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有位神秘人物是唯一见证红楼梦创作

赵执信是《红楼梦》作者之一?

《红楼梦》的作者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它的作者是否是曹雪芹?曹雪芹到底是谁?它的原始批注者脂砚斋是谁?畸笏叟是谁?等等等等......无尽的谜团让学者读者眼花缭乱。

随着资料的展现,一个博山人熟悉的名字出现在“红学”争论中,他就是清代著名诗人赵执信!今天有不少文史资料证实赵执信和《红楼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红学作者张志坚甚至用泱泱几十万字来论证赵执信就是《红楼梦》的作者之一!

红学研究者刘一心早在年就论证赵执信是《红楼梦》的批注者畸笏叟!

多位学者发表文章考证赵执信和曹寅(曹雪芹的爷爷)的关系往来!

这方面的考证文章很多,今天我们只选择一篇供好者一阅:“再谈赵执信与《红楼梦》”,作者刘一心。

文字有点多,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耐心阅读!

原题目:再谈赵执信与《红楼梦》一生经历了《红楼梦》全过程的老人

提要:从洪升《长生殿》、《石头记》到曹雪芹《金陵十二钗》,直至《脂评石头记》,乃至《绣像红楼梦》的出版,与赵执信(秋谷)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秋谷一生八十三年中的后六十年,与《红楼梦》有不解之缘他是见证《红楼梦》全过程的唯一一位神秘人物。;

赵执信,字伸符,号秋谷,清朝著名诗人。山东益都(今淄博)人,生于康熙元年(此时曹寅五岁、康熙八岁、洪升十八岁),卒于乾隆九年(-)。十八岁时及第进士;官至右赞善。

康熙十八年,秋谷殿试二甲进士走进官场时,三十六岁的洪升在国子监做太学生(上舍),也正在此年前后,洪上舍将其《舞霓裳传奇》开始易稿为《长生殿传奇》。康熙十九年秋,吴舒凫自奉天(沈阳)来京,假寓洪升处,论及汤显祖《牡丹亭传奇》时,洪升受汤显祖写作《牡丹亭》的启发而产生灵感,洪升有(是剧)肯綮在死生之际,其中搜抉灵根,掀翻情窟,能使赫蹄为大块,踰糜为造化,不律为真宰,撰精魂而通变之。语未毕,仪一(吴舒凫)大叫歎绝。就是说,此时先生真正悟出汤显祖写《牡丹亭》成功的肯綮(关键)所在。也自知《长生殿》的表现手法不如《牡丹亭》。于是,洪上舍一面修订哀音《长生殿》,同时将其翻谱成新曲《石头记传奇》。此便是后来王蓍《挽洪眆思》诗句中的漫把哀音翻《薤露》,便将新曲谱鲛绡。《长生殿》里杨玉环生有玉环在于左臂;贾宝玉生来口中含玉,林黛玉虽然生无玉环,但玉带林中挂便是林带玉。都是哀音翻谱新曲的痕迹。秋谷年轻进士,时在北京为官,颇有诗名,且喜元曲、戏剧,常携《元曲选》、《元人百种曲》于身旁。《赵执信墓表》载钱塘洪眆思新撰《长生殿传奇》,就质于先生,先生赞成之。秋谷晚年有(洪升)见余诗,大惊服,遂求为友。可见二人关系。此时洪升还在将《长生殿》翻谱为《石头记》中,秋谷不能不知,只是二人暂时不予张扬。长生殿事件后,二十九岁的赵秋谷被革职。由于政治形势突变,《石头记》而被搁置,甚至保密。这也是为什么康熙三十五年,秋谷前往杭州会晤洪升。康熙三十六年,暮春,赵秋谷自粤返程,再过杭州会晤洪升。洪升只约赵秋谷、吴舒凫,三人徧游西湖。秋谷有《答洪眆思、吴舒凫》诗。云:

云泥踪迹半生尘,湖海襟情一梦新。

天下应无他胜地,眼中能得几高人?

邺候井畔葑成径,伍相潮头月满轮。

祗合香山并玉局,能将文采照千春。

秋谷原注:拟同向湖头,徧游诸胜。

先看诗末原注,既然三人拟同游西湖诸胜,无需此批。秋谷这里的意思是按事先计划约定时间,三人分头去湖边。《再谈洪升与红楼梦》一文交代过,秋谷诗中的新梦指的是洪升的《石头记传奇》,此时吴玉峰批阅过并题名《红楼梦》的传奇本。由此可见,《红楼梦》(传奇)的创作由事件前的不愿张扬此时已转化为不敢张扬。也可见,此时深知洪升创作内幕的人,除了已故的梁清标(棠村)、两年后被革职的孔尚任(梅溪)之外,只剩下赵执信(秋谷)、吴舒凫(玉峰)。康熙四十一年朱彝尊《题洪上舍传奇》时知情者增朱一人。由于朱彝尊来往于曹寅、洪升之间,曹寅应不久也会知情的。直到康熙四十三年五月,洪升应曹寅之邀,前来江宁织造府,畅演《长生殿》;并带来后被曹寅称之为《洪眆思行卷》的《石头记》稿本。此时的曹寅才真正被洪升的戏曲天才所折服,对明末汉族文人及其后代的遭遇发自内心的同情。几天后,洪升落水身亡,噩耗传来,曹寅先时(借甄士隐梦中之口)大叫一声,后有《读洪眆思行卷感赠一首兼寄秋谷赞善》。除秋谷外,不见曹寅对他人提及《洪眆思行卷》;而且用的模糊词彙行卷以蔽之;可见曹、赵二人心里明白,除了吴舒凫、朱彝尊外,他人不知。(直到几年前土默热先生开始注意到行卷之谜。)

