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都叫ldquo花木兰r

花木兰真的姓“花”吗?

年新年伊始,迪士尼决定拍摄《花木兰》真人电影,这是迪士尼继《灰姑娘》、《美女与野兽》和《白雪公主》等真人版电影后的真人版剧情电影,由妮琪·卡罗执导,刘亦菲主演。网友纷纷表示十分期待神仙姐姐的表现。

年,迪斯尼公司将花木兰的故事改编成了动画片《木兰》,成为迪士尼第8位官方公主。该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欢迎,全球总票房为3.04亿美元,并且获得了奥斯卡和金球奖提名;年迪斯尼又推出了《木兰II》。

因为花木兰这个角色,本身知名度够高,大女主电影,所以有不少女演员都跃跃欲试,包括章子怡、范冰冰、张天爱等,但最终选定刘亦菲,笔者只能说这个“木兰”真的是所有真人版公主中,最美的一个。

明清以后,经过几百年的艺术再创作,“花木兰”的艺术形象日臻完美。迄今为止,上演过木兰戏的剧种有京剧、越剧、汉剧、昆曲、秦腔、平剧、黄梅戏等20多种。特别是当代豫剧大师常香玉《花木兰》的全国巡演,“花木兰”在民间的影响更加深远,“花木兰”这个称谓在人们心中也逐渐“固定”下来。

但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无论是动画版还是真人版,原名都叫《MULAN》,也久是中文“木兰”的音译。就连《苏菲亚小公主·英勇公主团》中,小公主们也是叫“木兰”而不是“花木兰”,国内配音也是翻译成“木兰”。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国人都叫“花木兰”,而美国人偏偏就叫“木兰”,叫《HUMULAN》不行吗?

事实上,《木兰辞》中并没有提到木兰姓“花”?从头到尾一只说是“木兰”,那“木兰”是怎么变成中国人都知道的“花木兰”的呢?

关于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无确载,因此,木兰之争历代有之。今天更是众说纷纭。关于花木兰的姓氏,有人说是姓朱,有人说是姓魏,有人说是姓任,有人说是复姓木兰,有人说原姓端木后改成姓木,但就是没有说姓“花”的。籍贯则有河南商丘虞城县、陕西延安、湖北黄陂、安徽亳州、江苏泰州、内蒙古盛乐(今呼市和林格尔)和包头、河北完县(今顺平县)等说。至于出生年代,有汉文帝时、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时;还有说生于隋唐之际的。

如,《河南通志》载:“隋,木兰,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时发兵御戍,木兰有智勇,代父出征,有功而还。”

而《新唐书》和《全唐诗》中称为“任木兰”。

到了清代有小说《木兰奇女传》全名《忠孝勇烈木兰传》,又名《忠孝勇烈奇女传》,四卷三十二回,书中指称木兰姓朱,家住黄陂。明代人焦竑曾考证黄陂古为木兰县,有木兰山、将军冢、忠烈庙等。另外,《黄陂县志》中有《木兰传》一篇。

可见最早木兰不是我们熟知的“花木兰”,那“花木兰”这个名字是何时出现的呢?

最早把木兰叫做“花木兰”的,是明代大才子徐渭的戏剧集《四声猿》中的《雌木兰替父从军》。

徐渭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定为北魏,木兰在首出宾白:“妾身姓花名木兰,祖上在西汉时,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今河北南部邯郸市一带)。俺父亲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旧时也做一个有名的千夫长。娶过俺母亲贾氏,生下妾身,今年才一十七岁。虽有一个妹子木难,和小兄弟咬儿,可都不曾成人长大。昨日闻得黑山贼首豹子皮,领着十来万人马,造反称王。”

徐渭说木兰父亲叫花弧字桑之河北人,受此影响,到了清朝,褚人获的小说《隋唐演义》也说:“其时却弄出一个奇女子来,那女子姓花,其父名弧,字乘之,拓拔魏河北人,为千夫长。续娶一妻袁氏,中原人。因外夸移一种木兰树,培养数年,不肯开花,因其女分娩时,此树忽然开花茂盛,故其父母即名其女曰木兰。”父亲花弧字乘之,只差一字,也是河北人,都曾任千夫长,可见褚人获直接受徐渭影响。

关于徐渭说花木兰是河北人的说法,宁波天一阁藏有明《弘治保定郡志》卷十六《列女》的有关记载:“魏氏,名木兰,亳州人。汉文帝尝屯兵于完,兰因随父来此,遂为完人。年二十,以父当行戍,并无一子,兰以身代,十有二年之久,有功不受赏,唯求归见父母。归完,同戍者莫之知也。及卒,唐封为孝烈将军。庙在完县东一里。”天一阁是明朝嘉靖年间卸任官员范钦所建的藏书处,徐渭是绍兴人,曾随胡宗宪在宁波驻防,很可能他看到了天一阁的藏书。

也就是说花木兰是河北完县人,祖籍是河南亳州,而古代的亳州很大,包括了今天河南商丘一代。

值得注意的是,徐渭为什么不直接采用《木兰诗》中“木兰”这一称呼或当时已存在的魏、任两姓,而单单要让木兰姓“花”?其中是否有他的独特用心?

