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王富仁先生遗著《端木蕻良》,商务印书馆
年4月,端木蕻良与萧红摄于西安七贤庄住地。
从年萧红去世到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端木蕻良的文学创作的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是在萧红的死和萧红死后人事关系的刺激下发生变化的,这种变化在他的创作上主要表现为从对外的表现向对内的表现的变化。
端木创作第一个阶段的《科尔沁旗草原》,是将当时的内心体验同对外在历史与现实的表现结合得最紧密的一个时期,但到了第二个阶段,由于抗战现实的刺激和关内左翼文化的影响,端木蕻良逐渐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转移到了与自己有着不同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的大山、铁岭、来头、双尾蝎这类充满原始生命活力的人物身上,这当然也体现了端木蕻良当时内心感受的一面,但却不像《科尔沁旗草原》那样具有纯粹个人人生体验和社会体验的特征。而在第三个阶段端木蕻良则主要转向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他的主观体验及其象征性的表现成了这个时期小说创作的主要动力源泉,关外文化和关内文化的差别消融了,开始以一种普遍的人性为基础表现人和人的关系。
端木蕻良在这个阶段的创作是在萧红去世以及去世后的人事关系的刺激下发生变化的,我们就不能不注意这个事件对端木蕻良的影响。但是,我们之注意这个事件,应当完全是为了阐释和研究端木蕻良的作品,而不是为了对历史上的人物进行个人道德的评价。我们既不是为了对端木蕻良进行道德的谴责,也不是为了给端木蕻良辩诬。我们不是法官,不是道德鉴定员,我们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对历史上所有的人事纠纷都下一个明确的是非判断。在我们当代文学研究者的眼睛里,应当较之所有其他社会成员更能清楚地了解人生的复杂性,更能了解人生矛盾和人生痛苦的不可避免。过去不能避免,现在不能避免,将来也无法避免。人生的矛盾和人生的痛苦并不总是由于人的错误、由于人的道德品质的原因造成的,还是由于人与人的天然的差别和矛盾造成的。任何人都不是圣人,任何人都只能在自己的立场上获得对事物和事件的感受和体验,即使每一个人都是真诚的,人与人之间仍然是有差别、有矛盾的,有差别、有矛盾就有痛苦。
萧红与萧军
萧红的一生联系着多个男人,这多个男人出现在她生活的不同时期,其情感联系的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萧军出现在萧红生活最艰难的早期,萧军是爱萧红的,但他的爱更带有父爱的特征。他爱她,关心她,同时也常常带有父亲专政的意味,对她有更多的限制和束缚。萧红也是爱萧军的,但这种爱更带有女儿对父亲的爱的特征。她爱他,也依赖他,甚至萧军对她的限制和束缚也使她感到安全和温暖,因为这也是父爱的一种表现形式。
但到生活相对安定下来,萧红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萧军的这种爱就使她难以忍受了。她更需要自由,更需要独立,在这时,她爱上了端木蕻良。她与端木蕻良的爱,才更具有现代青年男女之间爱情的自由性和独立性。这种爱的特征是,二者是彼此相爱的,但二者都不是在牺牲自己自由的基础上爱对方的。爱情的双方都重视自己的自由和独立。在这种爱情里,起关键作用的不是责任意识,而是情感联系。但是,情感是容易变化的,是有起有伏的。人需要爱情,也需要自由。在热恋中,爱情和自由融为一体。情感高潮过后,自由的要求就是相对独立的了。在这时,在联系中感到烦厌,在分离中才有自由。但只要二者并没有达到彼此怨恨的程度,这种分离的愿望就并不意味着爱情的破裂,恰恰是在分离中,情感的需要才有了发展的空间,自由感渐渐变成空虚感,再一次把情感的需要推向高潮。在这种“现代性”的爱情生活里,最好的婚姻也是在起伏跌宕的感情关系中度过的。没有始终如一的爱,也没有始终如一的不爱,要求一个人对对方必须有无私的完满的爱情,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合理的。
我认为,正是在婚后两个人的感情热度稍减之时,在端木蕻良更重视自己的事业而不愿被家庭关系捆住自己手脚的时候,萧红患了慢性的病症。在端木蕻良和萧红这样的年龄阶段,死亡意识一般是极为淡漠的,他们都不会把这种好不起来也坏不下去的慢性病症同最终的死亡联系起来,因而也激发不起端木蕻良对萧红病症的全身心的白癜风专家哪里最好有效治疗白癜风