曹寅《读洪眆思稗畦行卷感赠一首,兼寄赵秋谷赞善》

惆悵江関白髮生,斷雲零雁各淒清。

稱心歲月荒唐過,垂老文章恐懼成。

禮法誰嘗輕阮籍,窮愁天亦厚虞卿。

縱橫捭闔人間世,只此能消萬古情。

诗中所表达的不仅仅是对洪升的同情、理解和不平;同样也是对秋谷的惋惜。曹寅作为在职的三品大员,对十五年前已被革职的秋谷仍以原职相称。聪明而义气的赵执信对寅诗的理解及感受,是局外人体会不到的。

是历史的必然性也好,偶然性也罢,此后《石头记》便与曹寅结下不解之缘。一部章回《红楼梦》在孕育之中。当年一曲《长生殿》催生了一部《石头记》,而如今又是一曲《长生殿》将催生一部《金陵十二钗》。

曹寅被诏出凡尘来到江宁,康熙的意图就是化解由长生殿事件而产生的负面影响;此为康熙盛世所必须的。洪升只是该事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今洪升已故,只剩赵执信一人。曹寅也当然清楚,秋谷其人性岸傲,耻有所依附,落落如也,故才益著,望益高,忌者亦益多。革官时年仅二十九岁;一个典型的山东汉子性格,仗义而敢作敢为。事件发生后,不推卸己责,云:赵某当坐,他人无与。他的诗句眼中能得几高人?说的是洪升,何尝不是自己?也是他的本领,又是他的弱点。但对于曹寅,特别是曹寅对洪升及明末文人的以诚相待这一点,则是秋谷不能不折服的;何况曹寅也是当朝文人之中的佼佼者。秋谷罢官后,周游四方,。所接触的朋友中,既有在职官员,又有闲居雅士,也不乏穷困潦倒的有志文人;但个个文采不凡。他们对曹寅奉诏到江南十四年来的所作所为,无论丝、盐两业,重要的是在文化界,口碑极佳。尽管不见曹寅、秋谷直接接触的史料记载,秋谷的知情,不容置疑的。如果说此前秋谷对曹寅还有一点戒心的话,此后的秋谷对曹寅只有敬佩。耿直而义气的赵执信,虽然不再为官(笔者这里有一点弄不清的问题:是否曹寅主动暗示秋谷不要再为官?);但对曹寅的知遇之情,必将终生铭记。对《洪眆思行卷》的结局,将会尽其所能。这就是为什么雍正刚刚登基,曹家处于危难之际,六十二岁的赵秋谷敢于亲自到江宁曹府阅批已故密友的遗稿;仍称洪升为先生,称曹雪芹(寅)为玉兄(第二十七回脂批)。此时,洪升已故十九年,曹寅(雪芹)已故十一年。直至乾隆九年八十三岁的赵执信逝世前,曹家已迁居北京期间,乃至《脂评石头记》问世前后,秋谷不仅知情,而且现存的《脂批》中,除了《玉峰批》、《梅溪批》、《棠村批》还应有《秋谷批》。而且《畸笏批》中,多处透露秋谷的信息,只不过十分隐蔽罢了;而现存的赵执信史料中,除了那一梦新之外,不见任何直接涉及《红楼梦》的言辞。足见秋谷的城府和谨慎(早年若如此,这段历史将重写)。

现将《脂评石头记》中,可能与赵执信有关的《畸笏批》择录、分析如下:

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

:此批中的客与后批中的客是指同一人。只是此客在各批中出现的时代不同。批书人两次提到题红楼梦一律者失其姓氏;但是又说此为绝调,且深知拟书底里,因此,决不可能忘掉客人姓名,而是有意隐瞒,或秋谷在雍正元年那次来江宁时,就早已嘱咐如此这般。此客的题诗中,提到脂砚,这就是说,题诗的时间是在乾隆元年之后,曹家恢复名誉、曹天佑辞官回京,娶新妇脂砚之后。此时深知拟书底里的石头记化来之人只有赵执信(秋谷)一人尚在人世。批又云此为绝调,就是说此律为作者秋谷临终前为红楼梦写的最后一首(似乎以前还有)。绝调一词还可理解为,秋谷一生的绝笔便是为《红楼梦》写的这首诗。时间在乾隆元年至乾隆九年之间的靠后几年。本批中的客是乾隆初年的赵秋谷。此时秋谷已是八十岁左右的老人,且患失明症多年。从《赵执信年谱》查,此间秋谷未曾来过北京;一位失明的老者也不可能长途跋涉进京(自罢官后似乎再未进京)。何况雍正元年冬,在江宁织造府,在曹俯手中,已经见过雪芹的《金陵十二钗》原稿,且为《芙蓉诔》做过批注。这就是说,曹、赵两家必定一直保持联系。这种联系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书信往来;二是,雍正元年随父到过江宁的秋谷六子、此时已是举人的赵庆,对《金陵十二钗》是知情的且通晓诗词。赵庆进京看过《脂评石头记》稿本并题律诗一首,完全可能。若不是此批中称此为绝调,推测此客即是赵庆也未尝不可。只因秋谷晚年失明,其文字多由赵庆代笔。故断定此律诗为赵执信(秋谷)所作。《脂批》,用的是红楼梦三字,而非《脂评石头记》,这就是说,最终出一部全本《红楼梦》的计划,秋谷至少也是知情的。甚至十多年前雍正元年,赵秋谷与曹俯在江宁织造府会面时,老练的秋谷与曹俯已经共同制定了红楼梦计划。诗中的脂砚先生是泛指批书人。可见赵秋谷题此诗时是知道脂砚已经出现在曹家。计划的前期是以《脂砚斋评批石头记》的名义先出八十回。用脂砚评批是最隐蔽不过;这就是赵秋谷的主意也未可知,那也是乾隆初的事儿了。

