘉陵江上》局部
《嘉陵江上》局部
形形色色的难民形象,从形象的选择到肢体动作的设计,都是这幅画能否成功和动人的重要关键。
《嘉陵江上》局部
许多年来,不论是对于创作者还是观画者来说,人们似乎都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定式,一提起“难民”二字,脑子里马上就会想当然的浮现出一种模式化的天上布满星,月亮亮晶晶……那种衣衫褴褛的资深叫花子的形象。
问题是资深的叫花子却是不可能有多少田舍和牛羊可失去的。
而我们从那时留下的一些珍贵的历史镜头,和出自那个时代的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一类的著名的艺术作品中所看到的真实历史却远非如此,――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无数的天宝物华,瞬时间就化为乌有。
《嘉陵江上》局部
《嘉陵江上》局部
战争,毁灭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和平生活,和通向未来的发展道路。这场灾难固然使原本贫困者的生活雪上加霜,但对于作为小康之家的寻常百姓甚至许多富甲一方的“曾经富有的人”一样也都是灾难,于是才有了那时的许多歌曲中所唱到的那种;不分穷,不分富,四万万同胞一起来抵抗。
《嘉陵江上》局部
《嘉陵江上》局部
《嘉陵江上》局部
这幅画采用动静结合的艺术处理方式,在端木蕻良的左侧安排了一小块表现一对外乡人打扮的青年男女穿行在山城重庆的坡坡坎坎,在薄雾迷离中似乎在寻找着什么的抒情性描绘。这里迷雾笼罩的山城重庆,这里是万千流民的巴山夜雨。战争是残酷的,但是即便在是面对敌机的狂轰滥炸的时候,人们依然没有放弃对于未来的希望。这就像那时的另一首著名的歌曲中所唱的那样:这是青春之梦,这是生命的憧憬,事实上也正是这难以计数的沦陷区的人民在这里所度过的顽强乐观的生活,重庆才由抗战前的一座不到27万人的内陆小城,成为一座与华盛顿、伦敦、莫斯科、巴黎、柏林和东京齐名,并且到抗战胜利时已经拥有百万人口并且蜚声世界的中心城市。
马一丹创作《嘉陵江上》手稿
马一丹创作《嘉陵江上》手稿之一
马一丹创作《嘉陵江上》手稿之二
马一丹创作《嘉陵江上》手稿之三
马一丹创作《嘉陵江上》手稿之四
马一丹创作《嘉陵江上》手稿之五
马一丹创作《嘉陵江上》手稿之六
马一丹创作《嘉陵江上》手稿之七
马一丹创作《嘉陵江上》手稿之八
马一丹创作《嘉陵江上》手稿之九
马一丹创作《嘉陵江上》手稿之十
马一丹创作《嘉陵江上》手稿之十一
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在国台办大厅接见时合影
嘉陵江的形象是构成这幅画的第二视觉符号。原本在青山绿水间常常会飘过点点帆影和充满诗意的嘉陵江已经变成了战火笼罩,染成血色的嘉陵江。画面右下角表现的是接近近景特写的宁静的嘉陵江和一位流落异乡的老人,老人身体的下半部分已经与江岸的岩石融为一体。在他的身旁是一个小孩。他的形象也与整个背景逐渐相融合,使人可以联想起多少人从此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的,人们也可以进一步追问,多少人就是因为这场战争而最终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轨迹和命运。
画面的左下角是一队纤夫缓缓而行。他象征着这条江、这座城市和中国人的那种世世代代自强不息的精神。
连战与郝伯村将军接见抗战史诗巨卷创作团队时的合影
在画的左右两面都各自安排了一块犹如中国画立轴的幅面去表现除却了战争了硝烟的嘉陵江。,左面是一幅鸟瞰的,像弥漫着轻纱般的嘉陵江流域两岸,使事过境迁的,曾发生过这段惨烈往事的舞台如梦似幻。右面是一幅犹如清绿山水般的嘉陵江山水路。此时此刻的嘉陵江已是硝烟散尽,重归和平。手书的《嘉陵江上》全部歌词使画面更显出一种叙事之感。
我从中学时代始脱童稚时第一次接触到这首歌的时候,就深为这首歌的词曲间所表达出的那种强烈的感染力所震撼。记得还是少年的我当天晚上就试图将这种感受用自己稚嫩的画笔表现出来。几十年间也从未间断用各种努力去进行尝试,以找到一种恰当的方式来表达这个主题。
与西方的东方美学泰斗苏利文先生合影
《嘉陵江上》已经成为了永传后世的20世纪华人经典。当70年前那场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当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的钢铁巨流从空中到地上穿过天安门广场的时候,我们抚今追昔,重新唱起这首歌,凝视着自己的画面,一种别样的感动从心中油然升起。
