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戎戎我眼中的许鞍华

凭借《黄金时代》,许鞍华五摘金像奖。得一次金像奖不容易,更何况5次。还记得上一次,在凭借《桃姐》拿下第31届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时,65岁的她兴奋地高高举起奖杯,神态像极一个终于得到糖果或者满分考卷的小女孩子。

我第一次见到她本人,是在年的两岸三地导演年会上。她就坐在我后面,非常端庄严肃的样子。我和另外一个女孩,都是她的粉丝,见到她,非常开心,便去跟她搭话。她看着我们,微微笑,话却很少。然而,人是亲和的。

之前我只做过她的一个电话采访,是在《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上映的时期。电话里的她说话很慢很慢,每一句话都像经过了很严肃的思考。后来才开始慢慢轻松起来,可是,时间又到了。

那次访谈里她提到了“老”。她说:“在香港这个地方,每个人真的都很怕自己老,老了便说明不再有机会。”那段时期的许鞍华,染彩色头发,戴粉蓝色眼镜,穿少女才穿的红格子短裙。那种打扮显然不适合她的年纪,但我们都归之于艺术家特立独行的脾气。

采访里她说:“从前我并不在意外貌,但是现在我开始染头发,用口红。”

《桃姐》中看得出她对老人院的恐惧。尤其是桃姐初初入住老人院时,低低的天花板水平线,嗡嗡转动的风扇,一扇一扇的格子间。简直要唤起人的幽闭恐怖症。那一段,镜头的颜色都仿佛灰暗了起来。

一直到,有一天,桃姐清晨起来,看到“院友”们在清晨的光里打太极拳。那是积极而安然的一种生活态度。

后来的老人院里的戏,便活泼、生动、幽默、好看了起来。《女人四十》里中年女人面对生活的手足无措,上有老下有小的苦涩、自嘲、苍凉与黑色幽默一般的喜剧感,在这部电影里,终于转换成为一种乐天知命的淡定、豁达与达观。

“新浪潮”里涌现出的那一批影人,后来多少都转向商业,原本直白作者化的叙事,鲜明有力而富于探索和实验性的影像语言,随着资本和市场的扩张,也逐渐开始“好莱坞化”甚至“机械化”起来。许鞍华并非没有拍过通俗意义上的“商业片”,但她拍摄的“商业片”,似乎总都不太成功。尤其是那一部《玉观音》。

许鞍华自己的说法是,她自觉《玉观音》太过于传奇,风格化不足;所以在“姨妈”这里,便希望在风格方面有所弥补。然而,不够厚道地说,《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生生将那时还对生活的灰暗一面所知不多的我,看得哭了——看到人到中年,却依然对生活满怀梦想的姨妈,最终蓬首垢面在二线小城的市场上为了一毛两毛跟人讨价还价,绝望、麻木、孤寂地啃着冰凉的馒头;怎能不叫文艺女青年如我心有戚戚。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无论在市场和口碑上,都差强人意。但其实,这部电影里融合了很多许鞍华对社会事件的观察与思考。她试图将商业电影的戏剧化叙事与她本身所独有的对社会的观察、思考与知识分子化的情怀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电影叙事语言。这种融合在那个时候并不够自然,甚至显得有些“愣”。然而从这部电影开始,许鞍华已经尝试从传统叙事中跳出,尽可能地复制生活的零散化和随意性。

这种尝试,经过《天水围的日与夜》,到了《桃姐》这里,终于达到了现实纪录与故事叙述水乳交融、几无痕迹的境界。《桃姐》的返璞归真,香港街市邻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浓浓人情味道,让《桃姐》在两岸四地都不仅赢尽口碑,更成为当月最卖座的文艺电影。

许鞍华说,借了《桃姐》,她宣泄了自己对“老无所依”的恐惧和焦虑。她说,拍完这部电影,她不再害怕老来潦倒。

“我以前怕到老了不能自理,其实是不愿接受人帮忙,人都是这样:帮人容易,接受人帮忙反而难。但拍了这个戏我反而觉得坦然,看到老人院里的长者都能处之泰然的,原来只要肯放下来接受人帮忙就会好了。”《桃姐》上映后,有记者问到她时,她说。

这一次的金像奖,颁奖时,她郑重感谢了程育海,《黄金时代》的制片人,我前同行,一个年轻的,充满了理想的小伙子。她感谢他对她的照顾,说,如果没有他的照顾,她可能挺不过去。

说起来也奇怪。中国这块土地似乎是文艺男青年的乐土。《寒窑记》唱了那么多年,依然有女人痴心不改地愿意做王宝钏。于是我们看到那样多才貌其实一般的男子们,身边的女友一茬一茬地更换着,旧人去了,自有新人填补。而真正献身艺术的女性,尽管她们往往更决绝,更纯粹,更彻底,在情感上却往往不幸;对于这样的女性,普罗大众还要视之为怪物。

所以你看《黄金时代》,多少人真正是因为萧红的才华而记得她呢?即使是她身边的男子们,她为之私奔的男子,终于觉得她“伤风败俗”而将怀孕的她弃在旅馆;萧军听到别人对萧红的评价更高,便觉得男子汉大丈夫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伤害,甚而对她饱以老拳;端木娶她,多少成分是因为对她性格与才华的欣赏,又有多少是因为要与萧军怄气:“你以为我不敢娶萧红么”?真的是只有端木自己才知道。

女艺术家面临的压力,困境,彷徨;在各方面压力下的顽强挣扎,电影界里,不会有人比许鞍华更懂得了。

影片的开头,萧红对着观众,轻轻地说:“我是萧红”。在电影语言里,那并不是一个会让观众感觉舒服的角度。然而对于许鞍华,电影是她唯一的神,唯一的出口。

之前的很多很多年里,面对公众时,许鞍华看上去,都更像一个男人。那时她总是一袭黑衣,大口抽烟,眼神凌厉,皮肤粗糙,满脸是知识分子的严肃和紧张。那是戴锦华所说的“花木兰”的姿态。

年轻时候的许鞍华,面容清秀。那时她的眼睛很大,很亮。那是只有理想主义者才拥有的美。

------------------------------------

欢迎







































安徽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中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jz/3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