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葬花吟》前)

(《葬花吟》后)

第二十八回(此批仍属《吟》后批)

:前文已谈过,本批中的客,是雍正元年的赵秋谷。与、,含义相同。此时也只剩赵秋谷一人。一句中的石兄,即《石头记》的原作者洪升。中的玉兄是的秋谷,对另一位也是玉兄化来之人曹雪芹(寅)的戏称、雅称。

以上三条评批,均为《葬花吟》前后之批。而《葬花吟》本身至今不见一字之批。实际上,在洪升《石头记》的原稿里,《葬花吟》得到的是高等级的佳批--字字双圈。即二十六年前的康熙三十六年,洪升、吴舒凫、赵秋谷三人徧游西湖时,洪、吴出示的那个已被题名《红楼梦》的戏剧稿本上,秋谷曾见到了在那《吟》上,字字双圈的评批。应为吴舒凫所批,秋谷是知情的。因此,即便是当朝诗词大家的赵秋谷此时无需再批(若在年轻气盛时,定有可圈可点之处),何况曹俯。因此,畸笏叟曹俯有的后怕。曹俯以此为戒,当秋谷提出时,曹俯只得。这里的后文指的是此回之后,与洪升《葬花吟》相对应的、曹雪芹所写的《芙蓉女儿诔》,只能由秋谷来批。由于《诔》的前序后歌是沿用古体,且引经据典,充满佛道禅理。或许是曹俯诚心请求前辈为《诔》批,否则自己不仅点金为铁,更是班门弄斧。因此,今人所见到的《诔批》,实际上是《脂批》从《金陵十二钗》稿本上过录的《秋谷批》。第二十七回回前批应是赵执信,秋谷大师藉《吟》论诗。脂批中的诸多诗批,可能多为《秋谷批》。笔者未曾一一查对。

且将《芙蓉女儿诔》的前序及批语过录如下:

维太平不易之元,

蓉桂竞芳之月,

无可奈何之日,

怡红院浊玉,

谨以群花之蕊,

冰鲛之縠,

沁芳之泉,

枫露之茗,

四者虽微,聊以达诚申信,

乃致祭于白帝宫中抚司秋艳芙蓉女儿(前批某某者,可能名唤秋艳。存疑与此)

之前曰:

窃思女儿自临浊世,

迄今凡十有六载。

其先之乡籍姓氏,湮沦而莫能考者久矣。

而玉得于衾枕栉沐之间,栖息宴游之夕,亲昵狎亵,相与共处者,仅五年八月有畸。

......

《诔》文的批语三十余条,其中前序部分的十几条,似乎批者将小说中的角色晴雯当成现世中的某某;且对某某的遭遇有所了解。对诔文中的年、月、日,香、帛、奠、名,及秋艳芙蓉女儿称奇。值得批者惊奇的是这许多奇,与作者亲身经历的某件事出奇地吻合;三字批,分明是肯定那件事的确发生在八月,正是作者的无可奈何之日。曹寅的《吊亡》有冢上生秋草、地下伤心人、清霜九月等句,也确证是八月亡,九月孤坟已生秋草(见后诗)。一句,更说明这位某某是作者压在心底的故人、往事;借宝玉之笔,借尸还魂,加以发泄。

笔者在《百年孤冢葬桃花——曹寅笔下的晴雯》中谈过,曹寅在《金陵十二钗》中,写的最成功的一位女性就是晴雯。她虽然是一位身份低下的丫鬟,但作者却是用自己的血调泪水,书写而成。世人对晴雯的同情和由此而对封建礼教的控诉,超过了她的主子林黛玉。《葬花吟》只是一位富家小姐的春感秋悲,所换取的读者眼泪只是感性的;而《芙蓉诔》则是情、理、悲、愤并茂。之所以如此,其中必有曹寅自身的一段隐情......。

端木蕻良老《说不完的红楼梦》中《曹寅剪影》一篇短文,其中对曹寅的评价极高,曹寅自刊的诗集中,保留了一首题为《吊亡》的诗:

枯桐凿琴凤凰老,鸳鸯冢上生秋草。

地下伤心人不知,绿草紫竹愁天晓。

清霜九月侵萝衣,血泪洒作红冰飞。

兰椒楼酒为君荐,满地白云何处归?

端木老人分析,这是一首对心爱人或说红颜知己的真情怀念的诗作,诗中找不到此女子的身份。但从冢上秋草看,似是一座荒坟,是位身份不高的女性。猜测此女正是《红楼梦》小说黄土垅中的薄命女儿晴雯

笔者赞成端木老的看法。能写出如此血泪文字者,唯有曹寅。究竟曹寅年轻时,在感情生活方面,曾出现过具体怎样的悲剧,难以细考;只能知其悲惨有如宝玉对雯之恋、之死、之痛、之愤(恐怕也是秋谷称曹寅为玉兄的原因之一)。

某某之死,对曹寅来说,几乎是刻骨铭心的,用小说的形式悼红颜、记述当日闺友闺情。晴雯可能是作者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中,顶重要和最怀念的一位,也是红颜中最纯洁的一位。小说中晴雯病重被逐出大观园,躺在灯姑娘家的破席土炕上与宝玉的一段对话,被灯姑娘偷听,借灯姑娘的口:谁知你两个竞还是各不相扰,可知天下委屈事也不少。曹寅与某某的悲剧,曹家在曹寅辈份以上的人皆知;曹俯、天佑未必清楚。即便知道点也因辈份不宜,而秋谷最宜。