当这幅耗时一年多的大制作终于杀青开始收拾起画具的时候,音响传出的廖昌永悲壮激昂的演唱依然还在画室里回荡;
那一天,敌人打到了我的村庄,
我便失去了我的田舍,家人和牛羊……。
◆(附)歌词《嘉陵江上》
那一天,
敌人打到了我的村庄,
我便失去了我的田舍、家人和牛羊。
如今我徘徊在嘉陵江上,
我仿佛闻到故乡泥土的芳香,
一样的流水,一样的月亮,
我已失去了一切欢笑和梦想。
江水每夜呜咽地流过,
都仿佛流在我的心上。
我必须回到我的家乡,
为了那没有收割的菜花,
和那饿瘦了的羔羊。
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枪弹底下回去。
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刺刀丛里回去。
把我那打胜仗的刀枪,放在我生长的地方。
马一丹创作中
年3月13日
徐之腾拍于马一丹工作室
《重庆一丹画院》一隅
年3月13日徐之腾拍于重庆锦绣山庄
《重庆一丹画院》一隅
年3月13日徐之腾拍于重庆锦绣山庄
《重庆一丹画院》一隅
年3月13日徐之腾拍于重庆锦绣山庄
《重庆一丹画院》一隅
年3月13日徐之腾拍于重庆锦绣山庄
《重庆一丹画院》一隅
年3月13日徐之腾拍于重庆锦绣山庄
《重庆一丹画院》一隅
年3月13日徐之腾拍于重庆锦绣山庄
《重庆一丹画院》一隅
年3月13日徐之腾拍于重庆锦绣山庄
《重庆一丹画院》一隅
年3月13日徐之腾拍于重庆锦绣山庄
《重庆一丹画院》一隅
年3月13日徐之腾拍于重庆锦绣山庄
马一丹教授在重庆一丹画院展厅
向小编介绍其父亲的作品
年3月13日徐之腾拍于重庆锦绣山庄
《重庆一丹画院》一隅
年3月13日徐之腾拍于重庆锦绣山庄
《重庆一丹画院》一隅
年3月13日徐之腾拍于重庆锦绣山庄
《重庆一丹画院》一隅
年3月13日徐之腾拍于重庆锦绣山庄
《重庆一丹画院》一隅
年3月13日徐之腾拍于重庆锦绣山庄
《重庆一丹画院》一隅
年3月13日徐之腾拍于重庆锦绣山庄
《重庆一丹画院》一隅
年3月13日徐之腾拍于重庆锦绣山庄
《重庆一丹画院》一隅
年3月13日徐之腾拍于重庆锦绣山庄
《重庆一丹画院》一隅
年3月13日徐之腾拍于重庆锦绣山庄
马一丹代表作有:
油画《长街系列》《偶像系列》《威尼斯梦幻系列》《如梦令系列》《故城系列》《花魅系列》《嘉陵江上》《重庆,》等,中国画人物肖像系列《忧患时代的爱情》、《世界文化名人肖像系列》和大型中国画历史长卷《牧野之战》等
作品多次获奖,其中油画《火车从那年夏季开来获重庆直辖十年金彩奖》
发表论文:《关于中国油画的重新思考》、《回首“85思潮”》分别于年、年发表在中国大陆核心艺术期刊《美术观察》上
创作手记《在历史的镜像前沉思》刊载于.11、12合期《重庆与世界》
因领衔创作抗战史诗巨卷国画,为该画展出事在北京海协会暨国台办接见大厅受到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先生接见。
中国画由中国国民党前主席连战先生在离任前专门以中国国民党主席的公职身份为该画提写画名。
为台湾政要郝伯村、吴伯雄、连战、刘兆玄、马英九和日本国前首相村山富市创作水墨肖像画作为礼品回赠,
赴台展出期间创作团队曾受到过台湾政要连战、郝柏村等蓝营政要接见,
赴日参加东京国际艺术大展专程拜访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并赠送为其绘制的肖像,受到村山富市先生的亲切接见。
著名艺术批评家邱正伦评价如下:“……站在当代艺术的特定立场,马一丹对现实主义艺术进行了开创性的视觉阐释和坚持性的独立探索。也就是说,马一丹的现实主义绘画创作不仅是开放的,而且是独辟蹊径的。今天人们在触及现实主义作品时,要么不屑一顾;要么历史的不良记忆而心有余悸。马一丹的艺术态度是极为鲜明的,也是非常具有启发性的。他将包含中国本土人性的深度思考毫不犹豫地采取了现实主义的立场,还原了现实主义的艺术尊严和独特品质。因此,我想从一个更特定的角度来看待马一丹的现实主义,或许更能接近马一丹的绘画艺术创作。那就是马一丹的现实主义包含浓厚的本土主义意味和诗意倾向…”
四月赴东京参加国际艺术大展之第18届全日中展,大展期间获有村山富市先生署名的艺术金奖奖状
年春,荣获村山富市前首相题词——一衣带水
本链接的文字和图片资料由马一丹教授提供
更多艺术家作品请看本链接尾部
徐之腾艺术空间年3月创建。立足重庆面向全国,推广介绍艺术家,为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提供一个公平、诚信和学习的平台。本平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