这是一个值得探寻的问题。破解了这一创作之谜,我们才不辜负作者的苦心孤诣,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雌木兰》。

有人认为“花”有迷惑人、不真实之意。《雌木兰》中木兰母亲姓贾,贾者,假也,不真实,与木兰的花姓正互为注释,徐渭是要借此说明剧中人物乃凭空虚构,并非确有其人。这一解释失于牵强,也有悖作者的创作意图。

徐渭在诗作《西北三首》第一首中说:“西北谁家妇?雄才似木兰。一朝驰大道,几日隘长安。红失裙藏镫,尘生袜打鞍。当垆无不可,转战谅非难。”

《边词廿六首》第十三首又有:“汉军争看绣裆,十万弯弧一女郎。唤起木兰亲与较,看他用箭是谁长?”从中看出,徐渭喜爱、欣赏木兰这个人物,既如此,他又怎肯无端地否定她的真实性?

徐渭参与了明代抗倭活动。徐渭先在绍兴乡勇中服役,后又在总督胡宗宪门下做幕客时常常参与胡的军事策划。

曾参与抗倭的广西狼兵首领瓦氏夫人,本名“岑花”,岑花善使双刀,被誉为“花双刀”。她归顺了朝廷,王守仁上报朝廷时,因与丈夫岑猛同姓,为替其避祸,遂改名为姓,叫“花氏”,壮语中“花”、“瓦”同音,故称“瓦氏夫人”。

很有可能花木兰的“花”,是暗喻“瓦氏夫人”。徐渭有一首《宝刀诗》P.,就是赞美瓦氏夫人的,“双钮黑银镂,来从大土酋。绦绒结蛮女,铁色照并州(古州名,今山西太原一带)。不惜金千镒,能县水一沟。床头好珍重,兼许茂先(西晋张华,字茂先)收。”

明嘉靖三十三年(年)十月中旬,是年58岁的瓦氏夫人,率田州,归顺州土目黄虎仁领兵人,南丹州(南丹县)州官莫昆、土目黄从舜领兵人,东兰州(东兰县)土官韦世用、土目岑褐领兵人和那地州(今属南丹县)土目罗堂领兵人,等各地狼兵共人。瓦氏亲点随从女兵40余名及侄儿岑匡、曾孙岑大寿、大禄等24名勇猛家将随身。狼兵自带军粮,经过数千里长途跋涉,前来抗倭,在各路外省人马中路途最远,却是最先至的。

瓦氏狼兵,旅途劳顿,就遇到倭寇前来进犯,但瓦氏立刻投入作战,与当地官兵南北夹击,把倭寇合围在盛墩,直杀得倭寇只有招架之力而无还击之功,“斩首级一百余,战至杨家桥,又斩首二百余,远近称快,更盛墩之名为胜墩”。这是狼兵首胜,这一胜利打开了抗倭战场的新局面。

此后又在有江浙海防第一门户之称的金山卫(上海金山区境)驻防,准备一举拿下倭寇最大的巢穴——柘林(今上海奉贤区柘林镇)。柘林濒临大海,北连南直隶、南连浙江,是战略要地,但当时被倭寇占据,作为巢穴。

此后,广西狼兵继续在瓦氏夫人的率领下,勇猛杀敌,驰骋千里,历时近半载,“十出九胜”,在整个抗倭战争初期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花瓦家,能杀倭”的民谣,在江浙沿海广为传颂。瓦氏夫人也被被朝廷诰封为“二品夫人”。

徐渭描写木兰时,说是把尖尖的小脚伸进一只小船似的男人的靴子里。木兰所处的北魏时代不会有这种情形。古代女人天足,到了五代,才开始有裹足的风气。徐渭这样描写,明白地告诉欣赏者,当代是明代而不是北魏,戏剧是为了鼓舞当代。

分析徐渭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心理因素,相当复杂:海盗、倭寇,毫无纪律的主客军队,为两浙乃至整个东南地区,带来史无前例的灾难。怯懦和逃避非但不能躲避战祸,反而加深了苦难。有时,仅数十海寇,便穿州越县,裹胁民众,到处劫掠焚烧。成千上万的大军,望风而溃。徐渭不但深感痛心,并形之于军事论说之中。在非常时期,无论秀才、和尚,都要从军作战。必要时,人人都需要面对现实,卫乡自卫。这更能说明“瓦氏夫人”是花木兰的重要原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jz/56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