《红楼梦》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雀金裘》,......宝玉胡乱睡下,仍睡不着。一时只听自鸣钟已敲了四下,《脂批》在此不失时机地写夹批:晴雯刚刚补完,说了声我再也不能了便倒下......。中的寅字,可作寅时解,也可指曹寅;可以理解为:意思是:在宝玉、晴雯之间,作者曹寅本来是用寅正初刻来表明时间,同时有意点出自己;但又觉得应该避讳,而巧妙的改用自鸣钟已敲了四下替代寅正初刻。想必在《金陵十二钗》稿本上,有改动痕迹,曹俯知情。至于赵秋谷对曹寅这段往事的知情,应早于曹俯。尽管不见于史料,但在文人圈内可能早有流传;何况曹寅的《吊亡》诗,也必然会被文人们追根问底、风流传播。此解释并不排斥寅正初刻又是曹寅生日时辰的说法。当几十年后,秋谷再次见到玉兄的吊晴雯时,自然会联想到曹寅年轻时的那位红颜知己的往事。曹寅当年《吊(秋艳)亡》时,恐怕曹俯尚未出生。因此前面的十几条批语,秋谷是当仁不让的。而寅正初刻为曹寅生辰及取名寅的细节,则又是曹家人清楚的,甚至报告皇上(据曹俯关于曹颙亡,其妻马氏若生男的奏折推测)。秋谷也可能知道。

赵秋谷先生当年的批注及端木蕻良先生当今的推断,都表明《红楼梦》小说中,的确存在作者的经历及曹家的旧事;但这并不构成红楼梦自传说的理由。

《芙蓉女儿诔》的批,是秋谷于雍正元年在江宁所作。此时知道曹寅的秋艳芙蓉女儿故事的老人已为数不多,秋谷深知玉兄用血泪撰写晴雯故事的意图,于是当仁不让、借那十余条批语来证实晴雯故事不虚。除此之外的二十余条批语,全部都是注释。且多为《老》、《庄》经典,乃至《法华经》、《孟子》、《诗经》、《楚辞》、《左传》等。这与秋谷晚年学道不无关系。赵执信《饴山文集》第十二卷《题幼子庆赋稿》有:昔余示庆格言:心周天下,目尽古今,内足于己,不求胜于人,斯可以称学者。今学问粗能成就。当远鉴老、庄,不言不称妙义。而深体余学道忘名之旨,不遇不知,......余年逾八十,学道弥坚......。秋谷六十一岁那年,为《诔》赋作批,对曹寅的远鉴老、庄,佩服不已,玉兄斯可以称学者。这就是秋谷可批、必批的理由。

《红楼梦》中的诸多评批、诗批,尤其是诸多回前批、回后批、诗批,从口气、风格看极像是曹俯从《金陵十二钗》原稿上过录的《秋谷批》。如第一回的回后批;第八回回前批(诗);前述第二十七回回前批;等等,等等。均应是雍正元年在《金陵十二钗》原稿上的《秋谷批》。连同前文所说的《棠村批》《梅溪批》、《松斋批》、《脂砚批》、《畸笏叟批》等,在八十回本《石头记》问世时,均用脂砚顶缸。而名之曰:脂砚斋评批......。蒙混过关。

吴舒凫为洪升《葬花吟》作双圈之批;而赵秋谷则为曹雪芹(寅)《芙蓉女儿诔》做了道庄之批。后者更以理性取胜。虽然《芙蓉诔》为古体而深奥难懂,不是面向工农兵的通俗《下里巴人》,但它毕竟是中华博大精深文化《阳春白雪》的组成部分!

晴雯这一角色,在曹寅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猜想曹寅之所以坚持扩写《风月宝鉴》为《金陵十二钗》,不失为原因之一。此外,作者半世亲睹亲闻的女子、众多的闺友、可歌可泣的闺情,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作者对封建女性,无论世人所谓的好女人还是坏女人,都给予客观的同情,无论贾元春还是晴雯,甚至象灯姑娘这样的人,也有其好的一面:宝玉和晴雯之间的流言蜚语,从她的口中还以清白,而不是袭人。在曹寅的笔下,写出一部惊人的现实之作,在康熙时代,那还是很可能的事了。如果说雍正元年秋谷首次阅过《金陵十二钗》之前还认为《洪上舍传奇》能将文采照千春(康熙三十六年语),那么,他读过晴雯故事,批注过《芙蓉女儿诔》之后,这位现实主义诗词大师赵秋谷,必定感到《金陵十二钗》才是一部应该照千春的奇书!无论在故事情节的深度、广度乃至政治、哲理,不仅涵盖而且远远超过一梦新的《洪上舍传奇》(石头记)。《红楼梦》有一条《甲戌特批》云此话有秋谷的口气;更有秋谷的诗词兴趣。此时此境,即便不去考据赵秋谷是否受过委托,爱才如命的赵秋谷也会下决心为知己者曹寅,协助曹俯一臂之力,为《红楼梦》能将文采照千春而可置自身厉害于度外。笔者认为,雍正元年在江宁,是形成红楼梦(问世)计划的唯一条件。虽然秋谷此时已是六十岁的老者,年轻时气盛收敛,但义气尚在,多的是老练、谋略(此时三十多岁的曹俯尚难做到)。毕竟官场受挫,对场中险恶,至雍正登基,更有所领略。但秋谷不辞己害,却为书成;因此,红楼梦计划的制定必定是周密、慎之又慎的。从后来几十年计划执行的主干迹象看来是:小心、谨慎、步步为营;如小说分开问世、变幻名目;脂批逐步加多、加深,类似今人所说的逐步释放政治探测气球。最终,是书成功问世。赵执信(秋谷)也可瞑目于九泉之下!

曹寅写完晴雯故事,就其个人来说,了却心中一大块垒,也算偿还情债吧。此时已到第七十九回,后来的《脂砚斋评批石头记》八十回结尾。也是《红楼梦》感情戏事实上的最高峰。这个高峰并非黛玉之死。恐怕也是曹寅死后《脂评石头记》先出八十回的原因之一。极有可能也是赵秋谷的主意。

晴雯故事虽然作者有事实和情感依据,但也不是那位秋草荒坟下的女子生前的全部经历。小说必须有它艺术再加工的过程。被晴雯感动的是读者;被那女子感动的只是曹寅。上面提到的这条批,是在《葬花吟》之后,俟看后文再批,即另一部长诗《芙蓉诔》上,我们今天所见的注批,应是秋谷再批的内容。

百年孤冢葬桃花是曹寅的诗句。许多分析《红楼梦》的文章中,因有葬、花二字,多用来比喻林黛玉。实际上仍是曹寅用来悼念他的那位已故的红颜知己。何况黛玉所葬之花并非桃花,而是小说中点明的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即便是后来黛玉死去,因未出嫁,遗骨还是回到南边,葬在父母身旁,至少不是秋草孤冢。足见曹寅年轻时也是一位情种情痴,生在官宦富贵之家,有条件接触各种社会身份的女性,加上自身的天赋,天时、地利、人和俱备,才写的出象晴雯故事这样的文学作品。雍正元年之前,赵秋谷未必知道小说中晴雯这一角色的部分曹寅隐私。当秋谷读完晴雯故事,方才省悟,原来年轻时,文人圈里流传的秋艳故事(即《谷批》中的某某,本文暂用诔文白帝宫中抚司秋艳芙蓉女儿的秋艳二字代之。这段遗事逸事恐怕比当今有人考证的秦可卿故事可信。只担心某些风流作家又将秋艳与假雪芹拉扯上;而亵渎了真正的曹雪芹。不多谈。)。这段早年的艳史,曹俯未必清楚,曹天佑则更不知情。此时世上的知情者应还有人在,不过他们已经与此事无关的了。唯有秋谷。

本来已经学道的秋谷对《诔》文只作老庄之批便可;但作为是书的真实性,出于对雪芹、秋艳的佛道之同情心,而通过《诔批》,既将文采又将风流真情传千春。第七十七回,讲到晴雯身世时,有批语:。此批也有可能为秋谷所批;或者曹俯知情后所写。足见晴雯在小说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雍正元年冬至雍正二年春,秋谷携其六子赵庆在江宁期间,是后曹寅时期,事关《红楼梦》命运的紧要关口。此时曹俯三十多岁,曹天佑也只有八岁。六十二岁的赵秋谷肯定预料到雍正登基,对曾是康熙宠臣的江宁织造曹家会下毒手的。为了这部奇书、为了知己知音的故友曹寅及其亲属,秋谷决不是袖手旁观之辈。必须谋出一个书、人两全的对策。由于政治形势险恶,赵秋谷在这方面几乎不留任何痕迹,在携赵庆前往江宁时只在一首《晓过惠山口号示儿庆》诗注称六字作掩护。秋谷可谓滴水不漏。故只能由此后所发生过的历史实践,回头反证。

至于《金陵十二钗》稿本,在雍正六年如何逃过隋赫德的查抄,不得而知。整个雍正朝的十三年里,难以找到是书的踪影。直到乾隆登基,政治形势有所缓和,曹家恢复名誉,之后不久,赵秋谷便有《题红楼梦一律》。在那短短的一条脂批里,竟两次提到忘记题诗者的姓名。可见对红楼梦计划仍不敢掉以轻心。秋谷与曹俯都看出,国朝虽然出现过康熙盛世,但他的晚年已经开始衰落,前景未卜。韬光养晦是红楼梦计划在雍正时期的主要策略。对《红楼梦》来说,此为一段历史空白;这便是为什么康熙末年至雍正末年,不见《红楼梦》踪影的根本原因。也是后人误认为《红楼梦》是乾隆时代产生的作品的原因之一。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既然抄本问世的目的是能将文采照千春,而不是以维持生活盈利为目的;何况还有一个隐密的问题。就必须存在一个为此目的服务的可靠扩散渠道。扩散的初期也决不可能靠庙会、地摊儿、鼓担儿。这个问题是在酝酿红楼梦计划时,必定要考虑的。这就是小说的首发对象。显而易见的目标首先应是官员、文人、收藏家的中上层。也只有先到得此群体之中,方有识货者,兴趣者收藏、传抄的最大可能性。由此阶层的人发端,上可传至王公、皇上;下可流入地摊、鼓担儿的寻常百姓家。从曹家出来的本子,是作为母本流入社会的。因此,要发挥母本的繁衍作用,毫无疑问母本应有事先约定的下家,为了掩人耳目,又不大可能是曹家的亲近。所以,通过山东的赵秋谷的间接安排的可能性最大。

雍正九年(),也就是《金陵十二钗》韬光养晦八年之后,已是七十岁的赵秋谷,突然因雨中(冯廷櫆)先生之孙德培,奉《遗集》走五百里诣余。有感,而怀平生故人,作《怀旧集》。计《怀旧诗》十首、《馀怀诗》一首、《二哀诗》二首,共点名所怀旧友十五人,且人各有一小传。以相识之岁月为序计有:(括号内为结交地)毕世持(济南)、陶元淳(济南)、冯廷櫆(济南)、刘果实(北京)、张克嶷(北京)、李澄中(北京)、吴雯(北京)、洪升(北京)、顾以安(北京)、陈恭尹(广州)、房嵩(北京)、于绍舜(北京)、程光奎(江苏)、张宣(济南)、赵鹿友(济南)。(见李森文《赵执信年谱》)

赵秋谷所列的怀旧名单,值得注意的:一,与《红楼梦》有关的只洪升一人;二,其余十四人,虽有诗名、文名但多不被人与《红楼梦》联想;三,所怀之旧友虽然大部已作古,但如德培这样的后人尚在,而且其中不乏仍居留在结识地附近。因此,笔者怀疑,此是赵秋谷为《红楼梦》未来的传播而精心设计的参考名单及传播渠道。从地域看,北京是曹俯、曹天佑、脂砚正在整编《红楼梦》的地方,而济南位于北京、淄博之间,济南又是秋谷季女赵慈(女诗人,朱崇善妻)夫家(虽家道中落,当有人在。不详)。便于联系也可随机应变。几十年后的事实表明,红楼之战第一步,《脂评石头记》在北京首战成功并迅速传开。相信与上述十五人中的某些人或他们的后代有关。这些默默无闻的人,为《红楼梦》传世作出了巨大贡献;就在曹俯死后,仍能使《梦稿本》付诸出版为《程乙本绣像红楼梦》。至此《红楼梦》的传世基本完成。至于《梦稿本》《靖藏本》的妥善收藏,以防万一(像梁拱辰之流,欲焚书毁版者不绝);恐怕也是渠道人的忠实地执行既定原则而安排。或许秋谷、曹俯在世时已经订下的原则,还包括最终销毁洪升、曹寅原稿及一切有关资料、信函。

雍正九年,也就是赵秋谷阅批过《金陵十二钗》并确定了红楼梦问世计划的第八年,他的《怀旧集》中的《怀旧诗》十首,有洪升的一小传代表秋谷晚年的看法。云:

钱塘洪升眆思,故名族,遭患难,携家居长安中殊有学识。其诗引绳切墨,不顺时趋。虽及阮翁之门,而意见多不和。朝贵亦轻之,鲜与还往。才力本弱,篇幅窘狭,斤斤自喜而已。见余诗,大惊服,遂求为友。久之,以填词显,颇依傍前人,其音律谐适,利于歌喉。最后为《长生殿》传奇,甚有名,余实助成之。非时演唱,观者如云,而言者独劾余。余至考功,一身任之,褫还田里,坐客皆得免。眆思也被逐归。前难旋释,反得安便。余游吴越间两见之,情好如故。后闻其饮郭外客舟中,醉后失足,坠水溺而死。

秋谷对洪升的评价与曹寅看法一致。洪升只是以填词显且利于歌喉;就是说,除此之外,洪升在其他方面并不为奇。他的绝唱,即被吴玉峰题名《红楼梦》的剧本《石头记》,在秋谷(包括曹寅)看来,除了采纳前人汤显祖的《牡丹亭》的创作方法(颇依傍前人)外,就其作品内涵、道理,不仅没有突破《长生殿》,甚至是一种退步。《石头记传奇》只是一部纯粹鲛绡泪式的言情戏。尽管其有如《葬花吟》的精妙唱词;但是,像《红楼梦》第五回,宝玉在太虚幻境,所听、所读的红楼梦原稿《十二曲》,在玉兄看来如同嚼腊,何况赵执信的诗词水平并不亚于曹寅(雪芹)。曹寅、赵执信不愧为现实主义大家。在他们看来,洪升在戏曲领域的最高成就,或者代表作只能是《长生殿》传奇。曹寅在洪升生前,已经这样做了,从安排《长生殿》重写序言、出版,以至江宁府的顶峰之演。当曹寅读完《洪眆思行卷》后,方知洪升创作《长生殿》时的不顺时趋的勇气几乎全失,而变得世俗。孔尚任当年题写风月宝鉴也有这层意思。与《金陵十二钗》中的宝鉴相比,可谓篇幅窘狭。这便是当年曹寅坚持修订洪升《石头记》的重要原因之一。谁知洪升斤斤自喜如旧,也是他走上不归路的原因之一。此便是曹寅《读洪眆思行卷有感兼寄秋谷赞善》诗中所流露的称心岁月荒唐过的失望。曹寅、秋谷并不否认洪升一梦新的精妙构思、及部分唱词的高超。

当秋谷在八年前(雍正元年)读过《金陵十二钗》之后,方知曹寅的眼力不凡、超人的笔力及人品可敬。小说中包括了《石头记》的精彩,也巧妙隐写出洪升的嚼腊之笔,都是恰到好处的;秋谷对《金陵十二钗》的方方面面均为赞叹;在这部小说里,宝、黛故事不仅其前因后果、情节变幻、诗词风流,道庄伦理、齐家治国,无一不远远超过洪升《石头记》及《风月宝鉴》。何况洪升的精彩又几乎包含其中。洪升的在天之灵若明智的话,也会把自己的《长生殿》作为一生的颠峰之作。只因洪升的斤斤自喜,自以为是的走上了绝路。

秋谷七十岁时,借《怀旧诗十首人各一小传以相识之岁月为先后尔》,评价洪升一生及其最后为《长生殿》传奇,甚有名的结论;将洪升在戏剧界的成就定格在《长生殿》是客观公正的。当年与洪升、吴舒凫徧游西湖的赠诗中还认为洪上舍传奇能将文采照千春的看法,在读过曹雪芹的《金陵十二钗》后,应有所改变。此时写洪升的小传,便是秋谷老人的最后留言。若要《金陵十二钗》问世,《石头记》、《风月宝鉴》只能委曲求全。这应是秋谷决定不单独传洪升《石头记》的原因之一。

十八岁及第进士的赵秋谷,二十八岁便因一曲《长生殿》的非时唱演从右春坊右赞善、翰林院检讨、《明史》篡修官兼预修《大清会典》的官职上褫还田里。直至八十三岁去世,终生未再入仕途,并非没有机会、没有能力。他反思过自己余服官十载,坚其所守,不闻交谪,又性通亮,能料事。家人劝曰君才多忌,宜慎小节。如此一个聪明人,难道不懂国是?不会反思?曹雪芹反思到的,赵秋谷也会反思到,甚至更深刻。只因所处的地位不同。曹寅在小说中敢于谏清之失,若由秋谷、洪升来写,得到的只能是反清之罪;今日看来即便曹寅也如此罪。正是秋谷看懂了《金陵十二钗》隐写的重大政治主题,也正是自己想说而不能说的话;眼前就是这样一部求之不得的奇书。从此秋谷对曹寅由敬而远之或存有某种戒心,转而决心促使雪芹奇书问世。且深知此书在康熙朝可以存在;在雍正朝要遭致杀身之祸的。即便如此危险,也要想方设法让雪芹奇书问世,赵秋谷与曹俯是达成共识的。下一步最大的问题只是如何既保证安全又保持历史原貌,将此奇书的文采,在中华文坛永照千春!自雍正元年起到乾隆末年,均按此计划进行:曹家负责在北京整编;千里之外的赵家安排传播。《红楼梦》最终得以安全问世,与当年赵执信秋谷老人的运筹帷幄分不开的。只是《梦稿本》借《程乙本》问世早已是秋谷、畸笏身后事;此时秋谷去世已四十八年,曹俯去世近二十年,曹家虽然后继无人,而赵家却子孙满堂。假如此时赵庆还在世,也应是八九十岁的老者;秋谷的孙子辈中,也不乏能者;其孙赵问亭、赵冕亭,前者诗词、书画不凡;后者在乾隆壬午(曹天佑病故那年)实授山东金匮县,后为江苏吴县知县。他们在秋谷身后,都有介入后期红楼梦计划的可能性。。即便曹俯早死,赵家人也会代代相传,将计划进行到底的。足见秋谷生前所安排的传播渠道一直能有效运作。这是一个令世人叹为观止的非凡计划。

正是:一部百年红楼问世,伴随着一个百年计划保证。

也可以说,赵秋谷的运筹帷幄,为《红楼梦》的传世作出了巨大贡献。这就是《红楼梦》传世二字的真正含义。像《梦稿本》、《靖藏本》的传世充其量只是保存至今。只是由于《脂评石头记》《程乙本》的成功流传,梁拱辰之流未曾得逞,而没有派上用场罢了。否则,今人用《梦稿本》、《靖藏本》同样可使《红楼梦》、连同《脂批》复活。

乾隆九年(),八十三岁的赵执信(秋谷)逝世。至此,第一代石头记化来之人,全部过世;遗憾的是,老人恐怕还未亲眼见过《石头记首评本》。此时曹俯已五十岁左右,曹天佑二十九岁。《红楼梦》前八十回,先以《脂评石头记》名义抄本问世的工作,由曹俯、天佑、脂砚三人分工合作:整编、加批、誊清,已经在进行之中,倒也十分顺利。无怪脂砚临终前的甲申八月泪笔称。这里的书是指刚刚整理到第二十二回的全本《红楼梦》。叟、芹、脂能健在,是红楼梦的万幸。此前已有首评至五评,五版八十回本顺利问世,得幸于此。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春,天佑之子杏斋夭亡;除夕,曹天佑病逝;不到两年脂砚卒。即后来畸笏叟在《靖藏本》批写的这就是《红楼梦》是书何幸后的不幸。是全本《红楼梦》迟迟不能问世的原因之一。

从那以后,虽然当年江宁织造曹家只剩曹俯一人,但对《红楼梦》来说却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人。壬午之后,又以畸笏叟名继续写批,至于生活保障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他的晚年住在京西正白旗驻地是可信的;当年曹寅正是从正白旗佐领官职上,奉诏来到江南。如今旧梦已觉,重回先祖的旗藉地,也是顺理成章的,何况对于《红楼梦》,也是理想的安全之地;武人聚居之地,黄六鸿、梁拱辰之类难见。更何况养父曹寅、生父曹宣当年在正白旗也是有威望的;曹俯本人也是皇家诰授朝议大夫,虽是空名,与周围无任何利益冲突,而只有被人同情。如此看来,此前此后曹家的生活不可能是贫穷的,更不必卖文为生。不可否认,《脂评石头记》乃至《红楼梦》的手抄本完全可以得到不菲的收入(市场参考价每部30-40两银)。当年赵秋谷《怀旧集》所列的旧友中,不少是落魄官员、文人,或早逝,家境困窘。如冯廷櫆。他们的子孙多通文墨,让他们之中的某些人,负责小说的传抄、传播,有如当今的承包;尤其所抄的是大师名著、读者喜爱的小说,抄写此书,可称得上风雅。甚至可作为产业。如冯廷櫆之孙冯德培,肯步行五百里到淄博,为其祖父的诗作遗稿求秋谷作序。有如此诚者,秋谷求像德培这样子弟为雪芹传书,是完全可信、可行的。凭赵执信的名气、为人,不愁找不到合适人选。

写书与传播是两个独立体系,安全可靠,一举两得。又可利用祖辈、父辈的关系,在文人乃至官员中传播,其传播地域、速度、数量、质量会远远超过地摊儿。《红楼梦》的传世,非此法而不能成效。非此法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政治风云。这就是十八岁便考取二甲进士的赵执信(秋谷),果然身手不凡,出此高招。

试想,让曹天佑(被误认为雪芹者)既要写书,又要抄书,又要蹲地摊儿零售,又要卖酒,又要扎风筝......是不可能做到的;何况曹家还未穷到这份儿上。在当时,无活字印刷条件下,推测《脂评石头记》的传播,必定有一个人员可靠、相对专业的地下抄书坊之类。《脂评石头记》母本由曹家提供;除此之外,双方不必保持经常往来,以利隐蔽。曹家不需要稿费;另一方也只需要付出笔墨纸张等,不是很高的成本,利润当不菲。从批书人写在第二十一回上的一段眉批这里的壬午九月,是在庚辰秋月定本的《石头记》问世后整整一年;这索书甚迫分明索要尚未完稿的全本《红楼梦》中的第二十二回或八十回后的某回。只因读者急不可耐,而催促渠道联系人前来索取母本。可见几十年来,《红楼梦》一直居畅销书榜首,此便是红楼梦传播渠道经久不衰、卓有成效的主要原因之一。此通道极有可能最初是由赵庆(秋谷之六子)及冯德培(冯廷櫆之孙)或者再下一辈的人掌握。曹俯死后,他们掌握着《梦稿本》,待到高鹗、程伟元从鼓担儿上收集后四十回(其中不乏盗版本、劣质传抄本、残缺本,但均源于曹俯的单回本)活字出版《程甲本》后,他们得知这一消息,看来红楼之战应该收场了。此时机会难得,时不再来,于是将版权、《梦稿本》一并交与程、高(肯定会有一个谈判过程,可猜而不可考)。此时距《程甲本》出版仅仅七个月。

红楼梦后四十回能完整的借《程乙本》问世,完全是一次偶然机会。否则,若孤本《梦稿》失传,后四十回谁人所作,就更说不清的了。

康熙四十三年。当曹寅听到洪升身亡噩耗时,只是大叫一声,此后便是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分出章回题名《金陵十二钗》,署名雪芹;如同孔尚任题《情僧录》为《风月宝鉴》署名东鲁孔梅溪;吴舒凫题《石头记》为《红楼梦》,署名玉峰一样,并没有著作权之争。雍正元年秋谷见到的正是署名雪芹这个本子。曹家也是如实道出历史真情;在秋谷看来,他所尊崇的也是这个本子。所不同的是《钗》文中,的确包含洪升的《石头记》,但却完全跳出《石头记》窘狭圈子。尽管如此,若《钗》仅限于自家阅读,那倒是无所谓的;若要问世,则需慎重考虑,于是采取巧妙的折衷办法:先出八十回用《石头记》命名,加进评批、注释;最终的全本以《红楼梦》命名。虽然不用《金陵十二钗》书名,而内容则是《金陵十二钗》。《脂批》中的大部分也是为解释这一做法而隐写的。笔者认为这种深谋远虑的巧妙,既不忘记老朋友洪升,也符合曹寅初衷;是最公平不过的。想当初,此妙计只能是石头记化来之人赵执信(秋谷)想的出。至此,剩下的只有一个问题--全本《红楼梦》章回小说如何安全问世。

乾隆五十七年,赵秋谷去世四十八年后,《程乙本》问世,曹家、赵家几代人、几十年的奋斗,献给世人的是一部全本《红楼梦》活字版本。曹寅、洪升生前十年辛苦不寻常,死后先在北邙山会齐,等候曹俯炷烧焚化后的《金陵十二钗》、《石头记》原稿纸灰,然后,二人各持自己的冥稿,一齐到太虚幻境销号。谁是谁非由警幻仙姑定夺去吧--请看《红楼梦》第一回。

从当年的一曲《长生殿》易稿,催生了一部《石头记》,又是一曲《长生殿》的演出,导致了一部《金陵十二钗》。此后的人世沧桑、风风雨雨,历尽艰难。直到乾隆五十七年《绣像红楼梦》(程乙本)问世,《红楼梦》从成书到出版,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历时一百一十余年。从十八岁进京,注定了赵执信(秋谷)的一生与《红楼梦》有不解之缘,他是中华历史上造诣极深的诗词大师;又是唯一的《红楼梦》全过程的见证人。是他运筹帷幄,为《红楼梦》安全问世、成功传世做出了重大贡献。

(全文完)

刘一心二OO六年十二月二日郑州

推荐阅读

回复演员,查看最全的淄博知名演员介绍

回复谢天笑,查看博山走出去的一位摇滚教父

回复摄影,查看换个角度看博山,你从未见过的美

回复旅游,查看最全的博山旅游景点介绍回复四四席,查看博山四四席由来回复青龙湾,查看博山建在悬崖上的古村回复老照片,查看最全的博山老照片回复航拍,空中看博山回复琉璃,查看博山陶瓷琉璃博物馆回复酥锅,查看酥锅的整个制作流程

回复恶石坞,查看深山里的石头古村恶石坞

回复石碑,查看博山两块宋代珍稀的道教石碑

回复博山炉,查看古代最流行的博山香炉









































甘露聚糖肽 副作用
北京哪家治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jz/5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